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子贡对孔子恕道的发展与超越

2021-01-16张靖人陈隆文

关键词:子贡中华书局论语

张靖人,陈隆文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5·12)(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45页。编号为杨氏分章所加,下引带编号史料,皆出此书。此章古来有多种阐释(2)张靖人:《〈论语〉“我不欲人之加诸我”章阐释史述评》,《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现程朱阐释模式虽不如元明清处于绝对权威地位,但不少学者还是认为5·12章内涵,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内涵大体等同,例如李泽厚(3)李泽厚:《论语今读》,中华书局,2015年,第94页。、孙钦善(4)孙钦善:《论语本解》(修订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第54页。等学者持此观点,实浑然不觉受程朱影响。按程朱阐释理解,对5·12章本旨有所遮蔽。如欲彰明5·12章,需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较异同。认真绎读,二者差异很大,实属两种不同命题。本文拟对此差异作初步探讨。

一、孔子恕道基本意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认为是孔子恕道的基本表述(5)关于孔子恕道,从新文化运动始,对其批判增多。近年学者在讨论“金规则”时亦多有论及。例如墨哲兰把各种文化之“金规则”看作一整体,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弊病与改进方向。(墨哲兰:《“金规则”之“罪己诏”》,《读书》,1999年,第10期)邓晓芒把各大文明中存在的“金规则”概括为三种模式,儒家“金规则”包括在“儒教—犹太教理解模式”中。对这种模式,他认为“未能摆脱等级、地位、种族、血缘等等外在的束缚,其适用性随着范围的扩大而缩小”。(邓晓芒:《全球伦理的可能性:“金规则”的三种模式》,《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这对本文的分析都有启发。本文讨论有二基础:第一,认为孔子恕道准确含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子贡恕道与孔子恕道不同。子贡恕道指《论语》5·12章子贡所言内涵。本文侧重从哲学史视角考察。。笔者以为,应从以下方面理解:

(一)“己”主要指在上位的统治者

孔子此言目的是对统治者的劝勉,“己”主要指在上位的统治者。《中庸》云:“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3页。四种君子之道,是站在父、君、兄、朋友位置发言。其中朋友之间似乎是平等关系,但它却强调“先施之,未能也”,把朋友一方抬高(7)“钱宗范、朱凤瀚先生均曾作过相当详细的考论。根据他们的考证,西周的‘朋友’或者‘友’与后世的含义不同:作为人称的‘友’,通常指同族同辈的男性亲属,既包括同胞亲兄弟,也包括非同胞的同族兄弟。”见王利华:《中国家庭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39页。。类似说法还见于《荀子》(8)王先谦:《荀子集解》下,中华书局,2016年,第634页。《孔子家语》(9)廖明春、邹新明校点:《孔子家语》,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2页。,发语者皆指在上位者。

4·15章“忠恕而已矣”,古注有“忠以事上,恕以接下,本一而已,惟其人也”(10)余萧客:《古经解钩沉》,卷25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15页。。北宋张方平也曾如此说(11)张方平:《张方平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17页。。如此释忠恕,较得章旨。“忠以事上”,此不待言,“忠”字后也主要指此义。而“恕以体下”,后代经解中却不常见,实更接近“恕”之本意(12)倪德卫的解释类此,不知是否受所引古注的启发?倪德卫著、万白安编、周炽成译:《儒家之道:中国哲学之探讨》,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9页。。恕主要指上位者对下级所行。

再以与孔子有密切关系的《左传》所载相关资料为例。

鲁僖公十五年(前645),晋阴饴甥会见秦穆公时说:“君子恕,以为必归。”(1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第1册,中华书局,2009年,第366页。恕之双方,指两国国君。鲁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发生鲁国季武子立后事件。孔子指出:“作不顺而施不恕也。”(1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第3册,中华书局,2009年,第1085页。恕之实践者,亦指在上位的统治者。鲁襄公二十四年(前549),晋国范宣子当政,对诸侯加重征收贡品,其他诸侯国不能忍受。子产写信规劝范宣子不要如此,信中言:“恕思以明德。”(1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第3册,中华书局,2009年,第1089页。恕之实行主体,乃当权者。

