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新发展理念 服务新发展格局 推动新时代教师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1-01-16毛杰
毛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肯定了“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十三五”期间,我省教师教育工作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不断扩大。在具体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初步形成了一条“12345”的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思路。
——“1”就是突出一个优先。坚持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教育事业布局中,优先考虑,优先安排,优先保障。
——“2”就是坚持两个引领。一是理念引领。以科学的理念引领教师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以师资水平的提升来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以教师发展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二是项目引领。将理念项目化、政策项目化,以可操作、接地气的项目,来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3”就是打造三个平台。一是通过深化教师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打造教师教育开放创新平台。二是通过统筹融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体系,打造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平台。三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打造教师教育质量管理平台。
——“4”就是推动四个联动。以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推动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师范院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四个主体间的联合联动,建立教师教育发展研究智库,协同培养在校师范生、培训在职教师,形成区域内联动发展新格局。
——“5”就是实现五个发展。将我省分为豫东、豫南、豫西、豫北、豫中五个片区,以省内师范院校为牵头单位,通过建立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教师教育联动发展机制,形成省域内先进带动落后、局部带动全体、片区推动全省的发展格局和发展生态,推动教师教育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进入新时代,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教師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强化“六大体系”建设为支撑,不断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做强做优教师教育,努力开创教师教育振兴发展新局面。
一、以师德教育为核心,构建基础教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体系
师德是教师的第一智慧。围绕师德师风建设,我们不断推陈出新,唱响师德师风建设的主旋律,累计评选出河南最美教师66名、师德标兵20名、师德先进个人200名、优秀教师3000余名。我省教师连续多年在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评选活动中获得表彰,河南先进教师群体出彩中原,充分展现了河南教师美丽阳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新时代教师新形象。
一是突出宣传教育。始终用“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结合”等要求统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引领广大教师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坚持每年确定一个师德教育主题,开展一系列师德宣传教育活动,举办一次师德论坛,组织一次师德报告会,形成了河南独特的师德文化,营造了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氛围,师德教育成效显著,广大教师师德素养显著提升。
二是强化典型引领。2015年,我省启动“河南最美教师”公益评选活动,每年推出一批优秀师德典型,并在教师节举办颁奖典礼,省委省政府领导亲自接见获奖代表。近年来,我省涌现出了张玉滚、李芳、茹振刚等一批在全国都有影响的师德典型。以英雄教师李芳事迹为题材创作的大型多媒体音画剧诗《星空》,在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了演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完善长效机制。颁布实施了《河南教师誓词》,建立教师入职宣誓制度;建立了河南省师德建设研究中心和河南省师德教育专家库;建立了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和处置制度,设立了行之有效的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完善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始终将师德教育作为必修内容贯穿于教师培养培训管理全过程;把师德建设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范围,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基本建立起宣传、教育、考核、奖惩、监督“五位一体”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二、以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为突破,构建基础教育教师培养体系
在校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是教师教育的主体之一。近年来,我们通过政策引导、课程重构、质量评价等教师教育领域内的综合改革,引导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联合建立培养师范生的协同创新机制,构建起从中等幼儿师范生培养到师范本专科生培养,再到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阶梯式教师培养体系。
