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牵小手”:新华社帮扶贵州省石阡县融媒体建设的经验检视
2021-01-16张松林刘传红
张松林 刘传红
(1.中国地质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江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自此,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入提速阶段。石阡县是新华社定点帮扶县,2018年10月,时任新华社党组书记、社长蔡名照到石阡县调研时提出,把石阡县融媒体中心建设纳入全社“宣传扶贫”重点项目。根据《新华社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整体服务方案》,新华社围绕平台建设、技术服务、渠道推广、人才培训等内容,组织专家团队现场指导帮助石阡县融媒体中心建设[1]。搭建中央厨房和客户端“今石阡”。整合了县级广播、电视、报纸、微信、网站等平台并投入使用。
在新华社帮扶下,石阡县融媒体中心建设进度大大加快,在设备运行、人才培养、体制合并等方面得到一个重塑和质的提升,其改革经验得到贵州省委改革办的肯定,并在全省推广。这种大媒体帮助小媒体完成媒体融合的蜕变,既是县级媒体融合的有效途径和发展机遇,也是实际运作中问题根源的所在。怎样提高县级媒体原班人员的融媒体思维和能力?如何使行业前沿的高端设备、运行模式在本土落地生根?随着新的融媒体中心的建立,必将引发传统新闻媒介组织架构、管理运营、人员分配等的巨变。如何吃下新华社赠与的“蛋糕”并消化,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是该县媒体融合发展必须直面的问题。本研究以新华社援建石阡县融媒体中心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审视该县媒体融合的现状与问题,探索出县级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一、石阡县融媒体中心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石阡县位于贵州省的东北部、铜仁市西南部,国土面积2 173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街道)、315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46万;仡佬、侗、苗、土家等12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4%,属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石阡县融媒体中心发展历程可从2015年4月算起,2015年4月,石阡县将县内对外宣传中心、石阡报社、县广播电视台合并,并将县委宣传部负责的石阡新闻网、微石阡(微信公众号)一并划入,组建成立正科级事业单位——石阡县新闻传媒中心。
2018年10月,时任新华社党组书记、社长蔡名照到石阡县调研时提出,把石阡县融媒体中心建设纳入全社“宣传扶贫”重点项目。随后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副主任肖春飞率领团队入驻石阡,整合原县电视台、广播站、报社等资源,指导建设石阡融媒体中心工作。在新华社的帮扶和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2018年12月20日,石阡县融媒体中心建成并试运营。2019年1月,适逢机构改革,石阡县正式挂牌成立融媒体中心,为县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加挂县广播电视台牌子,隶属县委宣传部管理,由此开启县级融媒体发展之路,其建设经验荣获贵州改革优秀案例。
目前,石阡县融媒体中心在职在编员工40人,聘用人员14人,共54人,其中班子成员5人,内设8个部室,各项机构有序运转。并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从规划设计、技术培训、宣传复合、采编播一体化、体制机制上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初步实现采访力量迁入融媒体中心率、中央厨房建设率、移动端首发率、复合型融媒体新闻采编人员占比、接入“多彩贵州宣传文化云”平台新闻资源共建共享率100%。2019年3月,接入“多彩贵州宣传文化云”平台以来,石阡县融媒体中心发稿量稳居贵州省区县前列。2019年5月,石阡县融媒体荣获新华社“现场云优秀融合奖”。在新华社的帮扶下,石阡县从电视、报纸、网站、微信、广播、手机报纸形式上的“相加”到全方位的“相容”,正逐步完成从传统报道模式向“融媒体报道模式”的转变。
二、石阡县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主要经验
