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铸魂育人”的理论意蕴与实现路径
2021-01-16李欣欣
李欣欣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本质来说就是对我国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此,长久以来受到党中央和国家的高度关注。高校作为进一步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需要优质人才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阵地,思政教育工作在其中能够发挥出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铸魂育人。高校如何深入贯彻落实铸魂育人的基础教学目标、如何进一步发挥出思政教育工作的铸魂育人功效,是现阶段高校在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过程中的重点研究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铸魂育人”的理论意蕴
1.捍卫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共产主义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学引领理念,其思想信念的存在不仅给我国高校在思想上进一步有效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明确了较为清晰的教学目标,更是给高校铸魂育人教学目标的落实提供了潜在的奋斗动力和思想教育的有效指引。站在国家角度进行分析,共产主义思想理念的存在能够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注入灵魂,一个失去信仰和信念的民族,其精神支柱是不存在的,也是无法明确前进方向和进步方向的。新时期,我国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铸魂育人的关键点就在于,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坚定共产主义思想,引导高校大学生确立其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正确的价值目标,在瞬息万变的社会浪潮发展过程中,能够迸发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活力,并坚定其信仰的力量,这也是对我国共产主义思想理念的重要表达形式,更是对共产主义时代将共产主义思想进行有效践行的时代发展需求[1]。
2.坚持不懈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能够给我国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较为完善的铸魂育人教学结构,也能够给铸魂育人这一伟大的教学目标树立站在国家层面、社会角度、个体发展需求上的综合性教学价值目标。除了对高校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做出相应的约束和限制,明确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及价值原则,也进一步指出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信念的追求目标以及价值实现目标。在将价值目标作为导向和基础依据的各种严格规范要求中,能够使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发展和战略目标的落实始终保持在正确的道路上。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国的综合性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也就是需要坚持和进一步发展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建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现实需求,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和优势。
3.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有效落实铸魂育人目标的重要阵地,在落实铸魂育人这一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外界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担负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就是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态度和心态,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学功效,降低学生出现负面心理和消极行为的概率。
首先,思政教育工作在进一步培育高校大学生正确心态的过程中,能够给该工作的落实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的情感引导、理论传递和课堂教学等方式,能够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并外化到日常行为过程中。
其次,是思想教育工作在培育高校大学生理性平和的观念过程中,能够起到一定的疏通作用,通过进一步分析高校大学生现阶段所存在的负面心理和不良行为,能够逐渐帮助高校大学生恢复到积极和平衡的心态中,帮助其矫正自身的负面思想和不良的行为习惯[2]。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培育高校大学生理性平和的心态过程中,能够起到一定的育人功效,通过分析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模式和学习模式,帮助高校大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人生发展目标,有效健全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实现综合性的全面发展。
二、找准“铸魂育人”的工作定位
1.坚持“知识体系教”
新时期,我国高校大学生多为00后,这代大学生充满了自身的梦想和热情,因此,对于思政教育工作来说,需要将其青春热情和青春力量转变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也是我国高校办学过程中的重要战略使命。为了进一步强化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体系改革,使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以及教师思政能够实现一体化的建设水平,高校需要充分了解到现阶段教学体制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对自身的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进行更新和完善,让学生学会运用学习的新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各种新问题,促使我国高校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素养和知识水平以及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能够优化和提升。
2.坚持“价值体系育”
对于现阶段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来说,需要将进一步优化高校大学生思想价值引领作为其核心的教学目标,逐渐构建成沉浸式的思政教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将铸魂育人作为其核心的教学任务,将立德作为教学的根本,引领我国高校大学生这类青年群体具备更加高素质、高水平的思想价值理念,优化其认知水平,使高校大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能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逐渐得到创新性的突破。
3.坚持“创新体系做”
我国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想要实现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其本质就在于需要将教育教学的创新建设扎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日常教学中,实践创新就是优化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而高校想要有效落实铸魂育人关键点就在于需要科学合理地运用校内校外的各类育人资源,引领高校大学生将学习和践行两者之间做到有效衔接,创新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体系,从根源上来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理论式教学形式,充分掌握思政教育工作主体和客体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内在联系,发挥出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的特点,进一步推进思政教育理念、教学制度、教学方法、教学载体的全面创新优化,确保思政教育工作实践的育人质量能够得到全面提升。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铸魂育人”的实现路径
