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西路军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

2021-01-16蔺学伦陈晓霞

河西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西路军红军革命

蔺学伦 陈晓霞 张 宁 樊 海

(中共高台县委党史研究室,甘肃 张掖 734300)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总部及5军、9军、30军21800多名将士,奉中革军委命令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11月,根据中央指示组成西路军,肩负建立河西根据地,打通国际通道,配合河东红军战略行动的重任,转战河西走廊。“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在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西路军的广大干部、战士视死如归,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业绩,在战略上支援了河东红军主力的斗争。”[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2]红西路军是一支经过党的长期教育并在艰苦斗争中锻炼成长、经历过长征的英雄部队。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不但有充分的体现,而且有丰富和发展。红西路军凝聚着矢志不渝的忠诚、威武不屈的气节、敢打敢拼的血性、愈挫愈勇的坚韧、舍我其谁的担当、无怨无悔的坚守和无私无畏的追求,这种精神是中国人民向上向善的动力,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具体体现,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一、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榜样标杆

“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3]严明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我们党事业兴旺发达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栉风沐雨、励精图治,一路披荆斩棘,带领全国人民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靠的不仅仅是共同的革命理想,还有严明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红西路军在征战中,担负的任务因整个国内革命形势的需要发生多次变化。身处险恶环境中的西路军无论自身存在多少困难、付出多大代价,或进或退、或攻或守,都能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忠实执行中革军委的命令,坚决完成战斗任务。徐向前元帅曾这样深情的回忆:“部队确实好,军令如山倒。让向东就向东,让向西就向西。条件那样艰苦,战局那样危险,没有人开小差儿,没有人怨天尤人……”[4]红西路军将士用血肉之躯,用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写就了共产党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是对“两个维护”最生动有力的诠释,体现了“对党忠诚老实的政治意识;牺牲局部和小我,保存有生力量的大局意识;服从命令、维护中央统一领导的核心意识和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看齐意识。”[5]

红西路军革命精神的实践告诉我们,严明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保存和凝聚革命力量,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在新时期,我们传承红西路军精神,就是要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党员干部滋养初心、锤炼党性的生动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6]红西路军始终以民族大业为己任,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同北上抗日的奋斗目标有机融为一体,在千难万险的困境下,以谋求民族独立为使命,以谋求人民解放为担当,谱写了英勇奋斗的英雄史诗。

红西路军西渡黄河后,在被占绝对优势敌人的疯狂围剿下,部队伤亡惨重。但无论斗争局势如何复杂多变,西路军指战员们始终保持着革命必胜的信念。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围攻,坚守高台城的红5军将士坚决执行总部命令,“人在高台在、誓与高台共存亡”的口号响彻天空,董振堂、杨克明等2000多名将士绝大部分壮烈牺牲,用生命与热血践行了他们的铮铮誓言。红30军88师年仅24岁的师长熊厚发受重伤在祁连山中被俘,在为党献出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大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红9军军长孙玉清被俘后,敌人施尽威逼利诱各种手段,企图使他投降,但孙玉清始终坚贞不屈,痛斥反动军阀拉夫抓丁、养兵祸国、不抗日却专打红军的行径,面对屠刀毫不畏惧、慷慨赴义。即便是最艰难的时刻,被敌包围身处绝境,广大指战员始终红心向党、壮志满怀,向党中央表示“我们坚信胜利前途,并号召全军斗争到底,现虽日食一餐,眼前无水,而绝不灰心,准备战到最后一滴血。”[7]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仰不动摇,是中国共产党人披荆斩棘的精神武器。21800多名红军西渡黄河,为宣传抗日主张,打通国际路线,与敌人生死激战100多天,包括董振堂、陈海松在内的7000余名红西路军将士慷慨赴死、舍生取义,将热血洒在了河西走廊。红西路军失败后,徐向前、王树声、欧阳毅等一大批红军指战员历尽千辛万苦,即使讨饭也要奔赴延安。妇女抗日先锋团团长王泉媛一生经历磨难,唯一愿望就是恢复党籍,找回党龄。营长何福祥,省吃俭用30年积攒党费;总部医院护士安明秀,绝不允许别人说共产党一个“不”字。冰天雪地里,穿着厚棉衣的敌军官兵看见红军阵亡战士衣着单薄、身体瘦弱,惊讶得瞪大眼、张着嘴,半天说不出话来。有的悄声感叹:“共产党的军队连件像样的衣服都穿不上,肚子都吃不饱,但是打起仗来不怕死,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因为他们始终坚信,他们所拥护和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而正义的事业最终是不可战胜的!”[8]这种坚定信仰、政治定力、智慧勇气,正是我们党从谋求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出发的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9]我们要从红西路军的感人故事中感悟初心,汲取红色力量,赓续红色基因,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永葆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要从红西路军革命精神中涵养情怀、增强定力,时刻牢记党的性质宗旨,勇于担当使命,在谋求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中抛洒热血、增强本领、锤炼才干,在不懈奋斗中书写最美华章。

三、新时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沃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而红西路军革命精神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敬业奉献、诚信友善等精神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上是一致的。

红西路军将士在国家危亡之时挺身而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不惜牺牲生命。他们大多数年龄只有二十多岁,许多战士只有十多岁,这些年轻而又鲜活的生命便在战争中陨落。红西路军广大将士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他们把祖国看得更重于生命,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真正为国家尽忠,民族尽节。正是他们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凝聚成一道钢铁长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国家的生死存亡、为了民族的复兴无悔付出。

