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培训生”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
--------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01-16凌玲
凌 玲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发展规划处, 江苏 无锡 214153)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实现校企合作的实质性突破,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国家、政府针对校企合作出台了一系列详细的政策文件,如教育部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9〕9号)提出:“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鼓励校企共建以现代学徒制培养为主的特色学院;以市场为导向多方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又如国务院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指出:“要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2]再如教育部等九部门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提出:“支持职业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鼓励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3]这些文件都强调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信职院)为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基于“企业培训生”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通过融入行业、企业,积极服务社会的特色发展道路,实现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开辟具有本校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并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企业培训生”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产生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各行各业新动能异军突起,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大量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却有很多岗位缺乏合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在工业4.0智能化发展的新浪潮中,高职院校作为人才供给侧,不仅要给企业提供需要的人才,还要为产业的长期良性竞争和多元化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4]1。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高职院校要紧跟时代,不断调整思路,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的体制机制,培养适应“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供给侧的改革,为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作出贡献。
苏信职院从创新发展的角度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和实践“企业培训生”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企业培训生”是指按照国际职业标准,与一流企业、技术成长型企业建立合作,共同设计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共建共享一流实训工作平台,共聘互评师资队伍,导入企业项目化课程,以企业员工的考核标准指导校方教学实践,让学生在进入企业工作岗位之前就具备相应的知识、技术、技能,为企业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技术技能强、职业素养高的准员工[5]65。与普通的校企合作相比,“企业培训生”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技能为重点,将企业的入职后培训提前到学校教育阶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将企业资源、技术和文化等因素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以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提高人才培养的匹配度和适应性。近几年来,苏信职院形成了“基地共建、管理共担、人才共培、师资互补、资源互助、文化交融”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让学生真正精通一门技艺,并逐步向技艺精湛的工匠方向靠拢。
二、“企业培训生”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现实依据
1.探索新型现代学徒制的需要 现代学徒制是以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和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为支撑的新型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中,学徒具有“准员工”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学校和企业“双元”育人,采用灵活弹性的培养方式[6]102-105。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并把它作为国家层面的教育发展战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布的《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2号)要求:“完善学徒培养管理机制,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7]2015年8月,教育部遴选出首批165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掀起了现代学徒制建设的热潮。2019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9〕12号)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在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支柱产业等相关专业,全面推广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学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8]随着国家层面的指导、学校层面的实施、企业和社会层面的参与,现代学徒制正蓬勃发展。但是,其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还不够深入,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的合作还不够紧密,企业参与的热情还不高等等。原因在于:企业更注重经济效益,想要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少的成本产生人才;而学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的天然使命,更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校企合作很难形成合力。为了吸引更多的行业企业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争取社会的支持,形成校企双方共赢的现代学徒制,苏信职院探索基于“企业培训生”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把企业的入职后培训提前到学校教育阶段,以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提高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度和对岗位的适应性。
2.培育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需要 “工匠精神”体现在对产品设计的精心雕琢,对工艺改善的孜孜不倦,落实到个人层面,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产品负责、对工作认真谨慎的爱岗敬业精神[9]21-26。随着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制造强国战略的背景下,学校要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厚植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将“创新基因”深植于心,把“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随着现代学徒制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发展,校企合作育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企业以盈利为目的,需要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及时进行修正;而学校在专业调整、课程设置等方面都需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能经常进行调整,所以,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存在不少矛盾[10]38-44。这些都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苏信职院的“企业培训生”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将企业资源、技术和文化等因素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企业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技术技能强、职业素养高的准员工拓展了新路。
