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路径探究
2021-01-16宋青红
宋青红
一、“四史”学习缘起及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研究学习,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1]。早在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2]158。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等的教育,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10
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2]1592020年6月27日在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指出:“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2]160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将“四史”学习教育作为“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举措和重要内容之一。学术界对“四史”学习教育进行了认真研究。在“四史”学习的意义方面,庄越、陈燕认为,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四史”学习教育,有利于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政治担当。[3]陶雪松、忻平认为,贯彻落实好“四史”学习教育,对研判世情、国情、党情,科学把握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具有重要意义。[4]关于如何加强“四史”教育,方涛认为,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方法,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发展脉络、实践逻辑。[5]对于“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意义,学者也进行了认真研究。例如,王文臣从内容切入和现实意义的角度探讨了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如何落实好“四史”教育。[6]宋俭、廖玉洁认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历史教育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和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传统,“四史”教育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意义,是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重要举措。[7]
作为思政课中的历史教育课程,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政课开展“四史”教育的主阵地。[8]关于“四史”教育如何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庾向芳、秦淑娟认为,可通过历史观的融会贯通、具体史实的有机嵌入以及实践课程的有益补充,有效推进“四史”教育融入近现代史纲要课程。[9]孙艳美认为,在纲要课程中加强“四史”教育应遵循科学原则,以历史认知、历史认同、历史思维和历史担当为着力点。[10]
以上研究成果多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实践成果相对匮乏。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实践中,让学生以家史和家乡史(包括村史、区史、厂史)为对象进行访谈和调研,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家族和家乡的发展变迁撰写调研报告,然后在课堂上分享,在微信公众号等多媒体平台传播。经过一年多实践,探索出一条将“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实践路径。
二、“四史”社会实践创意分析
纲要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纲要课程可以指导学生围绕家史和家乡史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调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家族和家乡发生的巨大变革,让同学们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
传统教学中,纲要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不够强。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过探索,形成了“学习‘四史’、体验‘四史’、写作‘四史’、分享‘四史’”四位一体的教学新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访谈、田野调查等方式,感受和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课堂展示、微信公众号将学生的调研成果进行传播和推广,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在情感和精神上将学生的个人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堂教学对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有推动作用。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与纲要课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内容上和教育主旨上是相通的。同时,纲要课程建设与“四史”教育息息相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不断推进使“四史”教育铸魂育人的功能得以发挥。高校“四史”教育是具有显著政治属性的历史教育,强调对“四史”中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的宣传,加强对“四史”中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的宣传,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政治观,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
“四史”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增强对“四史”教育、思政课程教学的认同感,同时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高度认同。家史和家乡史的写作符合信息时代老百姓写史的潮流,可以促进学生与长辈之间的交流,推进家校互动,也能为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工业伦理学发展奠定史料基础。“四史”学习可以帮助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信仰的青年。
