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野下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的影响因素
2021-01-16张小刚兰牡丹
张小刚,兰牡丹
(湖南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高校“两型校园”建设是教育部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进度。高校“两型校园”建设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优化高校育人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高校“两型校园”建设含义、高校“两型校园”建设与生态文明的关系、高校“两型校园”建设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加强对高校“两型校园”建设影响因素整体内在关系的研究分析,加强高校“两型校园”建设,加快高校“两型校园”建设评价指标的建立,从而推动基于生态文明视野的高校“两型校园”建设。
一 高校“两型校园”建设和影响因素的内涵
(一)“两型校园”的含义
“两型校园”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提出的新概念,目前关于“两型校园”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其核心内容是一致的。“两型校园”是资源节约型校园和环境友好型校园的统称,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校园的缩影。[1]资源节约型校园就是学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以提高学校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建立节约型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效率,不断促进自身有效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发展形态。环境友好型校园要求在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前提下,合理配置和安排人工环境资源。在校园范围内还应该倡导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形成人人关爱环境、人人保护环境的校园风尚和文化氛围,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两型校园”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倡导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一种形态,更是高校探索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人与自然和谐的全新发展道路,“两型校园”建设具有系统性、共生型、耦合性、渐进性和创新性等特点。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职能,在建立“两型校园”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高校不仅能培养两型人才,还能输出两型科技,所以高校“两型校园”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是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两型校园”建设影响因素
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的影响因素是指影响高校“两型校园”建设进度的内部条件或外部条件,这些影响因素对高校“两型校园”建设起到推进或阻碍作用。[2]高校“两型校园”建设影响因素可从资源利用、环境建设、校园文化三个角度研究,如年生均水耗、年生均电耗、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再生水利用率、废纸回收利用率等。这些影响因素都会直接影响高校“两型校园”的建设进度,也是高校“两型校园”建设进度的衡量指标。加强对高校“两型校园”建设影响因素整体内在关系的研究分析,能帮助高校在建设过程中分清主次、扬长避短,从而加快高校“两型校园”建设进度。
(三)影响因素研究的重要性
一是加快“两型校园”建设进度。高校“两型校园”建设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型社会”建设提出的重要举措。加强对高校“两型校园”建设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影响因素整体内在关系,从不同角度进一步深入了解和考核高校“两型校园”建设进度。对“两型校园”建设目标规划的完成情况,用各项影响因素给予描述,反映进程成果,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机制的形成。
二是建立“两型校园”评价指标。进一步构建高校“两型校园”评价指标体系,能弥补该领域研究的不足,丰富并发展“两型校园”建设理论,加强“两型校园”建设和生态文明的联系,为高校的发展提出更高的目标。也能对高校“两型校园”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高校管理层能够及时地对决策进行改进和调整,正确处理好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3]
二 高校“两型校园”建设与生态文明发展内在关系
(一)高校“两型校园”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全国高校为贯彻落实国家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纷纷提出“两型校园”建设各方面的规划和建设目标,在制度建立、教育观念以及行动落实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4]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的出发点是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教育部相关要求,但在其建设过程中高校容易违背其出发点,脱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只注重形象工作建设,并未真正从高校师生员工的实际出发进行“两型校园”建设,高校师生员工在思想观念上、自觉落实行为上与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的目标有着明显的差距。如果不积极采取行动,高校不仅难以实现“两型校园”建设规划,学校的发展也会受到相应影响。高校在进行“两型校园”建设时,不仅在行为落实要贯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思想观念、制度体制上也同样要贯彻生态文明要求,循序渐进,适时变通,要以资源节约型校园为关键,以环境友好型校园为目标,不能只做形象工作建设。[5]
(二)高校“两型校园”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体现
2012 年11 月,中共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2015年10 月,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把“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单独一章提出来。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长期战略任务,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是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的指南和方向,高校“两型校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是生态文明的微观体现。[5]高校“两型校园”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评价指标,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评价中“两型校园”建设是一个关键因素。高校“两型校园”的建设进度可以微观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度,可根据“两型校园”的建设进度及时调整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规划和要求。加快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的研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6]
三 高校“两型校园”建设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是对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研究。1990 年在法国塔乐礼杜夫特大学举行的“大学在环境管理与永续发展的角色”国际研讨会中,由22 位大学校长与主要领导人共同发起签署了塔乐礼宣言,环保专家吴芳提出“两型学校”是“两型社会”的缩影,高校应以两型社会建设的标准,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加快两型校园的研究和建设,为两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孔靓对武汉高校“两型校园”建设进行研究,发现“两型校园”建设不仅是武汉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武汉高校应有的社会责任,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建设两型校园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二是对高校“两型校园”影响因素的研究。张祥永、于鲸通过分析绿色校园建设发展的现状,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的因素有:缺少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专业师资人才严重短缺、社会环保责任和意识的缺乏;徐水太、黄锴强、薛飞以我国绿色大学建设为研究对象,从政府、社会、高校三个层面出发,得出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的影响因素分别是政策引导、资金支持、评价机制、表彰宣传、招聘标准、绿色产业、校企合作、重视程度、制度规划、课程设置、绿色科研、绿色活动、绿色文化、对外交流、师资力量、绿色技术。[7]
