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唐洛阳诗人诗歌韵部研究*

2021-01-16许佳佳

关键词:广韵声韵洛阳

许佳佳,王 琴

(阜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诗歌研究一直侧重韵律和意象分析,研究成果丰硕。然而,诗歌研究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对诗歌用韵情况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了解当时的语言现象,而且对语音、词汇的历时发展也能够进行相应的佐证。对不同地区诗人作品的用韵研究,一定程度上还能反映出方言对语言的影响。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诗歌作品,科举取士也进一步推动了诗歌的发展。到了晚唐时期,诗歌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用韵特征。

目前,研究者对晚唐地方诗人的诗歌韵部研究并不充分,现有的成果也多是对诗歌用韵情况进行宏观上的探究或分析具体某位诗人的作品,如《晚唐律赋三大家用韵研究》(张凯 2007)、《盛唐之音·中唐之响·晚唐之韵——唐代审美理想发展与嬗变的艺术呈现》(陈炎 1992)、《晚唐诗韵系略说》(赵蓉 1999)、《晚唐薛逢诗歌研究》(娄凤南 2020)、《李贺诗歌通韵与晚唐韵部的合流(上)》(杨振国 1990)、《李贺诗歌通韵与晚唐韵部的合流(下)》(杨振国 1990)等;对地方诗人群体的诗歌韵部研究只有少数文献,如《戎昱诗歌“绝似晚唐”的荆楚地域文化渊源》(谢锦文 2014)、《唐五代湖北地区诗人近体诗用韵特征考》(陈大为 2012)、《从晚唐律赋三大家用韵看九世纪闽方言若干特点》(张凯 2010)等。唐朝时期洛阳的经济、文化都十分繁荣,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作为唐朝的国都,所以对晚唐洛阳诗人作品的韵部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拟对晚唐洛阳诗人群体的诗歌用韵情况进行探究,再和《广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晚唐洛阳诗人的诗歌用韵特征,以期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了解当时洛阳地区的诗歌用韵情况以及方音对诗歌韵部的影响。

一、晚唐洛阳诗人的诗歌用韵概述

(一)晚唐洛阳诗人概述

关于晚唐的具体起止时间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笔者采用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历史分期,认为长庆之后,唐王朝危机进一步加深,唐诗风貌再次出现明显的转变,唐朝由中唐进入晚唐,即824~907年[1]。据考证,今河南洛阳指唐朝时期的河南府,包括当时的河南、洛阳、河阴、河阳、济源、巩县、偃师、缑氏、陆浑、福昌以及长水、王屋,按陈尚君在《唐诗人占籍考》中的考证,唐朝河南府籍诗人共计120人,其中晚唐时期的共有19人[2]:

[河南]:杨牢 房千里 宇文鼎 于兴宗 曹汾 刘崇龟 刘崇鲁 杨宇

[洛阳]:元晦 崔耿 元淳 亚栖 李九龄 周贺 黄子稜 李度

[河阳]:韩湘

[济源]:裴休 裴澈

晚唐洛阳诗人的诗歌创作在秉承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晚唐诗歌。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3]为参照,对晚唐洛阳籍的19位诗人的诗歌作品进行统计,共计136首,内容多以纪实抒情为主,其中收录李九龄、周贺两人的诗作最多。笔者在分析时不具体区分近体诗和古体诗。

(二)诗歌用韵分布

晚唐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人们对诗歌的创作也愈发娴熟,艺术手法多样,诗歌用韵较之前更加规范、严谨,同时具备一些新的特征。通过对晚唐洛阳诗人诗歌作品的统计分析,发现诗歌中的韵多为平声韵,且基本符合《广韵》音系,按照等韵图中对韵部的分类,即十六摄[4],这些诗歌的用韵情况具体分布如下:

1.通摄:东:7例 冬:1例 钟:7例,其中东钟两韵同用1例,冬钟两韵同用1例。

2.江摄:无。

3.止摄:支:7例 脂:4例 之:6例 微:5例,其中之支两韵同用2例,脂之支三韵同用4例。

4.遇摄:鱼:6例 虞:3例 模:1例,其中虞模两韵同用1例。

5.蟹摄:齐:1例 灰:7例 咍:7例,其中灰咍两韵同用7例。

6.臻摄:真:14例 谆:6例 文:8例 魂:4例 痕:1例,其中真谆两韵同用6例,魂文两韵同用1例,魂痕两韵同用1例。

7.山摄:元:3例 寒:1例 桓:1例 删:5例 山:5例 先:13例 仙:12例,其中寒桓两韵同用1例,删山两韵同用5例,仙先两韵同用9例,仙元两韵同用1例。

8.效摄:萧:1例 宵:1例 豪:2例,其中萧宵两韵同用1例。

9.果摄:歌:5例 戈:5例,其中歌、戈同用5例。

10.假摄:麻:2例。

11.宕摄:阳:4例 唐:4例,其中阳唐两韵同用3例。

12.梗摄:庚:11例 耕:2例 清:11例 青:2例,其中庚清两韵同用9例,庚耕清三韵同用2例。

13.曾摄:蒸:5例 登:6例,其中蒸登两韵同用5例。

14.流摄:尤:8例 侯:5例 幽:1例,其中尤、侯同用3例,尤侯幽三韵同用1例。

15.深摄:侵:8例。

16.咸摄:覃:1例。

值得注意的是在周贺的诗歌中还出现了真元咍脂四韵同用的情况;其他诗人作品中也存在仙先侵三韵同用或魂元两韵同用的现象。

二、晚唐洛阳诗人诗歌韵部特征

晚唐洛阳诗人作品中的韵虽然基本继承了《广韵》的特征,但也受晚唐洛阳自身语言发展的影响,具体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都是平声韵

通过分析统计发现《全唐诗》中收录的这19位诗人作品中,出现了东冬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谆真文魂痕、元桓寒删山先仙以及萧宵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和侵、覃等韵,没有出现平声韵之外的其他韵部,而且四声分押严谨,不同声调的韵不通押,这也说明了用字的规范、严谨。

赵蓉认为晚唐时期平上去入四类韵都是存在的,只是平声韵又分阴声韵和阳声韵,所占比例逐渐增大,使用次数增多[5]。晚唐时期洛阳地区诗歌韵部以平声韵为主除了诗歌自身发展的因素外,还和当地方言有一定的关系,洛阳属于中原官话区,语调轻缓平稳。

(二)没有江摄,且多采用宽韵

按照《广韵》十六摄的韵系分类,发现晚唐时期洛阳诗人的诗歌用韵并没有涉及江摄。

这一时期洛阳诗人的诗歌用韵整体比较谨慎严格,且一般多用宽韵,如:东韵出现7例,支韵7例,真韵14例,先韵13例,仙韵12例;较少使用窄韵,如萧、宵二韵各自只出现了1例,耕韵和青韵也都只出现了2例;更少涉及险韵,例如江韵、严韵都没有出现。

(三)不同的韵可以同用

通过对晚唐洛阳诗歌韵部使用情况的具体分析,发现同一首诗中可以出现不同的韵,这种情况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1.同摄韵同用

(1)通摄:东钟、冬钟

在晚唐洛阳诗人作品中通摄各韵不仅可以独用,而且冬韵、东韵还可以都和钟韵同用。例如:李九龄《过相思谷》中的“曲、绿、谷”分别对应“东韵、钟韵、东韵”;周贺《送省己上人归太原》中的“重、冬、锋、松”分别对应“钟韵、冬韵、钟韵、钟韵”。

(2)止摄:之支、脂之支

刘崇鲁的《席上吟》《寒梅词》中出现了之、支两韵同用的现象,裴休的《题泐潭》、元淳的《寄洛中诸姊》以及周贺的《与崔弇话别》《书实上人房》等诗中也都出现了脂之支三韵同用的现象,这说明晚唐时期止摄各平声韵的同用现象在洛阳诗歌创作中已经非常普遍。