1.高校和地方政府要重视实践教学
早在2004年开始,国务院就颁布了很多相关文件,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交流水平。这些文件和相关政策的颁布都给高校的思政工作实践教学提供了非常清晰明确的教学政策导向,也就是要求高校需要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展开更加深层次以及多样化渠道的有效培训,针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实践水平以及挂职锻炼等相关活动给予强大的政策支持。为了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于思政实践教学工作等相关教学精神,各个地方的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开展相关活动,进一步推动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铸魂育人功效,各个地方政府需要和各大高校开展较为密切的合作和沟通交流,开发当地的有效教学资源,建立和思政教育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基地,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宽广的私人空间[3]。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有效运用,建立出符合当地师生教育特色的实践性教学网络平台,展开实践性的信息交流和沟通,组织各个地方的实践项目申报以及后续科学研究,探索如何将本地的各类实践资源进行有效运用,并实现资源的“走出去”。高校和地方政府“搭台”,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唱戏”,能够产生非常良好的教学成果,并进一步发挥出思政教育工作铸魂育人的社会效益。
2.发挥教师的主力作用严守思政主阵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铸魂育人目标的能力落实,离不开教师这一教学主体的重要作用,一支综合素养较强同时专业教学水平强大的思政教育工作团队,在铸魂育人目标落实过程中能够发挥出关键性的作用。
首先,需要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员数量,对思政教育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员储备数量问题,国家需要在这方面加强投入,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政教育体系机制,高校也需要全面强化专业建设,建立专业化的职业培训机制,给思政教育工作培养一支强大的生力军。对于思政教育力量分布不够均衡的缺陷,高校需要逐步改善自身教育的教学环境,强化政策对师生力量的扶持作用,调动各类思政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转变高校教师对于思政工作的传统认知,成为高校铸魂育人教学目标落实的中坚力量。
其次,需要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质量,高校需要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养以及专业能力进行全方位的优化,让教师能够清晰地明确自身的政治信仰,优化自身的政治素养,确保各项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在正确的道路上。高校需要进一步优化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道德水平,而对于教师自身来说,也需要加强其道德品质,给学生以身作则,做好人生道路上的榜样,巩固其自身的责任感和道德水平,主动担负起作为一个思政教师的教学责任[4]。
高校需要加强对思政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视,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贯彻落实我国党组织以及国家教育部门所颁布的教学方针,积极主动地寻找出思政教育落实的全新发展路线,加强思政教师和学生之间两者的有效联动,将思政教育深入到学生这类群体中去,进一步发挥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及育人上的主导作用,建设好高校思政教育这一重要的思想阵地。
3.发挥新媒体的“隐性教育”功能
融媒体时代全面到来,高校在实际的思政教育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对互联网和各类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通过网络信息传播方式较为便捷、受众面比较广同时对于大学生渗透性比较强的这类特征,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将各类优质的思想政治理念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有效地融入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正向引导,使其能够对新媒体文化进行精准的判断,并了解其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水平,逐渐将其培养成为一个新时代的追梦人。
4.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要形式多样
为了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工作的思想引导性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亲和力,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综合现阶段的实际教学状况,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通过课堂教学、校园资源以及社会等各个媒介平台,进一步发挥出学生对于思政理论知识的自主学习性以及自身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使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进行有机结合。
运用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上下联动的全新教学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能够通过多样性教学实践铸魂育人的教育目标,在线下,教师可以对学生传递与思政相关的理论知识,在线上,教师可以通过网上教学来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并建立校内的智慧教室,让学生通过先进的技术来体验传统的革命现场。举例来说,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性的讨论,例如,让大学生讨论鸦片战争的出现到底是一类侵略战争还是国际的贸易战争,观看跟爱国主义相关的电影资料,如可以观看电影《孙中山》,并对电影观看内容展开辩论,辩论资本的出现、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到底是弊端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端。
通过红色经典朗读以及阅读汇报等相关形式,进一步强化对课程理论的教学。对于一些课外实践教学来说,可以组织高校大学生展开校内的德行调查活动,拍摄和历史革命相关的各类短视频和微电影,制作与反帝国主义入侵和反西方国家侵略的斗争图片、H5等,讲述我国的现代历史故事。对于一些校内实践工作来说,可以跟各个二级分院学校的团委组织及学生处等相关部门共同联合组织校内活动,通过高校内的社团来展开高校大学生的各种社会志愿者服务,通过重大的国家纪念日来展开各类文艺演出,并开设与思政教育理论相关的知识竞赛。除此之外,校外实践还可以带学生参观文物古迹、革命遗址。通过这样的联动教学模式,能够将思政教育课程逐渐从二维转变为三维,也能使整体的教学成果变得更佳,逐渐实现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全新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正在面临着全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挑战,因此,需要在实际的思政教育过程中,逐渐落实铸魂育人的教学使命,站在现实的角度,始终秉承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给当代青年铸魂,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