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2021-01-16陈方芳杨瑾雯

关键词:心态培育心理健康

陈方芳 杨瑾雯

(1. 长沙理工大学 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76;2. 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6)

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首次提出了要塑造健康的社会心态。[1]2011年3月,“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2]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3]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4]在新时代,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身处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交融的时代浪潮里,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并存。大学生如何在这个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中保持良好社会心态,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培育新时代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的价值意蕴

所谓“社会心态”,是指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5]而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是大学生群体对所接触到的社会在大脑中产生的较为一致的、相对稳定的心境状态和认知态度。

(一)新时代大学生拥有辩证思维能力的内在需要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6]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这句名言并指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7]网络的发展,一方面会提供很多选择、机会,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无数工作岗位,新时代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体了解到这个时代属于自己的更多可能;另一方面,网络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如网贷、网络诈骗等,大学生对此类信息的认知能力还存在不足,加上防范心理较弱,容易受到诱惑。因此,拥有良好的社会心态是使他们甄别这些网络信息的基本素质,也是使他们拥有理性思考、明辨是非能力的关键之举,更是使他们做出正确行为选择的前提保证。

(二)新时代大学生家庭和谐幸福的坚实保障

大学生正处于走向独立的人生阶段。一方面,大学生的独立感增强,迫切地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人;另一方面,家长们还没有完全适应去放宽对孩子们的管束,在这期间双方容易产生冲突。加强对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可以使他们在面对家长善意的提醒和批评时能够有良好的回应,学会理性地换位思考,通过相互的体谅,增进家庭的幸福感。除此之外,已有研究均表明教养方式的代际传递稳定存在。在家庭中,代际传递是指一代与下一代之间进行的信仰、规范、价值观、态度或行为的传递或交换。[8]成长在和谐、幸福的家庭中的孩子,在他们成家以后,对自己未来的子女教育也会更加理性平和,促进下一代良好社会心态的养成。

(三)新时代大学生高效学习生活的前提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9]拥有积极的社会心态可以使大学生的心情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学习会更加高效,做起事来事半功倍。不仅如此,良好的社会心态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偶尔出现摩擦时能够积极沟通、相互理解、及时解决,营造良好的宿舍氛围,还可以共同学习、一起进步。同时,大学生拥有良好的社会心态会使师生之间相处更加融洽,提升老师的授课积极性,推动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和反馈,形成良性循环。

(四)新时代大学生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基本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责任意识:“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10]培养新时代大学生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的心态和精神,引导新时代大学生面对现实社会持有正直、勇敢的社会态度,当他们面临社会责任时,也会自愿、自觉地向社会展示勇敢担当、积极向上的新生气象,用实际行动去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新时代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现实表征

当前大学生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心态,由此产生一些不良的表现。

(一)抑郁焦虑的情绪困扰

国内关于大学生抑郁焦虑的研究显示,某高校的抑郁发生率为31.2%,焦虑发生率为24.7%。[11]这些抑郁、焦虑情绪一般来自学业及就业的压力、不良的人际关系、家庭经济状况、游戏成瘾等。除此之外,一些媒体在报道负面事件时没有处理得当,可能会引起大学生盲目模仿负面行为。因此,应警惕高校中不良社会心态的蔓延。

(二)自私冷漠的人际关系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就是全家一起宠的“小皇帝”“小公主”,缺少与朋辈群体共同生活的经验。若父母不进行指导和教育,他们进入大学后,某些首次开始集体生活的学生就容易感觉到难以适应,有人会表现出跟在家一样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不考虑他人感受,独立性差等,朋辈交往能力的缺乏导致和同学产生矛盾,致使同学之间关系疏远。还有一些学生,因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可能会存在自卑心理,在和他人交往时产生一定的距离,也会造成人际交往问题。

(三)敷衍散漫的学习态度

高校中有一部分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以为这些课程不如专业课程重要,也不实用,所以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一小部分大学生课堂学习不够认真,课后也不注意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在产生心理问题时无法正确对待、积极应对,在出现思想困惑时无法客观分析、理性处理。敷衍散漫的学习态度,不仅直接导致他们的学习效果不佳,更间接对其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带来消极影响。

(四)浮躁从众的负面心性

在信息社会,人们依赖“大多数人的参照系统”的指导去做决定。那些“一键转发”到微博或朋友圈的信息,很多人或许只看了标题并没有关心内容,更不用说关注信息来源和思考事件背后的意义,其目的只是为了获得身处大众的参与感与安全感。如若是健康积极的思想快速传播开来自然是好事,但很多事情通过网络信息传播只是片面化的,有些带引导性的不良信息没有被甄别出来,个体情绪就容易渲染为群体情绪。一味地从众会使大学生丧失思考能力和做决定的能力,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三、新时代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归因分析

近年来发生的大学生陷入网络诈骗事件,从侧面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着偏差,理性思维能力缺乏。除此之外,一些大学生不良的社会心态不仅给自己的生命带来威胁,还使他人遭受侵害。其原因主要包括如下4个方面:

