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节目主持人礼貌制约下的会话艺术
2021-01-16张雷雷
张雷雷
(安徽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65)
对于访谈类节目,礼貌原则是能促进节目平稳有序进行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目前开播的这类节目中,频频有嘉宾中途退场事件发生,对节目质量和收视率影响极大。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也一直以“礼仪之邦”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外交、内修、传承,形成了系统的礼仪文化。基于此,访谈类节目的主持人应遵循礼貌原则,这不仅关系到整个节目的进程,也会影响电视台的收视,当然,也会对主持人的话语有一定影响。因此,本文以修辞艺术为出发点来讨论礼貌原则对于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约束及影响。
一、谈话节目主持人等发话艺术
(一)提问艺术
1.明话暗说
在谈话类节目中,有时涉及一些比较敏感的内容,因此,主持人在提问时可以借助一些比较模糊的语言,以此来暗示嘉宾。在谈话过程中,主持人要避免以非常强硬的言语,让嘉宾感觉是强加于人,造成嘉宾心理上的不适。尤其是提出一些猜测或意见时,应该用大约、也许、可能等词语,这些词语的应用更加委婉,同时避免在其中有武断的成分,这样才能让对方更容易接受[1]。模糊词的应用可以维持谈话继续下去,同时让语言有更加充分的回旋余地。也可以提升语言表达效果,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有利于二者下一步的沟通。
2.直话曲说
在谈话类节目中,有时会谈到一些不方便直说的话语,这时主持人可以借助先扬后抑、先承后转的方式,做好前面的铺垫,更加委婉地表达自己所要诉说的语言。在合理的铺垫之后,下一步做出语言的转折,这样可以更好地稳定现场的氛围与嘉宾的情绪。
3.重话轻说
谈话类节目有时会谈到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如果有些话题需要避讳,那么可以选择一些让人乐于接受的语言,应用更加礼貌的方式,通过重话轻说的方式,添加有时、稍微等程度副词,这样避免所表达的否定过于强化。同时,重话轻说让主持人所表达的语言更有分寸感,符合谈话艺术中的同情准则与得体艺术。
(二)引导艺术
在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一般会更加关注探究事实真相,所以,主持人的问话也不能停留在客套层面。然而,有时真相会触及嘉宾的敏感问题。主持人提出敏感问题时,能够增强受众的注意力,并强化节目的悬念。然而,敏感问题的提出必须把握分寸,绝对不能违背礼貌原则,也不能实施人身攻击。因此,可以借助引导的方式,这也是一种比较礼貌的谈话艺术。在提到敏感问题时,主持人也要整体地把握事件内容,循序诱导。在谈话中,主持人也可以应用一致准则,逐步引导嘉宾。每个主持人都有不同的谈话风格,然而,对于一些敏感问题而言,想要更好地解决问题,主持人必须有真诚的态度,合理把握分寸。可以依据合作原则,这是一种容易被采访对象接受的方式。以礼貌的态度肯定被采访对象的自身价值。
二、谈话节目主持人的接话艺术
在谈话过程中,缺少带有回应的谈话则难以体现谈话的效果。在节目中,主持人需要具备话语的接应艺术。
(一)重复话轮
在倾听嘉宾谈话的过程中,如果有的内容让主持人觉得相对重要,可以通过接应、插话等方式重复嘉宾的观点。这种重复不只是明确自己的关注点,更多表达的是对于嘉宾的认同,使嘉宾感受到被尊重。
(二)缓和话轮
有时所谈到的问题比较犀利,所以,在谈话过程中也会出现误解。主持人要恰当地澄清误会,营造和谐氛围。要尊重采访对象,坚持礼貌原则。避免直接否定对方的话语,可以借助提示等方式,让采访对象自我修正。
三、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听话艺术
(一)善于倾听
有些主持人让人感觉很不专业,主要是由于这些主持人不会主动倾听嘉宾说话。当嘉宾回答前一个问题时,主持人会考虑怎么问下一个问题。如果采访对象没有直接说明主持人想要听到的观点,主持人就会打断嘉宾的谈话。然而,谈话是一个相互沟通的过程,主持人也需要仔细倾听嘉宾的话语,并在其中寻找新亮点。倾听可以作为下一步交流的基础,主持人要具备倾听意识,不断调整、调动,使谈话能够得到更大的进展。
