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创新
2021-01-16张延铁岭市政府债务管理中心
张延 铁岭市政府债务管理中心
一、部门预算改革简要回顾
2000年,财政部报请国务院批准正式提出编制部门预算的构想,我省从2001年开始进行部门预算改革。我市本级从2001年开始试编部门预算,本着“先易后难,由点及面”的原则,选择了水利、农业、教育、建委四部门作为试点,并报市人大财经委进行了审查。随着部门预算编制范围逐步扩大,2009年市直所有预算单位全部纳入了部门预算的编制范围,随着改革不断深入,省转移支付资金也逐渐纳入预算编制范围,实现了预算编制精细化规范化管理。
二、改革取得的成效
1.强化了预算编制的法制观念。随着《新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财政部门监督办法》等制度、办法不断建立与完善,对预算编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严格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约束,加强预算监督与绩效管理,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成为日常工作的基本要求。
2.预算编制更加科学。一是改变了预算编制方式。由过去财政代编单位预算,转变实行了部门预算改革,并与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非税收支两条线等改革共同推进,财政管理更加协调科学。二是扩大了预算编制范围。改变过去只编制一本公共财政预算做法,将部门的所有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编制了综合预算,部门收支一目了然,综合平衡、统筹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3.预算精细化管理程度进一步提高。一是预算到位率进一步提高。改变了过去切块分配财政资金的做法,细化落实到具体项目,减少了代编预算,转移支付更加规范细化。二是建立起了基本的预算定额体系。改变了过去预算安排标准低、预算追加随意问题,完善人员、车辆编制管理,结合近几年支出实际按单位性质建立起分类、分档的公用经费定额体系,统筹预算内外资金,实现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的转变。三是精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改变过去只单纯按支出功能分类编制预算方式,细化预算编制到支出经济分类,资金来源和具体使用用途更加清晰透明,预算监督更加有力。
三、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部门预算编制管理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预算执行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可用财力减少。近几年,随着经济下滑,招商引资对财力贡献率显现效果较慢,农业地区发展劣势,本级财力已捉襟见肘。而国家又调整支出政策,除必须确保人员工资性刚性支出外,养老金支付和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支出缺口也转嫁到财政保障,有限财力与资金需求的矛盾愈发突出。
2.财政管理缺失。项目支出定额不完全统一。项目支出安排存在随意性,不同部门不同项目间标准不统一。一定程度上存在基本支出挤占项目支出问题。
3.财务管理弱化。一是相关单位不重视项目库建设,个别还沿用基数加增长或按老基数申报,有的申报不及时,项目储备不够充分,项目绩效目标评价不到位,评价力度不够。二是重大项目缺少远程规划和论证,部门只提事业发展需要,并不考虑财力可能,项目匆忙上马形成大量预拨挂账,最后还得政府财政买单,教训深刻。三是部门预算信息公开主动性还不强等问题。
四、工作建议
针对财政财务管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协同推进其他配套改革,加强监督和制度建设,规范精细,切实按照现代化财政管理制度要求,依法理财,科学理财,为民理财。
1.加强统筹协调。一是上级政府应加大对下级政府巡视监督查办力度,本级政府应努力培植财源,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在全国范围内应建立加强国有资本管理统筹养老金机制,严格举债及责任追究制度,严格重大决策事前公示、事后绩效评价监督制度,充分征求民意,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避免重复建设,减少决策失误。二是政府应统领“金财工程”等综合性改革的顶层设计,统一行业软件标准并预留标准接口。政府亟须统筹整合各部门名目繁多的工作专线和互联网专线,统一建立并配置公共网络资源,将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2.强化非税管理。财政部门要加大非税稽查力度,提高非税收入统筹比例,用于重点支出,对部门当年超收收入,原则上当年不予安排,统筹使用。各部门要严格按照经批复的非税收入项目征收,严禁虚列收入,要结合机构改革主动与财政对接调整报送变化的收费项目,确保应收尽收,严禁乱收费、乱罚款,确保收入真实准确。
3.严格支出管理。一是依法理财。按照党中央依法治国要求,要严格贯彻实施《预算法》,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依法依规安排支出。二是落实政策。严格贯彻落实厉行节约、清理盘活存量资金等财政政策,严格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约束,严禁超预算、无预算安排支出,支出不留硬缺口。
4.严肃主体责任。一是严肃法制意识。强化部门支出责任主体,严格执行财政财务管理各项规定,严肃财经纪律,真实反映单位基础情况和资金需求。二是合理保障配置。适应改革变化和精细化管理要求,更加强化部门履职尽责,财务工作量不断增加,要恢复缺失岗位,配齐人力物力。单位要选用财政统一推荐的财务管理核算软件,便于对接。三是加强财务管理。要加强基础信息管理,设立人员、编制、资产台账,实现实时动态管理。四是强化部门预算公开主体责任,加大公众参与国家治理力度,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积极主动公开部门预决算信息和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检查,确保部门预决算信息公开、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