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
——以眭思永等五位江苏籍作家为中心
2021-01-16朱则杰
朱则杰
(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8)
在清代诗歌(包括散文)的文献学研究领域,世纪之交相继出版了李灵年、杨忠两位先生共同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1]和柯愈春先生所撰《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2]两种巨著。两书均为16开三大册,各著录清代作家近两万人,别集约四万种。特别是《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提要》),更可以说是后出转精,代表着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
但不难想见,涉及这么多的对象,即以《提要》而论,这里面的各种疏忽、缺漏乃至错误,自然也是难以尽免的。并且遗留下来的这些问题,一般说来,其难度恰恰也是最大的。对这些问题进行订正和补充,正可以使两书更趋完善。特别是关系《提要》本身以及日后《全清诗》《全清文》等内部排序的作家生卒年问题(1)《清人别集总目》虽然按作家姓氏笔画排序,但各家小传也力求注明生卒年。,更是解决一处是一处,完成一家多一家。因此,笔者在日常读书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即随时将它们记录下来,并陆续整理成文,相继分组发表,提供给编撰者以及其他有关读者参考。本篇取眭思永等五位江苏籍作家,仍旧按照《提要》著录的先后立目排序,依次考述;有些同时涉及《清人别集总目》的问题,也附此一并予以指出。
一、眭思永(卷三,上册,第36页)
眭思永,《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1]第3册,2098。
按清初贺复征辑《文章辨体汇选》,卷五十一所收自撰《云社约》,“序年第二”详细记录有江苏镇江“云社”初期成员贺复征、吴赞元、夏蘧、贺之直、蒋清、贺王醇、眭思永、杨志远、姜大纬、吴拱辰、汤愚、张伯骏等一共十二人的出生时间(此处全部按先后排序),第七人即:“眭修年,万历己酉年正月十四日生。”[3]这里“己酉”为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眭思永(修年其字)的生日换算作公历为2月17日。
附带关于紧接眭思永的杨志远,江庆柏先生编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曾据《顺治十二年乙未科会试进士履历便览》定其生年为明天启二年壬戌(1622)[4]。但从《云社约》可知,杨志远与眭思永同年出生,生日则为“五月二十六日”(公历6月27日)。
又,已故谢国桢先生《增订晚明史籍考》卷十九“葛中翰遗集十二卷卷首一卷”条,曾一再叙及“眭思永”,并称其“以起兵不遂,慷慨殉节”[5],则实际应当是其兄眭明永。
此外清中叶李稻塍、李集两人合辑《梅会诗选·二集》卷十二所录眭思永同时代人缪泳(以原名“缪永谋”立目)《集何商隐斋,同睦身壹》一题[6],民国时期杨钟羲《雪桥诗话余集》卷一第二十一则也曾原样引述(此处所说“缪天自”即缪泳,天自其号)[7];而“睦”与“眭”本身都是小姓,眭思永又恰恰号“身壹”,因此这两处“睦”字很可能都是“眭”字的形近之误。
二、冒坦然(卷五,上册,第85页)
冒坦然,《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1]第2册,1616。
按冒坦然生卒年仍旧不详,这里就其与冒襄的宗族关系做些考察。
