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产“硬科幻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守正与创新

2021-01-16王磊郑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环球市场 2021年10期
关键词:科幻电影文化

王磊 郑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相比较于“软科幻电影”里的科幻噱头,“硬科幻电影”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呈现出一种复杂精妙的视觉特效,瑰丽而磅礴,真正让“想象奇观”成为电影里最美妙的部分。作为中国首部“硬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北美、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同步上映,成为近五年来北美票房成绩最好的中国电影。全球化使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愈发密切,“出海”成为中国优质电影创作的常态。影视作品可以直观有效地传播和建构国家形象,中国影视呈现出何种价值观念,与海外观众怎样认知中国文化息息相关。因此,身处跨文化传播语境之下,中国影视创作不能局限于“我把自己的故事讲给自家人听”,更要自觉地担当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载体。要“把我们的故事讲给全世界听”,让海外观众在不知不觉间被中国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所吸引,被生动鲜活的中国故事所打动,从而理解并爱上这个古老却充满青春活力、真实质朴而又不失大国担当的国都。

一、国产“硬科幻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守正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积淀已久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它形成了深层的文化心理,制约着人们的审美情趣、是非标准;它代代相传,成为独特的和他乡他国差异明显的民族欣赏心理,制约着人们的观影评价。这种欣赏心理既烙印着该民族的伦理、道德、风尚、习惯,也体现出该国观众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因此,中国观众的观影欣赏心理和习惯主要与中国历经千年的传统民族文化思想相关。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内涵,从基本内容上来看:主要是儒、道、佛三家。然而,真正统治汉文化的是儒家学派,佛、道影响虽大,但始终只能处于辅助地位。儒文化浸润了中国的各个领域,中国老百姓的审美意识也深深地镌刻着儒家文化的标记。这种审美定势在观赏影片时,会不自觉地左右着观众的审美筛选。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欧阳军喜教授将儒家所体现的中国文化概括为“仁”“义”“中”“和”四个字。他指出:“在孔子那里,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内核,也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为仁’。可见,‘仁’的本质就是‘爱’。”[1]

这些影片中重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与“义”。先来看“仁”,即爱。《流浪地球》被浓浓的爱意所包围,父子之间的爱、兄妹之间的爱、爷孙之间的爱、夫妻之间的爱、战友之间的爱,甚至素不相识的人间大爱充满了整部影片。《上海堡垒》原著是一部科幻爱情故事,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感情一直被书迷们津津乐道。影片中鹿晗演绎的暗恋情愫,不似好莱坞科幻片中的外放,而更符合国内青年在面对感情时的内敛。这些影片中的“小情小爱”让“硬科幻”的大格局多了些温度和认可度。

再来看“义”。“其最初的意思,就是适宜。‘义者,宜也’,也就是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原则界限,即‘正义’或者‘道义’。儒家提倡重义轻利、见义勇为,甚至当生命与道义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出现时,主张‘舍生取义’”[1]。《流浪地球》影片中所有人为了拯救地球,不惜牺牲一切代价,甚至自己的生命。他们不畏艰险护送“火石”去发射站,一路上遇到了无数次的爆炸、毁灭,运载车在漫天飞雪中穿梭,在险象环生的道路上九死一生。《上海堡垒》中邵一云壮烈殉职、林澜英勇就义,曾煜为掩护江洋杀出一条血路牺牲,路依依与捕食者同归于尽。这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早已赚足了中国观众的眼泪。黑格尔在《美学》第1卷中提到:“外在的方面并不足以使一个作品成为美的艺术品,只有从心灵生发的,仍继续在心灵土壤中长着的,受过心灵洗礼的东西,才是艺术作品……而艺术品的美,就在于引起情感,说得更确切一点,引起适合我们的那种情感。”[2]在欣赏艺术时,如果欣赏者对艺术品无动于衷,那就什么作用也发挥不了。因此,当观众在感情上掀起波澜时,也是对电影的教育意义、审美价值接受的一种表现。

