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方法

2021-01-16陈营山东省新泰市小协镇人民政府

环球市场 2021年35期
关键词:常态农产品生产

陈营 山东省新泰市小协镇人民政府

伴随着农业经济不断发展,逐步表现出多种经济新常态,对于农业经济效益的潜在影响值得重视。因此有必要总结新常态下农业经济表现出的特征,探索提升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以及优化农业结构的路径。

一、农业经济问题分析

1.龙头产业不突出。农业是我国基础产业体系的重要环节,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事关我国十几亿人口“吃饱肚子”的问题,重要性可想而知。但是我国农业经济整体存在发展模式粗放、产业共性强的特征,优势产业对于农业经济的带动能力偏弱,进而导致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下滑。在农业经济同质化竞争的情况下,农产品开发深度明显不足,导致市场上流通的农产品缺少特色。农产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忽视农产品附加值的挖掘,仍然采用传统的压价竞争方式,对于农产品企业乃至农业经济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在农业经济体系内无法形成龙头产业。农产品企业竞争同质化,不利于形成成熟的农业经济产业链条,不同企业分工不明确,区域内农业产业协作意识薄弱,呈现出“群龙无首”的特征。优质的农业经济状态,需要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链龙头效应,引导农业经济向正确方向发展;缺少龙头企业意味着农业经济的引导力量不足。

2.发展模式存在缺陷。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导,农业生产模式和土地规划相对落后。农业生产体系中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机械化生产在农业生产体系中占据分量较小,生产效能停留在较低水平。农业生产体系占地面积较大,土地资源利用也存在粗放型特征,没有精心规划生产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方案,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影响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3.农业结构分布不当。农业结构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若要尽可能提升农业经济的效益,必须要在农业结构方面投入较多精力,通过优化农业结构达到整合资源的效果。众所周知农业经济对于土地资源的依赖度较高,如果土地资源流转效应不佳,意味着土地资产投资成本收回的周期被延长。另一方面,农业经济发展需要高精尖专业人才的支持,在专业人才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导致农业经济始终处于技术水平较低的状态,农业结构的改革升级迟迟无法推动。

4.缺乏长远意识。农业经济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在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中,缺乏长远意识、只关注眼前利益的现象随处可见。例如在投资农业经济项目的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项目投资注重短期利益,忽视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在急功近利投资导向的影响下,在农业经济体系内存在大量同质性的投资项目,符合农业经济长远发展利益的项目少之又少;进而导致农业经济体系缺少先进的设备,不利于农业经济持久发展。

二、农业经济新常态特征

1.经营方法变化。传统农业经济体系以农业生产为基础,通过农产品的交易体现经济效应,经济模式相对简易,从事农业生产的市场主体规模小、分布散乱,以小规模的散户经济经营为主导模式。经济新常态意味着农业生产的实施对象发生变化,相比于传统的小散乱经营模式,新常态下农业经济经营集约程度明显提升,大规模农业生产在农业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农业经济新常态意味着农产品的流通体系也发生变化,传统农业经济的农产品流通主要包括加工到运输的全部过程,农业经济新常态强调产销对接,实现农产品的生产销售一体化效应,促进农业经济活跃度的提升。

2.供需结构改革。农业经济新常态需要适应农产品的需求与供给结构的变化,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农产品需求不仅停留在数量层面,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品种都有较高的要求。农业经济新常态不仅要满足大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的需求,还要满足农副产品的需求。农产品供给模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消费者层面,农业经济新常态意味着我国农产品销售范围的扩大,传统农业经济存在依赖国内市场的特征,新常态下农产品的销售呈现出国内国际市场并行的局面;农产品进口在我国农产品的供给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农产品规模的扩张作为支撑,提升本国农产品的市场经营竞争力,优化农产品供给模式,充分与消费市场的需求相对接。

3.调控方式改革。农业经济新常态注重市场的作用,发挥市场在调节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之一在于提升农业市场的经济利润,保证农业市场的有序性和健康性。因此农业经济新常态对于从业门槛也提出更高要求,加大对农业市场的调控监管力度,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通过农业市场监督保障农业市场公平性,体现市场机制的优势。

4.发掘资源价值。市场主体参与农业经济的重要目的在于获取产出和市场效益,为获取市场效益需要投入多种资源。农产品市场的稳定运行需要农业生产体系的健康运转,为农产品市场提供足够的农产品。由于我国长期存在有效耕种土地面积小、人口数量较大的情况,深挖资源潜在价值、提升单位资源创造价值规模成为农业经济新常态的要求,也对农业经济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农业产业升级换代要以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根本导向,注重农产品生产与生态因素融合;与此同时扩展农业经济的业态,将农业生态旅游、农业文化传播等要素融入农业经济体系中,适应农业经济新常态。

三、提升农业产业效益路径

1.机械化提速。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主要农作物种类包括玉米、大豆等,在农业产业体系中加大机械化的使用力度,发挥机械化提升生产效率的作用。例如在农产品作物收割过程中使用机械化设备,单位面积农作物收割时间显著缩短。与此同时也对农机产业的革新换代起到反哺作用,促进新型农业机械的研发。