(二)礼貌打断
善于倾听并非把所有的话语权都交给采访对象,让其自由诉说。在嘉宾探讨的过程中,也要适时引导、打断采访对象的谈话。有时人们的谈话被他人打断会感到对方没有礼貌,所以,尽量不要随意打断他人谈话。谈话节目时间限制比较严格,同时也要把握主题,而被采访的对象有不同的谈话风格,有人说话拖泥带水,有人说话简洁明了[2]。有时可能会出现一些比较偏激或片面的观点,主持人必须适时地、礼貌地打断发言,选择恰当的时机,合理引导接下来的谈话。
四、谈话节目主持人的修辞艺术
(一)辞格选择
释语也称为释词,用以扩展、引申或者在具体的语境中对词语的含义进行形象化的解释说明。释语借用的是释义的形式,给予词语临时性借题发挥的意义,与一般的词语释义还是有所不同的,并且释语一般会比其他词语更有主观色彩。释语很像释义,但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释义,其比释义更含蓄、更幽默、更讽刺、更风趣。
下面的例子选自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
主持人:这位朋友,你说一下,喝酒有什么优点或是好处?
受访者:以酒会友嘛。原本不认识的人,一块喝酒以后就会相互认识啊,还能交一些朋友,有空的时候大家还可以一块喝酒聊天。
主持人:吃肉喝酒的朋友你有很多吗?
受访者:有,不是很多。(笑声)……
酒桌上交到的朋友通常也被大统称为酒肉朋友,但在上面的谈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主持人将“酒肉朋友”解释为“吃肉喝酒交上的朋友”。这是对一个词语中性的解释,这样的解释很好地掩盖住了“酒肉朋友”本身带有的贬义色彩,体现了主持人的素质,也维护了受访者的面子,可以说是恰当的示例。
(二)句类选择
作为主持人,需要具备多样、快速的语言转换能力,这样才能控制住整个价目的场面,也能体现主持人对受访者心理的体察,也能体现出主持人的善良和主持功底。面对不同的受访者、不同的嘉宾、不同的现场气氛和环境说不一样的话,这种磨合能力和观察能力是考验一个主持人先进性和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3]。在具体的交际案例中,才能体现一个人的语言、行为是否礼貌得体。下面的这个案例,体现的就是访谈类主持人在句类上的变通。
通常建议访谈类节目中,在与受访者进行交流时,尽量使用陈述句,最好少用疑问句,当然,说话时也尽量少使用疑问语气。使用陈述句提问时,能凸显主持人在心中对该问题是有的放矢的,比较容易让人有信任感和亲切感,也能促进与受访者的谈话。人都是不喜欢或是不太喜欢太多疑问句的,提出的疑问句或是使用的疑问语气太多,会显得主持人不是很了解受访者,让整个节目显得很尴尬、很被动,也很难让受访者做出回答。通常这样的问题,受访者给出的答案可能也不会是主持人和观众想要的。
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节目中主持人陈鲁豫关于“远华案”采访嘉宾杨钰莹与赖文峰之间感情的一段对话:
主持人:分手的时候哭过没有?一段感情到了要分开或者一个人在结束一段感情以后,不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缘分已经到了这里,对自己的震撼都是蛮大的。
嘉宾:相处久了,感情也就慢慢变成了亲情,两个人也就像是家人,但是可能因为性格的原因,久了也就很难再进行很好的磨合……分手后再见面时还是哭了。(其中省略的地方是嘉宾当时的感慨,说了自己很多感受)
主持人:分手时没哭,两人再次见面时反倒是哭了,是因为……(被嘉宾打断)
嘉宾:是啊,许久不见,很是想念……但是没有了从前见面的感觉,再见面就觉得很悲凉。
主持人:是因为来自周围的那些声音。
嘉宾: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感情本身就存在问题……
主持人:那种悲凉的感觉,可能真是缘分到了,是一种让人很无奈的感觉。
嘉宾:可是自己心里还是会保存些许的希望……
这一段的对话中,并没有看到主持人提出什么问题,都是陈述的语句,但在交谈之间,嘉宾感受到了主持人的真诚和善良,当然,也能看出主持人理解嘉宾对于分手的心态,两个人才能很好地进行交流,使得节目顺利进行。
