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中销售论和消费论的再认识

2021-01-16张传兵居来提色依提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定律供给消费

张传兵,居来提·色依提

(新疆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一、引言

出版于1803年的《政治经济学概论》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的代表作,该书在19世纪上半叶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教科书。萨伊在书中继承和发扬了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创造性地将经济活动划分为生产、分配和消费三大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然而,他曾一度遭到批判,尤其是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期,以他名字命名的“萨伊定律”成为了众矢之的,被认为是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罪魁祸首。在我国以往的经济学史研究和教学中,萨伊也一直受到批判。对此,学者梁小民曾提出要重新认识萨伊。[1]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有必要回溯经济思想史,重新发掘萨伊对当代经济的启示意义。

二、萨伊销售论的再解读

学术界目前一般认为萨伊的销售论主要体现在萨伊定律中。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是这样论述的:“生产为产品创造需求……在所有的社会中,生产者越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销售得越快、越多和越广泛,结果自然是生产者所得的利润也就越大,因为价格总是随着需求增长……鼓励单纯的消费对商业并无益处,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提供消费的手段。”[2]可见,这段论述与流传甚广的“供给为产品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有一定差距。这是因为萨伊定律并非萨伊本人提出,而是后来由经济学家弗雷德·曼维·泰勒命名的。[3]

对于萨伊定律,国内学者看法不同。金鑫[3]认为,萨伊定律中提到的“供给创造需求”是指生产与消费相互配合,并且在结构上二者必须匹配才能保证生产和消费是相等的。而赵茂林[4]认为,萨伊定律本身是错误的,但它从结构上关于供给和需求的分析对当今经济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通读《政治经济学概论》以及萨伊与李嘉图等人的书信后,笔者认为,所谓的“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其实是对萨伊思想的误读。我们甚至可以从书中找到诸多反例,如:萨伊认为,“需求与供给是天平秤杆的两个相反极端的天平盘,分别代表昂贵与低廉,价格是平衡点。在这一点上,一边的动力停止作用,另一边的动力就开始作用。”[2]又如:萨伊提出:“需求减少,进一步影响到产品的供给必然也减少,因此成为课税对象的物品供给也必然减少。”[2]所以,“萨伊定律”并不符合萨伊本人的一贯主张。或者更准确的说,该定律是在其原意上做了引申,将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做了不恰当的替换。在萨该定律是在其原意上做了篡改,将“生产”和“供给”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做了不恰当的替换。在萨伊看来,货币不会凭空产生,它是先经过生产者生产出产品并将其售卖出去后才能获得。因此,要想买东西(产生需求),必须先生产(取得货币)。萨伊自始至终也未说过“供给决定需求”,而是说“生产为产品创造需求”。以往论者大多将二者混为一谈。然而,区分这两者的不同是很有必要的。

在萨伊的经济哲学中,他认为“生产=效用=价值”,生产是保有价值的必要手段,而商品交换的实质就是价值交换。萨伊说:“人们对某一物品的需要引起对它的需求,而生产该物品的必要性限制着对它的需求。”[5]若从这个角度理解“生产为产品创造需求”似乎就迎刃而解了。我们不能把“生产”和“供给”完全等同起来,因为生产属于价值创造环节,发生地在工厂;而供给属于商品流通环节,发生地在市场。综观萨伊的经济论述,他始终视生产、再生产为最有价值和最正面的环节,而把消费(尤其是过度消费)视为极其消极乃至有害的环节。有了生产,才能积累财富、储存价值,因而才能换回等值的货币,进而产生消费这种有效需求。

“生产为产品创造需求”还体现在新科技和新产品始终具有引领消费的作用。例如: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改良,并不是需求在先,恰恰相反,正是这些新产品的出现才引领了一波又一波的消费热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萨伊所提出的“生产为产品创造需求”的观点也仅仅可以应用在微观的生产领域,一旦将其适用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则必然破绽百出。因为,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始终存在着巨大的非生产性群体,他们拥有大量的货币却并不从事生产,因而他们仅仅把产品消耗掉,并不产生供给,所以该理论并不适用。