二、国产“硬科幻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创新

若国产“硬科幻电影”完全的西方化,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也不会有不同审美层次的人对其接受的必要性。它的很重要一点在于“创新”。《流浪地球》的创新元素主要集中地表现在地下城空间中。相比较地表和太空的空间,地下城集中的展现了中国元素,这也是这部影片中最大的亮点。在借鉴的同时,它也成功的对西方影片中流露出的“消极文化”进行“化解”,且这种“化解”并非生拉硬拽、遭人诟病而是恰到好处,“润物细无声”。这也充分说明我们意识到西方电影中的“意识形态的渗透”,并敢于面对西方电影对中国民族电影的控制和封锁,大胆的尝试对其进行解构和突破,充分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这些拍摄技巧被巧妙集中的放在了地下城的空间里,因它截取的正是中国春节的场景。中国农历新年是当前所有节日中最能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日子,整个画面都是浓浓的中国元素,吃饺子、舞狮子、打麻将。街道上到处播放的是吉祥的话语,欢快的音乐,喜庆的中国红随处可见。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与地表上零下84 度的西方“奇观”电影中常用的冰封场景形成巨大的反差。《上海堡垒》中也有着与好莱坞电影强调个人英雄主义有着明显的不同,它是集体主义团结一心对抗外敌。当拯救世界不再只是某一个人或某一国人的专利,一部电影的立意才能被拔的更高。

除上述中国元素外,还在西方“奇观”场景外衣下融入了反西方的中国式思考。《流浪地球》刘培强的一句话“总有一天冰会化成水的”,让那位俄国宇航员久久回味思索并决定和他并肩奋战。这句话与中国的成语“水滴石穿”“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语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在于说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持之以恒、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上海堡垒》故事的高潮部分,男主角江洋为了让制导系统被破坏的上海大炮能精准命中外星母舰,一边高喊着“向我开炮”,一边驾驶着战斗机向母舰核心冲去。这句台词曾出现在《英雄儿女》中,志愿军战士王成也说过同样的台词。为了守护这片华夏大地,我们的先辈们不止一次扛起枪炮抵御外来侵略者。虽然如今的时代不同了,可保家卫国的英雄精神却传承在每一个热爱祖国的人的心中。如果剥离影片的“科幻外衣”,你就会恍然大悟,这就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舍小家、保大家”舍生取义的英雄精神。

三、国产“硬科幻电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

除上述电影的接受和拍摄手法外,越“叫座”的电影往往越有其深刻的主题思想。这种主题思想往往是隐藏在绚丽多彩的电影画面和跌宕曲折的电影情节背后发人深省的思辨。越有水平的导演,往往越能引人深思,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对现实世界的思考融入到电影中,让它走向世界,与各国观众进行沟通交流。

在面对人类共同灾难的问题上,中国作为地球大家庭中的一员,同样存在着对生死哲学的深度思考,但与西方科幻片中传递出的解决方法不同。中国,作为世界上有担当的大国,呼吁着全球人们共建美好的地球家园,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拯救地球的使命最终落实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而不是黑科技、不是超级英雄,只有我们人类自身才能救自己。人民日报17 年1 月20 日第2 版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关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我们要为当代人着想,还要为子孙后代负责……我们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3]这不仅仅只是口号而已,而且当前已经开始实施,中国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政策就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伟大价值理念的呼应。“一带一路”倡议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是中国与周边国家打造“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4]

影片中展现的正是这种主题思想,影片中“家”的概念不断出现,每个人都要回家,都要护家。姥爷要带着两个外孙回家;姥爷死后,哥哥要完成他的遗愿要带妹妹回家。“流浪地球”计划失败后,所有的人都要回家。即使有的人根本回不了家,哪怕在回家的路上也让他们感到温暖,因为有了家就有了希望。就像影片中韩朵朵说到的:“家是唯一希望的方向。”上海堡垒是人类家园仅存的最后希望。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地球,人人有责。因此,影片中将拯救地球的希望放在了普普通通的每个个体身上。大家群策群力、运用集体的智慧、尽自己最大的所能,在自称无所不能的人工智能通过精确的计算而宣布地球无可救药的时候,奇迹般地拯救了地球,拯救了自己家园。

四、结语

虽然国产优质科幻电影在传播民族文化方面有很强的影响力,但国内外票房数据仍表现出“中国科幻”在国际市场上的举步维艰,这不得不引人深思。当然,首先我们要承认这与西方电影成熟的拍摄手法和高超的演技密不可分。国产科幻在这方面与其尚有差距,毕竟中国科幻电影起步较晚。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科幻片的进步,对它有信心,对它的进步要给予鼓励和认可。一方面,要支持它走向国际,更多、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也要提高中国观众自身的鉴赏水平,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要树立一种积极的观影态度,不能只满足于对西方科幻电影的“猎奇”心理。对它们传递的消极文化观念要坚决抵制,树立文化自信、自觉维护民族文化,通过观赏来丰富和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视野。

猜你喜欢

科幻电影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谁远谁近?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