冒襄辑《同人集》,卷十二《七十寿言》最末一题《莺啼序·水绘觞泛,用彭羡门先生〈闺情〉韵》组词内有冒坦然一首[8]1598-1599。已故严迪昌先生《清词史》第一编第二章第三节《广陵词坛和毗陵词人群》第四部分《广陵词人群以及通(州)如(皋)诸名家》,在论述冒襄家族词人的时候,曾据这首词提到冒坦然,称之为“冒襄从兄”[9]。张宏生先生主编《全清词·顺康卷补编》据以收录这首词,作者小传则称作“冒襄弟”[10]第1册,245。但是,《同人集》卷二所收冒坦然《得全堂宴集,恭祝伯兄巢民先生七十荣寿序(并诗)》,有关叙述说:
明年庚申三月之望,伯兄司李巢民先生春秋正七十。……先生于吾族雁行最长。其先为肥乡公;肥乡居仲,兄少参公,季即吾先富阳公,同出于诰封奉直大夫澹斋公。四传为世王父宁州公,五传为世父宪副公。先生,宪副公冢嗣。……时康熙岁己未冬十有二月中浣,弟坦然拜手撰。[8]828-830
从这里可以知道,一是冒坦然在同辈中小于冒襄(巢民其号),二是两人五世以上祖先才是亲兄弟。因此,冒坦然之于冒襄,实际上乃是从弟。
冒坦然与冒襄这样一种关系,在其他不少文献中也有反映。例如冒襄后裔冒广生辑《如皋冒氏诗略》,卷六收录《同人集》该寿序中的两首诗歌,标题即拟作《祝巢民伯兄,叠用徐方虎太史唱和原韵二首》;同时在作者冒坦然名下,注明为“印衷子”[11]807。而冒襄收在卷五,同时名下注为“起宗子”[11]796,可知与冒坦然绝对不是亲兄弟。
《提要》本卷同时著录冒襄(2)《提要》见上册第78页。另外卷一著录有冒起宗,见上册第10页。两处均未提及父子关系,依例应当在冒襄处予以补充交代。,而以冒坦然大致次于其后,这个顺序显然是正确的。不过《提要》谓冒坦然“与冒襄友善”,则不如称为“冒襄从弟”更加贴切。
附带关于《提要》著录《如皋冒氏丛书》本冒坦然所谓《鹿樵集茸》,“茸”字乃是“葺”字的形近之误。近年问世的《中国古籍总目》集部别集类“清代之属·清前期”著录此集(编号“集30213688”)[12],错误相同,而来源正在这里。
三、释音纬(卷五,上册,第91页)
释音纬,《提要》直接介绍仅有“号呆庵,又号与然道人”。
按《提要》在考察释音纬著作《与然堂诗文稿》《呆庵诗稿》的时候,曾经引及嘉庆《余杭县志》卷三十五《经籍·二》“集部”有关著录(县志“呆庵”或误作“杲庵”,甚至“果庵”)[13]1087。而同书卷二十九《方外传·一》“释氏·国朝”,有释音纬本传,大略说:
音纬,号与然。本姓孙,名自修,字无修,江宁人。登天启甲子[四年,1624]贤书。丁丑[崇祯十年,1637],授东粤鼍江知县。迁云中同知。解绶归,携家隐古里村。乙酉[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十一,遂薙染,受具戒。戊子[顺治五年,1648],参大雄玉林和尚[释通琇]金轮峰下,留侍书状。甲午[顺治十一年,1654]春,游双径,住同安顶,又移住悬溪定水庵。及冬,病剧……撒手长往。……其为邑令时,自号搴玉,盖亦有前因云。[13]1009
这样,释音纬各方面的情况基本上就清楚了。特别是以出家那年的年龄为基点,可以逆推其出生于明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下数至谢世,享年刚巧六十岁。
又周亮工《赖古堂集》卷二十二《题与然大师画册前》,也曾叙及:
江宁孙公无修,名自修,以甲子乡荐授阳江令,有慈惠声,迁贰大同。感时乱,忽遣两爱姬,弃家薙发,为罻麟[玉林]和尚弟子,游迹浙中,自号曰“与然”。岩栖谷汲,缚茅于人迹罕至地,颜曰“悬溪庵”,浙人多称之曰“悬溪和尚”云。肩薪负重以自给。其子间关往省,敕断家事,惟以学道读书相勉而已。甲午,示寂庵中。……公素精绘事……[14]
这里有些细节,可以与上引县志并参。所说卒年,也完全一致。而释函可《千山诗集》卷十三“七言律”内有一首《遥哭与然师》[15]116,次于《丁酉元旦》[15]113与下年《戊戌元旦》[15]116之间,可知作于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这应该是由于释函可当时远在流放地东北沈阳,得知讣告太迟的缘故。
