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以理论创新铸就理论自信的百年探索:动力、历程与经验

2021-01-16郑吉峰彭继红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铸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郑吉峰,彭继红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不断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引党的建设实践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增强理论自信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提出原创性、创新性的理论观点,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历史。总结中国共产党以理论创新铸就理论自信百年探索的历程与经验,既有利于推动党的建设历史的研究,也有利于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与理论自信内在关系的认识。

一方面,关于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程与经验,学界已经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张志明认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的标志也是理论创新[1]。郑德荣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党领导人民的斗争实践是党理论创新的客观依据和现实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理论创新的深厚文化土壤等[2]。周金堂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的理论创新的主要启示是理论创新必须要与时俱进,要有科学的态度,要有明确的目的,要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规律,要联系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要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3]。总的来看,学界对党的理论创新有多角度的分析,基本涵盖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意义、历程、经验等。另一方面,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的研究,学界也有较多讨论,任平认为“理论自信,通常指的是人们对理论内容的科学性和价值充分肯定,对理论发展进程和未来前景有充分认识,对理论价值的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进而对自己所信仰的理论积极认同、坚定信奉和执着追求”[4]。齐卫平认为,党的理论自信表达了马克思政党先进性的价值诉求,具有坚定的理论自信,是党永葆先进性的强大精神支撑[5]。方雷认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强党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要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增强理论自信[6]。总的来看,学界对党的理论自信的分析,基本涵盖了党的理论自信的内涵、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但是,关于党的理论创新与理论自信的关系关注得还不够。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7]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党的理论自信就向上提升一步。本文尝试分析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以理论创新铸就理论自信的主要历程,继而从主要历程中总结基本经验,以期深入探索党的理论创新铸就理论自信的内在规律,从而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理论自信的理解与研究,更好地将党的建设与发展优势转化为党的话语优势,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更好地指导和引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一、理论创新是推进百年大党理论自信的重要动力

理论是政党的生命。列宁曾深刻指出,没有理论,党“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而且不可避免地迟早注定要在政治上遭到破产”[8]。每个政党都有自己的理论,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政党都对自己的理论充满自信。因为政党的理论自信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有一个用自信的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引领实践活动的过程。在百年的历史中,一些政党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走向削弱甚至消亡,一些政党却永葆青春活力,主要的根源之一还是在于理论自信的基础。理论不自信的政党举棋不定,左右摇晃,错失发展良机;理论自信的政党目标明确,上下齐心,勇往直前,引领潮流。由此可见,是否充满理论自信是判别一个政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更是一个政党能否发展壮大走向未来的基础。理论自信是指一个政党对用以指导实践的思想(或知识)体系的目的性、真理性和价值性的高度认同与肯定,坚定追求与践行,并在追求与践行中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从而开拓以理论创新铸就理论自信的新局面。理论自信的形成不是凭空的,它有一个先认识、选择,然后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完善理论本身,进一步坚定理论自信的过程。实现理论自信不能奉行本本主义,要在破除本本主义的基础上推动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增强理论本身的生机与活力,提升理论本身对实践的指导能力,从而进一步坚定理论自信。

(一)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既是实现理论创新的前提,也是以理论创新铸就理论自信的初步动力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并不是建立在“本本”之上的,不能“只唯书”,更不能开口闭口就是“拿本本来”。为了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迫使中国共产党不断去进行理论上的探索,从而不断形成新的理论创新成果。其次,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也不是单纯建立在对“上级”观念僵化态度上的盲目行动。因为以上两种思想倾向,会形成整天把马克思主义挂在嘴上,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而一到行动中,却看不见实际生活活生生变化的局面,说到底就是一种理论上不自信的表现。因此,要实现以理论创新铸就理论自信就必须从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束缚下解脱出来。1944年5月,毛泽东深刻指出:“教条主义是不落地的,它是挂在空中的。我们不要搞教条主义,要脚踏实地地为实际服务。”[9]1985年9月,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10]由此可见,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最为有效的路径就是到实际斗争中,到人民群众中去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对的”。而这两条路径恰恰又与理论自信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性、来源于广大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这两个维度高度契合。