前文提到过对于访谈类节目,最好使用陈述句式,少用疑问句或是疑问口气,这样能避免出现尴尬的局面。当然,也不排除必须使用问句的情景。下面就如何恰当地使用问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讨论:
一是多使用正反问句。正反问句在谈话过程中能有效地对问题进行弱化,有探讨、商谈的意思,不会让人有很大的反感心理。所以,在很多访谈类节目中,主持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该种句式,能很好地契合嘉宾的感受,也能让节目顺利进行。在《射话·龙永图谈人才》这期节目中,主持人在对龙永图访谈过程中问了一个相对比较敏感的问题:您手下有没有比您干得更好的人?“有没有”这三个字,在一定程度上让问题变得没有那么尖锐,有一些商量的口吻在其中,让人觉得比较容易接受,也让嘉宾比较容易回答。
二是慎用设问句式和反问句式。在访谈类节目中,就算主持人需要向嘉宾直接提问,通常情况下也不会或者很少用到设问句式和反问句式。反问句式含有质问、质疑、否定的意思,会让人产生不信任、不平等的感觉。若访谈类节目主持人使用过多反问句,会让嘉宾和现场观众觉得主持人对在座的人有高高在上的俯视感,会让人产生反感心理,这不仅不利于节目的继续进行,也会让整个现场的气氛和互动陷入僵局。如果否定的程度太重,会让人觉得主持人不尊重别人、不礼貌,也不会让受访者接受。虽然我们有时候会有种受访者是犯罪嫌疑人的感觉,但人生来都是平等的,作为主持人,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要和受访者推心置腹,而不是步步紧逼、说话刻薄不饶人[4]。访谈类节目中,主持人也不能过多地使用设问句式,设问句式会让人觉得不平等。设问句式一般是领导对下属、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这种上对下的关系中比较常用的。访谈类节目中的主持人和嘉宾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双方是一个平等的关系。
(三)句式选择
关于正常语序和使用倒装形式的语言:肥胖是现代人越来越常见的问题,但同时也是中国人比较忌讳的话题,在《钦话实说·该不该减肥》这档节目中,主持人崔永元采访相对比较胖的当日受访嘉宾张越:
主持人:现代人对于肥胖有不同的认识,当然也有不同的感觉,即自己认为自己比较胖和别人认为你胖,这两者的标准是不一致的。那你对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界定或是看法?
嘉宾:我觉得吧,自己挺好的。
上述谈话中,主持人没有得到自己期望的答案,继续问:略不胖?你觉得。这一句中,主持人颠倒了句式,避免了直接问受访者觉得自己胖或是不胖带来的尴尬,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谈话的分寸,体现了对别人的尊重,也体现出主持人礼貌真诚的交际素养。
没有哪个访谈类节目会不问私人问题或一些尴尬、忌讳的问题,主持人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可以将赞誉准则作为指导方针,将不礼貌的内容或是难以启齿的问题进行弱化,调整语序,可以使用倒装句。
省略语句和完全语句:在结束对张越的问题之后,主持人接着问现场的另一位嘉宾唐忠杰:唐先生呢?这一句中巧妙地省略掉了谓语“觉得”,以及宾语“略不胖”,简洁明了的话语,其中又有对老艺术家的尊重,可谓恰到好处。
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并不是一次采访一个人,有可能会有多位受访嘉宾,这时就可以使用省略的句式,省略掉有可能让嘉宾觉得不礼貌的话语,也不会让现场的气氛显得太尴尬,很符合同情和赞誉的准则。
五、结语
访谈类节目相比于其他电视节目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由主持人主导的节目,这种节目可以充分体现主持人的价值和作用,电视台访谈类节目成败的关键点是主持人话语的优劣。主持人的谈吐还有很多方面能体现礼貌原则对语言的约束性,单从上面的方面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以后还需要从其他方面进一步分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