(3)遇摄:虞模

《广韵》中规定虞模两韵应该同用,唐朝诗歌创作也沿袭了这一规定,并进一步发展,晚唐洛阳诗人元晦在他的《越亭二十韵》中就将虞、模两韵完全同用:顾(模)、误(模)、趣(虞)、步(模)、雾(虞)、履(脂)、布(模)、树(虞)、遇(虞)、故(模)、度(模)、溯(模)、渡(模)、嫭(模)、暮(模)、路(模)、傅(虞)、袴(模)、恶(模)、悟(模)。

(4)蟹摄:灰咍

晚唐洛阳诗人对蟹摄各韵的选择并不均匀,只涉及到齐、灰、咍三韵,其中齐韵基本单独使用,灰咍两韵同用。例如:周贺的《题何氏池亭》《逢播公》等都同时押灰、咍两韵。

(5)臻摄:真谆、魂文、魂痕

臻摄在晚唐洛阳诗人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仅次于山摄,不仅真、文、魂等宽韵运用的次数多,而且很多韵还可以同用:包括真谆两韵同用,如刘崇龟的《寄桂帅》、李九龄的《上清辞五首(其二)》、周贺的《旅怀》;魂文两韵同用,如释亚栖的《对御书后一绝》;魂痕两韵同用,如周贺的《赠神遘上人》。

(6)山摄:寒桓、删山、仙先、仙元

山摄中的各平声韵在晚唐洛阳诗人作品中运用的最为全面,元、寒、桓、删、山、先、仙各韵都有例句,不仅可以单押、还可以同用。可同用的韵主要分四类:寒桓同用,如周贺的《题昼公院》,其中一、二、四句押寒韵,第三句押桓韵;删山同用,如《出关后寄贾岛》,其中一、四句押删韵,二、三句押山韵;仙先两韵同用,如李九龄的《旅舍卧病》、周贺的《同朱庆馀宿翊西上人房》等;仙元两韵同用,如杨牢的《句》,韵字“圆、月”分别对应押“仙、元”二韵。虽然同用的类别丰富,事实上使用的频率并不相同,删山同用有5例,仙先同用有9例,但寒桓两韵、仙元两韵同用分别只有1例。

(7)效摄:萧宵

《全唐诗》收录的晚唐洛阳诗人作品中关于效摄,只有豪韵有单独使用的例句,萧宵两韵不仅出现的次数少,而且同用。例如李九龄的《春行遇雨》,第一、二句押萧韵,第四句的“翘”押宵韵。

(8)果摄:歌戈

歌、戈两韵在这一时期的洛阳诗人作品中也都以同用的形式出现,例如周贺的《送康绍归建业》《秋思》《春日重到王依村居》等都同时押歌、戈韵,在所收录的作品中还没有出现单独使用的情况。

(9)宕摄:阳唐

阳韵和唐韵都属于宽韵,韵字较多,在晚唐洛阳诗歌中不仅可以独押,而且还可以同用,例如周贺的《休粮僧》,第二句押唐韵,一、三、四句押阳韵;《寻北冈韩处士》中第一句押阳韵,二、三、四句押唐韵。

(10)梗摄:庚清、庚耕清

梗摄的各平声韵在晚唐洛阳诗人作品中出现的次数也比较多,通常清韵独用,庚耕清三韵同用。笔者统计发现,这一时期洛阳诗歌中梗摄韵的同用类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庚清两韵同用,例如裴澈的《吊孟昌图》、李九龄的《荆溪夜泊》等都是第二句押庚韵,一、四句押清韵;另一种是庚耕清同用,例如周贺《寄宁海李明府》一诗就同时押庚耕清三韵,其中第二、七、八三句押庚韵,一、三、五、六句押清韵,第四句押耕韵。

