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信息传播“圈子”文化研究
2021-01-16郑馥源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郑馥源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一、手机信息传播“圈子”的特点
(一)圈子的概念
“圈子”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传统意义上的圈子,是由共同的利益和同等的社会地位作为线条编制起来的网。比如商圈,就是为了满足商家的经济利益而形成的一种关系网络,在这样的圈子里,难免存在着排他性、自私等一系列特点。通常情况下,圈子虽然不是机构,但是却和机构一样有着明确的规矩、等级。同样,对于圈内和圈外的成员有着明显区别的对待。
圈子文化其实是新媒介的衍生物,当提到手机传播所形成的圈子的时候,跟传统的圈子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手机传播所形成的圈子,是以新型媒介为主的,传播对象的差异性为分割点的群体。手机圈子不是关系松散的群体,当然也不能定义为一些目标明确的组织。它的存在大多数是由共同的爱好,兴趣,或者某个特定的环境和目标所构建的。相比传统圈子,它打破了种族、地域、文化、阶级的限制,实现了在虚拟和真实之间的一种全球文化。
手机用户的实名机制,再加上APP的关联机制,让每一个冷冰冰的APP赋予了个性化的特征,不论是购物、娱乐、新闻里的APP,在登录账号的时候大部分要求用实名制的手机号码,一方面便于网络环境的管理,另一方面提供了完整的、生动的个人形象。用户以相似的喜好(资讯、音乐、娱乐、购物),类似的价值观等被浏览痕迹记录下来并划分为不同的圈子。这些圈子里的人往往拥有这相似的喜好、价值观、消费理念等。
(二)手机信息传播“圈子”的文化特点
传通媒体倾向于单方面传播,并且以“一对多为主”,在公开平台上向大众传播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观。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自媒体的涌现,单向的传播变成了双向的,传媒中不仅有了“嘴巴”更具备了“耳朵”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可以将定位划分的更准确、更细致,正是因为划分的边界更多,那么所形成的圈子也就越多了。在纷杂的圈子中,传播的特点由大众化也转为了小众化。当今各大热门网络应用平台,都在手机传播文化的影响下争相开创“圈子”功能,跨越地理距离开展一个即时更新的状态库,实现了“新网络群居时代”[4],例如社群贴吧,微信朋友圈,QQ群等。
首先,对于地域的限制,手机所形成的圈子把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村的概念也越来越贴合,偌大的地球就像一个小小的由网络构建起来的村庄,很轻易就可以到达村子的任何地方,了解村子的各种资讯。在缩短沟通成本的同时,打开了自由组合的大门,网络平台的无门槛体现了手机传播圈子的包容性,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相互聆听,共同参与。这就使人们更容易找到自己的所归属的圈子文化,不必拘泥于身边的人和事物,加速了各种文化的碰撞,也给多元化的文化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平台。
其次,手机圈子极大程度上整合了碎片化时间。手机的便携优势,使得人们可以随时(Anytime)、随地(Anywhere)使用手机做很多事情(Anything)。无论是正式的工作场合,还是休闲娱乐场景,甚至等车这些非常零散的时间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相比较于跟周围的人沟通,使用手机,通过互联网的平台,跟不在身边却“志同道合”的人交流更富有吸引力。这种特性也是促使类似抖音这一类的APP产生的原因,不用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在生活的间隙就可以找到一些符合自己文化消费的小视频,无论是冷门知识还是励志信息,都可以用以点成线、以线成面的方式来完成。课余时间无论是向休闲娱乐,还是需要晋升学习,都不必为整块的时间烦恼。与此同时,互联网也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无门槛的、跨地域的合作平台,人们不仅可以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价值观、喜好,也可以在平台上召集一些“圈内”的人来创造共同的项目,例如“百度知道”,上面汇聚了很多人的心血,这些人不论学历、年龄、职业、种族、收入……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在上面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给无数人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的圈子更开放,也自带凝聚力,没有利益的驱使就可以把不同的人聚集起来,共同完成一项大项目。
