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培育大学生政治态度的三个着力点
2021-01-16吴秋美
陈 飞,吴秋美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清 350300)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每一个国家人才培养都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对于人才培养,每一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和塑造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力培育政治态度正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是我们党最基本的教育方针,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而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对于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永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具有重要意义。能否引导和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关系到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存亡和社会的进步。但是,当前大学生政治态度在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倾向方面潜藏着深浅程度不一的问题。互联技术普及、不良社会思潮渗透、多元文化碰撞以及家庭教育等因素作为外在客观条件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并构成新时代大学生政治态度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因此,在新时代我们应着力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引导大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本文主要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层面探索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着力点。
一、认知层面: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大学生政治认知
理想信念是指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对美好未来的信仰、向往、追求和憧憬,它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是指引人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它既是个人人生目标的直接反映,也是人生价值的客观表现和核心形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1](P323)只有建立共同的理想信念,才能统一思想和认识,凝聚力量,共同推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
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他要求对全国人民进行“四有”教育,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而对于青年,特别强调要有理想。[2](P116)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他把理想信念比喻为“钙”,指出共产党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3]可见,理想信念是青年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力量之源,对青年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年人只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始终不渝、坚定不移地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大学生在新时代的大舞台上选择符合国家、适合自己的定位和角色,能够胸怀祖国、扎根人民、奉献社会,进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既是当代大学生必须肩负起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伟大事业。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历史过程。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最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中坚力量,因此,必须树立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既要勤于学习,掌握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又要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立志报效祖国。可以说,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目标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知。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4](P43-44)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政治认知。通过2020年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可以充分利用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涌现出的许多真实、鲜活的案例与素材,引导大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党的坚强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使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以做到全国一盘棋、全民万众一心、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国力克时艰,这样的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从而坚定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使大学生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主动践行者。
二、情感层面: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大学生的政治情感
家国情怀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民族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是一种自家而国、一脉相承的情感触摸与人生追求。它既是一种对国和家的情感认同,也是一种对国和家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归属感的重要体现,是一种具有中国风格的、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基因。为国尽忠的爱国情怀、心怀天下的责任担当,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的家国情怀,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言行,也是使国家和民族傲然挺立,即使处于苦难困境也能获得希望的精神支柱。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11月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同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青年和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并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进一步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3]指出深厚的家国情怀既是广大青年求索奋斗的精神追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情感动力,勉励广大青年应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可见,家国情怀不仅是广大青年应有的情感认同和人生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具备的情感特质。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受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负面因素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对大学生传统家庭责任感、爱国爱民情怀产生了很大冲击。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务实,经常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在过度关注自身利益,对家庭和社会缺乏必要的责任和担当。因此,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大学生的政治情感,增强情感认同。通过引导大学生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大学生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使家国情怀在每一个大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同时,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情怀,胸怀天下,心系人民,自觉担负起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主动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行为层面: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敢于担当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人对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使命、责任和义务,表现为个人愿为他人和社会承担责任和义务,作出奉献和牺牲。它反映的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其价值取向是集体主义精神,是社会的整体利益。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他们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都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使人具有了社会属性。可见,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得到社会和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任何人想成就事业都不能脱离他人和社会。因此,个人不能总以自我为中心,只为自己的利益而生活,而是要有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要有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其他人负责的意识、担当和使命,只有具备这样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美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会责任感对青年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强调:青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继承和弘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勉励广大青年要敢于发扬担当精神,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青年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5](P172)可见,社会责任感不仅是广大青年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政治品质。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毕业后将步入各行各业,逐渐成为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是时代和历史赋予大学生的重任。如果大学生只注重自己的学习和发展,心中没有国家、没有人民、没有他人、没有社会,缺乏对国家和人民、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即使学业再好、本领再强,也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把引导大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培育大学生政治态度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敢于担当,积极奉献,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与祖国同呼吸、与人民心连心,主动承担起时代和历史赋予的重任,把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让自己的青春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绽放出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