(11)曾摄:蒸登

《广韵》中要求蒸登两韵应该同用,这一规定到了晚唐时期使用的更加普遍,例如周贺的《送表兄东南游》《送耿山人归湖南》《赠朱庆馀校书》等都是蒸登韵同用,而且在整理收录的语料时发现,晚唐洛阳诗歌中蒸登两韵同用的频率比单独押蒸韵或登韵的频率高。

(12)流摄:尤侯、尤侯幽

在收录的晚唐洛阳诗人的作品中,侯韵和尤韵出现的次数也比较多,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用,例如元晦的《除浙东留题桂郡林亭》、李九龄的《上清辞五首(其一)》以及周贺的《秋宿洞庭》等都同时押尤侯两韵;除此之外,尤侯幽三韵也可以同用,例如房千里的《寄妾赵氏》,其中第一句押侯韵,二、四句押尤韵,第三句押幽韵。

2.异摄韵同用

通过分析发现,晚唐洛阳诗歌作品中的异韵同用,不仅包括同摄中异韵的同用,还包括异摄中异韵的同用。

(1)魂元两韵同用

按等韵图中对《广韵》206韵的分类,魂韵属于臻摄,元韵属于山摄,由此可见魂韵和元韵属于不同摄的两个韵。一般情况下异摄韵不可以同用,但周贺在他的《出关寄贾岛》一诗中就同时押了魂元两韵,其中第一、二句押魂韵,三、四句押元韵。这说明虽然等韵图对魂元两韵做了不同的归类,但《广韵》音系在当时依旧影响深远,因为元韵和魂韵在《广韵》音系中都当属臻摄,属于同摄韵。元韵与臻摄同用绝大部分发生在近体诗中,而且主要是与魂、痕两韵同用,这明显与唐代科举取士的制度有关[6];古体诗中元韵多与山摄,尤其是与先、仙两韵同用,这是对等韵图的继承。

(2)仙先侵三韵同用

晚唐洛阳诗歌中还出现了属于山摄的仙元韵和属于深摄的侵韵同用的现象,例如周贺的《玉芝观王道士》,诗中第一、三句押仙韵,二、四句押先韵、第五、六句押侵韵。侵韵一般要求独用,所以仙先侵三韵同用也是侵韵在晚唐洛阳地区诗歌中的一个独特发展。

(3)真元咍脂四韵同用

《全唐诗》中收录的晚唐洛阳诗人作品还出现了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就是真元咍脂四韵同用,例如元淳的《句》,韵字“人、源、来、迟”分别对应真韵、元韵、咍韵和脂韵。据载,元淳是晚唐时期洛阳籍的一位女道士,且这种异摄同用的现象在所收录的晚唐洛阳诗人的作品中也只有元淳的这一首。因此,这种用法并不是当时被大众诗人普遍接受的用法,可能是跟当地的语音发展以及道教特殊用语有关。这种用法也显示出了当时鼻音韵尾开始脱落,并且与平声韵互叶的趋势。

(四)韵字有不避重复现象

晚唐洛阳诗人对韵字的选择虽然依旧还是比较严谨,但是并不严格要求是否重复,同一韵字在一首诗歌中可以重复使用,比如诗人杨牢的作品《句》,在韵字的选择上就出现了不避重复的现象:虾蟆欲吃月,保护常教圆(仙韵)。心明外不察,月向怀中圆(仙韵)。

三、对比《广韵》的异同

(一)相同点

通过对比《广韵》发现,晚唐洛阳诗歌中的韵部和《广韵》存在许多相同点。

首先,晚唐洛阳诗歌中的韵部基本和《广韵》中的韵系相符合,并且大致符合等韵图中十六摄的划分。由于前文已经对晚唐时期洛阳诗歌的用韵情况进行了细致的介绍,所以这里就不再继续赘述。