一是持续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工程。立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项目1500余项,立项建设88门国家级和省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初步构建起国家、省、校三级课程体系;聘任“双导师制”教师1300名;连续举办高等学校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比赛、幼师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引发了全省师范院校“3+1”“4+2”等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二是创新教师培养模式。累计投入7000万元,启动实施了河南省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建设计划,以东南西北中五个片区为基本推进单位,建立了由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8个师范院校牵头,18个省辖市、10个直管县(市)全部参与的发展共同体,有效推动了高等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市县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幼儿园“四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洛阳师范学院的大地名师班和商丘师范学院的师范生成长工作坊等,都是“职前引领职后、职后反哺职前”“用一线名师培育未来教师”的典型案例,有力推动了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迈进。
三是实施教师培养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多方合作的沟通协调机制,促进“校—地”的有效对接;建立了省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专家库,为多方合作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推动高等学校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教师教育基地和实训平台建设,组建区域性的教师发展中心、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建立了河南省师范生数据库、教师培养质量检测平台和经费奖补机制,着力推动师范生的专业成长。
以商丘师范学院的师范生成长工作坊为例,围绕师范生“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学得怎么样”,重构“师德高尚、理念先进、学养扎实、技能过硬”四位一体的师范生课程体系。建立了学前教育、小学语文等10个“师范生成长工作坊”,采用“集中培训+网络研修+跟岗学习+现场实践+以赛代训”五步混合式培养方式,在商丘市教育局、教研室的联合推动下,遴选108名一线中小学幼儿园名师(这些名师至少是获得过市级以上优质课一等奖的老师)作为导师,以“师带徒”“1带8”等方式,对近2000名师范生进行课程设计、说课、微型课、完整课堂、评课议课等教学技能的全面指导,强化了师范专业建设内涵,提高了师范学生培养质量,受到学生、中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一致好评。
三、以“特岗计划”为主体,构建基础教育教师补充体系
一是实施“特岗计划”。“十三五”以来,我省持续深入推进“特岗计划”,中央财政累计下达支持资金36.3亿元,为贫困地区招聘特岗教师4.8万人;省财政安排配套资金22.8亿元,为乡村学校补充特岗教师2.9万人。中央和地方“特岗计划”实施范围包括全省98个县(市、区)、7000余所农村学校。深入持续实施“特岗计划”,在优化农村教师队伍资源配置、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乡村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建设以及引导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众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给我省广大农村学校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特岗教师队伍中涌现出巴世阳、任明杰等一批扎根乡村、无私奉献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我省“特岗计划”工作被评为全国11个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优秀工作案例之一。
二是实施小教全科培养计划。我们现有教学点1.41万个,师资不足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2016年,在综合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特岗计划”等政策的基础上,借鉴全科医生培养经验,我省启动实施了小学教育全科教师培养计划,其内涵可概括为“24字”方针,即“农村方向、小学定位、供需对接、全科培养、两免一补、定向就业”。截至目前,累计培育1万名全科教师,已经到岗任教的教师深受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欢迎。
三是实施农硕计划。累计选拔了近1000名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通过免试录取为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办法,吸引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服务农村教育工作。
四是创新实施首席教师岗位计划。根据教育部安排,我省作为全国4个省份之一,启动实施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在新乡、濮阳、三门峡、信阳、周口5个市先行试点,共遴选685名乡村首席教师,通过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四、以“国培计划”为引领,构建基础教育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围绕“国培计划”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三大功能定位,结合我省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实际,我们以项目、平台、基地、体系、资源建设为抓手,构建基础教育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2017年,我省所做案例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培计划”优秀工作案例。《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对我省的教师培训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一是建立了五级联动教师培训体系。以“国培计划”为引领,我们建立了“国培”“省培”“市培”“县培”和“校本研修”五位一体的教师培训体系。累计投入“国培计划”资金约19.57亿元,培训教师近198.4万人次;累计安排“省培计划”资金2.5亿元,培育名师、骨干教师2.25万人;每年引导带动市级投入近1.6亿元,形成了从幼教到高中、从农村到城区的大培训格局,有力支撑了全省126万余名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是形成了混合动态延伸的培训模式。充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实施混合动态延伸的教师培训新模式。建立了近百个县域内的网络研修社区,“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不断完善,教师网上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日趋成熟,网上学习重学科、重知识、重答疑,网下学习突出实践性和实战性,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效果越来越好,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的机制基本建立。