诸例可见,恕道基本是在贵族统治者之间实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的“己”字,指贵族集团内部的人,且偏重地位较高者。朱熹弟子有感于此,请教他:“‘己欲立而立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地位如何?”朱熹却避而不谈,答曰:“且看道理,理会地位作甚么!他高者自高,低者自低,何须去比并。”(16)黎靖德:《朱子语类》,第3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845页。朱熹知并非人人能行恕道,但他却对此回避,设想人人行之。

(二)“人”主要指统治集团内部之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的“人”主要指所有人,还是指统治集团内部之人?既然恕道主要施行于贵族统治集团,当然“人”也是此集团中人。不少人认为,此处“人”当指人民。笔者以为,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境中,“人”主要指贵族统治集团内部人员(17)赵纪彬认为,“孔门所说的‘人’ 和‘民’,是指春秋时期相互对立的两个阶级”。(赵纪彬:《论语新探》,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1页)李零说:“《论语》中的‘人’字和‘民’字,同一段话,对着讲,意思不一样。‘人’是精英,‘民’是大众。前者是君子,后者是小人。”(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4页)。把“人”扩展指人民是孔子理想,显然已达孔子憧憬的6·30章所载圣的阶段。

孔子重视实践中的己人关系。他日常宣讲,需紧贴自身实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的“人”,是生活中直接面对的人。但因《论语》编者剪裁,今已难全部还原孔子与弟子对话情境。从孔子一生行事观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的“人”,多指君、臣,如他与齐景公对话(12·11)反映出的。扩展恕道实施对象,把“人”看作所有人,当然不能说与孔子恕道违背,只是有偏差。随着历史发展,出现扩大恕道实施对象的思想,如孟子所讲仁政。

(三)孔子的仰视视角

孔子发言视角是地位低下的臣对高高在上的君的仰视,是弱者对强者的期许。孔子作为一基本无权无位的士人,周游列国,企图使一些国君接受他的主张。他与国君的不对等关系,决定他所言只能是社会地位低下者对当权者的劝谏之辞。此极大局限了儒家思想发展,使原始儒家思想深深地打上了下对上的不对等烙印。孔子的言论、思想,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而是以统治者为中心,以统治者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孔子回答子贡的“如有博施与民”之问(6·30),可从侧面窥探孔子言论的此种发言视角。从周公有位至孔子师徒无位的变化,也是周初敬天保民的敬德思想至孔子推己及人恕道的变化。有论者在评价尼采对道德的批判时说:“为什么那么多规则都是否定性的禁令,而不是肯定性的美德(就像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一样):这些规则通过防止社会成员中的强者施展他们的力量,从而使社会成员中的弱者得益。强者能够照顾自己,道德是对弱者的保护。”(18)罗伯特·所罗门、凯思林·希金斯:《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55页。周公至孔子的变化,也是强者至弱者的转变,后者的劝诫对统治者的作用是极小的。

(四)用伦理方法解决政治问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直接受众多为孔子的弟子,即“己”包括他的弟子们。孔子的不少弟子,处于社会底层。以此而论,不是与上论矛盾吗?笔者以为,二者并不矛盾,此正是孔子儒学特色。具体到《论语》,其受众主要是子贡和仲弓。

仲弓问仁(12·2),孔子所答明显是将要入仕从政的方法。“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19)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121页。。“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其潜在主语皆是上位者、行政者,只有他们才可能去见大宾、承大祭。刘宝楠云:“在邦谓仕于诸侯之邦,在家谓仕于卿大夫家也。”(20)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第486页。实施孔子意旨者,只能是参与行政者,绝不可能是底层“小人”。孔子称仲弓“可使南面”,“南面者,人君听治之位。言仲弓宽宏简重,有人君之度也。”(2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83页。孔子以人君之才期许仲弓,此在他对弟子评价中是少见的。

