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时代技艺类非遗的传播学研究
——以歙砚制作技艺为例
2021-01-16胡群
胡 群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安徽 芜湖241008)
数字媒体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作用,随着发展和进步,它也逐渐渗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领域,尤其是技艺类非遗。5G时代的到来,为数字物料的传输提供了更为快速的渠道,也为数字媒体技术的开发、运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歙砚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遗,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载体材料的特殊性、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关系的变化性等使其在与数字媒体技术运用与结合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一些要求和边界。
一、非遗传播的异化
目前,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很大进展的同时,由于时代变迁、传承环境和文化氛围遭到破坏或发生改变,一些非遗项目在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歙砚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遗,其传播从传者、内容、渠道、受众等方面来看,既有成果,也有问题不容回避。
(一)多样化的传者
歙砚制作技艺的传者主要有三种,一是行业内从业者通过作品或产品流通的形式加以传播,包括各类展会、比赛,具有专业性和市场性特点;二是研究机构和人员通过论文、报告或专著的形式进行传播,包括论坛和学术会议,注重理论性和学术性;三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图片、影像、声音等进行传播,倾向于知识性和宣传性。在大众传播媒介当中,以影像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比例又占最大,其中具体形式主要包括短视频、专题片、纪录片和综艺节目。各类传者有着各自的语言体系和差异较大的语境,且在传播过程当中,三者往往以组合的方式并最终通过各类媒体呈现。在传播过程中,受传者传播动机、传者编码能力、受众解码能力以及噪音干扰等因素的影响,歙砚制作技艺传播的完整性、本真性难以保证。
(二)单一的传播内容
当前在大众媒介的传播视野中歙砚制作技艺已被简化为一种审美层面或消费层面的符号,对技艺的表现只有几个经过特效加工过的镜头,更多的夹进若干制砚匠人的摆拍和成品展示以及被渲染到神化的某些制砚匠人的人生经历、理想追求、个人成就。传播内容的单一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歙砚制作技艺的阉割,极大地影响了歙砚制作技艺传播的完整性。更为严重的是,当大众传媒选择的与技艺有关的传播内容不具备代表性和典型性时,很可能造成受众的误解,误导受众产生对技艺的无法认同,甚至是否定。
(三)局限的传播技术运用
在歙砚制作技艺传播的过程中,运用的媒体技术相对局限在传统媒体技术中,平面图片配文字说明、二维画面配解说词,对先进的数字技术的使用也仅仅停留在时间、空间有限的二维层面进行图像的录制,或者以二维的思维使用数字设备,对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停留在表面,没有打破时间的局限并以技艺为主导,无法向大众进行从原料开采到制作技艺施展的一系列工序——从存在于自然中的物到凝结了人类智慧和灵感的艺术品,从匠人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的开展到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心态的反映等全方位的展示,对技艺传播的完整性、本真性和可持续性没有实质的促进。
(四)畸形的受众审美培养
歙砚制作技艺所带来的审美功能是建立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的,歙砚制作技艺成果的实用性和审美性是一体的,离开使用功能谈歙砚制作技艺,其实是对技艺完整性的破坏。因为歙石作为歙砚制作技艺施展的载体,具有一定的特性,即石质越好的石料越容易发墨,且具有美好的纹理和细腻的手感,才符合“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的要求,这些也为技艺的施展、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当前大众传播媒介对技艺的载体、表现手法和语言等认知不正确、不深入、不完整,抛开歙石特性谈技艺,甚至抛开技艺看成品,抛开歙砚传统的线条、纹饰、图案,一味强调宏大的体积和镂空的风格,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歙砚制作技艺根植的徽州文化土壤。受众在大众传播媒介的涵化功能下,形成了畸形的审美观念,继而影响歙砚制作技艺传播的完整性和本真性。
