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形容词“厚”“薄”的语义考察与国际中文教学

2021-01-16马惠玲张星星

关键词:引申义范畴形容词

马惠玲 张星星

一、引言

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符号学理论,80年代初海派学者张斌、胡裕树将其运用于汉语语法研究。语言是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语音是其形式,语义是其内容。其中,语义平面的研究对象是符号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语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随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的变化而变化。

空间形容词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描述的是物体各个维度上的特征,空间义是这一词群共同的基本义项。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BCC现代汉语语料库为依托,从“空间形容词”这一形容词的下位范畴出发,考察“厚”“薄”的本义、基本义、引申义和隐喻义,进而为在国际中文教学中怎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两者的语义提供帮助。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义素分析法。义素分析法是现代西方语义学中一种深入到词的内部分析意义构成的方法。“把每一个词语的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以便更好地分清每个词义的结构、词义之间的异同,以及词义之间的各种关系。”[1]义素是构成词义的基本要素。人们在认识一个事物时要从其形态、特征、性质、功能等多方面进行概括,以反映这一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根本特征,这些内容构成了认识这一事物的基本要素即义素。“我们将义素能将词汇聚于其下的“汇聚力”所形成的域,看成一个‘场’,称为‘语义场’。”[2]138

二、空间形容词“厚”的语义考察

《说文解字》曰:“厚,山陵之厚也。”[3]5“厚”是会意字,本义与山石有关。在现代汉语中,其基本义是表示扁平物体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大。从词义这一角度可以看出“厚”的两个语义特征:一是对事物形状的要求,即扁平事物;二是维度的方向或位置,即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大。随着语言和人类思维的发展,“厚”逐渐产生出引申义和数量范畴义、品行范畴义、情感范畴义和味觉范畴义等隐喻义。

(一)基本义——空间范畴义

作为描述事物空间维度上“厚度”的形容词,“厚”既可以指物体类的厚度,也可用来表示自然事物类的厚度,并且“厚”所修饰的名词具有实体性。其语义特征为:[+厚度][+垂直维度][+物体类][+自然事物类]。

1.物体类

(1)雨子点头:“这种老式楼房的楼板都是浇铸的,门窗的木头也很厚、很讲究。这比七八十年代盖的那批楼房不知要好多少。”(张炜《你在高原》)

(2)陈柱子在灶上烩面,也瞟了一眼。见这个板有一寸多厚。(李凖《黄河东流去》)

(3)在那冥暗混沌之后,一道咫尺天涯、巨无尽头、厚不可透的石墙就会显现,渐渐地,又会有一束微光射向那石墙的墙面。(张洁《无字》)

例(1)(2)(3)中的“厚”所修饰的“木头”“板”和“墙”都是具体的事物,具有硬度和真实可感的厚度。

2.自然事物类

(4)次日是蒋淑英先醒,一看窗子外面的雪,堆得有上尺厚。(张恨水《春明外史》)

(5)他又指着脚边那一片稻田,河水泛滥后,泥土堆积至少有十多米厚。(高行健《灵山》)

(6)重云越叠越厚。可厌的梅雨期快开始了。(叶圣陶《倪焕之》)

例(4)(5)(6)中的“厚”所修饰的“雪”“泥土”和“云”都是自然界的事物,虽然这些事物并不坚硬和密实,但是同样具有真实可感的厚度。

(二)引申义

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实到虚,是基本义发展出引申义的基本规律。在语言的动态演变过程中,空间形容词“厚”逐渐由表示具体事物的厚度引申出表示抽象事物的厚度这一语义。其语义特征为:[+厚度][+抽象事物类]。

1.脸皮厚

(7)觉民带笑地说:“二哥,你好不害羞!新娘子还没有进屋,你就说这种话!怪不得人家说你脸皮厚!”(巴金《秋》)

(8)孔学尼笑道:“今天我不是新郎,不要把我打趣,我是脸皮厚,若是不厚,还有两位生朋友,说得我多难为情啊!”(张恨水《金粉世家》)

(9)娘让我去看一看,说小孩子脸皮厚。(莫言《生死疲劳》)

