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的燎原星火

2021-01-16赵光元姚黎明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寿县县委革命

赵光元,姚黎明

(皖西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六安237012)

作为革命战争时期安徽农运重点的寿县,于1923年冬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以下一律简称为小甸集“特支”)。寿县小甸集(现为小甸镇),是小甸集“特支”的诞生地。小甸集“特支”的诞生在安徽革命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考证并经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确认,小甸集‘特支’,是安徽最早成立的党支部”[1](P1)。正如“红军、游击队和红军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2](P45)的星星之火一样,小甸集“特支”的创建是促进寿县党组织和革命活动发展的燎原星火。小甸集“特支”虽然规模较小,存在的时间也不太长,但小甸集“特支”所点燃的星星之火却熠熠生辉、永放光芒。

一、小甸集“特支”革命星火的准备

小甸集位于现在寿县东南区域小甸镇境内,被认为是安徽省第一个农村党组织小甸集“特支”的诞生地。小甸集“特支”的成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较早较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

(一)实践准备

小甸集“特支”星火的实践准备,也就是早期的革命活动酝酿和实践。小甸集“特支”成立的早期革命活动准备,可以追溯到近代寿县的早期革命实践,特别是近代寿县籍旅外青年学生回国或回寿县后的革命实践活动。甲午战争后不久,柏文蔚、孙毓筠和张树侯等民国先烈就在寿县创立进步学团“阅书报社”,并创设由藏书楼改造而来的天足会,初步把改良付之于实践,由此开启了后来波澜壮阔的革命活动。1907年,留学日本归国的高语罕,先后在安徽长江沿岸从事革命实践活动;1908年,高语罕参加了熊成基领导的马炮营起义;辛亥革命后,高语罕任安徽青年军秘书长,后创办芜湖安徽省立第五中学学生自治会及商业夜校2所;五四运动期间,高语罕先联络芜湖各校掀起声援北京五四运动的学生爱国斗争,后又回到寿县家乡“发动工农群众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3](P116)。 这些早期革命活动,影响了后来在芜湖等地读书的寿县籍青年学生,也为小甸集“特支”的创建提供了革命实践的准备。

(二)思想准备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寿县初步得到一定程度和范围的传播,这为小甸集“特支”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高语罕不仅从事早期的革命活动,而且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第一人”[4]。1920年高语罕“参加了李大钊发起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对当时一批寿县青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芜湖、安庆读书的薛卓汉和曹渊等寿县籍学生组织了“爱社”社团,宣传革命活动,同家乡的进步青年学生或部分知识分子联系,并寄回《唯物史观》和《新青年》等书籍和刊物。这些寿县籍学生还利用假期返回家乡之际,“在师生和农民中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3](P116),以走亲戚访友人为掩护,宣传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2年底至1923年初,本来在上海的李坦回到寿县家乡创设“改良私塾”。“改良私塾”并非旧式的“私塾”教学方式,其教学内容亦不是旧式的四书五经,而主要是现代科学知识。“改良私塾”在教授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学习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改良私塾”是当时寿县范围内特别是东部一带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和宣传中心。这些早期马克思列宁主义较为广泛的学习和传播,为小甸集“特支”的创建提供了思想准备。

(三)人才准备

皖西小甸集“特支”创建的人才准备,主要包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准备、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准备和中国共产党党员准备。1920年,高语罕加入共产主义小组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成为早期建党骨干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筹建者之一。他是南京、安庆、芜湖等地先进青年发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最先响应的人”[5],也是“各地组织共产党小组”[6](P19)安徽安庆地区的联络人,还是中国共产党上海筹备组的成员,他先后介绍和发展许多青年加入党团组织。寿县籍青年王坦甫、曹蕴真、徐梦周、薛卓汉、徐梦秋、薛卓俊、朱松年、毕仲翰、石德镐、沈革新、孙第新、常林士、张庆喜、薛骞、陶久仿、沈永滨、薛卓江等走出寿县家乡,他们在外地求学和工作期间逐渐接受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先后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春,在当时任教于寿县小甸集小学的曹蕴真的主持下,以外地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学生为主干,在小甸集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特支,曹蕴真任书记,隶属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领导。在上海的毕仲翰、徐梦周、薛卓汉、方运炽、鲁平阶、徐梦秋等,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大学党组织的培养和教育下,也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些在外地求学和工作的寿县籍人士中部分回到家乡从事革命活动,发动组织群众,成立社团,加入党组织,为后来小甸集“特支”的成立准备人才。正如寿县县委给中央的报告(1929年5月9日)中所说:“寿县在民国十一年就有二三同志的组织,当时是党的婴儿的时候”[3](P116)。报告中的“二三同志”指的应当就是于1922年春在上海加入党组织的曹蕴真、徐梦周、鲁平阶中的两位或三位同志[3](P116)。所有这些早期发展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和中共党员,为小甸集特支的创建提供了人才准备。

