APP下载

中国粮食种植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021-01-16王建国邵凯超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1年5期
关键词:粮食影响因素

王建国 邵凯超

摘要:近年来,中国部分地区出现愈演愈烈的耕地利用“非粮化”倾向。一些经营主体大规模流转耕地进行种树、挖塘或改种非粮作物,对粮食安全产生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但 “非粮化”趋势并非长期存在,要素禀赋变化、幼稚性技术变迁、农业政策干预等因素都会引起趋势改变,种植结构长期处于“非粮化”和“趋粮化”动态转换之中。如何实现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优化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梳理和阐述粮食种植结构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了研究发展的脉络、现状以及不足,并展望了今后的方向。

关键词:粮食;种植结构;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10503

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压舱石,是沉稳应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支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显示,1978—2003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由12 058万hm2减少至9 941万hm2,减少了17.6%,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由80.3%降至65.2%,呈现明显的“非粮化”趋向;2004—2017年,粮食播种面积及其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稳步回升,其中播种面积恢复至11 923万hm2,累计增长19.9%,所占比例也提高到71.4%;2018年和2019年,由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种植结构调整等,粮食播种面积略有下降,占比亦降至70.5%。但是自2004年以来,种植结构总体上仍呈现“趋粮化”特征。

国内针对粮食种植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种植结构是农业领域一整套的复杂体系,主要包括种植制度、农作物空间布局与品种布局3个方面。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决定种植结构的动态调整,其中社会经济是主要驱动力,并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研究粮食种植结构的内在形成机制有助于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1 種植结构的影响因素

1.1 农业机械化

农业产业化一直是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趋势,加速农业产业化建设也始终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服务。刘超等[2]定性分析了机械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由于农业机械化技术具有作业效率高、精准化和规模经济等特征,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而且深刻影响要素投入数量、质量和结构,进而能够推动粮食生产方式的转变。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呈不断上升趋势,农机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优化。与此同时,机械化显著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规模经营者更加倾向于提高资本投入而减少劳动力投入[3]。随着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的共同推动,部分地区的种植结构呈现出显著的“趋粮化”特征。虽然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户增加种植面积的意愿更加强烈,但是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对机械化水平的要求显然不同[4]。朱满德等[5]通过研究发现:受到国内农业劳动力弱质化、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等影响,农业机械化正成为影响中国农业种植结构的关键因素。“趋粮化”的关键原因就在于机械化更适用于粮食作物,尤其在播种和收获环节中,机械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弱质化和生产成本攀升的制约。

1.2 政府政策

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后,针对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也相继出台并不断改革完善,主要包括土地流转、粮食托市收购以及“粮改饲”等政策。

土地流转的目的在于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但是土地流转是否会引起种植结构“非粮化”也一直是学界争议的焦点[6]。有学者[7]认为农地流转促进了“非粮化”问题的加剧,主要原因在于规模经营往往伴随着种粮成本高、融资难、风险大等问题,这就促使土地转入者将之用于其他通途,比如种植蔬菜、水果、水产养殖甚至是非农厂房设施等。但也有学者[8]认为只有小规模农户在土地流转后倾向于种植经济作物,大规模经营者的粮食作物种植比例依旧占优。

托市收购政策的主要目标在于稳定农民的预期收入,同时能够通过政策效应对种植结构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自2004年以来,我国针对不同粮食品种制定了各种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对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品种的种植结构产生了显著影响。尤其是在粮食主产区,相应的区域主要粮食品种产量和区域种植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马丁丑等[9]以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5种主要粮食为例,研究主产区与非主产区在粮食托收政策改革作用下种植格局动态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粮食托收政策实施以后,各个品种的粮食主产区产量波动幅度更加明显,主产区与非主产区增加值远大于随时间推移的增收量,由此造成了农业对工业发展的抵消而形成的区域经济剪刀差困境及运输成本高昂等问题。

粮改饲政策是为了解决玉米供过于求的问题,虽然在试点区域政策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不过玉米的产量自政策实施后有了明显下降[10]。

