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讲好抗疫故事的三个着力点

2021-01-16吕瑞琴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爱国抗疫思政

吕瑞琴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渭南 714000)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将疫情防控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思政课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应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疫情防控暖人心、动人心和得人心,进而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充分发挥疫情防控的教育作用。

一、情感着力:立足生动实践,注重以情动人

(一) 围绕抗疫热点,涵养家国情怀

抗疫一线工作人员无私奉献是大爱,基层工作人员也付出很多努力,还有志愿者,甚至宅家的普通群众,无不体现出对祖国深厚的情感。这些“最美逆行者”和后方坚强的“战士”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诚挚的赤子之情。许多企业和个人纷纷捐款,献出爱心,表示对抗疫的支持,这些看似微小的动作却是最温暖的举动。抗疫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展示了新时代强大的力量。在这场战争中,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展示出强大的动员力。医务工作者夜以继日、无私奉献、医者仁心;人民子弟兵听从指挥,助力抗疫;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坚守岗位、日夜值守、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科研人员拼搏奉献、严谨务实。在思政课教学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热点故事和事迹,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每个人为战疫所付出的努力。

(二)融入防疫时代元素,提供活水源头

抗疫中,青年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不怕艰险,勇于冲向一线,战胜困难。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有1.2万人、近1/3的力量来自90后、00后,他们显然已经成为这场战疫的主力军。这些感人的故事和事迹是思政课教学最好的素材,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这些时代最强音,能够提供教学的源头活水,引发共鸣。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中报道的90后的护士李佳辰,她是国家援鄂医疗队的一名90后护士,17年前,她目送妈妈出发抗击非典,而今,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她选择挺身而出,亲赴战“疫”一线。她在给妈妈的家书写道曾经是你,今天是我。这样的故事感人肺腑,催人奋进。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98后”姑娘徐文清,很多人问她为什么这么小就选择去那么危险的一线。她说,她想用网上很流行的一句话来说:“2003年的非典你们保护我们成长,这一次换我们来保护你们!”四川援鄂护师佘沙,汶川大地震中,她目睹了全国各地对灾区人民的无私援助。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与同事们一起来到武汉,奋战在抗疫一线。还有无数奔走在社区街道路口的志愿者,20岁的余汉明就是其中一位,作为武汉人的他,主动加入抗疫队伍中,为空巢老人和需要帮助的居民买药、送菜等。在这场武汉保卫战中,新一代年轻人用实际行动做出贡献。这些“90后”“00后”的抗疫故事,是时代的最强音,在思政课教学中应多收集和挖掘此类贴近学生实际的故事。

(三) 增强话语温度,达到同频共振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要想让学生接受和理解新知识,需要研究受教育者的特点和行为。把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深刻的道理通过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把要讲的变成学生爱听的、能够接受的思想认识。人类的情感是彼此相通、相互感染的,要打动人心,必须注重情感。如果没有对事业的热爱,就没有奋斗的激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温度对学生产生直观的影响,在思政课更是如此。疫情防控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如何将抗疫故事用生动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是思政课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重要环节。每一个感人的抗疫故事都是教育载体,故事不在多,重要的是将抗疫中医护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等的事迹用真情实感表达出来,通过叙说医护人员那一道道口罩的勒痕等细节,将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结合起来,在娓娓道来的说理中找准情感的触发点,增强话语的感染力。在“毛概”课讲述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故事,要以饱含深刻的爱国情感讲出来。在“思修”课将疫情防控中不畏艰险、舍生忘死的故事讲出来,从而激励青年学生担当有为。

二、内容着力:挖掘先进事迹,完善教学素材

(一) 凸显党的统一领导,强化思想根基

深刻挖掘战“疫”素材,将故事融入思政课堂,引导学生坚定信念、努力奋斗。思政课教师可以围绕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阻击战和总体战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在抗击疫情的生动实践中深刻认识党的坚强领导。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指挥、亲自部署,让科学防治贯穿疫情防控全过程。社区是疫情防控重要阵地,基层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挺身而出,带领人民一起为抗疫做出贡献,守牢了防控的生命线。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毛概”课在讲述党的领导时,要仔细梳理在疫情发生以来以党中央多次召开会议对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党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党中央从宏观层面做好各方面的稳定工作,疫情初期狠抓防控工作,疫情中期做好群众兜底保障,疫情后期将防控和复工复产共同推进。全国人民听从安排、共同抗疫,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力量,这些都是中国制度的优势。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是对理论最好地证明。

(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铸造坚强后盾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3]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在疫情防控中紧紧依靠广大人民,这些都是人民至上理念的真实反映。在这场战疫中,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战疫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都尽最大的力量支持抗疫。“毛概”课在教学中,应该将战疫中体现的人民的情怀融入课堂内容中,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立场和观念。同时也可以用最真实的案例来反映这一观点,比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赴湖北考察疫情防控工作, 深入社区实地查看群众生活保障情况,强调千方百计保障好群众基本生活。“思修”课中将抗疫故事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民情怀,提高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思想认识。