例(7)(8)(9)中的“厚”修饰的都是“脸皮”。虽然“脸皮”有一定的厚度,但是此处并非指脸皮的真实厚度,而是“厚”的引申用法,指人不知害羞。

2.文章等艺术作品的风格

(10)其篆书略带草书意味,喜用切刀,运刀犹如雷霆万钧,给人以苍茫浑厚、爽利奔放之感,使“浙派”面貌为之一新。(李叔同《弘一法师全集》)

(11)虽是区区尺幅,而情韵之厚,已足沦肌浃髓而有余。我看了这画,霍然而惊:留恋之怀,不能自已。(朱自清《温州的踪迹》)

例(10)(11)中的“厚”修饰书法和绘画,指这些艺术作品朴实雄厚的艺术风格。

3.人的声音

(12)他的声音如风暴掠过松林一般,浑厚的共鸣使人感到他那宽阔的胸膛下面似乎有一个澎湃的大水潭……全场的老百姓都一下子静下来了。(路遥《黄叶在秋风中飘落》)

(13)冯玉祥带着敬重的神态,声调浑厚庄严,说:“啸天先生说得很好!你是位值得我钦佩的人。”(王火《战争和人》)

(14)她说——声音从蓝色口罩里穿出来,使声音重浊,显得更加深厚,“尽管这张脸并不怎么样,说实话我也不喜欢它,但要扔掉它,还是要慎重,请你三思,俗话说,‘遇事要三思,过后赚便宜。’”(莫言《十三步》)

例(12)(13)(14)中的“厚”修饰人的声音,指低沉有力的声音和语调。

(三)隐喻义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现象。因此,它具有明显的认知性。隐喻的认知实现“主要依靠意象图式和隐喻模式,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向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而实现认知世界和表达思想的目的。”[4]

人们把日常生活中所体验到的事物印象或经验投射到认知域中,就形成了事物的隐喻义。以下我们以现代汉语词典对“厚”的义项分割为基础,阐述其隐喻义,主要有:数量范畴义、品行范畴义、情感范畴义以及味觉范畴义。

1.数量范畴义

一般来说,“厚”所表示的是物体从下往上的延伸,是垂直方向上的,这一过程会涉及数量的积累以及质量等方面的变化。因此,“厚”逐渐由表空间上的垂直维度投射到数量域中,引申出数量量级上大的一方,表示数量多、价值大,如厚礼、厚利、厚实等。其语义特征为:[+数量][+价值][+大]。

(15)克明正坐在沙发上看《史记》,看见觉新进来,便放下书,对觉新说:“明轩,我刚才忘记对你说,今年送教读先生的节礼要厚一点。”(巴金《秋》)

(16)煮豆微撒以盐而给人吃之,岂必要索厚偿,来生以百豆报我,但只愿有此微末情分,相见时好生看待,不至伥伥来去耳。(周作人《结缘豆》)

(17)多年来,他一直是大队会计,很少出山劳动,靠拨拉算盘珠子,月月下来都是满工,加之他岳父在米家镇公私合营门市部卖货,家底厚实。(路遥《平凡的世界》)

例(15)(16)(17)中的“厚”修饰礼品和财物,表示数量多、价值大。

2.品行范畴义

“厚”的本义与山石、土地有关。土地是古代社会小农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土地与品行之间的关系,并把土地的广阔这一可见事物的性质投射到品行域,比喻人的宽厚、忠厚等,接着又引申到更大的社会层面,用来指社会风气、风俗等。其语义特征为:[+人][+品行好][+社会][+风气好]。

第一,人——品行好。

(18)有人把这件事奏知官家,官家不以为忤,反而夸奖郭药师薄己厚人的作风。(徐兴业《金瓯缺》)

(19)万梁是个诚厚人,没对她说过花言巧语,她用久历风尘的眼睛看出他来。(司马中原《狂风沙》)

(20)俭以养己,厚以待人,我感激他们照顾我姊姊的好意了。(苏青《歧路佳人》)