1.3 粮食市场价格

随着粮食价格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加深以及劳动力成本、土地流转租金的增加。粮食价格的下降减少了农户种粮的利润空间。价格是农户生产决策的重要考量,在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背景下,收入预期成为影响农户生产决策的重要因素[11]。众多学者针对粮食价格对农户决策的影响效用结果较为一致:价格下降往往引起农户种粮积极性下降,并调减相应的种植面积。李孝忠等[12]将自然因素和粮食价格相结合,对玉米的种植户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种植品种结构性调整,是农户经济理性、所处环境限制、国家政策引导下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家根据市场供求及国际竞争采取的宏观调控手段,需要与农户微观决策行为逻辑一致,才能够取得预期的政策效果,否则,就会产生因政策执行带来的行政成本过高,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福利无谓损失。李雪等[13]以价格支持政策为出发点,采用15个小麦主产省的面板数据研究价格预期对粮农种植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框架并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价格支持政策对小麦播种面积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研究发现价格支持政策是通过影响价格预期进而对种植面积产生干预,政策水平的增加能够促使农户提高对价格的预期进而促使小麦种植面积扩大。与之前实施的保护价政策相比,最低收购价政策对面积增加的政策效应更加显著,且政策执行区预期价格提高带来的面积增加效应显著大于非执行区。此外,在影响种植面积的各因素中,种植习惯对农户种植面积的影响最大,价格因素是农户生产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他各因素也同样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农户的生产行为。

1.4 劳动力结构

近些年来,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与非农就业趋势明显。围绕这两方面展开的研究较为丰富,因而从不同的视角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

杨进等[14]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论证了老龄化并不会对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的比例产生显著影响,可能的原因在于机械化投入对劳动力投入的替代。但是王善高等[15]通过对不同地形的研究发现,丘陵地区的农户倾向于调增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平原地区则倾向于调增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尤其是提高了小麦的种植比例。魏君英等[16]运用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面板数据和全面的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了农村人口结构各变量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发现在影响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人口结构因素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农村人口的文化教育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变化,二者对多数农作物的种植比重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尽管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但现实情况可能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越倾向离开农村离开农业,由此使得真正务农的高素质劳动力减少,而老龄化带来的抚养负担则加重正常劳动力的抚养压力,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此外,农村人口就业结构与性别结构的变化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不大,说明农业劳动数量的短缺并不是影响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关键因素。如果考虑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农作物价格、农业政策、机械化以及农业资产专用性对于农作物种植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因素对于所有农作物种植结构均存在显著的影响,可以调整这些因素来化解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过从总体层面看,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被机械化投入的增加所抵消[17]。

关于非农就业对种植结构的影响,目前的研究集中在土地资源禀赋和劳动力兼业化程度两方面。在土地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农户往往通过种植机械化程度高的粮食作物替代劳动力缺失[18],不过这也受到家庭勞动力兼业程度的制约[19]。檀竹平等[20]通过研究发现,非农就业转移的空间距离越远,家庭越倾向于生产服务外包,进一步推动“趋粮化”趋势。

1.5 气候条件

自然气候是制约不同地区种植结构的重要因素,目前的研究主要围绕地域性自然灾害和全球变暖趋势两方面展开。

随着近年来气候的暖干化,农作物的种植界限呈现出向高纬度和高海拔移动的趋势。复种指数显著增加,为了有效利用增加的热量,不同地区结合本地降水条件采取了各种间作、套种、轮作模式[21]。王婉昭等[22]研究了近些年辽宁省的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发现在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共同影响下,玉米种植面积不断上升。安悦等[23]将自然因素和外部驱动因素相结合,发现环境基础是决定地区种植面积和规模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气候变化干预了农户对作物种植的类型和面积,进而推动种植结构演变。

2 研究中的不足

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关于种植结构调整的文献已经较为丰富,但是依旧存在以下两点不足:一是变量选择不充分。相关研究变量选择的视角集中在自然环境、相关政策等方面,缺乏综合考量。控制变量的缺乏可能会导致实证中出现内生性问题,以及相关研究结果缺乏权威性。二是样本量小,数据单一。多数研究选取的样本数据为各省份面板数据,样本量较少,使得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较为雷同。

3 展 望

首先,要扩大样本选择区域,将粮食主产区和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同步纳入分析框架,进行对比分析。其次,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主体是农户,所以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调研以获取微观数据,这样的实证结果更具有说服力。最后,在实证中分析粮食种植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时,应综合考虑其他各个方面的控制变量,同时兼顾遗漏变量和多重共线性问题。

参 考 文 献

[1]国家统计局关于2020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EB/OL].(2020-12-10)[2021-01-25].http://www.stats.gov.cn/tjsj/ zxfb/202012/t20201210_1808377.html.