站在国家大力支持的背景下和新华社定点帮扶的难得机遇面前,面对广播、电视、报纸、微信、网站合而不融,媒体机构设置、岗位分工、人员隶属等问题纷繁复杂,建设融媒体需要的人才、资金、技术、思维空缺等实际问题。在县级层面如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构建新闻宣传“采编融合、内容汇聚、多渠道传送、多终端一体化”立体传播新格局,确保党和政府“权威声音”在第一时间发布,做强主流舆论阵地,推动基层社会的治理创新和治理现代化,石阡县紧紧抓住新华社帮扶机遇和国家政策机遇,多方发力,积极应变,走出了一条主流媒体帮扶下的县级媒体融合之路。
1.规划、建设、技术齐头并进
一是以石阡县为例,以政策为先导,拟定了《石阡县融媒体中心改革运行方案》,探索“新闻+政务+电商+健康+服务+”运行模式,推进县城治理能力现代化。出台《石阡县融媒体中心建设方案》,发挥新华社帮扶的优势,明确融媒体中心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融媒体指挥中心、指挥大屏、石阡县融媒体平台、今石阡APP等,建成后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二是建立策、采、编、发、推、监、评为一体的融合体系。推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微信、微博等县级各类媒体互为整合、互为利用,在同一客户端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实现对“两微一端”等县属媒体的统一指挥。同时,整合县政府政务信息、电商等部门部分职能,拓展服务功能,增设政务、电商、查询、缴费等民生服务板块,使内容生产更方便快捷、传输覆盖更广泛深入。三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纵横三重培训学习模式,学习全媒体采编意识与各种技能,破解“融”则难“专”难题,培养了一批既懂传媒政策、又懂市场运作的复合型人才,为融媒体中心高效运行提供人才保障。目前,已选派10人次到新华社、杭州新华移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多彩贵州网等单位进行专题学习,邀请新华社等专家、学者来石阡开展专题培训20余次,开展融媒体运用专题培训近100场。
2.制度、采编、宣传顺势而为
一是出台《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在定岗定员定责和岗位评价基础上,建立以岗位责任与工作业绩为依据的薪酬分配制度,优化薪酬分配方式,并适当拉开岗位及其绩效薪酬分配档次,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立石阡县泉都广播电视传媒广告有限公司,大力探索承接各类盈利性文化活动,盈利资金用于维护中心运转,打破政府“包保”运行模式,引入社会资金,盘活媒介资源。二是以“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端传播”为目标,掌控好覆盖全县各级各部门的140余个现场云用户,把原来分散在各个部门、岗位上的人员聚合起来,互相学习借鉴各媒体的采访、写作、表达和发布方式,将思维方式和运作方式由过去单线型改为现在的聚合型。按照“点面宣传不分家”原则,对内容进行碎片化,直接进行“点”的传播,同时,将信息整合梳理,利用传统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技术手段制作出深接地气的精良节目和报道,从而进行“面”的宣传,重点突出官媒的权威性,实现有价值、有影响力的传播。三是优化采编播工作流程,让新闻记者兼职新闻编辑,在新闻现场利用新媒体软件采集短视频、图片,并现场进行文字编辑后上传,由融媒体中心指挥部及时审核发布,有效打破采编播之间的环节壁垒、时间壁垒,形成协同采编多位一体的高效组织形式,加快了新闻传播速度,提高了新闻生产效益。
3.监管、服务、融合不断拓展
一是建立文字、图片“双编辑”审核和分管领导严把关的采、编、播三级审核体系,确保信息传播导向不偏,及时准确无误。按照“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要求,宣传、政法等部门共建严控严管负面舆情一体化机制,密切关注舆论动向,及时管控处理,确保平台安全高效运行,保持融合发展正确方向,切实加强和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作用。二是以借船出海、借梯登高的方式,抢占手机端,在“今石阡APP”上广泛刊播转载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刊发的重要新闻和理论性文章。同时,将客户端二维码、网址链接嵌入新华社客户端、现场云等平台,受众可在新华社客户端、现场云平台了解石阡相关信息。编辑部可根据现场云、客户端获取信息,经编辑后爆款推出。三是创新探索“一端多接口”网络平台,开设“便捷石阡城”专栏,居民可在网上缴纳水费、电费、网费及处理交通违章等;建立固定板块轮转报道石阡文化、温泉文化、戏曲文化、旅游景点、特色小吃等;融合“石阡城易购”电商平台,全力推动“阡货出山”“网货进阡”;拓展服务功能,增设政务、电商、查询、缴费等民生服务板块,使内容生产更方便快捷、传输覆盖更广泛深入。
三、从石阡县窥探权威主流媒体援建县级融媒体的发展方向
