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需要怎样的博物馆教育

2021-01-15

商周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博物馆学校课程

博物馆将科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加以展示,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感染力,是公众了解历史、认识世界的现实教科书。

5月17日是国际博物馆日。

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聚焦后疫情时代,面对未来社会、经济、环境等挑战,博物馆应如何开启新思考、探索新模式、提出新方案,展开广泛探讨。

博物馆将科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加以展示,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感染力,是公众了解历史、认识世界的现实教科书。

“2019年全国博物馆名录”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拥有5535家博物馆,2019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2.86万个,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举办社会教育活动33.46万场。

在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郑奕看来,

“博物馆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她曾在一次采访中援引《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手册》一书对“博物馆教育”的界定——博物馆教育被最广义地理解为任何促进公众知识或体验的博物馆活动,教育的愿景事实上也是博物馆使命和整体目标的体现。教育和展览彼此关联,并应互相包含。博物馆的最大特性在于以“实物”为基础,“基于实物的学习”是博物馆教育的最大优势。

2020年10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对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明确指导意见。《中国教育报》近期对博物馆开展中小学教育的情况做了调查,在近2000名参与调查的家长中,20%家长表示尚未带孩子去过博物馆。博物馆与中小学合作方面也不太乐观,66%的家长表示,孩子所在的学校没有组织过线下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相关活动。与此同时,90%的家长认为博物馆资源对于孩子的教育有用处,能够扩展孩子的知识面。

博物馆体验要更好地融入学校教育

一些发达国家将博物馆视为学校天然的合作伙伴,把博物馆定位为儿童和青少年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和最值得信赖的器物信息资源之一。

日本博物馆对于学生的开放度极高,同时各馆也积极探索与学校教育的联动机制,向青少年提供大量的校外学习机会和体验式教育。比如,东京国立博物馆与21所学校结成了合作关系。

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博物馆研究专家福井庸子多年关注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她曾在一次交流中分享:“博物馆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教育和学习,这对学生志愿精神培养,增加知识和人格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她介绍了日本的一些经验,比如超越传统概念的自由主题,孩子可以制定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加强孩子的自我肯定,只要自己觉得有趣就可开展活动,从头到尾有义工陪伴。她建议,学生在博物馆的体验不仅仅是课外,而且要更好地融入学校教育。

美国博物馆同样也构建了完善的博物馆教育体系——K-12教育在美国博物馆非常普遍,几乎每个博物馆都有针对各个年龄段学生的教育项目:与学前教育相对接,让博物馆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和学校建立了共建合作关系,与学校教学形成互补;和家庭教育结合,为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不论规模大小,绝大部分的美国博物馆都有着力量强大的公众教育部或教育服务部。这些教育部门的人员包括参与教育活动的专业人员、专职的教育工作者和庞大的志愿者三部分构成。例如作为美国最佳十大艺术博物馆之一的美国高等艺术博物馆,教育活动多种多样,部门内部分工明确——释展、学校项目、家庭项目、特殊群体教育项目各有专人负责,同时部门内部相互支持,共同做好社会教育整体工作。

如何成为第二课堂而不仅是走马观花

相对于学校的教育方式,博物馆的教育环境更具有立体感,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点,能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及时补充、拓展与延伸,这也正是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但是由于专业组织者和志愿者的资源问题,这些课程数量还是比较少。很多家庭自行去带孩子主要就是参观和体验,缺乏引导,探究和发现也不夠。

如何让博物馆真正成为第二课堂而不仅仅限于走马观花,郑奕建议,将博物馆逐步纳入我国中小学教育体系的制度建设。

《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印发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要看到,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尚有待进一步健全,博物馆教育资源供给和中小学校教育教学需求之间的有机融合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博物馆教育功能发挥的途径和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创新。

针对这些问题,这份意见特别强调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需求的有机衔接,更加明确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文物部门与博物馆各自在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责任分工和具体要求,更加突出博物馆教育课程开发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互补和有机融合。

眼下,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把课堂放进了博物馆。但不可否认的是,受评价体系、安全以及经费等因素限制,很多学校仍然不愿意或不积极让学生走进博物馆。同时,馆校合作的形式基本以学生实地考察为主,甚至还是一次性的,博物馆尚未充分发挥其教育的作用。

与之相对比,欧美等博物馆事业发达国家,在政府主导下,早已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比如英国自小学起就有在博物馆内授课的课程,并且这些课程还会根据各馆的发展而调整。

“我国的博物馆每年新增180-200家,数量大幅增加,使得博物馆课程入课表成为可能,”郑奕说,博物馆课程如果纳入课程表,那就有了课时保障,这些课程可以涉及历史、德育、实践等各种领域。她同时指出,在“破墙”把课堂搬进图书馆,再把博物馆课程放入课表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从学历学位的源头上培养主要服务于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的校外教师,打造一支正规、稳定的校外教师师资队伍。

除此之外,结合美国教育提出的STEM教育理念,博物馆推出STEAM教育项目,在博物馆里通过艺术学习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方面的知识,艺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一思路很有借鉴意义。我国的博物馆教育多注重单纯历史知识的传播,有的历史类馆只关注藏品故事,没有深入挖掘其他层面的知识,不管是绘画、雕塑还是瓷器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赏析,制作工艺、方法、选用材料、色彩搭配等都是很好的综合实践课程知识。

(本刊编辑综合整理)

由于专业组织者和志愿者的资源问题,这些课程数量还是比较少。很多家庭自行去带孩子主要就是参观和体验,缺乏引导,探究和发现也不够。

猜你喜欢

博物馆学校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博物馆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学校推介
露天博物馆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