二、技术与文化的分离发展
当前可运用于非遗传播领域的科学技术手段很多,但技术运用与文化理解两者融合与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非遗传播的完整性、本真性和可持续性。歙砚制作技艺传播目前面临复杂的传播现状,成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和层面,其中最深层次的是技术层面与文化层面不匹配而产生的冲突。
(一)高低语境交流的差异导致信息不对称
与艺术形式有关的交流通常是一种高语境交流,“高语境交流的特色是,预制程序的信息贮存在接受者身上和背景之中;此时传达的讯息(message)中只包含着极少数的信息(information)。”[1]而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传统的画面和影像进行的交流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低语境的交流,需要将大多数信息包含在所传达的信息中,这样才能弥补语境中缺失的信息,使传播的信息相对完整。然而当技艺主体和大众传播媒介在弥补缺失的信息这一环节无法完成或完成不足时,就导致很多讯息不能完整到达受众。此外,低语境的交流容易受操纵,容易脱离艺术表现的重要元素和语境,而“离开了艺术家所采取的独特方法和手段、艺术表现的特殊途径、所使用的特殊语言,去评价艺术作品,就难以准确地把握艺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2]
(二)大众传媒导致受众认知错位
大众传播媒体对歙砚制作技艺的理解和传播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歙砚制作技艺传播的完整性和本真性。
1.媒体以人为导向的叙事习惯影响受众关注焦点
媒体有着强大的议程设置功能和舆论引导功能,其传播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影响受众所关心和讨论的话题。在媒体进行歙砚制作技艺传播过程中,仍然按照以人为导向的叙事习惯和模式。受众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关注的焦点和重点几乎更多地倾向于某位“大师”。当然优秀的、典型的代表性传承人对非遗项目来说很重要,但在传承人的认定方面,不论是人为还是自然的原因,不可否认地存在一个问题,即部分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不具备代表性,拥有“大师”头衔的人也未必拥有大师的修为和技艺。在大众传媒内容中过于强调大师并不利于技艺传播的完整性和本真性,反而可能导致大众传媒变成某些大师个人的宣传工具并导致受众认知的错位。
2.媒体对技艺的认知程度影响受众的认同
国家将歙砚制作技艺纳入非遗,旨在传播保护作为徽州文化构成部分的歙砚制作技艺而不仅是砚台这一物质本身。“相对于物质文化来讲,非物质文化是这样的一种文化遗产:它一定是和人类成为一体的东西。”[3]所以媒体需要通过传播技艺本身让受众认识到劳动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媒体从业者对歙砚制作技艺不够了解,传递给受众的信息可能在形式上具有生动性、艺术性,但在内容上不具备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甚至充斥着错误。这些不仅让业内人士觉得毫不专业,还会让其他看热闹的受众不明所以,影响受众接受信息的积极性和对信息的接受程度,甚至对受众造成误导,影响受众对这一技艺存在价值的评价,进而影响歙砚制作技艺传播的完整性。
3.媒体的科普性弱化影响受众的辨别能力
媒体向受众传播与歙砚制作技艺相关的信息时,往往会忽略一些信息,而这些信息又与受众辨别消费市场上的歙砚产品密切相关。以作为歙砚制作技艺施展载体的石料为例:歙砚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有赖于一种特定的石料,即通常所说的歙石,通常以优质龙尾老坑为最上品,新坑次之,其他石料再次之,所以歙砚又称“龙尾砚”。当前市场上所谓“新石料”的出现与自然资源和市场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石坑开采年数的增加,石料越来越少,再加上开采和使用的不合理,优质的石料更是难得,且价格越来越高,于是不少人开始把价格低、不符合歙砚基本要求的普通石料拿来生产加工,打着“歙砚”的旗号进行销售传播,蒙骗消费者。而这些被不良商人扣上“歙石”帽子的“新石料”,在发墨和纹理上与歙砚特有的石质、纹理、颜色毫无关系,很多技艺在这样的石料上也无法施展。市场利益的驱动开始瓦解歙砚制作技艺赖以施展的物质基础,极大地破坏了歙砚文化的正统性和完整性。而这一部分信息在媒体的传播中几乎是看不到的。
(三)传媒内容生产与数字媒体技术运用的剥离
当前先进的数字媒体技艺在歙砚制作技艺传播领域的运用,基本都集中在图案的生成、数控圆雕机和平雕机,在传播过程中很少提及与歙砚制作技艺相关的信息。手工制作对匠人技艺要求极高,同时也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来保证对制砚工具的熟练使用、技艺的精进和一系列工序的完成。
