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林’系列油茶品种发枝特性分析

2021-01-16曹永庆姚小华任华东王开良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枝量长林新叶

曹永庆,姚小华,任华东,王开良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杭州 311400)

0 引言

油茶(Camellia oleifera)又名普通油茶,属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植物,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1-4],种植面积达420余万hm2,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审认定的全国油茶良种达370余个[5],其中中国林科院培育的‘长林’系列国家良种约占国内油茶良种推广面积的60%,在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广泛引种栽培[6-10],在油茶产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1]。根据国内现行的油茶栽培技术规范,生产中通常采用5个花期一致的品种配植栽培[12],然而油茶不同品种的树形结构差异较大[13-14],增加了栽培生产中树体管理的难度。

树木不同树形结构的形成与发枝特性紧密相关[15],了解发枝特性及其科学调控是开展科学树体管理的前提[16-20]。对油茶结果枝特性的研究已有相关报道[21-22],笔者前期也对不同树形油茶的发枝和光合特性进行了探讨,发现不同树形无性系的发枝和光合特性差异显著[23],然而,关于‘长林’系列油茶不同品种的发枝特性,仍缺乏系统地调查分析。基于此,笔者以‘长林’系列的8个主栽品种为对象,系统调查和分析不同冠层部位的新梢发枝量、春梢长度和新叶比,明晰‘长林’系列油茶主栽品种的发枝特性,以期为油茶科学树体营养和修剪管理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研究田间试验于2018年在金华市婺城区东方红林场国家油茶油桐良种基地(20°01′N,119°30′E,海拔高度80 m)进行,室内试验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进行。基地年有效积温6486.8℃,年降水1408.4 mm,立地土壤有机质含量13.4 g/kg,水解性氮元素70.8 mg/kg,有效磷12.1 mg/kg,速效钾102 mg/kg,气候条件正常。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于2012年种植,在同一试验区内,选取生长良好、无病虫害、生长势相对一致的6年生‘长林’系列品种‘长林3号’、‘长林4号’、‘长林18号’、‘长林21号’、‘长林23号’、‘长林40号’、‘长林53号’和‘长林166号’典型植株进行调查。

1.3 试验方法

于5月新梢停止生长后,在试验植株上以树冠上层(树高2/3以上外层部位)、中层(树高1/3~2/3外层部位)、下层(树高1/3以下外层部位)和树冠内层(树冠内部距树冠外层30~50 cm的冠层部位)划分取样区域,每个冠层部位随机调查3个标准枝(2年生枝)上的当年生叶片数、2年生叶片数、新梢发枝量、新梢长度指标,新梢发枝量以20 cm×20 cm×20 cm方框范围内新梢数表示,每个冠层部位测定3次。每个品种随机测定3株,1株为1个重复。以当年生叶片数占标准枝上总叶片数的比值计算新叶比[21]。

1.4 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和SPSS 19.0统计分析并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林’系列油茶不同品种树体冠层新梢发枝量分析

如图1所示,‘长林’系列油茶品种树体不同冠层部位的新梢发枝量差异较大,树冠上层、中层、下层和内层的发枝量平均为11.06、8.83、8.77和3.68个,树冠外层(上层、中层和下层)的发枝量显著高于树冠内层;就各品种而言,‘长林18号’和‘长林23号’树冠内层的发枝量最少,分别为1.50和1.42个,‘长林3号’和‘长林53号’树冠内层的发枝量最多,分别为6.25和6.33个,‘长林4号’、‘长林21号’、‘长林40号’和‘长林166号’树冠内层的发枝量居中;从树冠外层看,树冠上层的发枝量较多,树冠中层和下层的发枝量相当,除‘长林23号’和‘长林40号’外,其他品种的树冠中层和下层的发枝量无明显差异,‘长林18号’、‘长林21号’、‘长林23号’、‘长林40号’和‘长林166号’树冠上层的发枝量明显高于其他冠层发枝量,其中‘长林40号’树冠上层的发枝量最多,达14.00个。

从冠层各部位的总发枝量来看,‘长林53号’的新梢发枝量最多,达39.89个,‘长林18号’和‘长林23号’的总发枝量最少,分别为28.67和30.83个,其他品种的新梢发枝量居中(图2)。

图1 ‘长林’系列油茶品种树体不同冠层部位新梢发枝量

图2 ‘长林’系列油茶品种树体冠层新梢发枝量比较

2.2 ‘长林’系列油茶不同品种树体冠层春梢长度分析

‘长林’系列油茶品种树体树冠上层、中层、下层和内层的春梢长度平均为9.25、8.82、7.97和5.55 cm,但各品种间差异较大。如图3所示,‘长林53号’树冠不同部位的春梢长度无显著差异,而其他品种树冠外层(上层、中层和下层)的春梢长度均显著高于树冠内层。‘长林3号’、‘长林4号’和‘长林166号’树冠外层春梢长度从上而下呈逐渐下降趋势。‘长林40号’树冠外层(上层、中层和下层)各部位的春梢长度无显著差异,平均为8.94 cm。从树冠春梢长度的总体平均值分析看,‘长林21号’的春稍长度最大,平均为9.20 cm;‘长林3号’春稍长度最小,平均为7.06 cm。