(三) 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培育民族精神

纵观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爱国主义始终是强有力的支撑。一代代人坚定信念,用实际行动彰显爱国之情。爱国是为民族独立而奔走呼号,爱国也是为保家卫国而无私奉献。他们传承爱国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疫情面前,不畏困难、无私奉献、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是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课。每一个人都是祖国的一份子,在这场疫情防控中,人们深刻感受到祖国怀抱的温暖。在灾难面前,爱国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动保家卫国,爱国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疫情防控中无数平凡人身上涌现出浓浓的爱国情感,爱国是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人冒着被感染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的危险,挺身而出,为保卫湖北、保卫武汉不眠不休,为居民少出门奔走呼吁。爱国也是各界人士都自觉行动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在村口、道旁、社区都有他们的身影。疫情防控是一场全民的战争,他们用自己的力量传递着爱国之情,使广大群众看到了希望和曙光。鲁迅曾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4]青年是祖国的未来,疫情中充分体现了青年的爱国与责任。“毛概”课程在讲述抗疫故事时,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一个真正的中国。这个国家民众都怀有一颗爱国之心,他们始终坚守初心,用自己的力量贡献社会。从而使学生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必将战胜疫情。2020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大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充分肯定了青年人的坚定担当与责任,并对他们寄予希望。希望他们能够不畏艰苦、增长才干,在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这封信不仅给医疗队巨大的鼓舞,更是激励了广大青年人。“思修”课教学中讲述弘扬中国精神、爱国主义情感时,应结合疫情谈爱国而不只是慷慨激昂的言语。从而启发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为祖国做贡献,成就自己的华彩篇章。

(四) 突出纪律法治教育,增强法治意识

我党历来非常重视法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面临的形式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5]。疫情防控的举措让人们看到了新时代党的建设以及全面从严治党的工作作风。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央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控措施,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法律的出台保证了战“疫”有法可依,有了法律的保障,各级政府就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从而保证疫情防控工作顺利进行。但是法律的出台只是前提,如果没有全国人民的遵守,法律就成为无水之源。在疫情防控中,将全民遵纪守法作为战胜疫情的重要抓手。比如特殊时期的防控举措,全国人民封印脚步、禁足在家,不出门、不聚集。这些看似简单的做法,其实是人民对抗疫最大的支持。有了全国人民的配合,各项防控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也为抗疫防控的胜利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思修”课在讲述遵法、学法、守法、用法时,应该将抗疫中体现的纪律和法治教育融入教学中。伴随着社会中出现各种各样的新矛盾、新问题,法治建设需不断完善和加强,疫情的出现促进公共卫生等领域法律的完善。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遵法、守法,做一个心中有法的新时代大学生。同时,使学生树立法治思维,用法治思维审视疫情。“毛概”课在讲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内容时,可讲述因新冠肺炎所引发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方式等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切实增强纪律意识和法治意识,同时使学生深入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三、方法着力:创新融入方法,强化思想引领

(一)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思政课教学“活起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要把疫情防控这堂有意义的思政课讲出温度、讲出内涵。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学生的思想认知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思政课教学“活起来”。疫情防控融入思政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毛概”课在讲述疫情防控中所体现的中国制度时,要注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做深入的分析,适合运用理论讲授法进行融入。“思修”课可运用叙事式教学法, 将生动的抗疫故事讲出来,特别是用动情的语言再现战疫中的点点滴滴。“国家救了我,我也要救更多的人”“没有生而勇敢,只有选择勇敢”“我们是年青的一代,也是代表希望的一代” 这些话语句句触动人们的内心。教学中也可采用问题导向法,针对疫情防控中学生有疑问的点展开讨论,比如“中国在面对疫情时做出的举措与别国异同之处在哪里?”“在疫情防控中我们国家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的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6]”。这些问题的解答和分析,能够使学生坚定抗疫的信心。通过问题导向,学生对于抗疫政策理解的更加深刻,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

(二) 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从云上到心上

当代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原住民,具有许多不同的代际特征。网络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直接的影响,甚至学生的许多行为和做法也都效仿网络。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不断整合各方面的平台资源,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时尚元素融入教学中,使用贴近学生实际的话语方式,借用新媒体等教学手段,开展线上教学,完善教学资源。疫情防控为思政课教师提高运用新媒体技术提供了契机,在融入教学时,也应该借助新媒体平台,将潜移默化的教育延伸至课外。思政课可利用新媒体平台讲述战疫的故事和事迹,同时也可以将优秀的学生作品展出,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思修”课可以运用实践教学课,引导学生结合疫情防控展开思考,以 “抗‘疫’,我们在行动” 为主题,搜集身边抗击新冠肺炎的感人事迹或自身参与到抗“疫”的资料,深刻挖掘感人事迹背后的故事, 寻找感动,寻找力量,传递爱与温暖,制作抖音微视频等。“毛概”课可借助新媒体,让学生结合疫情,录制一堂大学生讲思政课,使学生提高对疫情防控中体现的中国制度优势、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等认识。

(三) 创新教学环境,提高思政课效果

提升课堂实效性是思政课改革的焦点。信息化教学高速发展的时代,将最新的技术手段引入思政课教学中,运用智慧课堂、情景体验、微电影等创新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政课尝试用VR技术设计某些教学活动,使得活动有声有色。疫情防控是一场生动的实践课,高校也可以创设情境,建设虚拟仿真思政课情景模拟实验中心,现场模拟方舱医院救助患者的过程或者各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在抗疫防控中所做出的努力。学生通过实景模拟,能够直观感受到医疗人员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高校也可建设智慧教室,为学生参与讨论和观看视频资料等提供技术基础。同时充分运用动漫、表情包、微电影等学生喜爱的时尚元素,让思政课变得不仅“有意思”,而且更“有意义”和有效果。这些教学环境使思政课不再只是纸上的理论,能够极大地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为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爱国抗疫思政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团结抗疫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爱国学·晒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