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亚文化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探析*

2021-01-16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亚文化政治内容

聂 勇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1)

社会存在的变迁决定了社会意识的更替,而由于文化堕距导致的文化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促生了多种多样的文化。网络世界的开放性、包容性、自由性的特点,更给文化以广阔的滋长空间。在网络主流文化蓬勃发展的同时,网络亚文化也在特定的边缘区域繁衍,且依靠部分高黏性人群衍生变种,发展出更多种类的网络亚文化。由于西方思潮的影响与资本盲目追求利润,百花齐放的文化市场也出现了“罂粟花”,在网络亚文化的伪装下,其错误的价值取向不仅影响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价值观,甚至会使大学生建立错误的思想观念,做出失范行为,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取网络亚文化之精华、祛网络亚文化之糟粕,帮助大学生在享受网络文化盛宴的同时远离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新鲜血液。

1 网络亚文化的特征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关于“亚文化”的定义,学术界莫衷一是。本文采用学者王江海的观点,即它生成于主流文化所忽略的群体和空间,隶属于某一特定区域或某一特殊群体所持的理念,代表着边缘群体的利益,具有其独立的信仰、观念及行为方式[1]。在网络空间中,相较于网络主流文化,网络亚文化位于边缘性区域,与主流文化存在差异甚至冲突,且深受一些青年大学生的追捧,对大学生的表达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都有影响,甚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造成不良影响。

1.1 亚文化的特征

1.1.1 多样性

网络亚文化大多以搞笑、反讽、恶搞、宣泄、个性等为精神内核,且在不同的精神内核融合后,再发展出新特点、创造出新内容,由此形成了网络亚文化的多样性特征。这种多样性特征,首先表现为内容的多样性。如目前网络上流行的抽象文化、嘻哈文化、摇滚文化、丧文化、佛系文化等,以情绪宣泄、远离世俗或追求自我为根本目的,但其内容却大相径庭。抽象文化以抽象的网络话语表达方式为主要内容,嘻哈文化与摇滚文化都是以个性化的音乐为主要内容,丧文化和佛系文化则主要与人生态度、处世方法等内容相关。其次,网络亚文化的多样性表现为风格的多样性。如抽象文化的风格偏向荒诞,充满后现代主义色彩;嘻哈文化、摇滚文化的风格更贴近生活现实,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同时又主张张扬个性,追求夸张与新潮。最后,网络亚文化的多样性还表现为载体的多样性。网络亚文化以音乐、舞蹈、语言表情符号、思想观念等多种载体传播,并且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潮流服饰、角色扮演(cosplay)、网络游戏、直播等全新载体也为网络亚文化提供了滋生空间。网络时代发展风驰电掣,网络亚文化不断被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不断更新,其多样性也会日益丰富。

1.1.2 渗透性

学者周宇豪认为,虽然文化在一个时期内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文化的本质特征则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其中输出性和渗透性是这种本质特征的突出表现[2]。这种输出性和渗透性是辩证统一的,强大的输出性增强了网络亚文化的渗透性,渗透性的深入又为输出性打下基础,有利于文化的进一步输出。就网络亚文化的输出性而言,第一,我国网民的数量巨大,网民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会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而创造新内容,新的信息也得以传播。第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网络亚文化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手段也更加丰富,信息传播效率不断提升。QQ、微信、微博等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不仅帮助大学生能够即时传输信息,在线互动交流,还为他们提供了简单快捷的表达手段,使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与大量人群共享信息。第三,年青人的叛逆天性导致其对传统主流文化存在抵触情绪,却急于寻求属于自己的精神归宿。他们在网络亚文化空间中可张扬个性、追逐自我并找到精神安慰,从而成为某种网络亚文化的忠实受众。因此,网络亚文化的渗透性也越来越强。一方面,网络亚文化涉猎的范围从网络语言、表情符号扩展到现实生活的衣食住行;另一方面,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仅从思想上接受了网络亚文化的观念,其价值判断、行为方式也逐渐被同化。