(一)学生心理韧性不够强

新时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物质较为充裕的时代,他们大多没有经历过什么磨难,很多家庭对孩子的要求仅仅是好好学习,其他事全部交给父母来帮忙处理。而在进入大学之后,他们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问题,由于缺少独自处理的经验,同时心理韧性不够强,缺少克服和战胜逆境并恢复常态的能力,容易陷入不良的情绪之中,而心理韧性对抑郁具有74.2%的负向预测作用。[12]这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若一直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容易使他们患上心理疾病,并进一步造成心态失衡。

(二)家庭教育有缺失

新时代大学生大多出生于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之下的独生子女家庭,与多子女家庭相比,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一般会得到更多的照顾甚至是溺爱,导致某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太懂得付出,造成了一些人际交往问题。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业,忽视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的发展问题。一部分大学生虽学习成绩优异,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比较冷漠、自私,不懂得为集体利益考虑,甚至可能对社会造成消极、负面的影响。

(三)学校不够重视

“高等教育呈现出严重的‘市场化’取向,大学教育呈现出功利化、实用化、技术化倾向,重应用学科,轻人文学科,导致大学生甚至是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缺乏。”[13]某些高校重智育轻德育,学校对德育培养的不重视导致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不高,进一步导致授课积极性不够,从而致使德育培养不足,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还有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心理讲座、思政课堂,但实效性不强,这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健康的社会心态带来阻碍。

(四)网络环境复杂

大学生除了接触校园环境,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是网络。网络带有匿名性、个性化的特点,西方的一些不良思潮通过网络传播来侵蚀大学生的社会心态,网络暴力也对大学生的社会心态造成负面影响。究其原因,在于网络环境复杂多变,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那些辨别能力、判断能力不足的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进而影响其社会心态。

四、新时代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培育的实现路径

培育新时代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心态,不仅要对已经存在不良社会心态的学生补偏救弊,还要确保已经拥有良好社会心态的学生继续保持。对此,可以从关怀学生、注重家庭、锻炼自身、净化网络4个维度出发,共同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心态。

(一)关怀学生:加强高校心理健康建设

我们所处的已经不再是物质匮乏的年代,但大学生心理问题形势不容易乐观,高校应加强心理健康中心建设。首先,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确实面对着或大或小的压力,而得到更多社会支持的学生相对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应多给学生关心、关怀,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免疫力。其次,面对多数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高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或者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值得注意的是,抑郁心境并不等于抑郁症,在心理健康课堂或讲座中应澄清两者的区别,普及一些高发心理问题的相关知识,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盲目对号入座。最后,高校应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定期筛查,对筛查结果提示异常以及生活中出现重大变故的学生给予单独的心理疏导,避免消极社会心态在学生之中相互感染。

(二)注重家庭: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4]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人格发展及性格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树立榜样作用。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引起孩子模仿学习,因此,家长对待社会事件要辩证地去看待,不能意气用事,同时也要指导孩子用科学、理性的方式去思考事情。其次,家长要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夫妻之间、家人之间要勤加关心,让孩子常常感觉到爱,才会让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之种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再次,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平等沟通。多给予孩子精神鼓励,孩子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养成自尊自信的社会心态,拥有面对挫折时自愈的能力和自觉克服的勇气。最后,家长要注重家风建设。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建设,让主流价值观在孩子的心中牢牢谨记,有利于培育孩子积极向上的性格品质与社会心态。

(三)锻炼自身:提高个人心理韧性水平

心理韧性是指面对丧失、困难或者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提高心理韧性水平可以使大学生在面对现实挫折时打破习得性无助,坚强战胜挫折。首先,大学生要勇于挑战自我,主动跳出舒适圈,利用课余时间多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意志及克服困难的能力。其次,大学生要学会规划。很多时候,焦虑的本身是因为手头有很多事要做,但不知道从何做起,而觉得焦头烂额。这时,大学生需要制定计划,拆解目标,克服拖延,及时执行,就会获得成就感,从而延缓焦虑。再次,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作息。保持正常的睡眠时间有利于心态稳定,同时,也可以做一些户外运动来及时释放心理压力、缓解不良情绪。最后,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和联系。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在遇到挫折时有人倾诉和陪伴,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在逆境之下拥有迅速恢复常态的“反弹能力”。

(四)净化网络: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15]净化网络环境,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对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心态尤为重要。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进程,依法治网,过滤对青少年有害的信息。另一方面,网络新媒体要大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滋养大学生的心灵,净化网络环境。除此之外,高校也可以设立网络心理咨询平台,更加匿名性的心理咨询可以让大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以排解不良情绪。学校官方网站要将社会主流价值观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创造良好的校内网络氛围,占领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为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心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当前学者们对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客观环境的优化,而忽略了大学生主体的主观作用。要使大学生真正拥有良好的社会心态,除了探索并完善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体制机制以外,还需要他们认识到良好社会心态的重要性,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得失,自觉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心态培育心理健康
人这一生,都在为心态买单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