孔子在《论语》中四次涉及上列己人关系(5·12、6·30、12·2、15·24),(22)4·15章涉及恕道,然未直接讨论己人关系。三次是对子贡讲的。其中6·30章明显是针对行政而言。赵纪彬指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孔丘‘举贤’的政治用语”(23)赵纪彬:《论语新探》,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21页。。而对另外两次和子贡对话(15·3、15·24),无明确证据与行政有关。但从史料可推测端倪。其一,子贡在孔门弟子中地位甚高,《论语·子张》分二十五章,四章讲孔子逝后子贡对孔子的赞扬与维护(19·22、19·23、19·24、19·25)(24)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201-203页。。其二,除颜回外,孔子最为看重子贡。此也和孔子逝后子贡守墓六载,(25)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2014年,第2354页。传播孔子思想于列国相吻合,“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26)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华书局,2014年,第3955页。。其三,《左传》载孔子弟子,关于子贡史料最多。《史记》载孔子弟子,关于子贡文字最多。二书所载多为行政之事。可见子贡是极具政治才能并且参与行政之人。其四,孔子教学重点是入仕能力。从其弟子从事的职业亦可见,“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27)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中华书局,2014年,第3786页。。可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讲给他有可能从政弟子的行政方法:

或有论者质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无道德自修成分?孔子恕道本来是基于个体德性修养方法,把其解读为政治思想,是混淆界限。此可从以下方面回答:

孔子教学不乏为学为人之方,弟子既跟孔子学习,当然也需践行(4·15、15·24)。孔子师徒主体是士阶层,所言如不能践履(28)主要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家族内部的实践效用。,肯定不能取信于人,也得不到上升机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部分普适性。任何时代,不乏强加于人之事。作为社会人,当然要注意限制、克服此欲。孔子师徒因宣讲内容的性质,可能做到他们身份需实行的部分。但他们学习、践履的最终目的,是成为辅助君主之人,然后行其主张。“周公相成王,是他们理想的幸运。如果做不到,替世卿当家臣也可以。孔子正是这个阶层的代表。”(29)范文澜:《范文澜全集》,第7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1页。孔子儒学主要为培养有权位的“君子”。

在孔子时代,政治、道德、伦理是混淆在一起的。侯外庐说是三位一体(30)侯外庐,等:《中国思想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78页。,李泽厚说是伦理、宗教、政治三合一(31)李泽厚:《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第52页。。孔子恕道需“终身行之”(3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164页。,这是孔子的伦理思想,也是其政治思想。孔子正是欲用伦理践履来达到改造社会的政治目的。

(五)依附没落的周制

孔子恕道,强调如何使在上位者消除本身具有的超乎情理的欲望,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但他所言只局限于此,并没有从此再前进,例如,用此规则建立相关新制度,保证其得到实施等等。之所以如此,与他强化周制的设想有关。在孔子时代,本来就有一套将废的制度存在,就是宗法制、封建制为内核的周制。孔子依托周制的设想,可以说是保守,也可以说是维新。所谓保守,孔子要恢复的周制,是已经过辉煌期,早已走向没落。即使在诸侯国内,封建制、宗法制也衰落不堪(33)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172页。。所谓维新,孔子不满春秋末期的礼崩乐坏现象,试图在不改变没落制度的情形下,通过道德自修而解决现实问题。历史发展,已经说明他的此种方法效果不大。

以上诸项,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蕴含的基本意蕴。

二、子贡对孔子恕道的超越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与孔子恕道比较,虽有继承,然更多是发展与超越。

(一)凸显主体之“我”

在传统经书中,“吾”“我”二字是否有差别呢?二字在《论语》中还是不同的。《说文》云:“我,施身自谓也。”段注:“云施身自谓者……谓用己厕于众中而自称则为我也。”(3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32页。己在众中,形象说明“我”强调的是人与群发生关系时的自己。“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朱熹释“我”曰 “私己也”,(3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10页。杨伯峻释为“唯我独是”(36)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86页。“自以为是”(37)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240页。,都是符合文意的。我,比之于吾,更能表现自己。宋赵德云:“吾、我二字,学者多以为一义,殊不知就己而言则曰吾,因人而言则曰我。……吾、我互言,乃人己对待之称,亦不可不辨也。”(38)赵德:《四书笺义补遗》,中华书局,1985年,第366页。此论确然。在《论语》中,“我”比之于“吾”,更强调个人主体性。此我,是群体中的自我,是和他人发生关系时的自我。5·12章连续出现两“我”,打破常规,实凸显人我关系中的自我。