不少商家除了在石料上以假代真、以次充好之外,还大量地运用机器替代手工。“机械化表面上是争取到了效益,但从长远看它最终将消灭传统‘非遗’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消灭传统文化的品质和生存的能力。”[4]商家用机器进行流水线生产不仅破坏了歙砚制作技艺传播和传承的完整性,更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混乱表现,对歙砚制作技艺的传播发展造成了致命的伤害。当前新兴的VR、AR技术在歙砚制作技艺的传播领域中几乎看不到踪影,而这些技术对提高受众关于歙砚制作技艺的正确认知、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的有序利用、推动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的生态平衡以及净化歙砚制作行业、促进歙砚制作技艺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技术与文化的科学融合促进技艺传播
非遗尤其是歙砚制作技艺这样的技艺类非遗的传承,需要内容层面和审美层面的完整传播,且其传播和传承的完整性与人均持有歙砚的数量或人均消费的金额之间不存在正相关性。“英尼斯认为,传播技术的变迁通过利益结构(思考对象)的变更、符号体系(用来思考的事物)的改变、社会性质(思想得以发展的场所)的变化而影响文化。”[5]对数字媒体技术与歙砚制作技艺传播之间的关系认知和定位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数字媒体技术的积极作用能否发挥以及非遗传承的本真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能否实现。转换思路与新技术对接,将数字媒体技术在非遗领域进行深度运用,创新技艺类非遗传播的方式方法,有助于帮助人们从改变利益结构、符号系统和社区特性等方面改善目前技艺类非遗的传播现状。
(一)以科技感提升传播效果
詹姆斯·凯瑞认为“新媒介集中与垄断了公民的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技巧。人们成了传播的‘消费者’,就像他们成为其他事物的消费者一样,他们依赖于集中化的供应源”[5],将数字媒体技术运用到歙砚制作技艺的传播中,以技艺为叙事中心,将受众的注意力固定在技艺本身,使人们从传播的“消费者”回归到信息的接受者与学习者的角色,同时也让歙砚制作技艺的角色实现从被消费的对象向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可以通过使用现代采集设备,收集足够多的歙砚从选料到画、凿、靠、雕、磨再到上蜡装盒的一系列工序的数据,形成数据库,并用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重现,提供使用者沉浸式的体验与互动。科技感带来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以技艺为中心的叙事较为枯燥的弊端,同时可以充分展现正宗歙砚石材纹理从不同角度呈现不同视觉效果的特点,既活跃叙事、避免传播重点偏离,又提高信息的可读性、趣味性和完整性。另外,虚拟现实技术尤其是增强现实的实现过程对数据和素材收集等技术性要求,可以迫使媒体从业者全方位了解与歙砚制作技艺有关的专业知识,以提高产品的呈现效果。
(二)借海量的数据丰富传播内容
国家设立非遗项目是为了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使百姓认同。“文化认同是指特定人群用来自我认知的特定的价值观和信仰的存在形式。文化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组织经过地理和历史的演进和发展的结果,但也可能在特定的身份构建的基础上形成。”[6]歙砚制作技艺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能像剪纸、舞蹈那样有着较低的受众参与门槛,且技艺的成熟需要天赋、悟性以及较长时间的练习,在实际运用中,每一个手工制作的工序需依次进行,无法跳跃,受众在短时间内也无法体验全部工序,尤其是每道工序之间的关系,仅靠旁观和形式化的体验很难对技艺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同。通过数字技术形成历代歙砚制作技艺演变的直观呈现,并营造不同的歙砚使用场景,同时让受众通过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参与制作、体验,帮助受众了解技艺发展的历史,了解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精湛工艺背后的付出与努力,了解工匠精神与社会生产的关系,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等,并在此基础上对歙砚制作技艺产生认同。数字媒体时代的科学技术利用渲染、光学、3D重构等,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受众在不浪费自然资源和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歙砚制作技艺较为完整的交互体验,完成创作的尝试并从中感受人与物、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进而对传统技艺本身产生认同和自信,从而促进歙砚制作技艺的完整与可持续传播。
