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3+2 课程衔接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01-16张海桐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秦爽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
张海桐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 秦爽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
3+2 模式是中高职衔接的重要形式,而且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与肯定。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衔接模式的确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以课程衔接的问题最为突出。如果基本的现状得不到改善,那么3+2 衔接的效果也必然会大打折扣,最终会阻碍人才质量的提升。对此,中高职院校也应当针对这一领域做出调整和优化。
一、分析中高职3+2 课程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中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尚未有效衔接,无论是哪一层次的职业教育,基本的发展目标都是以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为主的。然而,许多地区的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在制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差异,高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中职是以初中级技能型人才为主的,这两个方向是相对独立的,没有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性。而且,中职院校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也显露出了轻文化,重技能,轻理论,重实践的鲜明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当学生步入高职院校之后,她们很难适应广而深的理论学习节奏,也无法达到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其次,中高职院校之间的课程设置不够衔接,在内容上具有十分明显的重复性特点,许多省市并没有制定3+2 职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标准,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所以在课程教学中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对接,导致部分学生接受了重复性的专业课程训练,这不仅浪费了许多教学资源和时间,而且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中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没有实现有效衔接,现行的升学考试更加侧重对文化知识的审查,专业考核所占的比重十分微弱,技能考核也缺乏规范性和标准性,这就导致录取的学生达不到应有的标准。而且,部分中职院校也在这一模式的限制下,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限制了学生职业能力的长远发展[1]。
二、分析中高职院校3+2 课程衔接的方法
(一)实现培养方案上的衔接
培养方案能够直接决定教学活动的方向与目标,中高职3+2 教学,应当对专业培养的目标进行层次性的划分,而且还要认真界定学生专业所涉及的业务范围,确定不同的教学方向,同时还要明确,哪些教学目标是由中职院校完成的,哪些教学目标是由高职院校完成的,这样也可以避免课程设置上的重复。除此之外,院校也应当明确,教学目标之间的难易程度,哪些目标是为入门做准备的?哪些目标是为高职深造做准备的?并以此为依据,实现统筹规划,让中高职教学内容能够始终围绕社会发展来进行。
(二)集合多方意见和力量
教学内容的衔接需要多方的参与和协调,中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生所在的专业,聘请行业的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工作中去,构建更加科学且完善的课程体系,确定课堂的内容和性质。在这里,中高职院校要实现课程体系的衔接,中职院校设定的教学需求,应当成为高职教学的起始点[2]。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应当以中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为根本标准,对接好专业口径的宽展,这样可以让专业的横向和纵向提升都有更加鲜明的依据,推动基础课程的有效磨合,真正做到查漏补缺。而且,中高职院校也可以编写相互衔接的教材,让学生可以顺利度过知识的过渡期,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系统的构建课程体系,坚持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职业意识和使命感,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实践技能训练的衔接
就能力的培养来看,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之间的关系是承上启下的,所以两者也必须要做好技能训练的对接,要按照分阶段的原则,推动学生能力的循序渐进。就教学安排来看,中职院校侧重于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特定的操作规范与动作要领,提高自己的工作熟练度,塑造更加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然后为学生颁发初级资格证书[3]。而高职院校侧重于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更加多样化的实践知识,针对较为复杂的问题作出抉择和判断。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中高职院校3+2 课程衔接中仍旧存在,内容不顺畅,目标相互独立等鲜明问题,这些都是阻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基础,正因为如此,对教学进行优化和改革才显得更加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培养方案的统筹规划,多方力量的集中使用,技能训练的有效对接这三个角度,论述了课程衔接优化的方法,充分结合了中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点与教学特征,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