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复杂性研究
2021-01-16项昱
项 昱
(黄山学院,安徽 黄山 245021)
直面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复杂性,用复杂性思维来解决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现实性问题对于当代高校思政教育而言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长久以来,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着教育内容抽象、教育主体迷失、教育过程机械化、教育方式僵化以及教育评价单一等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当代思政教育并没有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复杂化、教育环境的复杂化、教育过程的复杂化等,在教育过程中一味地追求可以量化的结果,从而使教育的本真失去了色彩,人性的光辉失去了光芒。思政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本身就具有着很强的复杂性。人的社会属性各不相同,人的本性各不相同,人的个人发展需求各不相同,如此多的“各不相同”必然造就思政教育过程中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同时,由于当代社会环境日趋多元化,大学生价值理念也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多样性和开放性。面对如此复杂的外在和内在环境,教育者如不坚持复杂性思维方式的话,则很难从整体性的角度来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搭建内部灵活且具有组织性的思政教育通道。复杂性思维更具“人性化”特点,其出发点便是非线性、非理性的,更能揭示思政教育的意识形态塑造的本质。从复杂性思维角度来重新审视当代思政教育,对于当代思政教育突破现实困境,迈入新的高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复杂性思维理论
(一)复杂性思维的内涵
复杂性思维是相对于简单性思维而言的,具体揭示的事物的多变性、多层次性及多因素性,较比于简单性思维而言,更加关注事物内部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的关系,同时,复杂性思维更加关注事物与其所在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可引起事物发生变化的潜在性的、偶然性的因素等。复杂性思维较比于简单性思维而言,更具现实意义。在客观世界中,人、生物、自然界、社会等必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此之间存在着的是一种相互联结却也相互理解的关系。这一客观事实决定了人类存在的本身及存在的客观环境具有着复杂的多样性和不可预见性,而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的人,必然也会存在着复杂的多样性[1]。
(二)复杂性思维的特点
1.非线性
非线性相对于线性而言,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在线性思维之中,整体的所有部分相加即为整体,而在非线性思维中,事物的部分并非是单纯的叠加在一起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稳定的。非线性思维最大的特点便是多样性,而多样性也正是复杂性思维的起始点。
2.整体性
复杂性思维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关注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这一点而言,复杂性思维的另一个特点便是整体性,既关注事物的整体,同时也关注事物的内部,强调一种绝对意义上的整体,而非简单思维之中的抽象化的整体。复杂性思维的整体性特点更能体现出对于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关系的考虑和分析,强调事物系统的不可还原性,认为事物系统的复杂性并不能够用单纯的因果关系总和来描述。
3.开放性
从整体性特点而言,任何事物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与其他事物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一角度而言,事物都与周围的环境或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且相互影响的,包括能量的交换及信息的交换等。正是由于这个特点,所有事物都不是封闭的,其自身内部不可能形成平衡,必然要与外界进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换,这就使得所有事物均处于不平衡状态,只有与环境或其他事物相互作用才会形成平衡,这也就意味着任何事物其实都是开放的,因为只有开放,才能够让其存在变为可能[2]。而也正是由于开放,才使客观环境变得混乱,且由于有了这种混乱而产生了复杂的秩序。
二、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复杂性”的原因
(一)教育者及教育对象的本质存在着复杂性
高校思政教育是由人来完成的,并最终指向于人的教育活动,参与者及被参与者(教育对象)都是人,都具备思想、情感、想象力,处于某种社会关系和环境之中活生生的人。由于思想与情感的存在,使得人本就是兼具着理性与非理性的,每个人的意识形态都会随着心情、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发生改变。从人的本质角度而言,其本身就具备着未完成性,因为人具备生成性,即在不断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步成长和提高的特性。同时,人的本质中的人的个性与人的需求都决定了任何一个时刻的人都是“不完整的”,都是在成长和完善过程中的。如此多的不确定性自然决定了人的复杂特性,也就决定了高校思政教育过程的复杂性[3]。
(二)所处的教育环境具备着很高的复杂性
从复杂理论角度来看,任何系统都不是封闭的,都是要与外界进行信息与能量交换的。当代社会本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大学校园教育环境同样也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环境。大学生虽然身处大学教育环境之中,但其几乎无时无刻地在与社会,甚至是世界发生着信息交换,其思想和意识形态难免会受到其他环境特点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西方社会的许多思想进入到我国社会之中,正处于意识形态逐步完善时期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
(三)价值取向多元化带来的复杂化
价值观念决定着人精神追求的方向,是一个人思想意识形态进化的源动力。在既往的中国社会中,主流价值观念相对单一,人们对于善恶、美丑、义利的认知颇为清晰。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价值理念在社会上兴起,对于美丑、善恶及义利的认知界限也在趋于模糊。受西方社会的某些价值理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充斥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不健康的价值观念,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价值理念报以漠视的态度。不同价值观念的交流与激荡造就了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内在环境的复杂化,使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发展的不确定性变得更强。
三、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复杂性”的特点
(一)系统性决定了整体性