(二)理论创新既是理论自身发展的生命和灵魂,也是理论自信形成、发展和提升的动力

首先,如果说一个大党需要有新的理论不断引领发展,那么就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毛泽东说:“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11]由此可见,理论创新对一个大党是多么重要和迫切。因为一个大党无论是在革命还是在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新的理论引领实际工作,就容易犯方向性的错误。其次,不断的理论创新才能确保不断地为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才能不断地提升理论自信的指数。习近平指出:“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12]也就是说,在前进道路上,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对理论本身进行新的探索,理论本身亦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发展,从而不断为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从而推动党的理论不断向前发展,保证党始终能够具有引领实践的理论自信。

(三)理论创新与理论自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形成理论创新铸就理论自信的强大动力

首先,理论创新能够为理论自信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武装。“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通过理论武装,从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和思想境界的高度等方面解决理论自信问题,把理论自信融入增强党性、提高能力、改进作风和推动工作等实际活动中去。其次,理论自信能够使理论创新的目的性、方向性更加明确,充分发挥一脉相承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积淀与叠加效应。具体说来,就是理论自信极大地提高了实践的效率和效果。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于是就在理论创新与理论自信之间建立起螺旋式上升的逻辑联系。这一逻辑联系促成了百年大党用理论创新铸就理论自信的良性运转。习近平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神圣职责[13]。理论创新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向前发展,奠定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理论基础,还进一步夯实了党的理论自信。

二、百年大党以理论创新铸就理论自信的主要历程

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铸就了其理论自信,正是有了强大的理论自信,中国共产党又不断地推动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动力使理论创新和理论自信都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从一个阶段飞跃到另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而在百年岁月里铸就了以理论创新铸就理论自信的光辉历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以理论创新铸就理论自信的过程,也经历了一个“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奠基时期、发展时期、跃升时期。

(一)以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实现理论自信的奠基时期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与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历程的辩证统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的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马克思主义写在了自己的光辉旗帜上。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革命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与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作斗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也曾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的损失。由此出发,为了培育自己的理论自信,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十多年的艰苦探索。一批又一批的工人、农民在把信仰转变成自信的探索中付出了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而那些“读过马克思主义‘本本’的许多人,成了革命叛徒”[14]。这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是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逐渐放弃“本本”和“教条”,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选择中自觉培育的特殊性质。

其次,中国共产党以理论创新铸就理论自信的形成标志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标志是同一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但是中国共产党在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的同时,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独立自主的理论创新,从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这本身就是对理论自信的深度彰显。只有拥有足够的理论自信才敢于大胆对理论本身进行创新。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理论自觉理论自信的基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刘少奇曾经说过:“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5]习近平指出:“毛泽东思想教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它培养的大批骨干,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16]毛泽东思想本身作为理论创新的成果,又极大地指导和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活动。

再次,毛泽东奠基的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既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也能够转换成强大的现实的社会运动。毛泽东思想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理论自信形成的标志,可以说毛泽东奠基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同时它还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具有改变客观世界的强大能力。这是中国共产党理论自信的重要特点。因为中国共产党理论自信一旦形成就成为指导实践的“伟大工具”,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事业就可能走弯路、走偏路、走邪路。回首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理论自信展现出巨大的精神力量,最终化作排山倒海的物质力量,使中国共产党展现出无限生机和活力,推动国家和民族在文明、进步、现代化的大道上奋勇向前。将来,这种理论自信仍然会激励中国人民奋力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二)以理论创新实践机制推动理论自信的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以理论创新铸就理论自信迎来了自我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飞跃,产生了以邓小平理论为里程碑的系列理论创新成果。这一时期以理论创新推动理论自信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就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在实践的基础上推动理论创新。