红西路军在极端艰苦、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分昼夜连续作战,许多时候都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始终保持了与敌人血战到底和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在永昌四十里铺战斗中,红30军88师263团一个连全部拼光,硬是协同反击部队一起将100余敌人全部消灭。妇女先锋团组建时有1300多人,梨园堡突围后转战剩下300来人。随后改用红30军268团番号,与担任后卫的红265团和红267团余部阻击尾追敌人,掩护大部队撤退。她们连夜在附近的黑松林里、土山坡上构筑掩体、战壕,进入阵地与敌激战。敌人轮番进攻,瘦弱的女战士面对身材高大强壮的敌人丝毫没有畏惧,大刀、匕首、剪刀甚至拳头和嘴巴都成了和敌人拼搏的武器,大部分壮烈牺牲。

红西路军革命精神昭示我们,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我们要把发扬红西路军革命精神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涵养主流价值、培育传统美德的重要源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潮、凝聚共识,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其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践行以民为本群众路线的经典范本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也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领导人民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使命的唯一选择。

红西路军将士西征的180多天里,无论处境多么险恶,战斗多么紧张,都没有忘记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根本宗旨。每到一处,都要积极联系群众、组织群众、争取群众,严守群众纪律、尊重少数民族习惯,力所能及地为群众分忧解困。永昌、山丹、临泽、高台发动群众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成立青年团、妇女会等组织,宣传红军的政策和纪律,审判土豪恶霸,将收缴的粮食分给穷苦大众。进驻倪家营的红军总部帮助村苏维埃政府清理了缪德荣等地主的田产,把他们多占的千亩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给佃户和地少的人家,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红五军占领高台城的当夜,红军战士为了不打扰百姓,冒着严寒露宿街头。天亮后,老百姓打开家门看到这种情景深受感动,称赞这是一支“仁义之师”。在驻守高台期间,红军战士经常帮老百姓挑水、扫地,还为老百姓看病、送药。三道柳沟战斗中,敌人的一发炮弹打中了红268团借住的房子后院,点燃了柴草,眼看就要烧到前院,战士们舀起刚熬好的几锅米粥扑灭了大火,而熬这顿粥所用的米已经是他们最后的一点粮食了。饿了一天的战士们连一口粥都没有喝上,还安慰房东说:“少喝点没啥,救火要紧。”正是这种无私无畏、亲民爱民的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崇敬,树立起了党和红军在贫苦百姓中的形象和地位,群众深切地感受到,红军是穷人的队伍,红军和老百姓是一家人。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带路、查看地形,为红军送粮、缝衣裳、做鞋袜,积极支援红军。永昌县组织群众拉着七八十头毛驴为红军驮粮食,50盘水磨昼夜不停为红军磨面40多天,动员20多名皮匠和妇女们为红军缝制皮衣和皮背心。山丹县发动组织130多名青壮年参加红军,龙文祥、王希周、何录福等当地群众主动为红军当向导,龙廷奎、赵生录等协助红军向敌人阵地散发传单,不少群众为红军送给养、抬伤兵。西路军失败后,许多战士流落乡间,河西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保护和营救红军,书写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军民鱼水故事。有无私救助李先念支队的安西榆林窟道长郭元亨、营救9名红军的临泽妇女徐菊香、帮助王树声脱离险境的俞学仁、把张力雄藏在夹墙中后设法送出城的高台百姓柴维仁等,还有许许多多没有留下姓名,却无私帮助红军的老百姓。河西人民救助、掩护、营救红西路军指战员的感人事迹,与西路军英雄事迹同载史册、光耀千秋。有幸从高台血战中活下来的骑兵团长吕仁礼,40多年后著文称:“我之所以能顺利回到党的怀抱,与群众的关心、掩护是分不开的。”[10]

历史告诉我们,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只有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赢得广大人民衷心拥护,才能构筑起众志成城的铜墙铁壁。共产党是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诞生、发展、壮大、成熟起来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着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五、守正创新聚力发展的动力源泉

红西路军革命精神是我们党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这种精神凝聚在一起,聚成一股可排山能倒海的力量,创造出非凡的奇迹。西征途中,红西路军将士面对的是瀚海阑干、愁云惨淡的自然环境,是冰天雪地、堕指裂肤的刺骨严寒,是人烟稀少、补给缺乏的客观现实,是一条苍茫的戈壁走廊,是六倍于己、以骑兵为主的敌人。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西路军将士敢于战胜千难万阻,敢于挑战生命极限,敢于创造战争奇迹,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不怕艰难困苦,坚持到底的革命精神。

红30军成立的“渡河先锋连”抢渡黄河时,受对岸守敌猛烈射击。在这紧要关头,一排长李国忠避开敌人的火力,扑向最大的碉堡,用身体堵住塞进碉堡的手榴弹,炸毁了碉堡,渡河先锋连趁势歼灭守敌一个连,夺取了滩头阵地,而李国忠却为渡河胜利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红263团的130余名战士以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与敌激战,誓死捍卫汪家墩阵地,战至最后只剩下9名战士。石窝分兵后,李先念支队指战员怀着忠诚的革命信念,发扬顽强不屈的精神,仅靠时断时有少得可怜的粮食,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走出了祁连山,走到了星星峡,为中国革命事业保存了军事骨干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培育的一心救国救民的红军,才可能具有的精神、品质和意志,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军队所不能比拟的。正是这种精神和品质凝练成为红色基因,成为我们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泉。

今天,我们正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景光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改革遇到的硬骨头前所未有,开放面临的新挑战层出不穷,新时代、新阶段更需要我们高擎起红色精神的火炬,继续传承红西路军革命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凝聚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伟大的红西路军革命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化代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进程中,我们要大力宣传并弘扬红西路军革命精神,让其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猜你喜欢

西路军红军革命
爱听红军的传说
近十年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研究述评
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西路军精神的讲话座谈会在京召开
西路军精神在青年一代中的纪念与传承
真诚面对历史
中国的出行革命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