三、“四史”教育融入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实践路径
“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程的实践路径主要是围绕纲要课程,开展“四史”主题教育和“四史”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习‘四史’、体验‘四史’、写作‘四史’、分享‘四史’”的“四位一体”的教育实践方案。
(一)学习“四史”
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作用,精心组织好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丰富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四史”知识、“四史”相关故事,播放“四史”相关的视频等,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将“四史”教育内容与纲要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间,由于大多数学生尚未返校,我们主要采取线上教学方式,通过腾讯会议、上海理工大学的智慧教室以直播或者录播的形式授课,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讨论题目,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同时通过微信群与同学进行交流与互动。另外,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部教师精心创设了《党的红色历程: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百年中国百年梦——近代中国救亡图存与民族复兴》等主题演讲活动,分别在该校各学院、上海社区及党建服务中心进行主题演讲,教学效果良好,获得很好的社会评价。
(二)体验“四史”
2019年11月3日,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上海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2]159上海有着丰富的近现代历史建筑,特别是与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密切相关的红色历史建筑,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张闻天故居、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鲁迅纪念馆、龙华烈士陵园等。这些珍贵的历史建筑,都是纲要课程教学鲜活生动的教材,我们努力发掘并加以利用,实施了以“追寻红色历史”为主题的“六个一”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具体来说,要求学生在学习纲要课程期间,参观在上海市范围内的一个“红色历史”建筑,追寻一段“红色历史”,体验一下当年的历史场景,留下一张参观的纪念照片,接受一次生动形象的近现代历史教育,撰写一篇感悟文章。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实践活动表现,提供的参观纪念照片和所撰写的感悟文章,进行综合评分。
“四史”社会调研与写作教学实践活动,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家族、家乡(乡村、社区)、工厂为主要考察对象,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效。此项活动要求学生对家长、亲戚等进行访谈和田野调查,掌握家史、家乡史、厂史口述访谈的录音、视频资料,搜集家谱、书信、未刊自传、乡志、县志等文本资料,为后面的写作打好坚实的史料基础。“口述史是活人历史研究,有别于死人历史研究”[11],“口述史就是用自己的话讲述自己的故事,聊天得找到对手,低层人群采访要用自然闲聊法,高层人群采访要有问题意识”[12]。由学生直接采访家人,容易拉近访谈双方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获取更真实的资讯。
通过访谈和调研,学生了解到了真实鲜活的小人物的历史。彭步青同学说:“原来认为家族的历史并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家史内容写出来比较平淡普通,很难写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内容,但是在访谈过程中发现平淡的家史中一些小细节还是十分动人的,写作过程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枯燥。”卓虹妤同学说:“我们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家史,所以感觉很难写出令人难忘的内容,所以一开始还是挺苦恼的,但小人物确实也有小人物的美好,真的写起来还是很顺利的。”一般来说,只要经过认真的访谈,学生都能写出新时代老百姓动人的小故事。
我们要求学生在进行社会调研的时候,要注意搜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家族、家乡和工厂的发展变化,突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效;让学生注意搜索和掌握国史、国情资料,通过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不同区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写作“四史”
学生采取田野调查和口述访谈的形式,对自己的家史、家乡史(村史、区史)以及家乡的知名企业进行调研,获得了一手的文献资料。学生从小生活在自己的家庭和家乡中,对家史和家乡史都有自己的记忆,可以对社会调研的口述资料和文本资料进行补充。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知网、近代报刊数据库等进一步获得相关资料,来佐证和补充口述史料和田野调查资料。上海理工大学既有来自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的学生,也有来自贵州、甘肃、青海等内陆省份的学生,他们以上海大都市的眼光去反观传统乡村地区,能够形成强有力的冲击。他们既能看到现代化的图景,也能感受原生态乡村的美好,直观体验国家的扶贫攻坚政策,从而极大地增强对“四史”教育和纲要课程的认同感。
在实际访谈与写作的过程中,要克服一定的语言障碍。“在电话采访时奶奶说的维吾尔语,并且好多东西到现在是消失了或者很罕见,所以很难用汉语把这个东西或者事件表达出来。”“最大的问题是语言沟通。爷爷奶奶用本地话描述一些以前的事物时,我一是不明白是什么,二是不知道如何用普通话表达出来。”为了扫除语言障碍,他们非常积极地去寻找解决方法,比如,“跟同学描述此物来知道它在汉语中的说法,通过百度搜索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让语言更加通俗易懂”。