又释道忞《布水台集》卷一“诗”有《春朝喜搴玉孙居士见访,出〈登庐山歌〉,飘然有出尘之志;别后,复寄〈庐陵残雪图〉。次韵速之》《用前韵,招搴玉孙阳江》连续两题[16]11,卷三十二“尺牍”有《与搴玉孙阳江(讳自修)》两通[16]280-281,内容都与释音纬出家的过程有关,同样可以作为参考。
附带关于《提要》介绍释音纬《携草》一卷,内部“诗分……诸体”,同时“末附诗余二首”。这对今人编纂的《全清词·顺康卷》[17]、《全清词·顺康卷补编》[10]系列或《全明词》[18]、《全明词补编》[19]系列,具有补充的作用。
四、石璜(卷六,上册,第109页)
石璜,《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已定其卒年为清康熙八年己酉(1669),而生年尚缺[1]第1册,280。
按石璜生年仍旧不详,但大致范围可以推知。冒襄《巢民诗集》卷五《挽石夏宗四首》,其一尾联云:“未周甲子身先丧,哭杀西邻闭户翁。”[20]这里从未满“甲子”六十岁而不从刚过“知命”五十岁着眼,按照正常情况理解,石璜(夏宗其字)的享年应该靠近六十岁而非靠近五十岁,从宽估算大约在五十五岁至五十九岁之间。由此逆推,其生年范围大致在明万历三十九年辛亥(1611)至四十三年乙卯(1615)之间。这样,石璜在《提要》中的位置,可能移至上一卷“生于万历三十九年至四十三年(1611—1615)”内比较合理。
另外《提要》本条在介绍石璜《匏庵先生遗集》成书过程时说:
次子湘《书先君子遗集后》称,其父殁后十载,兄洢搜集遗文,编辑未竣而继殁,湘继而校订……
这段叙述容易带来歧义。《匏庵先生遗集》卷首石湘该文开头两句说:“先君子殁,倏逾十载。”[21]591结尾部分则说:
先君子……己酉春,以中酒卒。家徒四壁,缥帙而外鲜有遗者。先兄为搜遗文,葺成帙,勉力付梓,功未竣而先兄亦继殁。湘不肖……爰为校订,续而成之。[21]592
并且卷首陈瑚序开头也说:
余友石匏庵亡之秋八月,令嗣月川、王香辈集其遗文,藏诸笥,舟抵娄江,叩扉请见,丐序于余。(3)石璜《匏庵先生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42册,第586页。此序陈瑚本集《确庵文稿》(《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84册)未载。
这里石湘(王香其字)毋论,长子石洢(月川其字)显然在石璜(匏庵其号)谢世当年就已经“集其遗文”,或曰“为搜遗文,葺成帙”。而石湘所说的“先君子殁,倏逾十载”,则是就当前而言。《提要》表述为“其父殁后十载,兄洢搜集遗文……”,容易使读者误解作“兄洢搜集遗文”是在“其父殁后十载”之际。
又关于《匏庵先生遗集》版本的提法,《提要》依据“首署‘金陵陈君仲梓’,版心刻‘法古堂’三字”,合称为“金陵陈氏法古堂刻”;《清人别集总目》等某些书目,也每每称作“陈君仲法古堂刻本”。这容易使读者误以为“法古堂”系“陈君仲”所有。而据《提要》叙及的此集别名《法古堂集》,特别是此集内部的大量相关叙述,“法古堂”乃是石璜及其后人的室名,地点在其家乡江苏如皋。因此,在称此集刊刻者的时候,“陈君仲”与“法古堂”最好只用其中的一个,至少不能连贯提。《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只标注为“陈君仲刻本”,应该就是注意到了这一点。而如果非要完整提,那么可以称作“金陵陈君仲暨如皋石氏法古堂刻本”。
又关于《匏庵先生遗集》内部各卷的文体编排,《提要》称“卷一赋、卷二诗、卷三序、卷四论传、卷五杂著”。而按之原书卷首“目次”[21]593-595,实际是:卷一赋、诗,卷二书、序(一),卷三序(二),卷四论、辨、传,卷五记、杂著(4)此种内文版心题作“书后”。、墓志铭、祭文、哀辞。
附带关于《提要》卷十介绍石洢的生年[2]上册,282,一方面称“生于崇祯十三年(1640)”,另一方面又称“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三十”,自相抵牾。此前袁行云先生《清人诗集叙录》卷十二石洢小传曾说:
