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1-01-16叶克军
叶克军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安徽 芜湖 241199)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经典文化流传下来的精髓,是先辈们给后代留下的珍贵的文化财富。在社会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需要强有力的措施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保驾护航。文化和旅游部于2018年成立,为非遗的继承和保护创造了最佳的发展机遇,使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措施也变得越来越丰富。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情况
1.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已经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根据不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应的保护管理条例,借助地方性法律法规来显著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的力度,为其申报、投资和规划工作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出台了形式各样的以旅游文化为核心的宣传活动,加大津贴补助的力度,使地方性文化保护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工作落实的程度还不够,工作人员的津贴补助很难落实到位,保护理念和保护工作重心存在着偏差,导致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能实现良好的延续和传承。尤其是有些地区将申报工作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而对保护和管理工作不上心,其主要目的是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
2.不同类型的非遗关注度不均匀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非常多,不同的文化形式将其独具魅力的风俗特点和传统展示得淋漓尽致,因此,需要给予其重点保护和关注。在实际保护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同文化类型的保护程度也各不相同,有些地区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不同的项目使用了不同的保护方法,导致那些经济效益不高的文化遗产被人们抛在脑后,这种差异化的对待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旅游地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其关注度存在着严重的偏差,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存在严重的不均匀现象。
二、文旅融合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遇
1.政策支持
随着文旅融合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台了很多的政策与法规,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申请、研发、旅游联合发展的方向。积极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渠道,加大其开发和推广的力度,提高了保护工作的投资水平。在“一带一路”和“扶贫计划”等政策落实以后,旅游业实现了空前的发展,拓宽了旅游文化宣传工作发展的渠道。文旅融合的政策于2018年颁布,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逐年增加,出台了大量的扶持政策,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夯实了基础。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途径变得更加广泛,为各项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比如,2019年6月,四川省推出了“非遗之旅”线路,整条线路中包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多达170多个,在相关政策和措施的推动下,将“非遗之旅”打造成了旅游产品,带动本地区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发展。
2.市场机遇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行业也随之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对旅游地的精神内涵、知识性和文化性的关注度逐年提高。在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其发展规模也在不断壮大,使旅游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旅游行业借助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来此旅游参观,竭尽全力满足旅游游客多样化的需求,产品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得以快速提升,使其在市场的份额逐年增加。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给投资市场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投资者也将发展的目光逐渐转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带动其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模式中。例如,四川绵竹地区,其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被列为国家级标准的绵竹木版年画,该地区借助这一优势打造了“绵竹年画村”这一大型的文化旅游体验景点。该地区优化升级了绵竹年画资源,并对其进行了高效的研发和利用,使得该地区已经发展成为国家“4A”级景区。该地区积极创建年画作坊,推行农户加公司的年化产业发展模式,使该地区的经济和非物质文化传承水平实现了快速发展。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当地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对非物质文化的认识水平逐渐升高,推动非遗产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3.新产业创造了活力平台
旅游业与文化业完美的结合,彻底打破了过去行业间的限制,有限的资源融合起来后发挥了最大的作用。在这种形式的影响下,产业模式层出不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生产和创造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四川德阳地区将非遗项目名录申报工作提上日程,将民俗、传统技艺和传统舞蹈增加到非遗项目中,为古蜀文化名城建设贡献力量。在文旅融合的作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拥有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引进互联网技术后,网络资源对非遗宣传和发扬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计算机模拟、视频宣传和大数据等先进生产技术的作用下,非遗产业的再创造和升级得以真正的实现,拓宽了非遗产业市场发展的渠道,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三、文旅融合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
1.经济效益与文化保护冲突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继承发扬文化的传统性,依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增强文化的经济效益和实用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场发展的大环境中,获得永久的保护。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的影响,导致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是追求利益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保守维持现状阻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都会给其长久传承造成严重的影响。
