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民本思想的三个维度探析

2021-01-16王向志

怀化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主体群众

王向志

(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论是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还是社会发展理念等方面,都对中华儿女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等民本思想早已深深印记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上。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日开始,就把为人民服务的民本思想确立为自己的宗旨,想人民之所想,谋人民之所谋,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本思想,而且传承和发展了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中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面对新形势,习近平立足于中国已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从主体、价值和实践三个维度围绕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内容,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本思想,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民本思想。

一、主体维度: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新时代有关人民主体地位的观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内容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民主体地位思想,并以此作为新时代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同时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几代领导集体的人民主体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论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人类历史就是由于世界上有生命个体的存在,并由此开展的衣、食、住、行等活动,也就是人的物质生活过程。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主力军。“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正是因为有了人民群众的活动,有了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人类社会历史才会不断演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主宰作用,当然这个主宰作用不是随意创造的,也不是随意发展的,而是在既有的基础和条件下,运用聪明才智创新和发展的,这样人类社会才得以不断前进和发展。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努力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获得自身应有的主体地位,对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人民主体观

新中国建立以来,人民群众翻身做了国家的真正主人,不再是被统治者。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论。毛泽东围绕“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这一鲜明主题,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独立自强的人民主体观。“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2]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有着无穷的创造力,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只要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人间奇迹就会出现。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提出改革自强的人民主体观,在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3]邓小平认为人民群众是力量的源泉,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江泽民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鲜明主题,提出了执政为民的人民主体观。“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4]江泽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他们不仅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而且也是其享受者。胡锦涛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鲜明主题,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民主体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胡锦涛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更加和谐。

(三)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赋予了人民主体地位新的思想内涵。国家的进步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同奋斗的结果。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样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必须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群众,也植根于人民群众。新时代全党开展的以群众路线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得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有了进一步增强。“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6]习近平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内在的密切关系,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论思想。

二、价值维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立场的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最高的价值衡量标准,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在工作中更加注重群众路线,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理念和基本价值取向,这是党的宗旨在新时代的最好诠释,也是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基本立足点。

(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是人类自己活动的规律,人类社会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正是因为人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活动,才创造了人类历史。共产主义社会是整个人类的共同理想,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和结果。“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7]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区别就在于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是新时代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做到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坚决避免把党性和人民性对立起来。“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8]今天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从站起来、富起来并逐步走向强起来,取得令世人惊叹的辉煌成就,就是做到了把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结合起来,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实践中长期探索的结果,它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坚持这一道路使得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9]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关乎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为了使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走向共同富裕。实践证明,经过中国人民的不断奋斗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已在中国大地上不断彰显。所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就是要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针对新时代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不能再用过时的旧思路和旧方法去解决,而要紧跟新时代发展的步伐,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把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终目标。

(三)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中国早期的一批先进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中国大地上对它进行广泛的宣传和传播。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大地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曲就是它的真实写照。每一个伟大时代都需要一种伟大精神来支撑,精神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灵魂,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诞生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9]这种伟大的建党精神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奉献自己的一生。与世界上其他政党相比较,中国共产党有其独有的特点,那就是始终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10]中国共产党只有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才能获得强大的力量,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三、实践维度: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越来越迫切向往美好的幸福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1]这是习近平向全国人民许下的郑重诺言,它不仅彰显了习近平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同样也昭示了习近平浓浓的爱民情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新时代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执政理念,落实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进一步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民本思想的实践逻辑。

(一)经济方面:人民生活富裕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绩,已经由一个贫穷落后的经济弱国走向了实力快速提升的经济强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也有了明显增强,为推动整个世界的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为了促使我国经济更好地发展,以便更好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同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扫除阻碍人民利益实现的一切障碍,为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环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2]这是新时代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作出的正确判断,有利于推动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和人民生活品质的大幅度改善,同时也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为此,要始终做到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真正解决好中国的发展问题,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促使经济不断焕发新活力,更好地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

(二)政治方面: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终于找到了一条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政治发展之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它对于国家的发展前途、人民当家作主和人民的幸福生活等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13]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要坚持权为民所用,为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提供保障,从而更好地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阐述了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强调通过制度安排、科学规划,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民主政治权利。新时代通过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政治越来越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一幅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图景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国人面前。

(三)文化方面:人民精神生活富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文化成为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谁能在文化领域处于竞争优势,谁就能在国际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如今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因而对文化的追求越来越渴望、越来越迫切,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有更高的追求。为此,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好的措施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群众的自身素质出发,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使人民群众树立文化自信。“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14]这说明中国梦的实现不仅要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同样也要拥有高度繁荣的精神文明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如今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大大提升,文化品味和主体意识都在明显增强,文化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此,必须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使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社会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问题涉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民生问题颁布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民生的相关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民生的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由于我国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问题仍然存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重而道远,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伟大工程,只有做到常抓不懈才能取得成效。“要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15]解决民生问题是党和政府的职责和使命,要确保民生工作得到有效落实。为此,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否则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始终抓住人民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敢于应对任何困难和挑战,敢于出实招、下实功,这样才会见实效、成实事。

(五)生态方面:建设美丽中国

纵观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血的教训表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过去我们由于过度地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了环境被污染、生态遭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物种灭绝等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尤为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把美丽中国建设作为奋斗目标,提出了著名的“两山”思想,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不断增强。“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16]这不仅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雄心壮志,也彰显了新时代习近平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人民情怀。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主体群众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论碳审计主体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多让群众咧嘴笑
何谓“主体间性”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