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在气候变化下的林业虫害防治技术
2021-01-16秦兰香
秦兰香
摘要 森林资源是大自然赠予地球生物的宝贵财富,更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影响着动物的生存,同时也可有效调节环境。我国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给社会、民生、经济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林业遭受到明显的破坏,给周围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一些以利益为中心的人肆意挥霍林业资源,不仅破坏了环境,也让虫害问题越发严重,影响整个自然生态的可循环、持续性发展。基于此,研究了气候变化下的林业虫害防治技术,为改善林业资源问题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 气候变化;林业资源;虫害技术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9–0177–02
污染排放增多、林业资源破坏加大导致全球变暖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更好地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恶化问题,从源头上进行环境保护,针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将成为重点。良好的林业资源不仅能改善环境,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还能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做好林业虫害防治工作,有利于保障林业资源健康发展。
1 气候变化对林业影响探究
1.1 气候环境改变为虫害提供温床
近年来,我国环境气候发生了明显改变,如气温逐渐提升,极端特殊的天气增多,这些气候变化会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极端天气的变化让雨季时常增加,间接提高了虫害率,虫害在特殊气候、环境下会迅速蔓延,时间长,危害大,防治也比较困难。若不能及时对虫害进行有效控制,势必会严重破坏林业资源,影响整个生态环境的稳定。
1.2 气候环境改变增大了虫害面积
经农业专家研究发现,气候变化的影响不仅会提高虫害发生率,同时会使虫害爆发频率及扩散面积随之扩大。从我国历年虫害防治资料中可以看到,这些年我国林业虫害防治工作严峻,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从数量上看,近年来累计有超过800万hm2的虫害受灾面积,中等危害地区占比高达50%。
2 虫害防治相关技术
2.1 典型的大自然灭虫
生态稳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与调节性特征,虫害防治也会遵循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原则。而极端天气变化会减弱甚至破坏生态稳定循环能力。自然界灭虫主要指不借助人力、药品、机械等手段实现病虫防治措施,主要以生物食物链平衡为基础,如鸟类、青蛙、蜘蛛等生物具有捕虫能力。但气候变化使鸟类生存受到影响,我国气温普遍增高,虫害面积逐年扩大,由南方逐步扩大到北方,鸟类也因气候变化扩大迁移面积,不利于大自然病虫防治。
依靠大自然进行病虫防治并不是最佳的方法,并不是所有生物都是病害虫的天敌,加上森林被破坏,森林种群减少,也给虫害防治增加了难度[1]。
2.2 药物防治
药物防治是林业虫害防治中最常规的方法,基本方式为药物喷洒。特别是以林业为生的农业经济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对各类虫害有了一定地了解与认识,能够通过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进行虫害防治,降低林业病害率。但药物防治并非良策,加上气候问题加剧,很多长期使用农药的害虫早已经形成了抗体,一些农药已经无法进行广谱性杀虫,长期使用农药也给植物生长、环境内动物生存带来极大地影响。
3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林业虫害防治技术探究
3.1 明确林业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林业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相关人员需系统掌握林业专业知识,包括常见植物的生长习性、常见的病害虫、专业的林业保护知识等。林业管理工作者要明确林业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完善林业防护技术、虫害专业治理流程以及林业保护管理机制,促进林业健康、持续发展。同时,林业治理是一项技术活,讲究科学性,要做到保护环境、保护动植物良好地生存。因此,林业管理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技术、虫害防治技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科学的虫害防治措施,强化对林业资源的监管[2]。
3.2 有效开展无公害虫害防护技术
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不断严峻,全国各地已经频繁出现各类极端天气,也给我国农林业带来了极大地影响。有关部门要强化对林业资源的管理与维护,开展一系列系统性的专项林业虫害治理工作,重点在于保护环境,采取更为专业、长效性的病虫防治方法,尽可能降低对环境、植物、动物的影响。
3.2.1 做好长效性的林业虫害防治工作 气候问题加剧了虫害对林业的影响,在进行林业虫害防治过程中,相关部门要考虑虫害出现的机理、面积、危害性、传播性等特征,在虫害出现的初期做好严格的防害处理,尽可能较低林业损失,改善植物生长环境。首先,做好育苗工作。例如,选择健康、茁壮、消毒的优质苗木,这样的苗木生长更快、抗病性更强、对环境变化的影响也更小。其次,提供良好的育苗环境或种植环境,保障苗木健康茁壮成长。种植地的选择要考虑苗木的生长习性,如阴暗潮湿地区应选择与之匹配的苗木品种,合理种植,利于苗木抗病,同时保持苗木多样性生存[3]。
3.2.2 利用生物技术展开虫害防治 自然界的每个物种都是生态循环的一部分,有着相生相克的特性,维持生态稳定,促进自然界和谐发展。在林业保护中,管理人员应尽可能地保护生态稳定与平衡,防御外界干扰,提高生态环境下植物的抗虫害能力。例如,林业中的各类动物,有的以植物果实为食,有的以小昆虫为食,也有的以植物上的虫害为食,管理人员可利用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引入相关益鸟进行虫害防治,如啄木鸟、山雀、喜鹊等,同时也要做好生态环境的维护工作,避免外来人员进入林区破坏植被、捕杀小动物。此外,可进行微生物防治,引进专业的管理团队,根据植物病害具体情况采取专门的微生物防治法,有效控制虫害的发生和发展,如引入白僵菌可以防治马尾松毛虫。微生物防治在林业虫害防治中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3.2.3 采取化学试剂进行林业虫害的防治 化学防治是目前林业保护最常规、最有效的办法,但对林业环境有一定的影响,长期使用也会给病害带来一定的抗药性,因此,这种病害防治法需不断优化、改进,实施过程中需采取相关隔离保护措施,避免误伤周围的动植物。我国林业病虫防治常采用高空作业飞机进行农药喷洒,农药治虫价格实惠、作业面积广、效果快,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如破坏环境、影响动植物生存、具有毒性。相关研究者要不断创新农药技术,研发更具有针对性的农药,降低农药对环境的破坏。
4 结束语
目前全球化变暖问题加剧,很多国家、地区都出现了异常极端的天气,为林业病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给整个环境生态链带来了影响。林业管理者及相关研究人员要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给环境、人类带来的影响,积极做好虫害防治工作,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养,创新林业虫害防治技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鹏.探析气候变化下的林业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园艺,2017(12):63.
[2] 王晓东.探析在气候变化下的林业虫害防治技术[J].民營科技,2017(3):187.
[3] 李亚楠.气候变化下林业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思路[J].现代农业科技,2015(13): 181.
责任编辑:黄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