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采取怎样的措施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使用恰当的方式予以处理文化保护与经济效益之间的防线,使非遗创造的初衷得以维序,从而使经济效益提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实现良性发展[2]。例如,绵阳地区在发展文旅项目的过程中,在市场形势和经济体制的作用下,其资本市场和文化资源的有机衔接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解决。绵阳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进程中,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怎样将内部的文化力量保持好,同时从外部引进更多的资本推动非遗产业快速发展。
2.环境改变和文化冲突带来的挑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进程中,稳定的生存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久不衰。如今文化环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国内外新兴的文化也给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难重重。尽管在文旅融合的影响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旅游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使其适应性也在不断地下降,导致有些文化只能是在网络、书本和记忆中重现。例如,绵阳地区“四川被单戏”被评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主要是以走街串巷的方式口口相传,如今已经从历史的舞台中退了出去。造成这样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标准提高了;二是多元文化给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三是文化产品的获取方式和途径呈现出了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在诸多方面的影响下,被单戏无人愿意传承,使其面临被灭绝的情况。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采取怎样的方式对非遗项目的潜力进行挖掘,使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提升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度挖掘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但缺乏文旅角度的法律法规支持,因而在法律的健全发展过程中,应加入旅游中对“非遗”的保护,严格限定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对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予以保护。
2.挖掘非遗的优秀文化元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各族人们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所有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民族智慧的精髓。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经过不断地积累而构成的具有稳定的表现形式的传统艺术精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和根基。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将能够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的元素全部提炼出来,以这些元素为核心,对其背后所隐藏的文化空间和文化传统进行深刻剖析,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基和灵魂得以准确的掌握。以现代化的创意理念为媒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的审美标准融合在一起,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文化产品这一媒介发扬光大,使其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能够在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中占据绝对的优势[3]。要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造的过程中,保持原有的风格和魅力,就要深层次挖掘优秀文化元素,同时确保这些元素不会失去本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文化基因得以延续。
3.建设非遗工坊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以后发现,我国对政府部门扶持投入的“公益性”模式过度依赖,政府部门拨款建设了扶持保护单位、非遗传习所和文化保护生态区等,这些项目的建设全部都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导致项目保护单位和非遗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未能被充分调动起来。生产性保护理念推出以后,给非遗保护工作注入了全新的活力。非遗生产性保护的主要方式就是创建非遗工坊,在具体的物质产品上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借助生产活动,实现物质财富的创造,同时传承精神价值。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要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模式朝着良性的方向迈进,就要将生产性保护工作落实好。非遗工坊以一项或者是几项具有较强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为核心创建而成,借助原有的保护措施和方法,将传统手艺人集中在一起制作、加工非遗产品。非遗工坊要体现出产品的创意性和传承性,以当代人的审美取向为研究对象,创意设计非遗产品,从非遗文化元素中汲取精髓,借助艺术创造手法表现出来,使其最终设计出来的作品,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同时也具有现代文化的特质,能够积极迎合普通大众的审美标准。非遗工坊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班,吸收那些对非遗文化感兴趣的爱好者参与其中,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也使非遗产品生产变得更加规范,使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良好的品质,推动传统工艺迅速发展。非遗工坊高效地利用现代化管理的运营模式,通过展会销售、网络销售和订单销售的方式,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使非遗产品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4.推进非遗文创产品进旅游企业
非遗产品创新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时,是对其地域文化的生动表现,非遗产品的特点受地域性影响非常明显,是无法被复制和模仿的,与其背后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都拥有属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规律,不具备广泛传播的特点,受其特殊性质的制约,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脆弱性。如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造成了致命的伤害,使其传承被推向了进退两难的地步。文化和旅游部于2018年成立以后,各地的文旅融合体制都先后开展了改革活动,创建了完善的文旅融合体制,为文旅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非遗工坊制作的所有文创产品都是以本地区的文化特点为基础,制作技术过硬、设计感强,且每一件产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就使原创旅游商品匮乏的困境得以解决[4]。制定切实可行的利益分配制度,使非遗工坊与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企业达成合作共识,非遗工坊借助旅游企业将自己的产品营销出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同时为旅游企业创造了可观的收益,二者之间实现互利、双赢。
五、结语
我国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经济体制和市场格局也给其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不仅要采取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价值,还要深层次挖掘其潜在的价值,使其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能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