首先,用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评价来引领理论创新和理论自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新思维、新观点像雨后春笋一样迸发出来。新的观点、新的思想也曾引发人们的怀疑,但是在那个奋发向上的年代,怀疑更多地是激发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更加坚定对邓小平理论的自信。特别是在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提出以后,人们不仅能够从理论层面,而且还能够从政策层面判断“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判断发展的得失成败。这种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的重新确立,为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奠定了基础。依托于社会实践引领理论自信,实现立足于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自我发展是这一时期理论创新铸就理论自信最为有效的举措。检验真理的标准越是从抽象到具体,理论自信的力度就越是从弱小到强大,理论自信的程度由将信将疑到无比坚定。

其次,尝试把理论自信建筑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基础之上,夯实理论自信的物质基础,使理论自信与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生活关切相结合起来。理论自信不是建立在沙滩上的高楼大厦,而是具有了现实生活的初级基础。广大人民群众从实践中切身感受和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能够给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科学理论,因而产生了真学、真信、真用的自觉。将经济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纳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话语体系之中,并以此为指导大力推动经济建设与经济发展,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夯实了理论自信的物质基础。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中,邓小平郑重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17]由此就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将理论自信的力量转化成人民的力量、四十年赶超发达国家数百年的伟大征程。

再次,把理论自信融入对道路、制度创新的理论探索中,初步体现出道路选择、制度建设对理论自信的重要性。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从实践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等进行完善;另一方面从理论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等进行分析、归纳,明确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而这本身又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铸就理论自信的新的路标。在社会主义跨世纪发展的历史时期,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18],推动和促进了当代中国的发展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对此,胡锦涛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9]

(三)以理论创新的卓越品质提升理论自信的跃升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坚定不移地以理论创新的卓越品质铸就理论自信的新内涵、新路径和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进入一个跃升时期,而理论自信本身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首先,明确提出“四个意识”,“四个意识”的提出为以理论创新铸就理论自信提供了新时代的新要求。“四个意识”与“四个自信”,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坚定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是坚定“四个意识”的内在要求。“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20]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需要有力的掌舵者,需要清醒的领路人。只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强化“四个意识”,才能使理论创新方向不会错,路子不会偏,力量不会散,才能更好地坚定理论自信。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1]所谓彻底,就是要深入揭示党的创新理论的内涵,把精髓要义讲透彻。并且,要重点在“进入”和“深化”上发力,引导人民群众在深入领会的基础上自觉贯彻运用。

其次,以“五位一体”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筑牢理论自信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提升理论自信必须夯实其社会根基和群众根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在汲取马克思主义智慧的基础上,把人民的理想、梦想、设想转变成新时代发展的宏伟蓝图、路线图。“五位一体”既是理论创新本身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深度契合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彰显出整体与局部、近期与长远、宏观与微观的辩证统一,体现理论创新与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正是把党的群众路线这一工作方法优势变为治国理政优势,通过应对执政基础流失危机,提高党的合法性建设能力。”[22]随着“五位一体”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稳步实施,“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等中国梦的设想逐渐变成现实,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愈发坚定。

再次,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注重从国际关系等多领域、多角度全面提升理论自信的普适性品格。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既表现在自己要坚定信念信心,又表现在要将这种理论本身传递出去,提升理论本身的普适性,让更多的人能够相信和坚定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居住在地球村,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命运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以全球经济增长凝聚力量,以深化全球治理激发活力,以依法依规坚持公正的国际秩序,以共建共享来保证生态文明,从而使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的成果带着中国自信走向世界。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我们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本身就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我们也要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13]因此,“中国人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23]。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伟大复兴,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对自己的理论充满自信。因为这是带有开放的自信、带有宽容的自信、带有合作的自信;“笃行信道,自强不息”,在拥抱世界时,愿意为解决全球化问题提供中国智慧;面对各种危险挑衅时,敢于同全世界人民共赢共享。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的理论自信的至高之境!

