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旅游景点导游词英译研究

2021-01-16张晶晶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导游词外国游客英译

张晶晶

(太原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在翻译导游词时,译者会有更大的自由度,而在这一过程中,译者不必考虑译文对原文的再现,而要分析怎样翻译才能让游客有兴趣听,并能听得懂,关注译文的交流效果。翻译时要突破原文内容及形式的局限,适当调整译文,分析外国游客的接受程度。生态翻译学由胡庚申教授提出,这位学者将生态与翻译结合起来,由生态学视角出发实施相应的翻译。这一理论对于旅游导游词翻译有极强的指导作用,能够全面解读翻译过程、翻译方法、翻译原则等,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将生态学途径作为基础,是一种从宏观层面出发的翻译理论,其核心理论是“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翻译的具体生态环境选择恰当的译法,其中译文、原语、原文都会呈现不同的境界,所以,翻译时要考虑到译者所在背景下的社会文化以及语言交际情况,形成相互联动的整体,让译文更好地适应多种元素的集合。在过去,翻译理论是根据一个视角开展翻译活动,比如,交际视角、语言视角、功能主义视角,通过这种方式阐述翻译的规矩及原理。而生态学视角是由整体出发,根据生态学视角重新翻译的方法、原则、过程,重新阐释翻译的本质。所以,翻译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应用型翻译方向,并能够让译者更加清晰翻译的规律。依据选择及适应的概念,胡庚申教授认为可以将这种方法称为三维转换,将翻译过程集中于交际维、文化维、语言维,并根据其适应性恰当的转换,使翻译内容具有适应性[1]。在翻译过程中要清晰交际意图,借助相对特别的文化表达方式,根据目的语翻译的实际需求,准确地转换源文本语言特征,恰当地强化适应性选择,寻找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方式。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角度来看,在翻译景点导游词时,应首先分析旅游景点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并实施具有适应性的调整。有些翻译内容会对交际目的形成阻碍,或者与目的语文化产生冲突,与目的语语言规范不符,一般要做出适度的调整,使译文能够被国外游客接受,符合其心理需求,适应其思维模式,更好地发挥导游词的外宣作用。

二、基于三维转换理论的旅游景点导游词英译

1.文化维的转换

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了解目的语的语言文化,文化代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也阐释了这个国家的民风民俗。文化传统语言可以传递文化,也是一种独特的交际手段。每个国家之间都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所以,国外游客也难以理解我国文化。有些在国人认识中心照不宣的事情,但从外国游客的视角来看,完全不理解。所以,在时间有限的旅游过程中,外国游客希望更快捷、更轻松地获取知识信息,并与他人顺畅交流。鉴于此,译者要适时地做出文化转换处理,使译文符合外国游客的理解习惯,让其快速读明白、听懂。结合目的语的文化特征,方便顺应外国游客的心理需求,使其能够更好地接受并产生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

例(1)大家再看我们行船的正前方;抬头望去在远处有一座圆的大山峰,山峰圆处凹进去一块,就像是一只大苹果。……在山的右边,有座山峰很像一个老人。他面朝苹果山,神态专注,像是那个大苹果的专职看护。

译:Look,right ahead of us in the distance,there is a hill looking just like a big apple. After Adam and Eve were expelled from Eden.God thought the Apple is evil and threw it down to the earth. The hapless apple traveled and found Li River a good place and then settled here. Don't worry that somebody might bite it. You see there on the right side a hill bears a resemblance to a senior man who is guarding the apple faithfully.