[2]刘超,朱满德,陈其兰.农业机械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产出效应、结构效应和外溢效应[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39(4):591-600.

[3]周振,孔祥智.农业机械化对我国粮食产出的效果评价与政策方向[J].中国软科学,2019(4):20-32.

[4]彭继权,吴海涛,程威特,等.机械化水平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基于IVGMM和IVTobit的估计方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1):55-65.

[5]朱满德,张梦瑶,刘超.农业机械化驱动了种植结构“趋粮化”吗[J].世界农业,2021(2):27-34+44.

[6]尹成林,胡卫.耕地流转“非粮化”趋势应引起重视[J].中国粮食经济,2015(2):55-57.

[7]韩国莹,刘同山. 农地流转价格对非粮种植的影响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20(7): 66-69.

[8]刘航,张莉琴. 农地流转会导致农地利用“非粮化”吗?:基于地块层面的实证分析[J]. 农村经济, 2020(11): 45-53.

[9]马丁丑,陈文梅.粮食托收政策改革对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影响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8):151-154.

[10]于惠惠,李元鑫,杨树果.黑龙江省“粮改饲”种植结构调整调研与思考[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20,32(6):119-125.

[11]张贝倍,王善高,周应恒.新形势下水稻价格下降对农户生产决策的影响:基于种植结构、品质调整、要素投入的视角[J].世界农业,2020(3):72-81.

[12]李孝忠,李佳辰,张雯丽,等.积温约束、价格市场化与玉米种植户决策响应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6):247-255.

[13]李雪,袁青青,韓一军.价格支持政策对粮食种植面积的影响机理分析:以小麦省级面板数据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1):89-96.

[14]杨进,钟甫宁,陈志钢,等.农村劳动力价格、人口结构变化对粮食种植结构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6(1):78-87.

[15]王善高,田旭.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基于耕地地形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8(4):15-26.

[16]魏君英,韩丽艳.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基于中国粮食主产区面板数据的全面FGSL估计[J].农村经济,2019(3):55-63.

[17]胡雪枝,钟甫宁.农村人口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7):29-39.

[18]李庆,杨志武.非农就业对种植决策的影响:基于土地地势的研究视角[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10):186-192.

[19]陆岐楠,张崇尚,仇焕广.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非农劳动力兼业化对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10):27-34.

[20]檀竹平,洪炜杰,罗必良.农业劳动力转移与种植结构“趋粮化”[J].改革,2019(7):111-118.

[21]李阔,许吟隆.适应气候变化的中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7,19(1):8-17.

[22]王婉昭,陈鹏狮,胡春丽,等.基于气象条件的辽宁省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20,48(12):47-51+177.

[23]安悦,谭雪兰,谭杰扬, 等.湖南省农作物种植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 2021,41(2):156-166.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rain Planting Structure in China

Wang Jianguo, Shao Kaichao

( College of Food and Materials,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 210000 )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more and more intense tendency of non-grain use of cultivated land in some areas of China. Some business entities transfer cultivated land on a large scale to plant trees and dig ponds or change to non-grain crops, which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impact on food security. However, the "non-grain" trend does not exist for a long time. Factors such as factor endowment change, naive technology change, agricultural policy intervention and so on will cause the change of the trend, and the planting structure has been in the dynamic transition between "non-grain" and "grain" for a long time. How to realize th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grain planting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in 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text, current situation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by sorting out and elaborating the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rain planting structure, so as to open up ideas for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grain, planting structure, influencing factors

猜你喜欢

粮食影响因素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珍惜粮食
第二队有多少人迷路?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珍惜粮食
把粮食保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