写作过程,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部分学生评价道:“锻炼了资料查阅梳理整合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互动采访能力。”“在采访中获得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我们需要整合信息,安排段落布局。在写论文时,我们还要让自己的语言通顺,而且不夸大其实。这些写作能力都被锻炼了。”
(四)分享“四史”
课堂展示。课堂展示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课堂上进行“四史”主题演讲或汇报“四史”调研报告。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上海理工大学的近现代史纲要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围绕“四史”教育、“建党一百周年”,结合社会实践内容进行主题演讲。主题演讲,既增强了演讲的同学对“四史”学习的主动性,也激发了其他同学对“四史”学习的热情。
媒介传播。教师在“悠悠史说”等微信公众号上分享和传播学生社会调研成果及“四史”主题演讲内容,引起学生、家长、兄弟院校等广泛关注,促进了校与校之间、校院之间、家校之间、师生之间的密切互动。
四、“四史”教育融入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实践效果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期从事“学习‘四史’、体验‘四史’、写作‘四史’、分享‘四史’”的教学课改实践,目前已经指导学生完成1 000多份家史和家乡史的调研报告,并陆续在“悠悠史说”和“青史红史照我心”微信公众号发表。“四史”社会实践项目获得校内师生、国内同行、网络媒体、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鼓励和肯定。
目前“悠悠史说”微信公众号已经发表100多篇“四史”调查报告。影响比较大的,如2020年12月26日刊发的《父亲母亲的口述史:我们的三五八厂》。该文通过采访父母,讲述河南信阳三五八厂与“三线”建设的故事。再如,2020年12月8日刊发的《仰望村落:黔西普通人的口述史》,以生活在现代大都市的上海在校大学生的视角去反观西部原生态乡村的发展变迁历程,真实地感受乡民思维观念的改变,感受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政策对西部乡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12月6日刊发的《姑父的口述史: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真好!》。作者的姑父叫韦培民,韦培民是民国时期大画家许醉侯(1898~1929)的外孙,许醉侯留下的个人资料不多。我们的“四史”社会实践活动,为这位近代著名大画家和教育家留下一篇重要的文字资料,或许可以为以后研究许醉侯提供注脚及史料。这篇文章刊发几天后,著名公众号“公众史学”全文转载,在学术层面对“四史”写作活动给予肯定。
女性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采访的过程中,较多涉及他们家族中的女性。例如,朱禧乐的《母亲和奶奶的口述史:我们都是从艰苦生活中走过来的人》通过采访自己的母亲和奶奶,从女性的视角介绍母亲如何在处理家务的同时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改变自身命运的故事,介绍奶奶从童养媳到成为一群孩子的母亲、创造美好生活的故事。廖忠光的《奶奶的口述史:赣州南康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讲述了在艰难困苦的年代里,从小被定娃娃亲的一位农村女性苦难而坚强的一生,以及奶奶对作者的重大影响。黄铃铃的《奶奶口中的家史:桂平金田乡村发展变迁》从奶奶的视角讲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故事。这些作品深化了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识。
“四史”调研与写作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倾听来自祖父辈的声音,倾听祖父辈们诉说他们的故事,促进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2021年5月,笔者通过“问卷星”和“超星学习通”对参加此项活动的199名同学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此次“四史”实践活动,93.2%的同学认为“能够拉近学生与长辈的距离”,94.66%的同学认为“能够增强对家族和家乡的认同感”,88.83%的同学认为“能够增强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兴趣”,93.2%的同学认为“能够增强对‘四史’及‘四史’教育的认同感”,91.26%的同学认为能够“锻炼写作与表达能力”。
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不只是简单的选择,而是有着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认识。例如,当问到“此次‘四史’实践活动能增强你对家乡的认同感吗?”同学们表示:“课程不局限于教科书,让我更多地了解到家乡文化和家族历史。”“通过此次活动,我进一步了解到家族和家乡曾经的辉煌,并立志亲手再续辉煌。”“通过这次调查,我更加了解了我们家族延续和家乡发展的不易,知道了祖辈的艰辛,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再如,“此次‘四史’实践活动能增强你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兴趣吗?”同学们表示:“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对历史有了很大的兴趣,特别是在自己的和家人的一起努力下,能再一次回望过去的历史。”“家史与国史紧密相关,对近代史的学习,可以从另一个维度了解到家族的发展历程。”又如,“此次‘四史’实践与写作活动能增强你对‘四史’的认同感吗?”同学们说:“能从长辈的口中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环境是非常艰苦的,而我们这一代人之所以能在和平盛世中无忧无虑地成长都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四史’实践活动让我了解了中国的发展,有前面的对比,才能显现出我们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做出的杰出贡献。”
“四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资源和有效载体,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政课程开展“四史”教育的主阵地。将“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程教学,既能创新党员教育和学生教育模式,也能增强“四史”教育和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过一年多实践探索,形成“学习‘四史’、体验‘四史’、写作‘四史’、分享‘四史’”的“四位一体”新方法,探索出了一条将“四史”教育有效融入纲要课程的可行之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还有许多有待在实践中继续完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