其次,二者关于同摄不同韵的同用情况也基本相同。笔者研究涉及的异韵同用情况主要分为两种:同摄异韵和异摄异韵。其中晚唐洛阳诗人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中对同摄异韵的选择大致和《广韵》中规定的同摄异韵的同同情况相一致,主要表现在通摄的冬钟两韵同用、止摄的脂之支三韵同用、遇摄的虞模两韵同用、蟹摄的灰咍两韵同用、山摄的寒桓两韵同用、删山两韵同用、仙先两韵同用、效摄的萧宵两韵同用、果摄的歌戈两韵同用、宕摄的阳唐两韵同用、梗摄的庚耕清三韵同用、曾摄的蒸登两韵同用以及流摄的尤侯幽三韵同用上。

这些相同点不仅显示出了诗歌用韵发展的承继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当时洛阳地区的方音,对研究晚唐洛阳地区的文学作品以及方言调查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不同点

晚唐洛阳诗歌的用韵虽然和《广韵》相比,整体上大致相同,但仍然也能够体现出晚唐时期洛阳地区诗歌用韵的独特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可独用的韵部增加

相当一部分在《广韵》中规定应该和其他韵同用的韵,在晚唐时期洛阳地区的诗歌中都出现了独用的情况,包括钟韵(5)、支韵(1)、虞韵(2)、真韵(8)、仙韵(1)、先韵(3)、阳韵(1)、唐韵(1)、登韵(1)、尤韵(4)、侯韵(1)、覃韵(1)等(1)括号里的数字表示该韵独用出现的次数。。可独用的韵部增加,说明了晚唐时期洛阳地区的韵字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可供诗人选择的同一韵部下的字增多,这也是语音、词汇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2.异韵通押的范围扩大

晚唐时期洛阳诗歌中的韵和《广韵》相比,异韵通押的现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首先表现在同一摄中,原来要求独用的韵,在这一时期的洛阳诗歌中可以和其他韵通押。

(1)东韵、钟韵

东韵在《广韵》中规定应该独用,但在统计的晚唐洛阳诗歌中还出现了东钟两韵通押的现象,例如《过相思谷》,其中二、四句分别押东韵和钟韵。东冬钟三韵合流是唐朝语音发展的一个新动向,盛唐时期三韵的界限开始被打破,中唐进一步发展,李白、杜甫、李贺等的诗歌用韵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东冬钟三韵合流的新情况;到了晚唐时期三韵通押的使用范围愈加广泛,晚唐洛阳地区的诗歌用韵情况也反映出了这一新的趋势。

(2)魂韵、文韵

虽然今通行本《广韵》作“文欣同用”[7],即文韵和欣韵可以通押,且《广韵》规定文韵一般不和魂韵同时出现,但笔者采用戴震《声韵考》中的观点[8],认为隋朝时期文韵应该独用,这个观点在唐作藩的《音韵学教程》中也得到了体现。晚唐洛阳诗人亚栖在他的《对御书后一绝》一诗中,头两句押了魂韵,第四句押文韵,说明在晚唐洛阳诗人的诗歌创作中魂、文韵也同样可以通押。

异韵通押的范围扩大,还表现在一些《广韵》中规定不同用的同摄韵或异摄韵之间也可以通押。

(3)仙韵、元韵

虽然《广韵》中并没有规定仙、元韵应该独用,二者也都同属山摄,但一般要求先仙两韵同用、元魂痕三韵同用。晚唐时期的洛阳诗歌中不仅存在前两者,还出现了仙元两韵通押的情况,例如杨牢的《句》,其中一、二句押仙韵,第四句押元韵。

(4)仙韵、先韵、侵韵

《广韵》中韵部同用一般只发生在同一摄中,如先仙两韵同用,但晚唐洛阳诗歌中还出现了仙先侵三韵通押的情况,例如周贺的《玉芝观王道士》。仙、先韵同属山摄,《广韵》中规定两者可以同用;侵韵属于深摄,一般独用。仙先侵三韵通押说明在晚唐洛阳地区,山摄和深摄的界限出现了模糊区,这可能和洛阳当地的发音习惯有一定的关系,韵母[an]在发音过程中元音的开口度降低,和韵母[en]发音相近,深摄和山摄的部分韵字发音相同或相近,容易出现混用的情况。

