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职化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讨
2021-01-16崔玲东营科技职业学院
崔玲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重心上也在持续的调整的完善。从过去的单一的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育,到全面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也因此,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利用专业教育的主场优势,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让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形成全力,培育好大学生的道德根基,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无论是对其个人的发展,还是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都能够发挥出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化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不足
尽管近年来,高职院校对学生思想政治的培育越来越重视,也有针对性的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思政教育,但是课程思政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了课程思想建设的有效开展,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融入不够紧密,在课程设计上,显得十分生硬和突兀,而且很多年纪轻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理论知识储备充足,但实践经验不足。无法将专业理论与思政元素进行有效的融合与推进,同时,专业课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较少,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也就意味着思政教育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最终导致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的渗透性不佳;二是学生缺乏参与性,由于受互联网的冲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学生自制力、克制能力不强,偏好追逐新鲜事物。而现阶段化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缺乏新意,还是宣讲老一套,没有利用具体地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互动地氛围与环节,没有给思政的渗透教育做好铺垫,而且深度也远远不够,内容十分单一,流于表面形式,并没有起到实际成效;三是课程的评价缺乏落实性,并没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忽略了方法、能力、载体等方面的差异,难以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导致思政元素在化工课程中的融合度不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高职化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打通学科壁垒,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协同育人
要在化工专业教学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就必须打通学科壁垒。首先要结合高校思政教育大纲,突出顶层设计与协同效应,明确课程思政实施的具体途径,其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发挥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主渠道育人作用,形成教学相长,同向育人的大格局。比如成立化工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小组,一是针对专业的教材特点,二是结合不同年级、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将专业教材各学段之间目标和内容统一起来,形成常态化研讨机制。尤其要明确专业课与思政课如何融合?怎么融合?形成目标一致性。只有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才能突破高校专业教学中,化工专业只管化工知识教学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彻底打通学科、学段壁垒,才能从根本上思政教育在专业学科中的融合渗透效果。
(二)结合专业岗位,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每一个行业的岗位要求都不尽相同,相应的,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也有差异。但是,无论专业的差异性如何变化,良好的职业修养和品德始终是促进学生更好发展,获得岗位认同的重要前提。所以,在高职化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要结合岗位情况,以具体的工作岗位要求,以及行业的标准,全方位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通过从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明确课程目标,针对高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实际学情,量身订制课程标准,通过充分发掘岗位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因素,并借助信息化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了解化工行业的职业要求,化工专业技能的发展趋势等信息,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道德意识和危机意识,并逐步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职业认知,从而更好地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创新化工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实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观,让教育工作者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教学教研活动的开展上。这就意味着必须打破原有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单一性与滞后性,结合当前时代快速发展形势下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标准,重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创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综合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与转化能力,学生间的团队合作精神,班级凝聚力。另外还要以教育者课程设计的科学性,课程实施的合理性,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为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结合这些细节来不断地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从而对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以及教育质量观进行综合的评价,同时促进评价结果的及时转化与应用,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改进,切实推进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积极认识到思政教育对促进学生更好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通过结合当前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对所需人才的高要求,以及化工专业课程的特征,通过大力建设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充分挖掘出化工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理论探讨其内在逻辑和运行机理,通过教学设计和课外拓展实践其可行性,以丰富思政教育形式,切实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认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更好的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为其个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