2.3 ‘长林’系列油茶不同品种树体冠层各部位新叶比分析

图3 ‘长林’系列油茶品种不同冠层春梢长度分析

图4 ‘长林’系列油茶品种不同冠层的新叶比

与新梢发枝量和春梢长度指标类似,不同‘长林’系列油茶品种树冠上层、中层、下层和内层的新叶比平均为74.77%、74.36%、65.97%和40.66%,树冠外层(上层、中层和下层)的新叶比显著高于树冠内层。如图4所示,‘长林53号’和‘长林166号’树冠内层的新叶比最高,分别为64.66%和64.44%;‘长林4号’和‘长林23号’树冠内层的新叶比最低,分别为22.45%和17.23%。从树冠外层各部位的新叶比看,除‘长林3号’和‘长林4号’外,其他品种树冠外层不同部位的新叶比各有差异,品种间的表现不同,如‘长林18号’树冠上层和中层的新叶比无显著差异,而‘长林23号’和‘长林53号’树冠中层和下层的新叶比无显著差异。

2.4 ‘长林’系列油茶不同品种树体冠层发枝特性聚类分析

如图5所示,利用统计学方法,基于发枝量、春梢长度和新叶比指标对供试8个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3类,其中‘长林18号’和‘长林21号’为一类,其发枝量较少,平均为29.75个,春梢长度较长,平均为9.01 cm;‘长林53号’和‘长林166号’为一类,其发枝量和新叶比最高,分别为35.83个和72.52%;其他品种(‘长林3号’、‘长林4号’、‘长林23号’和‘长林40号’)归为一类,其发枝量和春梢长度居中,分别为31.84个和7.98 cm,新叶比低,平均为58.24%。

图5 ‘长林’系列油茶不同品种发枝特性聚类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作为国内重要的特色木本油料树种,油茶栽培逐步由原来的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造林模式也由原来的多品种混栽向品种精简化栽植转变,基于品种特性的树体结构管理技术已成为提升林地生产管理效率的关键环节[24]。本研究首次系统调查分析了8个‘长林’系列油茶主栽品种的发枝特性,为油茶品种配置栽培及其轻简化管理提供了参考。本研究表明,‘长林’系列油茶品种不同冠层部位的新梢发枝量、春梢长度和新叶比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如树冠上层的新梢发枝量、春梢长度和新叶比分别为11.06个、9.25 cm和74.77%,显著高于树冠内层的新梢发枝量、春梢长度和新叶比,分别为3.68个、5.55 cm和40.66%,这与前期在其他油茶品种[23]和果树[25]的研究结果一致。而且,不同品种的发枝特性不同,如‘长林53号’冠层新梢发枝量较多(39.89个),其不同冠层部位的新梢长度差异不明显,而‘长林18号’冠层新梢发枝量较少(28.67个),不同冠层部位的新梢长度差异显著,这可能与其树形结构和生长势有关[23,26]。可见,不同‘长林’系列油茶品种的发枝特性显著不同,在实际生产中,应依据品种差异建立适宜的树体管理技术。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根据‘长林’系列各油茶品种发枝特性,基于新梢发枝量、春梢长度和新叶比指标将供试的8个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其中‘长林53号’和‘长林166号’的新梢发枝量和新叶比较高,树冠内层的新叶比达到了60%以上,表明其树冠枝叶的更新速度较快,树冠内部不易形成中空,而‘长林3号’、‘长林4号’、‘长林23号’和‘长林40号’的发枝量和春梢长度居中,新叶比最低,树冠内层的新叶比平均为28.26%,表明其树冠枝叶的更新速度较慢,树冠内堂易老化和形成中空。分类分析将有助于在田间管理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品种开展相应的营养和修剪管理技术措施。

本研究仅以6年生‘长林’系列油茶主栽品种为对象分析了其发枝特性,然而,不同品种幼林期的发枝特性以及不同油茶品种的发枝特性对营养水平、修剪方式等外在调控因素的响应规律,仍需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枝量长林新叶
A FRACTIONAL CRITICAL PROBLEM WITH SHIFTING SUBCRITICAL PERTURBATION*
胡先煦 昔风起长林 今主角三连
桃树修剪后树相参数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太行山区4个板栗品种留枝量与产量关系分析
中心干不同分枝数量对‘Y-1’矮砧‘富士’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
‘长林’系列油茶良种的品种配置优化
大连地区桃主要树形结构冬季修剪调查报告
美丽的新叶古村
亭语
油茶无性系嫁接苗在湘西南地区的生长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