有人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德性话语,“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则是权利话语(39)言麸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cdmai。。如此理解,很有深度。然子贡实无今人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他所要表达的,就是在宗族、国家等共同体面前,个体的反抗情绪,个体对自我的强调与维护。《荀子·大略》云:

子贡问于孔子曰:“赐倦于学矣,愿息事君。”孔子曰:“诗云:‘温恭朝夕,执事有恪。’事君难,事君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事亲。”孔子曰:“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事亲难,事亲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于妻子。”孔子曰:“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妻子难,妻子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于朋友。”孔子曰:“诗云:‘朋友攸摄,摄以威仪。’朋友难,朋友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耕。”孔子曰:“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耕难,耕焉可息哉!”“然则赐无息者乎?”孔子曰:“望其圹,皋如也,颠如也,鬲如也,此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40)王先谦:《荀子集解》(下),中华书局,2016年,第602页。

结合上述对话,更易理解5·12章。子贡可贵之处:他遵从自己内心,意识到以仁恕之道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对个体的限制,对个体主观感受的忽视。孔子所言使人觉得,人生没有什么趣味可言!子贡这一朦胧意识,正是超前的体现,与5·12章章旨完全相合。子贡要突破的也正是前引《中庸》文揭示的内容,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伦理政治关系。

(二)反抗强加,渴求自由

孔子恕道受众是在上位者、当权者、暴力持有者。而子贡恕道受众是孔子,是他自己。5·12章“加”字,马融释“陵”(41)皇侃:《论语义疏》,中华书局,2013年,第109页。,较合文意。钱钟书云:“子贡之言‘加’,今语曰‘欺压’。”(42)钱钟书:《管锥篇》(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293页。牛鸿恩释:“施加,强加。”(43)李贽著,牛鸿恩注:《四书评》,载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21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01页。综合诸释,子贡所言“加”,指欺压,指长陵少、大加小之类。《左传》有“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杨伯峻释“加”为“驾陵”(4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第3册,中华书局,2009年,第1000页。,表达在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压迫。

子贡之言是弱者的无奈之言、反抗之言、被动之言,也是理想之言。5·12章的“人”,亦主要指在上位者、有权势者、暴力持有者。面对强大的他者,面对个人根本无法抗拒的强权、暴力、宗法制下的亲情等常常强加于人的东西,子贡感到无力用行动反抗,只能诉之以语言。孔子阅世深,对现实有极强洞察力,深知子贡恕道在强凌弱、众暴寡的等级森严的宗法专制时代,是不能行之于现实的,故曰“非尔所及也”。孔子理解子贡,已意识到个体自由的宝贵。

虽如此,孔子和子贡所论还不同。孔子汲汲以求的是如何使自己的思想影响现实。他面对的更多是能对现实产生极大影响力的群体,主要是当权者,希望他们接受他的思想去行恕道。子贡在这里完全站在个人角度,反抗强加于人,维护自由,并未要求听受者去实行。宋吕希哲认为子贡“不能忘我”(45)吕希哲云:“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未能忘我故也。”(陶宗仪:《说郛》,卷八下,《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7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07页)按此条又出现于《朱子语类》,卷28,字句稍异。然条末云:“此条可疑。”(见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2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724页)故今从《说郛》。,潘自牧认为子贡“好胜”(46)潘自牧:《记纂渊海》,卷46,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3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60页。,都从某种角度感觉到了子贡维护自我的思想。但囿于时代,他们并不能明确认识到此,反而认为乃子贡之病。