2.提升畜牧业从业标准。畜牧业作为农业经济的重要分支,目前以散户养殖为主要力量,畜牧业从业主体分布散乱,产业发展处于较低水平,不利于畜牧业产值的提升。畜牧业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局限性,以居民日常食用为主导需求,畜牧业产品的售卖效应偏弱,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环境条件。提升畜牧业竞争水平,必须要从畜牧业从业标准角度入手;将科学规范的经营理念与畜牧业生产体系融合,注重环保饲料、无公害饲养方法的应用,以科学的管理方法作为引导,保证畜牧业产区内部卫生环境安全,兼顾生产环境和生产质量的要求,提升畜牧业产品质量以及行业产值。

3.有效利用水资源。农业经济发展必然离不开水资源,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无疑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动能。在农业产业体系中构建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农业生产使用水资源指明具体的标准和方向。有关部门可以尝试构建水生态文明示范区,宣传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合理使用水资源的意义,引导全社会公众建立节水意识。在农业生产区域内加大节水工程的建设力度,发挥节水工程在节约水资源方面的优势。控制水污染也是有效利用水资源的重要途径,针对水源地污染现象,采取修建生态修复工程方式,对污染水源环境进行修复,兼顾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农业生产的双重需求。

4.树立农民科学意识。农业经济新常态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最大限度降低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培养农民的科学意识并提升农民使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农业科研机构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科研资源成立农民培训基地,鼓励农民进入培训基地参与培训学习,认识并掌握农业科学技术的内涵与使用方式。也可以将职业经理人模式引入到农业生产领域,在农业生产领域加大职业经理人培养力度,进而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科研技术的投入,发挥技术对于农业生产的导向作用。

5.加强污染防治力度。农业经济发展可能会造成污染,农业经济若要可持续发展,加强污染防治力度至关重要。针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金属污染,可以采取种植绿色植物的方式,抑制金属污染的影响。对于农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污染物与废弃物品要加强处理力度,与此同时提升农作物的质量,在施肥打药过程中注意控制用量,与绿色农业的理念相吻合。

6.推动渔业健康发展。我国河流、湖泊资源众多,有着良好的发展渔业的条件,成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渔业发展还存在自由放任、无序竞争、不重视环境保护现象,很多鱼塘在粗放发展模式的戕害下,逐步呈现出干涸、富营养化的状态,鱼塘可持续利用价值被不断削弱,不利于鱼类养殖的长远发展。渔业健康发展需要技术力量的支撑,在改造池塘鱼塘的同时加强水质监测力度,鱼塘水质变化情况及时反馈到养殖人员和技术人员处;将自动控制技术引入到渔业养殖饵料投放过程中,提升饵料投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此外可以尝试物联网技术与渔业养殖的融合,实现渔业养殖的现代化水平;还可以尝试种植农业与渔业的融合,拓宽渔业发展思路。

四、提升农业结构效益路径

1.优化土地管理制度。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施行,有效保证农业经济发展的集体用地资源,土地资源管理质量得到根本保证。在土地使用登记造册的基础上,将信息化数据库模式引入到土地管理制度之中,加强对集体建设使用权的管理力度。通过访问信息数据库,可以掌握农业生产中的经营权利、土地使用权利分布情况,促进权利信息的共享。土地管理制度的优化要充分发挥数据信息的作用,对于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经营土地应当同等对待,实现多种土地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效果,真正体现同权同价的理念。

2.优化水利、林业管理制度。对林业管理制度的优化应当关注到管理制度本身以及新型林业资源的培养两方面,以现有林业资源为基础,加大活动林、公益林等多种林业资源的培养力度,注重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推动林业经济发展。加快推进林场制度改革,不断完善现有森林资源体系,实现林业管理体系的升级效应。水利管理制度的优化需要充分利用专业人员和民间资本,为水利工程的建设注入能量;鼓励农民参与到水利管理制度改革进程,确保水利制度改革服务于农业经济发展。

3.推动供销机构改革。供销机构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织,推动农业经济加速发展,供销机构的改革势在必行。供销机构的改革应当采取“三位一体”的思路,打通各个行政级别供销机构的沟通渠道,加强网络机构的建设力度,将信息化模式引入到供销机构运作模式中,促进供销信息在农业生产销售领域的共享互通,真正实现信息引导的效果。供销机构改革中注重经营性、公益性服务的融合,采取构建服务平台的方式实现供销机构服务的多元化效应。

4.促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将融资担保组织引入到农业经济模式中,选择部分农民合作社开展资金试点,以促进合作为抓手,落实新型农村金融管理理念。注重信用机制与农业生产经营的融合,准确评价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资质信用与风险,提升农业经济领域的抗风险能力;还可以尝试建立互助保险制度,发挥农业保险作用。

五、结束语

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意味着经济新常态的表现还会更加深入;在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中应当高度重视农业经济利益因素,从农业生产和结构角度出发,积累提升农业经济利益的经验并探索新的道路。

猜你喜欢

常态农产品生产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用旧的生产新的!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农产品争奇斗艳
以德树人 推进学雷锋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