1.1.3 颠覆性

网络亚文化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其思想观念、价值导向与网络主流文化并不相同甚至存在冲突。首先,大学生处于成年的早期阶段,自我意识已经觉醒,急于寻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而网络亚文化的特征非常符合这一阶段的年青人,自由开放且约束较少,可表达张扬的个性和叛逆的精神,而主流文化对大学生行为规范要求相对较高,教育内容相对单一、方式相对简单生硬,因此在传统主流文化占主导的氛围下,一些大学生通过对网络亚文化的追捧以表达对主流文化的不满就顺理成章了。其次,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紧张的就业形势,一些大学生难免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而网络的虚拟世界为其提供了暂时喘息的空间与发泄情绪的渠道。他们在虚拟空间中主动接受网络亚文化,以此逃避现实压力。最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稳定,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还较为稚嫩,在面对社会现实问题时缺乏理性思考,容易冲动,并对现实问题做出不成熟的批判。同时,大学生的表达欲望十分强烈,这就导致大学生对现实的不满与批判较多;而网络亚文化不仅使大学生能够感受到精神认同,还为其提供了宣泄的渠道以表达其对传统主流文化的不满。

1.2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1.2.1 积极影响

第一,网络亚文化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娱乐方式,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通过对不同网络亚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在认识与实践中提高自身认知水平、判断能力及创新能力,帮助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自身本领。同时,网络亚文化的娱乐性为大学生提供了释放压力、宣泄情绪的渠道,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状态和情绪的自我调节。第二,大学生在了解、接受网络亚文化的过程中会与具有相同喜好的人组建微信群,参与群聊,相互之间沟通交流,这有利于大学生在和网友的交往过程中构建自我认知,寻找身份认同,树立理想目标,并能减少因迷茫困惑而产生的焦虑情绪。第三,网络亚文化的载体、内容、形式、风格等都深受大学生喜爱,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汲取一些有益的网络亚文化的精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丰富和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有效途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2.2 负面影响

第一,网络亚文化价值导向多元化对主流文化产生冲击,一些错误价值观会误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怀疑,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挑战。一方面,一些网络亚文化起源、发展于西方,其文化内涵深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念隐藏其中,误导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得他们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产生模糊、错误的认知,不利于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文化的产业化,网络亚文化的发展也被注入资本的力量,在资本盲目追求利润的过程中,消费主义等错误观念也对大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造成大学生盲目消费甚至借贷消费等不良现象,不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第二,网络亚文化的话语体系与主流文化的话语体系存在差异,相较而言,网络亚文化的话语内容、风格、形式可能更受大学生欢迎,这无形中削弱了主流文化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由于部分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强,一些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可能会因此沉迷网络,抵触甚至抗拒主流文化及价值观。第三,部分网络亚文化内容浅显,更注重满足大学生的感官体验和精神刺激,使得大学生更注重感性体验,在遇到问题时缺乏理性的深度思考,认知力和判断力弱化,甚至容易一时冲动而违反社会规范。

2 网络亚文化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

网络亚文化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习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54。为了应对这一新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改革创新,例如搭建网络思政平台、构建网络思政育人体系、争夺网络阵地话语权等。但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一些不足。

2.1 主体具有抵触心理

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巨大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在接受乃至追捧网络亚文化的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理论灌输会产生抵触心理。一方面,因为价值观尚未稳固,大学生面对多元化的文化洪流不知所措,而且大学生刚刚步入成年、渴望独立,对传统主流文化持叛逆态度,渴望接触新的可彰显自身个性的文化;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缺失与话语体系的严肃性、单一性,对大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与影响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难以被大学生接受。

2.2 内容缺乏深度融合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吹响了攻占网络主阵地的冲锋号,但由于前期缺乏经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机制尚不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网络亚文化的融合仅停留在案例引用与分析上。一方面,网络亚文化的种类纷繁复杂,难以对其有全面清晰的把握和认识,而要完成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度融合,就必须对其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合理有效的方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亚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的内容主要是传统教育内容的迁移,而传统教育内容理论性强、内容严肃且形式单一,与活泼的网络亚文化话语体系迥然不同,因而主流文化与网络亚文化的内容难以深度融合。

2.3 引领手段单一生硬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亚文化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网络游戏、网络社交、视频直播等推动网络亚文化高速传播,进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网络课堂、官方新媒体为主要引领手段,比较单一。从目前的引领过程来看,引领仅限于网络亚文化表面内容的借鉴与融合,不仅缺少对网络亚文化精神实质的发掘,同时对当代大学生认同与内化的心理机制与实践障碍缺乏科学认知,还存在生硬问题,导致引领过程不顺畅、引领实效性弱。这些又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力低、权威性弱等问题。