(三)追求平等的意向

子贡所言语境中,“我”和“人”是对等的。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去强加于人。也就是说,并没有把我之欲强加于人之意。他涉及孔子提出的修养问题,还提到人我之间的权益问题。子贡之言,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是处于等级低位者,欲突破等级而追求个体人之间平等的朦胧意识。这就比孔子前进了一大步。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味着“则己所欲,必又当施诸人”(47)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第486页。。徐复观认为,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不仅是平等的表现,而是视人如己”(48)徐复观:《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九州出版社,2014年,第144页。。然细思之,非如此。“立”“达”二者,亦皆社会上层统治集团内部的事,不能无限拓展。其中之“己”“人”,与上述孔子恕道中之“己”“人”是相同的。如此,当然无突破等级的平等之义。

(四)兼顾公私,吁求新制

子贡之言,强调“我不欲人之加诸我”,而“吾亦欲无加诸人”是为实现前者的条件,故使用“亦欲”,实则分离并兼顾了本来混淆了的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

在传统集解说中,孔安国强调人不加我为难(49)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67页。。北宋陈祥道说:“我无加诸人则易,人无加诸我则难。”(50)陈祥道:《论语全解》,载《文渊阁四库全书》19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99页。较为明确指出子贡之意。清黄式三曰:“子贡因不欲人之加诸我,而愿己无加诸人。”(51)黄式三:《论语后案》,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19页。把子贡不欲人加诸我看作目的,而我不加人看作条件。从此而言,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较,两者含义相差更远。此处不否认,在现实生活中实施“吾亦欲无加诸人”,也很有难度。但显然,如只强调后半句之难,就易忽略前半句本意,如刘宗周等(52)刘宗周:《论语学案》,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0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48页。。他们强调人不加我、我不加人都难,甚至认为我不加人更难,批评子贡,进而把重点倒向儒家常讲的自我修养,这正是恪守孔子恕道的结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重点在言“己”,“己”在语境中占主导地位。这是儒学特色,“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53)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第152页。。孔子之言,虽谈到己人关系,实际把精力放到了对个体情欲的限制。也就是说,孔子恕道侧重从私人领域解决社会问题,是古来特别是西周以来公私混淆的老例。而子贡之言,“吾亦欲无加诸人”,面向私人领域,继承了孔子恕道的道德自修。但又言“我不欲人之加诸我”,面向社会领域。子贡把二者进行了分割:私人领域,我可加强个人修养,不强加于人;公共领域,要保证我不被强压。实现子贡诉求,要有相关社会关系的调整,社会制度的革新。这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相互呼应。当时主张变法的政治家,所做的几乎都是对周制的革新,甚至是革命。

综上,5·12章与孔子恕道虽有继承,但更多是发展与超越,是《论语》中的全新命题,是原始儒家少有的具有追求个体平等、自由倾向的言论,可称为子贡恕道。

三、子贡恕道产生的原因及其传衍

(一)子贡恕道产生的原因

商品经济的极大发展,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系列变革出现。《史记·货殖列传》是反映此一变化的重要文本,记载商品经济发展,“始于公元前5世纪初的春秋季年,讫于公元前2世纪末武帝元鼎年间,约时四百载”。(54)李埏:《不自小斋文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92页。“这是一个生产力大发展,生产革命的时代”,“这是一个社会大分工突飞猛进的时代”,“这是商品经济兴旺活跃的时代”,“这时代是平民走到历史前台,创造历史的伟大时代”(55)李埏:《不自小斋文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93-398页。。

平民走到历史前台,和人我关系(56)与前文提到的己人关系稍有差异,此另文论之。的变迁有关。强大的等级共同体,在商品经济大发展背景下出现了变化,礼崩乐坏、王纲解纽,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现象频现。作为个体的“我”,迸射出耀眼的光芒。《货殖列传》载经商致富的人,大部分都是平民。“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57)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2014年,第4026页。士阶层也极为活跃,他们提出个人思想,周游于诸侯国,推销其治国学说,最终形成百家争鸣之局。