三、“企业培训生”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经过多年探索,苏信职院形成了基于“企业培训生”的“三共三互”校企合作模式。
1.基地共建 苏信职院与世界一流企业基于“企业培训生”的人才培养合作共建基地,将世界一流企业运行的流程、规范和制度直接引入苏信职院,打造最真实的工作和服务环境,建设集教学、科研与服务一体化的综合基地,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消除了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的“时间差”。苏信职院与保时捷(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保时捷培训学院,建设集实验实训、职业技能鉴定、应用技术开发、社会培训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集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于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承担学员的基地集训任务和保时捷售后服务培训、新车上市培训等。“企业培训生”从大二学生中择优录取,由保时捷培训学院提供课件和资料,由通过遴选的教师组织校园特训,利用课余时间,分机电、钣喷和非技术三个班级进行教学。教学阶段结束后,由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统一举办的全国在线考试。最后,依据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决定进入基地集训的名单。学生在录取后,分别与各地保时捷中心签订实习协议,并进行为时半个月的保时捷基础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然后,正式进入企业实习,真正实现学校学习与企业实习的无缝对接。毕业前,保时捷培训学院还会组织以实训为主导的学习项目,以确保“企业培训生”比一般毕业生更早拥有在保时捷的入职资质。一般来讲,技术岗位学员在加入保时捷中心后,仅需全职工作6个月,即可报考铜级证书。在保时捷上海培训中心组织的面试中,苏信职院“企业培训生”被录取的学生数量名列前茅。校企基地共建,为“企业培训生”提供了良好的成长成才平台。
2.管理共担 苏信职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地方产业的发展需求,依托世界一流企业高端品牌的管理理念和对高规格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建设和发展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校企管理共担方案,积极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由苏信职院和企业分别派出代表共同组建的校企管理委员会,协调校企双方的合作事项,对专业建设的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专业建设中的关键岗位进行定义,实行校企合作管理共担,有效保障了基于“企业培训生”校企合作的规范化运行。同时,苏信职院牵头相关单位成立了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物联网产教联盟、中国职业教育微电子产教联盟。通过产教联盟的形式,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资源,依托联盟内的师资、设备、课程、基地开展优质培训,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管理共担。校企管理共担,可以为“企业培训生”保驾护航。
3.人才共培 “企业培训生”的培养由世界一流企业提出最新岗位需求和标准,双方共同协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自从与保时捷共同进行“企业培训生”人才培养以来,苏信职院学习并引进了保时捷现有的培训课程,积极选派教师参加课程培训和认证,还根据培训学院的要求,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校园特训和基地集训;同时,支持和鼓励教师结合地区、专业特色,进行本土化课程开发,创新本土化课程体系;并以保时捷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相关成功案例为素材,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专业群优秀教学资源,与保时捷培训师、技师、专业教师共同开发完成课程资源建设,并将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典型总成或部件的拆装过程、典型故障的诊断流程、先进诊断设备的使用以及操作过程制作成教学视频,作为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建立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的课件、案例、实训题库、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以及配套校本教材。通过与世界一流企业的联合培养,苏信职院的“企业培训生”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校企人才共培,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适应性和匹配度。
4.师资互补 苏信职院与世界一流企业共同建立校企混编师资团队,实现了师资优势互补。在联想IT学院,苏信职院聘请联想集团工程师、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让他们承担“企业培训生”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及主要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联想集团也聘请苏信职院专业教师担任研发主管、研发工程师,由此,逐步实现了双方的“身份互认、角色互通”。苏信职院依托保时捷开展“企业培训生”校企合作,内培外引,建成了一支由校企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体,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目前,多名教师通过保时捷上海培训学院的遴选,已经具备保时捷技师全面、规范的技术水准和保时捷培训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并被纳入了保时捷(中国)培训体系。校企师资互补,为“企业培训生”提供了大量的双师素质教师。
5.资源互助 苏信职院积极探索校企之间健康长效的合作模式,把企业订单引进学校,融入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实训内容,能让学生直接接触到市场最前沿的主流技术,在企业“真刀真枪”的氛围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积累了实战经验,树立了工作自信,出校门就能快速接轨企业,成为创造市场价值的生力军;同时也帮助企业创造价值,实现了校企资源的互助互惠。在苏信职院联想IT学院,为实现企业资源和学院专业设置的对接,学校将研发项目引入创新工作室,将企业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将联想职业素养培训、O2O人才认证资源引入学校;同时,联想也成了学校的双师培训基地,从企业文化渗透、专业技术学习、顶岗实训、教学资源转换等方面对学校教师展开双师培养。学校资源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移动互联开发、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人才,并为企业承担了部分研发任务。由此,苏信职院成了联想O2O人才认证基地,负责联想O2O人才的培训和认证考核工作,实现了真正的校企资源互助,为“企业培训生”人才培养提供了资源保障。
6.文化互融 苏信职院把60多年的文化积淀与企业文化相互交融,秉承“养正修能”的校训和“立德树人”的校风,发挥文化对师生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一方面,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传递正能量的技术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实践、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等活动,邀请企业董事长、公司创始人来学校进行企业文化宣讲,共同建设企业准员工工作室,把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走进企业,亲身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待工作精益求精、认真踏实的“工匠精神”,并大力弘扬以德为先、德技(艺)双馨、重视传承的育人文化。在与保时捷合作过程中,“企业培训生”学到了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了许多提升个人礼仪、形象和气质的技巧,也提高了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
总之,苏信职院基于“企业培训生”的“三共三互”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实践,是对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之路的努力探索。目前,学校有一半以上的专业与保时捷(中国)、联想集团、SK海力士、华润微电子及海澜集团等世界一流企业建立了“企业培训生”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实践证明,“企业培训生”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可以在技术突破和产业转型的进程中,帮助企业培养相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这些人才所迸发的创造力则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