在这处译文中,主要采用了替代的方法,借助一些目的语国家游客相对比较熟悉的词语或典故,更好地表达原文的内容。桂林山水景观与其他人文景观不同,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信息是否完整,是否准确。在导游词英译过程中,要注重引导游客了解桂林山水的奇与绝,让游客更好地欣赏这一自然景观,提升现场的观赏效果。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采用目的语国家的圣经故事,以这种方式描述景观,使导游词能够达到其宣传的目的,并引导游客产生共鸣。在桂林山水风景中,有一处景观是几只展翅欲飞的蝙蝠,蝙蝠这一形象并不受西方游客的喜爱,因为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把蝙蝠看作邪恶、丑陋的吸血鬼,所以,在观赏“蝙蝠迎宾”这一景观时,外国游客比较费解,他们并不会感觉“蝙蝠迎宾”多么让人愉快。鉴于此,在导游词英译过程中,可以通过注释的方式讲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引导西方游客充分了解我国文化。

2.语言维的转换

中英文在语言应用方面存在极大的不同,比如,英文更加注重“形”方面的统一,而中文更加关注“意”方面的统一。在译文表达中,会更多地应用被动语态,而中文表达中更多地应用主动语态。英文的表达语言较为繁复,结构比较严密,而中文在表达方面更加凝练与精准[2]。在英文的叙述逻辑中,大多数表达都是先果后因,而中文的叙述过程中大多数是先因后果。针对其中的种种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结合具体的生态情况合理地做出转换。比如,在称赞桂林山水中漓江的秀美景色时,常会用到一些排比句式:“碧水萦回,蜿蜒曲折,群峰倒映,蔚为奇观。”由于我国古代骈体文的应用,常用到一些排比句式及对偶句式,这样的表达朗朗上口,音韵和谐,同时所表现的语句精准、凝练,这些具有描述性的语句能够更加全面地介绍桂林山水的特点,言简意赅的表达也让人回味无穷。而在英文的表达中,更加关注语言结构的严谨性,讲究“形合”的特点。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实施语言维的转换,使其更加适应外国游客的思维模式。可以借助一些连接词,以此来表达语句的逻辑关系,呈现其句式结构。比如,如果将其翻译为并列的简单句,根据原文结构,有时会导致翻译后的句子存在语义断裂的问题,并且会显得非常分散、凌乱。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游客的思维一般是呈现出直线演绎的方式,会开门见山地分析自己的观点,并进一步细化讲解。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却恰恰相反,在布局与谋篇过程中都会借助归纳法,阐述问题时会由暗至明,千里伏线,含蓄委婉。经过含蓄委婉的阐述,最后才能清晰地点出主题。比如,在评价漓江的美景时,会说:“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这样的表述方式是一种总结性评价,一般都会将其放在段落的开始,也是一种点睛之笔,能够发挥其开篇弘义的作用,并与国外的游客拥有契合的思维习惯。

3.交际维的转换

在旅游导游词英译过程中,应分析所翻译的内容是否符合交际意图,所选择的文本特征也要分析是否能够体现原文与译文的文化融合。由于中西方交际文化也有所差异,为了更加便于外国游客理解,在翻译过程中也要实施交际维的转换。有些学者认为,旅游方面的翻译是为了传递信息,所以,在文本翻译过程中要实施交际型翻译,能够产生与原文类似的表达效果。这种方式类似于归化翻译,保证译文产生应有的效果。根据译文的表达习惯,更加完整地阐释原文所要表达的内容。例如,在表述漓江之美时,常会应用到一些同类语,比如,嫩绿、浅绿、深绿、幽绿、墨绿、苍绿。这些同类语叠用起来会给人一种气势恢宏的感觉,并能够更加强化语义的内涵。然而在西方游客的观念中,这些体现主观观感的文字会让他们难以理解,并会让他们感受到重复、啰嗦、空洞。英语的表达更加注重语言的直观、通俗,英语的风格更加偏向于简洁明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只要表达清楚“绿色世界”即可,让外国游客可以了解丽江景区的原生态之美,并认识到这一风景名胜的特色优势。在翻译“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时,常常会出现诸多版本,比如“Guilin's landscape tops those elsewhere. ”。