二、小甸集“特支”革命星火的点燃

1923年,在上海大学党组织的指示下,“寿县的二三同志”从上海返回寿县,开始了寿县党组织的创建工作。曹蕴真回到寿县小甸集后,取得了小学校长曹练白的支持,其与胡宏让、徐梦周、吕岳都、鲁平阶、方运炽等人一起到小甸集小学任教。曹蕴真、徐梦周、胡宏让等在学校教书之际,经常利用课堂内外给师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分析国内外的一些形势状况与发展态势,引导或指导学生阅读反映社会阶级冲突、阶级矛盾或阶级斗争的诗词佳作,进而探讨当时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源,阐释救国救民匹夫有责的道理。更为重要的是,此间这些热血人士逐渐把其中要求思想进步的教师和学生及附近较为活跃的农民进一步组织起来,为小甸集“特支”星火的点燃准备了直接的人才基础。

与此同时,曹蕴真等充分利用学生会、农会等组织,并合理运用一些节假日,组织集会、分析革命形势、讲解革命道理,并从事更多更广的宣传发动工作,进而指出劳动大众受苦受难的原由和前进方向,号召他们树立自立、自强、进步、科学的精神。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把更多的贫苦百姓组织起来了。在曹蕴真、鲁平阶与徐梦周等人的宣传鼓动下,寿县范围内形成了以教育界和知识界为主并有农民参与的、以小甸集为中心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热潮。除了较广泛的宣传、组织和教育活动工作外,寿县籍的党员人数也增加了。“是年冬,先后介绍了上海大学学生方运炽、小甸集小学校长曹练白和在宣城省立第四师范读书的陈允常等人入党。”[3](P116)

正是在曹蕴真、徐梦秋等同志的直接宣传、组织和推动下,寿县的革命气氛更加浓厚,党员队伍进一步壮大,加之以前早期革命活动,特别是党员人数的增多以及马克思主义于寿县小甸区域的广泛传播,在寿县小甸集建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的条件基本上成熟了。根据党中央指示,1923年冬,中国共产党寿县小甸集“特支”终于成立:“1923年冬于小甸集小学召开了全体党员会议,在煤油灯下,在绣有镰刀、斧头的旗帜下……庄严宣布……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成立”[3](P116)。“从此,寿县有了革命的中心和领导力量。”[3](P117)小甸集“特支”直属党中央领导,曹蕴真同志任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书记,徐梦周同志任“特支”宣传委员,鲁平阶同志任“特支”组织委员。“特支”党员共有八位同志,除却曹蕴真、徐梦周、鲁平阶三位同志外,还有曹练白、陈允常、方运炽、薛卓汉和徐梦秋等五位同志。小甸集“特支”应当是安徽省第一个农村党组织或安徽最早党支部,但令人遗憾的是,截至目前,小甸集“特支”成立的具体日期还无法确切考证,也无从旁证,只能确定其大致日期是1923年冬。

三、小甸集“特支”革命星火的燎原

小甸集“特支”成立后,党中央不断给小甸集“特支”发来指示,指导小甸集“特支”和寿县的革命活动。小甸集“特支”成立初期的一切活动都在秘密状态下进行,通常情况下,传达党中央指示均由专任交通员进行操作。“党中央的指示有时利用夹层纸的旧小说书翻过来写好后再翻回重新装订,有的用米汤书写,都由‘交通’传递。”[3](P117)根据党中央的指导和安排,当时小甸集“特支”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内发展党员、对外发动群众。小甸集“特支”在曹蕴真书记的带领下,传播革命理论,培养革命分子,培养积极分子,组建群众社团,发动武装起义或暴动。尽管1924年9月以后,“只有曹练白一人留在小甸集小学。至此,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活动停止”[3](P117),但小甸集“特支”的影响依然存在并扩大,有的党员仍为革命而东奔西走,“将革命活动由小甸不断地推向瓦埠、窑口、堰口、保义、石集、团城等地”[7],“或到外地活动”[3](P117),继续进行革命斗争,宣传革命理论,发展革命组织,以点燃寿县及至皖西的燎原星火。