三是建立了一批教师培训基地。建立了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6所部属师范大学等全国知名院校和省内高校共同组成的38个教师培训高校基地。建立了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等13个教师网络研修基地。建成5个国家级、46个省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组建了河南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联盟,有力助推了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依托全省优质中小学幼儿园,计划建立1000所(已经建立300所)河南省教师教育实践基地,通过跟名校学办学、跟名校长学治校、跟名师学教学、跟名班主任学管理、跟名教研组学教研,推动全省优质中小学深度参与教师培训全过程。
四是建立了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依托“国培计划”,我省大部分高校与市县均建立起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新型合作关系,在项目的调研、申报、实施、监管等全过程中,基本实现了联合立项、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的格局,推动了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
五、以中原名师为引领,构建基础教育教师发展梯队攀升体系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而名师则是教育事业的稀缺资源,是区域内教育教学水平的标志,代表着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地区的教育声誉。2013年,我们每年统筹安排5000万元,启动实施中原名师培育工程,累计培育中原名师117人、省级名师6200余人、省级骨干教师近4.6万人,28名教师入选“中原千人计划”教学名师,6名教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师梯队攀升格局基本形成,優秀教师脱颖而出的机制初步建立,有力推动了全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主要做法是:
一是精准定位。中原名师培育工程致力于构建起从新入职教师到教育教学专家、从校级骨干到省级骨干、从县级名师到省级名师、从省级名师到中原名师的基础教育教师发展梯队攀升体系。打造中原名师,使其成为基础教育领军人物,建立一支有高尚教育情怀、成熟教育思想、独特教育风格、广泛教育影响的“豫派实践型教育名家”队伍;精心培育省级名师和骨干教师,造就一批教育教学专家;引导市、县名师和骨干教师培育工作,引领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是建章立制。我省先后出台了《河南省教师发展学校指导意见(试行)》《中原名师工作室指导意见(试行)》《河南省教师发展学校和中原名师工作室考核细则》等。下一步,我省还将发布基础教育教师发展梯队攀升体系梯级培育标准,确保教师人才梯队建设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三是智库支持。依托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我省成立了中原名师、省级名师、省级骨干教师培育工程项目办公室,充分发挥高校专家和教育部门的指导支持、研究服务作用,加强对教师人才梯队建设规律的研究,加强对中原名师、省级名师和省级骨干教师的动态管理,加强省、市、县、校协同联动机制建设,加强对各级教师梯队建设特色品牌的打造和宣传。
四是示范引领。依托河南师范大学,我们建立了中原名师流动工作站;依托中原名师及其所在学校,我们挂牌成立了中原名师工作室和河南省教师发展学校。积极推动河南省教师发展學校承担“国培计划”培训任务,引领区域教师专业发展。依托中原名师工作室培育省级名师、省级骨干教师,以“师带徒”的形式,以打造一系列金课、研究一个专题、发表一批文章、撰写一本著作、培育一批徒弟为基本要求,用一线名师培育一线教师,形成一级带一级、骨干带全员的教师发展新局面。河南省实验幼儿园、濮阳市第七中学都娟老师的毛毛虫工作室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六、以绩效管理为根本,构建基础教育教师项目科学管理体系
高质量始终是我们教师教育工作的核心。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成果考核,以教师培训绩效管理为核心,推动教师教育工作绩效稳中有进。
一是建立项目顶层设计调研制度。坚持为了一切教师、一切为了教师的理念,以教师培训项目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每年下发文件、组织团队,以全面调研和专题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设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调研,问计于教师、问需于基层,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设置项目,并对项目进行结构性安排和功能性定位。
二是建立项目过程质量管理机制。围绕“国培计划”“省培计划”,成立了3个项目管理办公室和1个专家工作组。出台过程视导管理细则和实施办法,采取实地调研、发放调查问卷、推门听课、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对方案制订执行情况、组织实施、经费使用情况和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管。
三是加强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研究。以科研课题的形式,委托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专家,选取部分项目为试点,进行培训学员训前训后能力水平对比研究,研制教师培训效果测评标准及办法,构建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模型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断改进教师培训模式,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加强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模式创新。我省统筹安排专项经费,实施专家工作组过程视导、第三方评估机构结果评价与学员代表网上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按照过程管理占比30%、成果考核占比30%、参训教师满意度占比30%、相关利益群体评价占比10%进行绩效评价,持续实施项目绩效考核末位淘汰制度。
五是加强教师培训舆论宣传。利用融媒体,宣传教师培训中优秀学员成长案例、乡村校长成长案例、乡村校本研修示范校案例、优秀工作案例和实践案例,展示共享教师培训成果,示范引领各单位培训工作提质增效,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