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味诗歌的情感表达

2021-01-15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1年25期
关键词:伤心江南风景

1.理解意象,体会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特征,才能较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所谓意境,就是作者调动生活积累,运用艺术表现手法,整合各种意象,使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物象相互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境界。一般来说,意境都是由诗歌的意象创设出来的,因此,考生在鉴赏现代诗歌时,要善于理解诗歌的意象,对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进行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意境之美。

2.品味语言,分析技巧。

考生要品味诗歌的语言,掌握阅读、理解现代诗歌的技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诗歌的形式入手。不同形式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有不同特点。比如,叙事诗与抒情诗的形式不同,风格、特点也不同。

(2)从诗歌的标题入手。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诗歌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贯串诗歌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3)从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入手。品味含义深刻、隽永的字词,捕捉诗歌中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能找到理解诗歌的钥匙。

(4)从诗歌中含有诗眼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往往最能体现诗歌的内涵及表达技巧。

(5)从诗歌所选取的意象入手。要留心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意,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

(6)从诗歌营造的意境入手。要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意境,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7)从诗歌的手法、技巧入手。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抒情方式、修辞手法,有助于披文入情。

正是江南好风景

◎王统照

正是江南好风景:

几千里的绿芜铺成血茵,

流火、飞弹消毁了柔梦般村镇,

耻恨印记烙在每个男女的面纹,

春风,吹散开多少流亡哀训?

正是江南好风景:

桃花血湮没了儿女的碎身,

江流中,腐尸飽涨着怨愤,

火光,远方,近处高烧着红云,

春风,再不肯传送燕雏清音。

正是江南好风景:

到处都弥满搏战尘昏,

一线游丝粘不到游春人的足跟。

朋友,四月天长还觉春困?

你,卧在你的国土,

也有你的家乡,你的知亲?

正是江南好风景:

遍山野一片“秋烧”春痕,

谁的梦还牵含着水软山温?

祭钟从高空撞动,滴血红殷,

你,听清否?这钟声——

可还为旧江南的春日晨昏?

1938年春末

(选自《王统照诗选》)

赏析

这首诗由四节组成,每一节都用“正是江南好风景”领起,说的是“江南好风景”,具体描写的却是一幅幅凄惨可怖的景象。“正是江南好风景”一句的反复吟唱,是一句悲愤的反语,也是一种突出和强调。

诗歌的第一、二节主要写日军侵华战争给江南村镇带来的灾难。诗人以简洁的笔法,勾勒出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的惨象,以此来控诉日本侵略者杀人放火的罪行,激发人民抗敌救国的斗志。“绿芜铺成血茵”“桃花血湮没了儿女的碎身”,在一片血光中,诗人看到了“烙”在男女面纹上的“耻恨印记”,看到了“饱涨着怨愤的死尸”,这一虚实相映的描述表现了人们对侵略者的痛恨。

第三节和第四节,诗人从对痛苦和灾难的描述,转向激发人民的斗志的慷慨陈词。“朋友,四月天长还觉春困?”“谁的梦还牵含着水软山温?”由“睡”到“梦”层层递进的诘问,呼唤人们觉醒、抗争。“祭钟从高空撞动,滴血红殷”,既写出生者对死者的悼念,也写出死者对生者的警示。“你,听清否?这钟声——可还为旧江南的春日晨昏?”进一步表明如今的钟声已不是昔日江南的暮鼓晨钟,而是激励人们保卫家园的战斗指令。

借鉴

这首诗的题目所引起的想象,是江南春天美好的景象:桃花盛开,绿草成茵。然而“七七”事变后,美丽的江南遭到日军铁蹄的蹂躏,昔日“柔梦般”的“好风景”不复存在,诗人用“绿芜”“春风”与“流火”“飞弹”等意象进行对比,收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全诗四节层层递进,渐次高扬,诗人不仅着重描绘了一幕幕现实惨剧来唤起国人抗敌救国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还多处采用诘问句式,让人们在亲切诚挚的反问中深思,从而觉醒、感奋,投入抗日斗争的洪流。这种反诘句式的运用,既增强了诗歌的启示、激励作用,也丰富了它的审美力度。全诗基调悲而不凄,哀而不伤,表现出诗人深挚的爱国情感和急切的内心期待。

向善而生的树

◎冰 客

树木 向善而生

造就一世的孤独

生长总是让它

挺立起向上的力量

泥土与四季

和独立的旷野

是它一生同病相怜的伙伴

孤独

自不言说

遗落的树叶

是一片片伤心的秋天

树叶落尽

一树的孤独落尽

默默生长的是年轮

是穿过秋天的时间

站在这株孤独的树下

没有什么伤心

比孤独的树更加伤心

落尽叶子的树

只有用伸向天空的树枝

向四季呼唤

呼唤冬天过去

春天早来

(选自《总有一条路通向故乡》)

赏析

这首诗共23行,分为三节。第一节写树的孤独。开头“树木/向善而生/造就一世的孤独”,暗示了树木因一心向善而永远孤独,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在世风俗雨中,“生长总是让它/挺立起向上的力量”,树不仅一心向善,而且天天向上,在孤独之中有方向、有追求,这十分难得。它一生与“泥土”“四季”“独立的旷野”为伴,“孤独/自不言说”。在此,诗人创设了孤独的背景,增添了全诗的苍茫感。

第二节写树的寥落。秋风萧瑟,黄叶纷纷,最能引发人的伤感情绪,所以,“遗落的树叶/是一片片伤心的秋天”。当“树叶落尽/一树的孤独落尽”,剩下的只有“默默生长”的一圈圈年轮,只有“穿过秋天”的一寸寸时间。年轮是看得见的,那是生命的记录;时间是看不见的,那是季节的轮回。树将走进更为严酷的冬天,也积蓄着春天再出发的能量。同时,树的坚韧性也深藏在孤独之中。

第三节写树的呼唤。秋凉叶落,树光秃秃的,诗人“站在这株孤独的树下”回忆过往,伤心不可避免,但与“孤独的树”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没有什么伤心/比孤独的树更加伤心”,强调了树的伤心,为诗歌的结尾蓄力。你看,那株“落尽叶子的树/只有用伸向天空的树枝/向四季呼唤”,呼唤“冬天过去/春天早来”。这树传达了诗人的心声:一心向善,向往春天,就必然会焕发蓬勃的力量。

借鉴

树本是自然之物,通过诗人主观情感的处理,内化成诗人的自我形象:孤独而善良,坚定而执着。树生长在大地之上,也生长在诗人的心灵之中,这棵“孤独的树”被诗人的心灵净化洗礼之后,成了一棵精神的大树,矗立在读者的心中,散发着持久的精神魅力和人格力量。

董玲在《试论意境的人格化》一文中说:“意境的创造过程实为人格化的过程,意境的永恒价值在于其人格魅力。”什么是人格化呢?人格化就是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将人的行为与心理、情感与态度、精神与品质,寄寓于事物身上,以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表现力。诗人冰客借一棵孤独之树,完成了自我形象的塑造,彰显着人格的力量,反射出思想的光辉。

【刘为民/供稿】

猜你喜欢

伤心江南风景
这么写,才伤心
伤心人之伤心语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分快乐,分伤心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