2.4 教育环境错综复杂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网络的空间无限扩张,海量信息在高速传播,其中存在着大量不良信息。而网络信息的发布主体的目的也各不相同,其中不仅存在着大肆宣扬错误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别有用心之徒,还存在大批使用信息技术搭建违法平台以谋取非法利益的唯利是图的资本傀儡。如此复杂的网络环境不仅是网络亚文化产生、发展的环境,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这不仅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慎重、仔细地对网络亚文化进行认识、剖析,更要及时对网络亚文化的不良环境进行整治清理,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正常发挥。

3 网络亚文化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4]33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各要素的整合,高校不仅要切实发挥好各要素对网络亚文化的引领作用,还要注重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多管齐下,打出组合拳,培育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在引领网络亚文化的同时也要把握、运用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亚文化的相互关系,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优质的人才。

3.1 创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范式

网络亚文化不是洪水猛兽,在认识到其弊端的同时,高校不仅要想办法消除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产生的负面影响,更要善于发现网络亚文化的优势,而不是盲目排斥与限制网络亚文化。首先,高校要正视网络亚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树立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合作理念,抓住机遇,在引领网络亚文化发展的同时促进网络文化市场繁荣,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其次,高校要大力发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借鉴网络亚文化的文化产品理念,进一步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融合,推陈出新,吸引大学生主动了解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最后,高校应树立线上线下相结合、主体客体相促进的教育理念。一方面,高校在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思政课堂等现实阵地的把控,要注重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大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及健康人格的培养;另一方面,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在接触网络亚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进行自我教育,最终实现以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以创新理念为起点、以完善教育范式为终点,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循环。

3.2 丰富教育内容,尊重学生诉求

网络亚文化的流行并不是偶然的,通过对其现象的归纳、本质的分析及规律的把握,不难发现网络亚文化的内容十分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迎合大学生的日常需要,有利于大学生发展新的兴趣爱好,也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压力及负面情绪的宣泄地。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优化,高校就必须以尊重大学生诉求为基础,丰富教育内容。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领网络亚文化的前沿阵地,高校要加强其内容的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内核创造受大学生欢迎的网络精神文化产品。其次,在丰富教育内容的同时也要找准着力点,针对大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网络亚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注重大学生价值观念与思想水平的拔高;在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最后,尊重大学生的诉求并不意味着一味迎合,对于网络迷信、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不良内容,要坚决抵制并加强治理,拒绝娱乐至上,在使大学生身心得到放松的同时帮助其形成理性思考的意识和习惯。

3.3 拓展教育载体,提升话语效力

网络亚文化丰富的传播载体扩大了其传播范围,增强了其影响力度。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突破话语权式微的困境,必须拓展教育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以最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效力,保障教育实效性。首先,目前网络平台众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从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始,在保证信息权威性的同时,在互动过程中保持亲密性,如合理使用网络语言、表情包等表达形式,以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其次,高校应以音乐、舞蹈、朗诵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为载体,创造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文化产品,以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增强话语效力,如创作说唱歌曲、拍摄日常短视频、组建大学生乐队等,在实践中实现对网络亚文化的引领,进而达到教育目的。最后,高校在拓展教育载体、丰富教育手段的同时要注意防范形式主义、虚无主义,在对形式进行创新与丰富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容的质量,在多样的形式中凸显理论的厚重和深刻,从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从理性认识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

3.4 加强教育引领,保障教育实效

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下,有多元化价值取向特征的网络亚文化潮流四处涌动,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这需要相关网络管理部门的配合。网络监管部门应通过制定和完善网络文化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监督,监管部门要实时监测不良信息,一旦发现立即清理,并根据规章制度对责任主体做出相应处罚,坚决拒绝糟粕文化的流入与传播;二是加强管理,监管部门要对网络亚文化的传播进行规范,及时治理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乱象,以营造繁荣和谐的网络文化氛围。其次,高校应坚持正确方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的,培养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与此同时,高校还要注重解决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问题,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消除他们初涉社会的迷茫感,使其正确对待社会压力、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最后,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提高他们的认知、判断能力,这是真正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最可靠方式,也是优化网络亚文化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亚文化政治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干部懒政现象危害与治理路径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主要内容
把脉“腐败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