子贡不但为士,也是成功的商人。作为商人,较能体会平等意识。马克思指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和昔尼克派,它随时准备不仅用自己的灵魂而且用自己的肉体去换取别的商品。”(58)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4页。子贡恕道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和他本人经商经历是相关联的(59)姚中秋认为:“很有可能,子贡把自己的商业经验贡献给孔子,师徒据此对人际合作秩序之基本原理进行探讨,孔子将其发展为普遍的伦理原则。”(参见姚中秋:《仁、恕与交易秩序》,载毛寿龙、冯兴元主编:《规则与治理:理论、现实与政策选择》,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58页)如本文所论,这种推测非无根之谈,但把孔子、子贡观点混为一谈,笔者不能认同。。子贡是当时最为彰显的大“我”之一,“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60)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华书局,2014年,第3955页。。

(二)子贡恕道的传衍

子贡恕道是对孔子恕道的发展,是早期儒家关注个体欲望、关注个体主体性的思想。在孔子子贡后,孔子恕道依然是传播主体。然子贡恕道关注个体权益、维护个体欲望的思想是极为宝贵的,此种思想是有所传衍的。换言之,子贡恕道并非没有影响。

儒家内部,在当权者与士人关系方面,有一批儒士恪守自我人格独立,也提出了此种思想。孟子强调孔子恕道的保守性,但他提出大丈夫精神。有的儒士措意个体人格是否被尊重,“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61)王先谦:《荀子集解》下,中华书局,2016年,第606页。。有的为保持自由,走入隐逸之途。孔子逝后,其弟子就有“隐而不见”(62)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中华书局,2014年,第3786页。之人,这些与子贡恕道有相通之处。

其他学派,对子贡恕道维护个体自由、平等的要素也有强调。杨朱提出“为我”“贵己”。“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63)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第289页。,主张保护个体的自由、个体的权益,欲要脱离当时等级共同体对个体的限制。孟子批评杨朱:“杨氏为我,是无君也。”(64)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第141页。庄子更甚,要求个体绝对的自由,“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65)曹础基:《庄子浅注》(修订重排本),中华书局,2007年,第6页。。要求“尊生”,“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66)曹础基:《庄子浅注》(修订重排本),中华书局,2007年,第338页。。对君主,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康有为认为,庄子之学承袭于子贡(67)康有为:《论语注》,中华书局,1984年,第61页。,估计就是从此视角而言的。

墨子提出兼爱思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68)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17年,第102页。,以达到“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69)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17年,第102页。的局面。此一思想,与子贡恕道吁求的“我不加人”“人不加我”,人我平等,何其相似。墨子是从社会弱者、底层民众、小国的角度提出此主张的。孟子批评墨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70)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第141页。此思想实施主体还是当政者,是为国君出谋划策的政治思想。

法家学派当中的慎到一派的治国主张,注意到了社会底层的感受。慎到认为,治国者要因人情来使用人。人都是有个体欲望、感受的,如只是粗暴地为我之欲而役使人,人是不能接受的。“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71)许富宏:《慎子集校集注》,中华书局,2013年,第24页。。正确的用人观,需考虑满足被使用者的欲望,让被使用者感觉是为他自己劳作,进而乐于为用。“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则莫不可得而用矣”(72)许富宏:《慎子集校集注》,中华书局,2013年,第25页。,这与子贡恕道也有相通之处。

四、结语

孔子师徒所处春秋季年,是社会变革时代。孔子恕道主要目的是劝说统治者对统治集团内部的下级持仁爱之心,是一种道德期许,对统治者集团所起作用有限。它是西周以来敬德观念的发展,是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的共识。子贡恕道是在商品经济大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新思想观念萌芽。它试图维护个体人格,有要求平等、自由的思想倾向,是早期儒家学派中较为进步的观念,是先秦时代的全新命题。但当时宗法共同体依然强大,此种新观念萌芽并不能被普遍认可、实行。子贡恕道,彰显个体自由、平等之思想,后世有继承与发展。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转化、发展,无疑先要明了其自身状态,这就需秉持历史态度。传统研究对孔子子贡恕道差异关注不够。澄清这些差异,有助于认识先秦儒学的丰富性、多样性,对今日的继承、发展无疑有帮助与启发。

猜你喜欢

子贡中华书局论语
如何读懂《论语》?
子贡文化心理释义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论语·学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