(一)开展革命活动

小甸集“特支”成立不久,薛卓汉于1923年冬在堰口集“从事农民运动,始建农协小组,到1926年参加农民协会的有200人”[6](P23)。中共中央的《目前农运计划》明确指出:“安徽农运的重点是以寿县、合肥为中心的皖北地区”[8](P30)。与此同时,“特支”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妇女群众运动,把妇女组织起来,并且成立了妇女协会。此外,小甸集“特支”于1924年冬还在邻近的寿县中学成立了青年学生联合会,“到1926年全县共有团员40名”[6](P23)。五卅惨案发生后,受到1923年冬成立的小甸集“特支”的持续影响,寿县部分民众积极声援和支持远在上海的五卅运动,他们有的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有的进行罢工罢课罢市,有的则开展抵制或没收或焚烧洋货。“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党中央把在外地从事革命工作的党员同志派回寿县,深入发动组织群众,继续开展革命活动。1931年3月中央巡视员方运炽回到寿县家乡。不久,方运炽便在瓦埠召开中共寿县县委、凤台县委、阜南县委的主要负责人会议,并成立了中共皖北中心县委。在这次会议上,方运炽和三县县委负责人作出发动组织瓦埠暴动的决定,并进行相应的具体安排。3月29日,暴动人员和队伍陆续集中于瓦埠泰山庙。3月30日,暴动队伍如潮水般涌向瓦埠集街,暴动正式开始,革命武装队伍逮捕当地豪绅地主多人,缴获反动势力的武装,扒掉地主的粮食。4月1日,暴动结束。瓦埠暴动规模较大,影响较远。1931年11月3日,寿凤(即今天的寿县和凤台)在颖上县组织“黄家坝暴动”。1932年春,史院集党支部组织王集扒粮暴动,王集扒粮暴动影响更大。“此后,扒粮暴动持续不断,仅1933年寿县地区局部扒粮暴动就有40多次。”[7]这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的革命热情,高扬了革命群众的斗志。

(二)发展党组织

小甸集“特支”成立后,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特支”继续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党组织。经过小甸集“特支”及成员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在曹蕴真书记的带领和卓有成效组织工作的推动下,仅在1924年小甸集周边就建立了宋竹滩和瓦埠两个党支部,发展党员20多人[9]。为了进一步发展党组织和更好地开展寿县的革命工作,同年暑假期间,党中央派遣在上海读书的部分中国共产党党员赶回寿县,胡萍舟、黄天白便是其中的两位杰出代表。胡允恭(也就是胡萍舟)、黄天白等人回到寿县家乡后,不久便在寿县瓦埠小甸集曹小郢村创办了后来较为有名的淮上中学补习社。经过党组织的引导和培养,淮上中学补习社的曹少修及由上海返回的李坦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外,进步青年张如屏(后来任赤卫师党代表)和曹广海等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受到曾经小甸集“特支”的影响,寿县瓦埠小甸集周围各地的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1924年至1926年间,受曾经小甸集“特支”的影响下及经过后来党组织成员的努力,寿县范围内先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淮上中学补习社支部、瓦埠小学支部、堰口集支部、窑口集支部、宋竹滩支部和城关支部等7个党支部,各地党组织的党员人数共达80多人。此外,还有社会主义青年团寿县支部和共青团寿县地方执行委员会等团组织先后成立,共青团员人数也发展较快,到1926年寿县共有团员40名左右。后经查证,“在全省早期党员总人数中,寿县籍党员约占一半”[10]。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寿县境内不久就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瓦埠区委,曹鼎任同志任书记,委员有鲁平阶、曹练白、方运初、陈允常、吕岳等。1927年7月,中国共产党寿凤(寿县凤台)临时县委成立,薛卓俊为负责人。10月,曹广化任书记。截至1928年底,寿县已经或曾经建立的中国共产党组织有临时县委1个、区党委1个、特别支部1个、党支部19个,党员多达200多人。其中中共寿凤临时县委“经过寿县县委、皖北(寿县)中心县委、寿县县委、皖北(寿县)中心县委、寿县中心县委、寿六霍中心县委、皖北中心县委、寿县县委等多次变化和发展”[7],但县委的级别没变。