(三)用交互技术保护自然文化生态平衡
“哲学意义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遵循一般的哲学原则,是不可能超越‘物质’、也不可能离开‘物质’”[3]13-14的。歙砚制作技艺赖以施展的物质基础和创作载体就是歙石,匠人采用的工具、使用的技法,不仅与流派、个人风格有关,更与创作载体的性质特点息息相关。而歙石是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优质歙石,更是稀缺。当前以其他非歙石材料冒充歙石的低成本开采,不仅破坏了歙砚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影响歙砚制作技艺传播的完整性,也会带来对环境的极大破坏,进而使歙砚制作技艺无法可持续发展。“有关环境的基本问题的解决需要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社会组织、个人生活实现转变”[7],优质歙石作为稀缺资源很显然不适合用来提供给对歙砚制作技艺并不了解的普通受众进行直接体验,而劣质歙石或非歙石又无法让受众对歙砚制作技艺进行全面的了解,所以让已经深刻了解歙砚及其制作技艺并对它们有着极大鉴赏能力水平和强烈文化情感的一部分受众成为歙砚制作技艺物质化成果的消费者,让需要练习的初学者和其他受众通过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技术手段了解、认识以及体验歙砚制作技艺的具体工序,既充分感受了人类技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节省了自然资源,既能体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又不受市场误导进行不必要的消费,同时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这样还能使行业和市场里的“劣币”失去赖以为继的基础,有利于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和文化生态平衡。
(四)用数字展示培养受众的文化审美能力
歙砚制作技艺不是简单的手工劳动,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习俗、一种观念之类的意识形态。它还应该包括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这些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的、核心性的内容。”[8]对歙砚制作技艺来说,天人合一的观念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精湛的手工制作技艺背后的核心。歙砚制作技艺有其特有的规律和要求,其中对线条的处理较为严格:砚池的线条要锋利,图案的线条则根据层次的变化该隐则隐、该显则显,流畅是其最基本的要求。实现理想线条的前提是适宜的刀具和熟练的刀法以及适宜的审美。歙砚制作技术的雕刻部分因受徽派砖雕的影响,偶尔使用圆雕和镂空,但主要以浅浮雕为主,歙砚制作技艺不追求粗犷的整体镂空造型,即使运用了镂空雕,也只是局部运用、精细表现。社会的变迁会带来审美趣味的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都离不开审美的基本原则。“线始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9]通过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把歙砚制作技艺中对线的处理进行第一视角的展现,甚至可以将其线条的形成过程与机器雕刻的线条处理进行同步对比,让受众在感受线条形成的过程中,意识到用心磨练技艺的匠人的工匠精神,体会到传统造型艺术和手工劳动的美。此外,可以使用3R技术在受众体验技艺时,对歙石的颜色、纹理和物理结构进行同步显示,让受众清楚地看到不同质地的石材在不同角度和光线下呈现出的样态以及不同物理属性与技艺之间的关系,帮助受众实现自然美与技艺美合而为一的审美体验。
国家批准歙砚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初衷是让更多人认识它、理解它,以推动技艺传承来达到延续文化发展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带来区域经济的发展。歙砚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处在实用功能弱化、观赏和收藏功能相对较为突出的阶段,但近年来,人们通过实践对比越发认识到歙砚的发墨功能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特性,歙砚制作技艺所带来的实用性和审美性是统一的。但优质源料开采、制作过程、手工耗时、成品价格等因素,都决定着歙砚不应该靠数量和规模取胜,而是用优质石料、纯熟精湛的技艺走小批量、高、精、尖的路线。歙砚产品是相对小众的,但是其中的技艺所包含的文化精髓却应该是大众的,对歙砚制作技艺来说,通过包括AR、VR技术在内的数字媒体进行传播,从科普开始,一步步培养受众的正确认知和审美,既达到非遗传播的目的,又保护了自然环境和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