第三,手机圈子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使得人人都可成为媒体的主导者。由于自媒体在手机社交中的重要地位,手机圈子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圈子从本质上摒弃了等级制度,并且改变了传统媒体为主导的地位,使得个人具有很高的参与度。受众不仅仅接受传播途径带来的资讯,更有能力告诉传播者自己的想法和喜好。在这种参与文化的影响下,受众的想法变得越来越重要,“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古训也逐渐发展为:好事坏事都可传千里。人们不再简单地相信媒体的言论,也更关注于圈子内其他成员的看法,这种文化认同也是圈子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三)微博圈子现象
在微博“圈子”中交流的内容,主要包括传播个体自行发布、或转发他人的信息、对相关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评价、点赞等。通过这个交流过程,“圈子”成员最终在共同经历的事件中或思想沟通中,达到事 实认同、观念认同、情感认同甚至行为认同的境界。在此基础上,传播个体往往还要对自己的微博“圈子”进行积极维护和疏导,包括知识共享、观念引导、资源推送、情感投入与 表达等,积极营造“圈子”内信息传播与沟通的氛围,形成独 特的微博“圈子文化”。
微博的网红现象,就是围绕网红所产生的情感认同圈子。如果将微博上的网红进行分类,对网红的集群观看行为,映射了大众企图通过模仿的二度解构,完成对自我与情感的认同与诉求,可以理解成透过照片、视频完成对“异域空间”的视觉消费,在虚拟现实中完成对空间转换的向往。如微博中的暂时性圈子——热搜。每一条热搜既是相关话题的聚合,又是一个人数众多、互动频繁的圈子,也可称为以一个微博事件为核心的“类组织”样态。这些热搜的观点和看法帮助人们形成集体身份认同,产生群体归属感,并形成“个性化的集体主义”,从而赋予个性化的个体以集体身份并引发集体行为,构成观点认同的“圈子”及“圈子文化”。
从追求同一的价值取向来说,人们对于“圈子”的诉求是正常的。圈子之所以称之为圈子,很大程度上在于满足个体的某种归属感,个体找到抱团互助、利益互惠、合作共赢的共同空间。所以,“圈子”是社会交往的产物,也是信息传播的结果,有其社会属性。正因为微博中的“圈子”现象无法消除,那么微博中的“圈子文化”也就无法回避。在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微博的“圈子文化”容易导致信息传播的情绪化和极端化,会造成相 关制度约束的缺失,微博中的观点和意见容易造成网络“群体 极化”的情形,圈子社会的信任是一种非理性的关系,会造成人们对“圈子”之外人们的信任的丧失,扩展到整个社会,造成信任危机等。
二、总结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手机已经覆盖了绝大部分人群,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中国手机用户群体中,18到35岁的青年用户比例高达90%以上,已成为我国手机用户的主体。手机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应该如何更好地认识和使用手机也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问题。
一家名为“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公司,通过有趣的性格测试要求用户下载一个名为“你的数字化生活”(this is your digital life),通过这个APP来搜集客户的“内心”。他们所搜集的资料看上去没什么问题,无非是住址,身份特征,社交圈子和一些“赞”过的内容。可是剑桥分析的Kogan教授,这位致力于研究行为学的专家,利用这些信息可以分析出用户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可以准确的反映出用户对于很多事物的喜好,比如颜色、动物、房子等。最让人诧异的是,这些资料可以让Kogan判断出不同的用户在面临不同问题选择上的差异。当人们面临选择的时候,通常选择题不来,我们自己也无法准确的判断出会怎么样去选择,可是这项测试结果,却可以让Kogan准确地掌握用户心理,除了基本的商业推广,他利用对用户潜意识的了解成功策划了一些事件,在问题的选择上面,他们精准定位用户群体,对他们进行划分,根据不同的标准将用户划分在不同的圈子,定向地,有选择地向目标圈子推送信息。这次事件之所以震惊全球,因为这些基本的特征不仅仅被利用去做产品推广,品牌建设一些商用上,它用在了影响民生的政治事件上,甚至在用户不知道自己的选择会产生什么后果的时候就已经做出了推手试想的答案。所以,关于手机圈子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也应该被深度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