例(18)(19)(20)中的“厚”表示人的品德宽厚、忠厚等意义。

第二,社会——风气好。

(21)说“文明程度低”一定有人反对,不如说“古风淳厚”较为堂皇些。(许地山《三博士》)

(22)他已经八十五六岁了,身体精神看来还不错。我们随便谈下去,谈得很愉快。他仍然保有山东人那种爽直淳厚气质。(沈从文《友情》)

(23)陶部长临跳窗之前,还训斥搀扶他的省教育局新任局长:“你说这儿是历朝百代的国都圣地,是民风淳厚的礼仪之邦,怎么竟是砖头瓦砾的干活?”(陈忠实《白鹿原》)

例(21)(22)(23)中的“厚”用来指社会风气、风俗淳厚。

3.情感范畴义

空间形容词“厚”在垂直方向上量的积累投射到情感范畴就产生了表示感情深厚这一隐喻义。

第一类,恩德、福泽深厚。

(24)曾家对我们很厚,我自然不能拒绝。(林语堂《京华烟云》)

(25)可是现在就只剩你们家一头象了,别家都败的没个影踪了,可见钱家的祖德厚,将来还要发的。(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

(26)他惊喜地得到了林彪的召见。头天预约,第二天就叫他去了,副统帅如此恩厚,简直做梦都没有想到。(莫应丰《将军吟》)

例(24)(25)(26)中的“厚”用来指情感层面的恩德、福泽深厚。

第二类,交情好、感情深。

(27)梅城协统李道登与薛举人素来交厚。(格非《江南三部曲》)

(28)所以也没有作声,在座的人,都也知道他两人交情很厚,见面当然可以很随便,谁也没有理会。(张恨水《金粉世家》)

(29)余与仁者友谊甚厚,故敢尽情言之。(李叔同《弘一法师全集》)

例(27)(28)(29)中的“厚”用来指人与人之间交情和感情的深厚。

4.味觉范畴义

“厚”的意象图式投射到味觉域产生表示事物的味道浓这一隐喻义,这也与其所搭配的名词具有实体性有关。在味觉这一范畴中,“厚”通常只与“味”搭配构成主谓结构。

(30)中国红茶如不改良,将来决无出口之日,其故由印锡之茶味厚价廉,西人业经习惯……且印锡茶半由机制便捷,半由天时地利。(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31)尝一尝!樱桃不错,是真正十三陵的,皮薄,味也厚。(老舍《谁先到了重庆》)

(32)从气度上与面貌上看,他似乎觉得陈家到了他这一辈,好象兑了水的酒,已经没有那么厚的味道了。(老舍《蛤藻集》)

例(30)(31)(32)中的“厚”都表示味觉意义,用来指味道的浓厚。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厚”的语义演变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这一模式,符合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厚”的基本义是扁平事物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大,在情感色彩上是中性的,但随着语言的动态发展,“厚”的词义在引申和隐喻的过程中,在感情色彩上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褒义倾向。从认知这一角度看,因为“厚”在数量量级上表示大、多的一面,与肯定有着自然的联系,所以,其语义大都是积极的、正面的。

三、空间形容词“薄”的语义考察

《说文解字》曰:“薄,林薄也。从草溥声。”[5]18“薄”是形声字,其本义为草木丛生之处。在现代汉语中,其本义已基本不再使用,现在其基本义是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与“厚”是反义词。在语义引申和隐喻的途径上,“薄”与“厚”大致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薄”有质量范畴义这一隐喻义。

(一)基本义——空间范畴义

“薄”的基本义是表示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即指物体厚度小、分量轻这一义项。其语义特征为:[+厚度][+小][+物体类][+自然事物类]。

1.物体类

(33)小铁锅也是越刮越薄,不过里边薄、外边厚,看不出来就是了。(萧红《马伯乐》)

(34)庄前的三婶子,因为自小断了一只手,她就能用一只手把萝卜、白菜比两只手切得还薄、还匀称。(阎连科《受活》)

(35)纸张糟透了,是那种又黑又黄的粗纸,而且很薄。(张炜《你在高原》)