媒体融合是一个时代课题,没有成例可援。在这场未知的探索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县级媒体融合进程中要通过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思维、理念等创新,在激烈的媒介市场中找准位置、打造特色、发挥功效,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切实发挥上下沟通、民意汇聚、权威发布、政务服务的职能,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贡献媒体力量[2]。
1.精准定位:融合发展的根基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基础之上,这个定位一定不能动摇。应讲好本地故事,服务本地群众。坚守新闻宣传这一主业,牢牢坚守党在基层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避免在融媒体中心建设中意识形态阵地失守的问题[3]。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要努力把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因此,在县级媒体融合过程中,不可为追求流量和“爆款”而忽略了宣传本业和服务职能[4]。必须把目光转移到县乡发展中来,以服务好县乡人民群众为基准,切实做好上下沟通、民意汇聚,为群众和政府架起沟通的桥梁。在纵横联动的信息平台中回应、关照基层群众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信息需求,提高县域党委和政府的沟通能力,以打造具有传播力、影响力的主流舆论阵地。
2.打造特色:面向县外的名片
融媒发展决不能局限于一县之内,而应与其他各级媒体保持沟通互动,一方面,要坚持服务本地;另一方面,也应该注重向外传播[5]。虽然现在信息无处不在,但人们对于权威声音的信任和期盼一直还在,县级融媒体作为县域范围内的唯一权威对外媒体,应该抓住这一优势。倾力挖掘县域范围内的特色资源,利用融媒体平台将其媒体化,打造成一张具有代表性的名片对外传播[6]。提高县域风景人文特色的知名度,同时,挖掘和打造具有县域特色的融媒体平台区别于媒介市场其他媒介产品,立足于媒介市场的有力依据。此外,对于吸引社会资金业务的拓展也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以及对无数漂泊在外的离乡人能通过具有家乡特色的传播寄思乡愁,从而实现第二次传播。
3.制度创新:融合发展的保障
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必然导致传媒管理理念与方式的变革。规范是媒体融合、传媒市场的发展、传媒体制的改革之间的博弈[7]。县级融媒体的衍生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与推动,必然更加注重社会公共效益,但融媒体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市场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规范来引导和管理,确保媒体在融合发展中不偏不倚,健康发展[8]。县级融媒体的规范制定,必须有别于其他级别的媒体融合;必须立足于县域实际,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特色、发展潜力。因为规范的制定对于县级融媒体而言,跟后期发展人才、技术、市场、社会效益、经济成本等诸多因素的需求是直接画等号的[9]。
4.网聚人才:融合发展的关键
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体制机构,如何打破体制限制、资金的紧缺、待遇差距、政策落实等因素的壁垒,在激烈的媒介市场找到合适的人才并留住人才是解决媒体融合并长远发展的关键[10]。县级融媒体中心犹如一台由各种高新技术设备搭建的机器,而人才是让这台机器运转的血液,人才的质量决定融媒体产品的质量。面对整个县级融媒体人才缺乏的现状,怎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是融媒体未来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和打破壁垒出台人才引进政策,以优厚的福利待遇吸引县外人才。根据县情实际,抓住本县籍在外学子的乡愁情节,回乡助力媒体融合发展。也可与相关高校寻求合作,定向培养融媒体人才。鼓励员工外出学习,拓展交流通道[11]。借助帮扶单位的资源,如石阡县借助新华社帮扶机遇,派遣工作人员到新华社跟班学习。敢于打破壁垒,建立有序的学习培养制度,才能保证媒体人员知识的更新和人才缺乏的窘状。
四、结语
做好县级媒体融合,不断创新融合路径,打造兼具新闻宣传和综合服务功能的新型主流媒体,是稳固基层主流舆论场,打通自上而下的舆论通道,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任何层次的媒体融合都不能一蹴而就。在新华社的帮扶下,石阡县的融媒体建设为全国定点帮扶单位支持新闻事业发展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样板。在媒体融合中,面对资金、人才、思维、定位等诸多问题,要善于抓住机遇、创造机遇、主动作为,才能解决问题、推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