据庚戌三十述旧五百六十字,知洢生于崇祯十四年,卒年甫逾三十。[22]
由康熙九年庚戌(1670)三十岁逆推,石洢确实应该出生于崇祯十四年辛巳(1641),《提要》可能在具体计算时出了疏忽。
不过,袁行云先生则又忽略了前引石湘《书先君子遗集后》“先君子殁,倏逾十载”一语,误以为石璜《匏庵先生遗集》就刻竣于康熙八年己酉(1669),所以称“未几,洢亦疾卒”——大概就卒于康熙九年庚戌(1670)以后很短的时间之内,“卒年甫逾三十”。而嘉庆《如皋县志》卷十七《列传·二》“文苑·国朝”石洢本传叙及:“是时方开宏博科,国门当事欲首荐之,寻卒。”[23]假如这个记载可信,那么石洢应该卒于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朝廷诏举博学鸿词科之际,享年已经靠近四十岁。《清人别集总目》石洢小传沿袭《清人诗集叙录》,称其“卒年甫逾三十”[1]第1册,279,自然也不妥当。
五、李承铨(卷六,上册,第130页)
李承铨,《提要》作者介绍仅有“字枚臣,自署‘帝里李承铨’”。
按《提要》本条著录李承铨《耳琴轩诗集》不分卷,曾提到卷首有施闰章、杨绍武、胡心尹三篇序。该集笔者未见,不过从李继白《望古斋集》卷十读到另外一篇《李枚臣诗序》,其中叙及:
枚臣旧从山阴道来,应接奇丽,为《耳琴堂诗》,贮锦囊几满,施尚白为之弁言而刻之,既已重三都矣。时以左迁候补入长安,余亦以谒选在都,先后并僦居僧舍……因并新旧稿示余,余为扼腕久之。夫枚臣少读古文词,胸怀博洽……竟艰于科目,借籍小成,非其质矣。乃复坎壈不得志,一阻于山右,再顿于江东,即欲为小试烹鲜以舒其夙抱不可得。今且降补桐乡簿,再游两浙。旧时山水,欣逢故人,其为佳句又不知凡几也。(5)李继白《望古斋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五辑第28册,第709页。“尚白”即为施闰章表字,但所说序文,今本《施愚山集》(黄山书社1992年5月至1993年6月第1版)似未收入。
又同书卷五,还有一首五言律诗《送李枚臣主簿之桐乡任》[24]。循此线索,检得光绪《桐乡县志》卷八《官师志·上(职官表)》“文职官表·主簿”栏“国朝”“康熙”年间第二任果然为:“李承铨,江南江宁人。吏员。康熙年任。升盐运司知事。”[25]这样,首先李承铨的籍贯就确切了。江宁即今江苏南京。前述李承铨自署时称作“帝里”,“帝里”正是南京的别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在明朝也曾做过首都,所以李承铨这个自署,在某种程度上很可能还寄寓着故国之思。其次是李承铨补官浙江桐乡主簿的时间,该县志连同其上一任康文礼,添有说明:“二员旧志载在吴霖前,无年数可考,今仍之。”而第三任吴霖,始任于康熙“四年”乙巳(1665),则李承铨总在此前数年之内。
又检得嘉庆《钦定重修两浙盐法志》,卷二十二《职官·二》“官纪·国朝·两浙盐运司知事”确实有:“李承铨,康熙四年任。”[26]而下一任王金,“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任”;李承铨应该就在此时卸任,其后事迹不详。
另外在桐乡主簿之前,浙江山阴即今绍兴的女诗人王端淑,其《映然子吟红集》卷九曾有一首七言律诗《甲午马日,王泰然将军、吴奉璋别驾、李枚臣明府、孙天印中翰、赵我法参戎过草堂,睿子出予集请教,阅竟留饮,泰然以“春灯雪月”颁令,我法遂拈首句,各续一律,代睿子咏》[27]43,又卷二十七有《题李枚臣明府像赞(代)》一文[27]108。这里的“甲午”正如《提要》本条所及,为顺治十一年(1654)。李承铨在该年前后,正常应该做过知县,“明府”就是知县的习称。前引李继白该序,隐约也说到过这一点,只不过具体究竟历任过哪些地方未得其详。而李承铨的整个仕履,大体上还是比较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