Guilin's scenery is the best under heaven。一般人会更加接受“East or west,Guilin landscape is the best. ”版本,这也是最佳的译文。而这一版本的译文是由“East or west,home is best”这句英语谚语改编而成的。这一版本读起来非常简洁明快,在翻译时借助替代法也非常符合西方游客的理解习惯,阅读时朗朗上口,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读者,都非常喜爱这种翻译方式。在翻译“甲天下”时,如果从中文的角度来看,会有“世界第一”“天下第一”等表达,而在翻译时只是将其淡化为“best”。这种简化的方式符合西方游客的语言习惯,我国的语言表达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由于地理位置不同以及封建社会的传统影响,人们感觉中国就是天下,所以,人们一直在沿用“天下第一”这一说法。中国人的思维也有所不同,中国人更加关注整体综合,并且也会依靠直觉与经验。而西方的思维模式更加偏向于精确思维,所以,在表达事物最高级时,中国人会应用更加主观的表达方式,而西方人会通过具体、客观的方式表达。如果通过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表达“天下第一”这一说法,会让外国游客感觉到太过夸大,所以,在翻译“甲天下”“天下第一”这类词语时,应给出比较范围或者实施相应的淡化处理。

三、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旅游景点导游词英译路径

1.旅游资源功能性与民族文化性的和谐统一

我国的各个旅游区都拥有当地特色、风土人情,也是国家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翻译不仅能够宣传我国的文化,也可以将不同文化联系起来,减少外国游客对我国文化的理解难度[3]。有时在旅游文本表达中会有一些民族情感语句,在这方面,译者需要准确传达信息,另外,译者也可以选用让游客耳熟能详的景观名称,借助当前英语中的习惯用语,以此来减少游客的理解难度[4]。在翻译名词时,要关注“对等词”的应用,充分展现我国文化,并分析目的语民族文化中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比如,在翻译“神雕望月”这一景点名称时,通常有“Condor watching the moon”及“A vulture looking toward the moon”两种译法,而condor与vulture在英文中一般指秃鹰或秃鹫,这种鸟类将动物尸体作为食物,所以,在英语文化中,人们一般将这种鸟类比喻为贪婪、掠夺成性的人。如果在这个地方用condor与vulture代表“神雕”二字,就会出现民族文化认同的冲突。因为神雕是让人肃然起敬的,在翻译“白肩雕”“草原雕”时,可以用eagle 这个词,eagle 这一词语在英语文化中也被认为是睿智与勇气的象征,所以,可以将“神雕望月”翻译为 “Great eagle staring at the moon.”这样的选择度会更高一些,同时也会增强外国游客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有时在翻译一些地质类型的英语时,为了使译文更加显示出景观的壮丽,也可以借用西方国家类似的景观名称。比如,在翻译湘西州的“虎跳峡”“鸳鸯峡”时,可以借助“Grand Canyon”增强人们的理解。人们对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壮美情景非常熟悉,而利用“Grand Canyon”翻译我国的虎跳峡、鸳鸯峡,可以强化外国游客对译文的接受度。在翻译特定景点类型时,可以选用外国游客更加熟知的表达方式,减少外国游客对我国文化的陌生感,并使导游词更具可读性。

2.对双语文化内涵性质的关注

我国旅游景区具有独特的社会习俗与历史文化,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也会孕育出一些文化特色词。而在翻译这类特色词时,会使翻译工作具有更大的难度。在翻译文化特色词时,要理解、考察其内涵,并判断其性质。我国湘西州有一些特色美食,如果对这些特色美食的名字进行直译,会忽略特色词背后的文化内涵,缺乏对其理解及考察[5]。“灌肠粑”里面所灌的是猪血糕,猪血糕是由猪血拌糯米制成的,这并不是人们简单理解的肉类。“蒿子粑粑”是一种用糯米粉及艾蒿汁混合而成制作的美食,如果只用and连接,那么难以充分体现出蒿汁制作的工艺特点。而在翻译米豆腐时,如果仅仅借用with这一连接词,则无法清晰地表达将大米作为米豆腐原料的特点。

四、结语

生态翻译学理论可以有效地指导旅游景点导游词英译,将译者作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依据当时的翻译环境,借助多种翻译策略实施交际维、文化维、语言维等方面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从而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猜你喜欢

导游词外国游客英译
摘要英译
莫把游记写成导游词
教材作文手拉手
基于导游讲解大赛背景的导游词创作
试论导游词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珠穆朗玛峰的命名及英译
越南书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