综上所述,萨伊认为“生产≠供给”,因而其所体现的销售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对于被其他经济学家所定义而并非萨伊原意的“萨伊定律”,笔者也是不赞成的。这种理论业已经过资本主义数次经济危机,尤其是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所检验,证明是十分荒谬的。凯恩斯曾指出,以萨伊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学派经济学家认为生产中的全部成本都会用于购买产品,[6]这就忽略了人们的储蓄动机和消费欲望。

三、萨伊消费论的再评价

1.萨伊认为非生产性消费是完全负面的

在萨伊的消费论中,“消费”一词始终具有负面意义。他认为:“生产意味着创造效用,而非创造物质,因此消费意味着效用的消耗,而非物质或物品的消亡。一件物品的效用一旦消亡,其价值来源或基础即不复存在,也就是说,成就一个东西的欲望或需求对象的条件荡然无存。从此,它不再具有价值,不再是财富清单中的一个项目。”[2]

对于消费这个问题,萨伊是自相矛盾的。例如:他还说过,“因为生产的价值必须被消费掉,难道就要减去而不计入财富总值吗?难道价值本身不是产生于它的消费适用性吗?”[2]于此可见,对于消费是否创造价值这个问题,萨伊的前后表述竟然截然相反。

关于非生产性消费,他说:“除了通过消耗的价值来满足某种欲望外,非生产性消费没有任何其他额外效果。也就是说,非生产性消费仅仅是以现有财富的一部分来满足人类的欲望而已,除此之外,别无所求。事实上,还能期望什么呢?再生产吗?同一效用价值怎么可能被使用两次呢?”[2]在萨伊的论述中,他混淆了因与果的关系。惟其商品被消费,其所蕴含的效用才能体现。“一间工厂倘若不让工人消费食物和工作服,以及消费生产所用的原材料,是无法维持下去的。价值以这种消费方式,把新的价值附加在制造出的物品上。这样的花费组成资本项目,同时消费也以循环往复的方式延续下去。但资本——价值积累的形式——依然存在,并以新的形式重新出现,并可供再次消费。如果价值是非生产性的消费,则绝不会再出现。”[2]因此,萨伊把工人必要的食物和服装支出看作是生产性消费,而将“丰盛的食物”和“华美的服装”视为非生产性消费,前者是必需的,而后者是需要节制的。其实,萨伊混淆了消费的多层次和多样化,将高水准的消费一律视为奢侈和浪费,这是极其不科学的。

2.萨伊认为刺激消费不足以鼓励生产

关于消费与生产的关系,萨伊指出:“就算是消费的欲望引起了工作的兴趣,虽然根据经验是绝对得不到这个结论的,没有资本的积累,就不能扩大生产,因为资本是必要的生产要素之一。”[2]笔者以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之一,已经得到经济学界的普遍共识。消费可以促进企业生产,加速企业资金周转和生产设备更新,提高科技水平,最终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整个经济体也在“生产—消费—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中不断满足人民的需求和实现更新换代,社会才会不断进步,也更能发挥内部循环的重要作用。而过度节俭,只会拉缓经济增长速度。对此,凯恩斯的“节俭悖论”就曾指出:“越是致力于节俭,我们国家财政和私人财务越是坚持正统原则,我们的收入就会下降得越多。”[7]只有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在保证物价平稳的条件下,才能让国民以更低的价格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从而增进一国的整体福利。更何况它也完全可以用来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反过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出。

四、结语

萨伊的销售论和消费论互为表里,共同体现了重视生产、抑制消费的主张。萨伊的销售论不等同于“萨伊定律”,反映的是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当时仍属卖方市场,市场上是供不应求的局面。他的消费论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尚需进行大量资本积累的阶段,况且之前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以及旧贵族们奢靡成风,当时他提出节制消费的主张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其观点不免带有历史局限性。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然而,由于以往调控经济的方式侧重需求侧,造成了高端有效供给不足而落后产能过剩的局面。同时,通过政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又会造成“挤出效应”,引发一系列问题。所以,继续坚持供给侧改革,满足人民群众的差异化消费需求,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

猜你喜欢

定律供给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多一盎司定律和多一圈定律
倒霉定律
40年消费流变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