例(33)(34)(35)中的“薄”表示具体扁平的物体厚度小、分量轻的意义。

2.自然事物类

(36)金星从东边的海涯升起来,由薄云里射出它的光辉。小女孩还和平时一样,不懂得什么是可悲的事。(许地山《海角的孤星》)

(37)天上有一层薄云,街上没多少行人,小风很凉,他耸着点肩,有意无意地看着那两扇破庙门。(老舍《火车集》)

(38)经过这么一番折腾,谭功达再也睡不踏实了。他的睡眠就像水面上漂浮着的冰层,又脆又薄。(格非《江南三部曲》)

例(36)(37)(38)中的“薄”表示自然事物厚度小、分量轻的意义。

(二)引申义和隐喻义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薄”与“厚”有相同的语义引申和隐喻途径,其引申义和隐喻义都是从空间义演变而来的,并且都是从具体事物到抽象事物。其不同之处在于,“薄”由中性义发展到贬义,其语义在感情色彩上大多数是不积极的、负面的;另外,“薄”有质量域这一引申义。上述内容说明了反义词“厚”与“薄”之间的对称和不对称。

1.数量范畴义

“薄”与“小、少”同样是数量量级上表“小”的一面,引申出表事物的数量少、分量轻这一义项,其对象逐渐扩展到金钱、财产、能力等方面,表示家境贫困,能力见识少等意义。其语义特征为:[+数量][+少]。

第一类,具体事物类。

(39)穆女士点了根烟吸着,还想着张家的贺礼似乎太薄了些。(老舍《樱海集》)

(40)你参加了工作,就挣上工资了,虽然钱不多,但是长流水不断,维持个穷家薄业总比你在队里劳动强。(路遥《风雪腊梅》)

(41)余占鳌出身贫寒,父亲早丧,他与母亲耕种三亩薄地度日。(莫言《红高粱》)

例(39)(40)(41)中的“薄”表示贫困、贫瘠的意义。

第二类,抽象事物类。

(42)一方面也因为京师的防御力量薄弱,李纲忠义有余,毕竟缺少战争经验,心里不太踏实。(徐兴业《金瓯缺》)

(43)他的身体仿佛变薄了,变长了,变宽了,像一堆牛屎摊在了地上。(莫言《生死疲劳》)

(44)我承认,即便是一个不太浅薄、颇有阅历的大龄青年,也还是容易瞄上一个姑娘,这条件首要的还是方便。(张炜《你在高原》)

例(42)(43)(44)中的“薄”表示能力弱、见识少等抽象的意义。

2.品行范畴义

“薄”由具体的空间距离小引申为抽象的“心的空间距离小”,用来表示人的品行不好,如刻薄、轻薄等。

第一类,刻薄,待人不好。

(45)当初来到重庆你好狼狈,我对你不薄。(王火《战争和人》)

(46)只要赖着,顶过她那一阵子尖酸刻薄,也就成了。自己的亲妹妹,又不是外人,让她刻薄一下无所谓,只要有利可图。(池莉《生活秀》)

(47)于是许多人就非常佩服阿金姐,说她很聪明,但也有些人怪她太刻薄。(鲁迅《故事新编》)

例(45)(46)(47)中的“薄”表示人的品行不好、待人刻薄等意义。

第二类,轻薄,不重视。

(48)司马懿因这篇文章,就将嵇康杀了。非薄了汤武周孔,在现时代是不要紧的,但在当时却关系非小。(鲁迅《而已集》)

(49)说到诗,我总是“不薄今人爱古人”。因为今人的诗无论多好,但没有一首能使我在半夜醒来,一字不错地背下来的。(冰心《冰心全集》第八卷)

(50)我本无须乎要他来,但他真的不来却又更令我伤心,更证实他以前的轻薄。(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例(48)(49)(50)中的“薄”表示对人的态度轻薄、不重视等意义。

3.情感范畴义

“薄”是表示空间维度上的形容词,其意象图式和认知模式由品行域投射到情感域,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1)俗话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戏子是很人情凉薄的,这种凉薄,也不能苛责他们,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权贵的弄臣。(李敖《快意恩仇录》)