(二)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是研究成果总体数量较少。国内外学者对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几年随着生态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环保意识愈加强烈,相关研究逐步增加。现有关于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一具体高校创建“两型校园”的现状、分析其存在不足,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但对高校“两型校园”建设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中国知网检索论文不超过十篇,可供参考的文献十分有限。
二是国内学界对于“两型校园”建设研究缺乏总体规划和理论指导。从国内对高校“两型校园”建设影响因素已有研究成果来看,部分学者从个案研究层面出发,其影响因素主要从政府、社会、高校三个层次分析,评价角度单一且分散,在分析的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不能直接为高校“两型校园”建设提供指导与借鉴。
对高校“两型校园”建设影响因素进行重新梳理和研究,可以有效将“两型校园”建设统筹到高校发展各个层面进行研究,实现“资源节约型校园”与“环境友好型校园”有机融合,[8]从而探索在“两型校园”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如何落实十九大精神。针对目前关于高校“两型校园”建设影响因素研究成果总体数量较少的现状,加快高校“两型校园”建设进度,帮助高校在“两型校园”建设过程中分清主次,扬长避短,加强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针对“两型校园”建设研究缺乏总体的规划和理论指导意义的现状,从高校的总体性出发,综合考虑影响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的各种因素,对因素之间的整体内在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具有一般代表性的理论,指导各高校的“两型校园”建设,同时也可以为加快高校“两型校园”建设建立一套系统的评价指标,为高校“两型校园”建设提供重要的依据,在学术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 基于生态文明高校“两型校园”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一)资源利用是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的基础
一是水、电、土地资源利用情况。水资源和电资源是影响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的重要因素。[9]年生均水耗、年生均电耗是衡量高校水、电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指标。土地资源是高校建设过程中的另一基本资源,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影响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的重要因素。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一般是指高校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按校区总人口分配的人均面积,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越合理,则高校对校区土地资源利用率越高。高校水、电、土地等基本资源的利用情况,能直观反映出高校资源利用总体情况,也能对高校“两型校园”建设产生直接影响。
二是再生水、废纸回收利用率。从经济的角度看,再生水的成本最低,从环保的角度看,污水再生利用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生态的良性循环。高校在“两型校园”建设过程中提高再生水的利用,有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有助于改善校园生态环境,实现水生态的良性循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课本、工具书、报刊等纸张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废纸,废纸回收利用率越高代表纸张浪费越少,且产生的校园垃圾也会越少。[10]因此,废纸回收利用率不仅会影响高校资源的利用情况,也会影响到校园的生态环境。
(二)环境建设是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的关键
一是校园绿化建设、生活垃圾处理情况。环境友好型校园是“两型校园”建设的目标,是高校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高校师生员工重视环境要素,校园生态环境建设是环境友好型校园的重要体现。[11]首先,校园绿化覆盖率是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能直接反映高校“两型校园”建设过程中对校园生态环境的总体规划和重视程度。其次,校园生活垃圾的有效处理和合理利用是推动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的重要方面。生活垃圾处理率是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高校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机制,再针对不同种类的垃圾进行有效处理,提高校园生活垃圾利用率,才能真正实现校园垃圾的无害化和资源化,进一步加快“两型校园”建设进度。
二是环境保护支出占财务比重。培养高校师生员工重视环境要素,人与环境共存的理念的形成离不开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的大力宣传和各项投入,自然也离不开资金支持,[12]因此环境保护支出是两型资金重要组成部分,其占财务比重是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环境保护费用越高说明高校对校园生态环境建设投入越多,能不断促进环境友好型校园的建设;同时也说明高校在环境保护技术、科技等投入越多,能推动两型技术在高校“两型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和输出,进一步推进高校“两型校园”建设。[13]环境建设是高校精神风貌、审美情趣、价值趋向的反映,也对学生有着潜在的教育功能。
(三)校园文化是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的保障
一是两型制度、两型课程建设数目。校园文化是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的软环境,是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两型制度、两型课程是两型校园文化的基础部分,把握好两型制度、两型课程建设能促进高校“两型校园”的建立。高校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要求,科学规划,统筹全局,以资源节约型校园为基础,以环境友好型校园为目标,增加两型制度建设数目,使得两型制度涉及行政、后勤、基建、科研和公共服务各个方面,从而提高各部门的重视度和积极性。在日常教学中,两型课程建设数目能让师生不断重视“两型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两型校园文化氛围,使得学生形成“两型校园”理念,培养两型人才。
二是两型科研投入与产出情况。两型科技是两型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两型校园”建设另一重要影响因素。高校两型科研投入与产出是指使用和研发节能环保技术相结合,在两型技术应用上,在节能环保设施建设中推进节能建筑,置办绿地为喷灌系统、智能化浴室管理系统、空气能热水器、一级节能空调等节能环保设备;[14]在两型技术输出上,高校作为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科学研究是其重要职能之一,应研发两型科技以推动“两型校园”建设的进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大对智能技术、风力发电、环保材料、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力度,并在高校开展节能环保创新研究活动,输出对高校“两型校园”建设具有实质意义的两型技术成果,将其成果进行转化,加快“两型校园”建设,[15]从而实现校内两型校园建设推动校外两型社会发展。
三是体育设施利用率。高校体育设施主要包括校区体育场地设施和体育器材设施。近年来,我国高校建设的体育场地,尤其是大型室外田径运动场和大型体育室内场地,与其相配套的体育器材设施也较为齐全。高校体育设施是高校“两型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设施的利用率是影响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的重要因素。其利用率越高,对高校体育设施的投入浪费越少,进一步加快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的进度。
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生为主体,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精神保障,[16]具有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两型制度、两型课程、两型科技和体育设施利用率都是高校两型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两型文化能促进两型校园理念的形成,培养两型人才,为高校“两型校园”建设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