(三)输送革命力量

寿县小甸集“特支”成立后,“特支”和寿县后期的党组织先后选送一批优秀青年赴苏、赴广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和黄埔军校学习,积极培养革命工作的骨干分子,选送革命人才,不断输送革命力量。1925年至1927年间,寿县籍就有“17人”被“派往苏联学习”[7]。1926年党组织选派一部分先进分子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安徽共15人,其中仅寿县就有9人。1924年到1926年,寿县有20余人参加黄埔一期至四期的学习,并涌现出曹渊、孙一中等杰出军事人才[10]。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皖西土地革命战争的烈火也燃烧起来,“特支”后期的党组织组建了不同形式的革命队伍并向周边地区输送各类革命人才。1929年皖西六霍暴动的参与和领导者之一是原小甸集特支委员、中央巡视员方运炽。六霍暴动和六安独山起义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中共寿县有关党组织派出一大批革命骨干力量支援六安、金寨和霍山的革命斗争。据有关回忆,“金寨,最初在这里领导游击战争的,多是由寿县一带来的同志”[7],其中去金寨支持革命斗争并且担任较重要职务的寿县人士就有20多人,如:曾任军师政委的王培吾和李坦、曾任赤卫师党代表的张如屏、曾任寿县学兵团中队长的张有余等。除了直接选送革命人才外,特支”及后期的党组织还培育革命武装,输送革命力量。1931年3月瓦埠暴动时成立的“皖北红军游击大队”(中国共产党在寿县境内建立的第一支工农红军),其中担任大队长的方和平和担任政委的曹鼎是寿县人。8月,受皖西北中心县委委派,组建寿县游击大队的曹鼎(时任寿县县委书记)为寿县人,寿县游击大队由国民党陆军四师工兵营(由中共党员杜一民领导)和瓦埠暴动形成的武装力量整编而成,并于10月底在寿县游击大队的基础上又组建了寿凤游击大队。后来,经过“黄家坝暴动”的浴血奋战,寿凤游击大队“于1934年秋与合肥游击队合并,经中央批准成立了皖西北独立游击师”[7],皖西北独立游击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在安徽较为重要的革命武装力量。游击师后来“转战于合肥、舒城、巢县、无为、庐江等地”[10]。除却在寿县及周围进行革命斗争或输送革命力量之外,小甸集“特支”和后来的寿县县委等党组织还输出了一批革命同志远赴他乡进行革命斗争,如“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小甸集特支以及寿县县委还为北伐革命输送了一大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孙一中、廖运周、廖运泽、薛骞、张有余等后又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7]。

四、小甸集“特支”革命星火的价值

小甸集“特支”是安徽最早的农村党组织或安徽第一个党支部,这在皖西乃至安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小甸集“特支”的“星星之火”永放光芒。小甸集“特支”虽然规模较小,存在的时间也不太长,甚至很短,但小甸集“特支”的燎原星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甸集“特支”所点燃的“星星之火”永放光芒,“特支”先烈们的革命精神永驻人间。

(一)小甸集“特支”所点燃的“星星之火”永放光芒

小甸集“特支”的成立以及在小甸集周边地区及至皖西和全国开展的革命活动,点燃了燎原的星星之火。小甸集“特支”成立后,支部成员仍以教书为掩护,主要以小甸集、瓦埠湖、李山庙等群众基础较好的据点为主要中心阵地,深入群众,调查农村实况,传播革命火种,培养先进分子,发展团员党员,输送优秀青年外出学习和参加革命活动,筹建农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组织游行示威,开展农运、妇运、兵运、青运工作,广泛开展革命运动。

(二)小甸集“特支”所展现的革命精神将永驻人间

除鲁平阶于20世纪90年代去世外,曹蕴真于1927年英年早逝,薛卓汉、方运炽、徐梦周也都于20世纪30年代去世。正道沧桑,先烈们的英气长存,尤其小甸集“特支”和先烈们在革命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怕牺牲的精神”“勇于奉献的精神”“赤胆忠心的精神”“不计名位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7],将一直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践行使命。

综上所述,小甸集“特支”星火的点燃是革命实践准备、思想准备和人才准备的结果。“特支”虽然规模较小、存在的时间也不太长,但小甸集“特支”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组织和输送革命力量,点燃了寿县及至皖西大地的燎原星火。小甸集“特支”的“星星之火”永放光芒,“特支”先烈们的革命精神永驻人间。

猜你喜欢

寿县县委革命
巧用构造法求解一类抽象函数问题
“不务正业”的县委副书记
寿县古城墙:千年守护御“洪兽”
中国的出行革命
村“两委”换届“十严禁”
一个后发县域的“新路”
台江县委离退局传达学习十二届县委常委会第17次(扩大)会议精神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探析安徽寿县苍陵城遗址始建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