(52)局长们的胸怀不会那样狭窄,他们不会因为致秋曾经揭发过他们的问题而耿耿于怀,只是他们对云致秋的感情已经很薄了。(汪曾祺《云致秋行状》)

(53)也许执意求名到如饥似渴的程度,如同当年阿宝拼命攒钱,以致变得人情味都淡薄了一样,阿芳和我们老邻居疏远了。(李国文《危楼记事》)

例(51)(52)(53)中的“薄”表示态度和情感的薄情、寡义。

4.味觉范畴义

在味觉范畴中,“薄”与“厚”有着相同的引申途径。“薄”通常与“味”构成主谓结构。

(54)结果呢,不喝酒的还是不喝,喝的呢,又因酒之味薄也就不再光顾了。(蒋锡武《京剧是酒》)

(55)魏文帝曹丕有诏道:“南方有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蒲萄、石蜜乎?……今以荔枝赐将吏,之则知味薄矣。”(陈四益《话说荔枝》)

例(54)(55)中的“薄”与“味”组合,都表示味道薄淡之义。

5.质量范畴义

在这一范畴中,“薄”特指土地的质量,表示土地不肥沃,并且“厚”“薄”在质量域中出现了不对称现象,“厚”没有表示土地肥沃这一用法。

(56)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馀民,民俗急,仰机利而食。(司马迁《史记》)

(57)惠安县委书记刘佳景的发言,则是代表了沿海缺粮大县的共同心声。他说,惠安县人口120万,耕地只有39万亩,且地薄土瘦。(刘志成《真正把农业摆在经济工作首位》)

例(56)(57)中的“薄”与“土地”组合,都表示土地贫瘠、不肥沃的意义。

四、“厚”“薄”国际中文教学建议

我们分析了空间形容词“厚”“薄”的基本义、引申义和隐喻义,下面简要阐述其在国际中文词汇及语义教学中的应用。

(一)成对教学

从有无标记这一角度看,“厚”是无标记的,而“薄”是有标记的。“厚”“薄”这对反义词在基本义、引申义和隐喻义上基本是对称的,其引申义和隐喻义都是从空间范畴义引申投射到数量范畴、品行范畴、情感范畴、味觉范畴等认知域。因此,在国际中文教学中,要重视“厚”“薄”的成对教学。解释生词的技巧之一就是利用近义词或反义词来解释。同时,也可以利用实物、图片、身体语言等形象鲜明的方式向学生进行演示,并且要按照学习内容的难度等级顺序,遵循由基本义到引申义、隐喻义的教学步骤,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具体教学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厚”“薄”在语义上也具有不对称性。“薄”有质量域这一引申义,表示土地贫瘠,而“厚”则没有这一义项,这是两者不对称之处。这种不对称容易使学习者在语言运用中产生偏误,而偏误的出现都是有规律的、系统性的。因此,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重视具体教学,了解学生学习时的偏误,要向学生说明“厚”“薄”与哪些词的搭配在语义上是对称的,而哪些词只是形式上的对称,在语义上是并不对称的。

(三)情境教学

在语言环境中学会理解和使用语言是学习词汇语义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国际中文教学中,要重视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入或设置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生词的语义特征,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另外,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到学生的,诸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音乐欣赏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可以更形象、更有效率地学习“厚”“薄”的语义。

(四)交际教学

交际功能是语言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在国际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上下文语境,或者设置交际双方的对话情景,让学生自己运用“厚”“薄”进行谈话、表演,从而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交际中更直观地学习、理解和运用词汇的语义,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更好地发挥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首先分析了空间形容词“厚”“薄”的语义特征,从基本义即空间范畴义到引申义、隐喻义,对其每个义项进行了说明与分析;然后,对两者在语义上的不对称性进行了简要阐述;最后,对“厚”“薄”的国际中文词汇及语义教学提出了针对性的具体建议,即重视成对教学、具体教学、情境教学和交际教学。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空间形容词“厚”“薄”的语义,并在语言交际中正确应用。

猜你喜欢

引申义范畴形容词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认识形容词
“耐”字原是剃胡须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画说汉字——摆(bai)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形容词
陶艺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