三、百年大党以理论创新铸就理论自信的基本经验

成功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创造经验的活动,鲜活而有效的经验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毛泽东专门提到过,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自信的表现,“对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对当前的形势和前途都有明确的认识,因此我们有巩固的信心”[9]。善于深入总结历史经验并自信地规划未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这个党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总能化险为夷的法宝。总结百年大党以理论创新铸就理论自信的基本经验,就要坚持问题导向,对一些带有共性、规律性的问题进行科学概括和提炼。

(一)百年大党一如既往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理论创新,铸就理论自信的灵魂,筑牢理论自信的思想基础

首先,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光辉旗帜之上,而马克思主义则以其真理性、科学性成为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指路明灯。习近平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23]。党的理论创新不是凭空的,它有着鲜明的党性要求,这一鲜明的党性要求就体现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必须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之上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如果放松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24]。

其次,要坚持问题导向,瞄准时代需要,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运用于理论创新铸就理论自信的全程之中。习近平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25]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鲜明特色,而对时代课题的回答则凸显了理论创新的问题意识,即理论创新要结合时代要求来开展,要重点回答时代之问。注重回答时代课题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是不断产生新理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源头活水。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从未回避任何时代难题,也正是在不断探索不同时代之问的解答中,中国共产党回答了一个又一个时代之问,产生了一个又一个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

(二)百年大党一以贯之地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把理论创新同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增强理论自信的社会基础

首先,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分析世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能使理论具有生命力。而任何脱离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都可能陷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尴尬境地而遭到失败。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来看,任何时候、任何阶段,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解决困难的正确方法。实事求是强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正是因为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产生了一个又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产生了一个又一个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推动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其次,理论创新源于实践,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接受检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国际局势的新变化,结合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面对新世纪的新情况新任务新要求,聚焦于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产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了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围绕新世纪的发展问题,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坚持践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不断产生新认识、形成新理论、开拓新境界。

(三)百年大党始终如一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理论创新同为人民谋幸福结合起来,壮大理论自信的人民基础

首先,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和壮大。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6]。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告诫我们,只有紧紧依靠人民,不断服务人民,紧密团结人民,才能不断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党的宗旨决定了党必须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谋群众之所需。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为人民服务,始终将人民摆在最高位置,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价值追求和价值方向;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提升民生福祉,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的现实目标和追求。

其次,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定理论创新的人民属性。毛泽东曾经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27];邓小平曾经讲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28];江泽民曾经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18];胡锦涛始终强调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9];习近平多次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0],“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31],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去人民中间汲取养分,获得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做到理论服务于人民。由此可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理论创新的价值取向,是保持理论本身生命力的内在要求。

再次,理论与人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依靠人民群众推动党的理论创新,为了人民进行理论创新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基本诉求。唯有如此,才能使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知、所认同、所践行,才能将党的建设与发展优势转化为党的话语优势。一是理论创新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为知识源泉,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善于并且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请教,到人民群众中间去汲取智慧与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二是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坚定人民立场,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只有如此,党的理论创新才能具有亲和力、凝聚力、向心力,才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三是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中寻找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在回答与解决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实际问题中思考与推动党的理论创新,使党的理论创新能够真真切切地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指导。

结语

理论是实践的指引,是时代的先声,要在理论创新中增强理论定力,实现理论自强,进而推进理论自信。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32]一方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向前发展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另一方面,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交锋更加激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使命更加迫切,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则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而理论本身与实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必须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功能,要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理论本身的创新发展。在党的一系列创新理论的指导之下,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人间奇迹。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同时,必须时刻加强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习教育,让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将党创新的理论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使理论成为改变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从而不断推进新的伟大事业。

猜你喜欢

铸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千锤百炼,铸就十佳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竭诚铸就返乡创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