高校思政教育应当被当成是一个包含着对象、介体、目标、内容、主体等要素在内的整体性的教育系统,在这个系统之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4]。所谓“不谋全局则不足以谋一隅”,如果不从整体的角度考虑,则很难厘清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的作用,也就很难从更为全面的角度来调整思政教育系统的功能呈现。
(二)无序性决定了非线性
所谓非线性即指个各要素之间的变化关系呈现着不规律特性,具备着突变性、曲折性、差异性及演化性。高校思政教育系统是具备非线性特征的教育系统,其中多项因素之间的变化关系具备很明显的非线性变化特征。如教育目标并不完全会随着教育内容的丰富而清晰化,教育对象的变化并不会完全因为教育主体的变化而变化等,许多要素的改变并不会让其他要素的改变呈直线型变化,设置会出现逆向变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高校思政教育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是无序的,并非存在着绝对的逻辑关系。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看似是绝对的逻辑关系,教师教,学生学,但这种看似具有着绝对逻辑意义的关系其实是无序的,学生的学并不一定来自于教师的教,而教师的教也不一定会作用于学生的学。正因为这种无序特性的存在,才使得思政教育系统呈现着很明显的非线性特征。
(三)不确定性决定的不确定性
世界本就是不确定的,没有任何人可以确定世界的变化,存在于世界中的任何事物、系统等都不会是确定的,因为其外在环境存在着很强的不确定性。显然从这角度来分析,高校思政教育系统自然存在于世界之中,而其必然也由于世界的不确定性而具备了不确定性。然而,这个不确定性只是从宏观角度而言的,从微观角度而言,思政教育系统涉及的要素很多,且每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另外的要素发生变化,然而其所发生的变化却并不是可以预估的,因此,从微观的角度而言,思政教育系统同样具备着很明显的不确定性。
(四)开放性决定的多元性
高校教育环境较比于基础教育阶段而言更具备开放性,大学生也由于年龄的关系,对于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价值理念接受程度较高,也很容易受其影响。同时,由于正处于意识形态逐步完善的过程,许多大学生会不自觉地将一些价值理念纳入到其思想价值范畴之内[5]。正是由于开放性特点的存在,使当代思政教育者所面临的是极为多元化的教育对象,再加上教育内在和外在环境的复杂化,更加使当代思政教育呈现着极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四、从复杂性思维角度看思政教育的突围之路
(一)以人为本,提高教育亲和力
面对复杂问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问题的核心。高校思政教育系统虽然是一个异常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异常复杂。但毫无疑问,教育对象即学生才是这个系统的核心,也是决定系统功能呈现的最关键要素,存在于高校思政教育系统之中的所有要素都对学生这一主体要素产生着影响并随之而发生改变。
在解决这一复杂性问题时,首先应当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将学生真正地放到教育系统的核心位置,让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着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发生。作为教师要积极了解学生现有的意识形式,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及个性需求,利用既有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在坚持思政教育核心内容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让学生可以对思政教育产生认同感和亲和力。
(二)师生和谐,推进教育平等化
作为思政教育系统的另一个主体,教师在整个教育系统之中所发挥的作用非常巨大,其对于学生的影响及对于整个系统的功能呈现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教师,为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应积极地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可以发自内心地接纳教师,并接纳教师所给予的意识形态塑造。同时,教师也要以更为开放的态度来面对学生的既有意识形式,学会尊重、理解、认可,并以循循善诱的师者心态来引导学生去认同思政教育内容。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教师更容易真正地走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之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所给予的关怀和期望。在和谐的相处过程中,学生会更多感觉到自身是在参与思政教育而不是被动地在接受,更不是在被灌输。而作为教师而言,应当充分遵循思政教育的本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渗透加引导,以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挖掘为方法,鼓励学生自我精进,自主认同思政教育内容,从而逐步将学生的意识形态塑造成思政教育目标所要求的样子。
(三)整体把控,凸显教育过程化
复杂性思维强调非线性、过程性和整体性。在思政教育中,教育者首先要从整体的角度来对思政教育系统有着一个宏观的了解,包括: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学生意识形态面貌等,了解各个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变化关系,并从更为整体的角度来合理构建思政教育系统的内部结构。如教育者要经常关注社会环境与学生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及相应的影响和变化的趋势,对此教育者可以经常结合时下发生的较为具有代表性的热点事件,在师生平等交流的基础上,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价值观念发展方向以及社会不同思想对学生的影响,从而更为有效且精准地把握各种非线性的变化关系,力求将不可控的变化变为可控的预见[6]。
同时,在思政教育中,教育也要严格秉承复杂性思维的过程性原则,讲求动态把控和实时控制,将一切教育评价放在过程中,而不是在教育之后。从思政教育的复杂性特点来看,教育结果的出现往往很难追溯到具体的原因,即便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进行把控,也很难准确找到具体是哪一种要素的变化而引起结果的变化,因为一切都是非线性且不定向的。因此,教育者应当将教育的重心放在过程之中,以更加细化和过程化的方式来完成思政教育渗透,使学生的意识形态变化具备可见性和可控性,从而逐步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进而逐步将学生推向自律、自强的正确发展轨道之上。
五、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复杂性思维还并不能够完全地解决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但不可否认其复杂性思维揭示了思政教育的本质与特性,也为当代的思政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思路。作为教育者而言,应当首先正视高校思政教育的复杂性,从更为宏观和整体的角度来审视存在于思政教育系统之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关系,以更具人性化的方式引导思政教育的根本,以更具开放性的态度呈现大学生的生命价值,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觉醒与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