(5)真韵、元韵、咍韵、脂韵

在整理的语料中还出现了真元咍脂四韵通押的情况,虽然只有1例,但也显示出了晚唐时期鼻音韵尾脱落的新趋势,这也是异韵通押范围扩大的一种表现形式。

3.同用的类型增多

(1)支脂之三韵同用和支之两韵同用

《广韵》中一般要求支脂之三韵同用,但晚唐洛阳诗歌中不仅存在支脂之三韵同用的情况,如裴休的《题泐潭》,一、四句押脂韵,二、三句分别押之韵和支韵;还存在支之两韵同用的情况,例如刘崇鲁《席上吟》中的“手舞如蜚令不疑”和“天生不似郑都知”就分别使用了之韵和支韵。

(2)真谆臻三韵同用和真谆两韵同用

虽然《广韵》中规定真谆臻应该同用,但晚唐洛阳诗歌用韵情况比较复杂,所收录的语料中没有出现真谆臻同用的现象,反而出现了真谆同用的情况,例如刘崇龟的《寄桂帅》,其中一二句押谆韵,第四句押真韵。

(3)元魂痕三韵同用和魂痕两韵同用

等韵图中为了方便归类和记录,将元韵归于山摄,魂痕两韵归于臻摄,但元韵依《广韵》音系当属于臻摄,所以元魂痕三韵在隋代其实同属一摄,可以同用。到了晚唐,由于科举制的发展和对等韵图的学习,元韵渐渐从臻摄中分出,不再和魂痕同用,例如周贺在他的《赠神遘上人》中就只押了魂痕两韵。

(4)庚耕清三韵同用和庚清两韵同用

庚耕清三韵在《广韵》中规定应该同用,但在晚唐洛阳诗歌作品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可以庚耕清三韵同用,也可以庚清两韵单独同用,例如周贺的《送僧还南岳》中“几时重到城”“邻州亦不行”就分别押了清韵和庚韵。

(5)尤侯幽三韵同用和尤侯两韵同用

晚唐洛阳诗歌用韵和《广韵》相比,同用类型增多还表现在尤侯幽三韵同用和尤侯两韵同用上,例如房千里的《寄妾赵氏》中韵字“楼、愁、幽、游”分别对应押侯韵、尤韵、幽韵和尤韵,属于尤侯幽三韵同用;元晦的《除浙东留题桂郡林亭》中韵字“头、秋、游、愁”就只同用了尤侯两韵,其中第一个字押侯韵,后三个押尤韵。

小 结

晚唐时期,诗歌韵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既是对隋唐音系较为成熟的继承,也是对时音发展的一种记录,对后来各个朝代乃至现在的语音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洛阳籍诗人作品用韵的探究以及同《广韵》进行的对比,不仅有利于加深对当时东都诗歌韵部特征的理解,也对研究洛阳地区语音、词汇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意义。晚唐洛阳诗人的诗歌用韵基本继承了《广韵》的音系,以平声韵为主,四声押韵严谨,但这一时期诗歌创作在继承中又有所新发展,不仅可以独用的韵部增加,而且通押的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具体表现为同摄之间的一些韵部可以通押,异摄之间的部分韵部也可以通押;韵部同用的类型也比《广韵》中规定的多,用字不避重复。

通过对晚唐洛阳诗歌韵部的分析,可以发现晚唐时期东、冬、钟三韵进一步合流,鼻音韵尾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脱落的现象,并且同平声韵互叶;同时还出现了元韵逐渐分离,和臻摄有了明显的界限等语音发展的新趋势。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新的语言现象,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猜你喜欢

广韵声韵洛阳
洛阳正大剧院
九江县民歌三声腔的统计与分析
明代韵书《并音连声字学集要》又音考察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洛阳自古繁华
贺《红叶微刊》上线
中国诗歌声韵演变发展略
湖北鹤峰方言本字考
彭泽县桐城方言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