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近名家

2021-01-15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1年44期
关键词:臧克家名家诗人

预测理由

了解名家,走进他们的内心,体会他们的感受,进行一场不分年代、不分年龄的心灵对话,你会发现,名家与你的距离渐渐缩小……中考阅读题中,名家与名作的出镜率很高,尤其是关于名家的文章和传记,是中考命题的重点内容。欣赏名家优美动人的作品,感悟名家做人处世之准则,对于考生来说非常重要。

文本阅读一

臧克家:诗比人更长寿

◎余 玮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②念过中学的人,没有谁不熟悉这段诗句。中国当代诗坛大师臧克家的《有的人》教育了几代人。

③臧克家从小生活在一个诗的王国,家庭的文化氛围很浓。父亲和祖父都好诗,他的庶祖母给他讲《聊斋》,说《水浒》,话《西游记》,“这些故事,常引出我同情的眼泪和美好的幻想。”臧克家永久也不能磨灭这些在心上打上的深深的印记。

④臧克家喜欢整天跟穷人的孩子在一起,“我同情他们,热爱他们。童年的一段乡村生活,使我认识了人间的穷愁、疾苦和贫富的悬殊。他们的纯朴、刻苦、良善深深的影响了我……我的脉管里流入了农民的血。我高兴,有人说我是‘农民诗人’。不错,我是‘泥土里的人’。”

⑤1923年,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臧克家接受到“五四”新文学思潮的影响。这时期,他读的新诗很多,也写了不少诗作。1930年,臧克家被国立青岛大学破格录取。这期间,在闻一多先生的指导下,他以难民、洋车夫、渔翁等一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着笔点,创作了不少好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朱自清评曰:“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⑥臧老经历了20世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全部过程,入过学,打过仗,随军采访,主编杂志……这种生活境地、职业的变更,令他有了更丰富更鲜活的生活素材,也正是这些,触发了他的灵感。激情勃发的臧克家,由“农民诗人”成了“人民诗人”。

⑦臧老的床头高高的排放着一摞摞书刊,上面少不了他的圈圈点点或评论。他历来嗜书如命,到老年却自觉心里空虚,因此更以补课的心情拼命读书。他每天用于读书的时间不少于全部活动的三分之一,孤灯夜读,思接千载,名篇佳作,会心动情,是他生活的又一大乐趣。

⑧他不仅读,而且写。其中,不少文章文情并茂,精辟独到,颇有见地。臧克家从不想自己“来日无多”,只是笔耕不辍,依旧诗涌成潮,虽在文坛已耕耘了60多年,但他那颗跳动的诗心充满活力。他从未停止过写作,即使是在病魔缠身、卧床不起的情况下,也仍不放下手中的笔。他把写作视为与病魔斗争的一种手段,进入九秩仍坚持天天定时伏案工作。近年,他还出版了《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臧克家序跋选》《放歌新岁月》,并主编了《毛主席诗词鉴赏》等书籍。尽管因为年长,作品数量大为减少,但诗的内涵却愈加醇厚。诗作《我》寥寥10字,却滚热发烫:“我/一团火/灼人/也将自焚。”这诗是他性格、人格的写照。

⑨诗人还有一个特别而又不特别的爱好,那便是喜爱跟孩子在一块。老先生已经走过了99个春秋,虽经历了世间沧桑,饱览了人生百态,但晚年的他依然童趣不失、笑声爽朗。以前每次散步,小朋友见到了他,总是老远就“臧爷爷”喊个不停。他们的臧爷爷也乐于与他们在一起捉迷藏或踢沙包,这时候,臧老也变成了“老天真”。在孩子们中间,他成了“孩子王”,童心十足。诗人甚为关心儿童事业的发展:在“希望工程”刚开始启动时,他便长期资助甘肃武威市失学女孩常清玉;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破土动工,他得知后无偿捐献了自己刚收到的10000元著作稿酬……

⑩臧克家,一个与诗并辔而行的名字,一个和他的诗同样光辉着的名字,像明亮的星斗,高悬于中国诗坛的天空。臧克家当年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今天,用来送别诗人自己,仍是最好的挽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选自《大地》,有删改)

训练

1.文章在开篇和结尾引用《有的人》中的诗句,请结合文本简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

2.文章说臧克家由“農民诗人”变成了“人民诗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转变历程。

答:

3.文章题目说:“诗比人更长寿。”请结合臧克家的生活经历,谈谈怎样成就卓越的艺术人生。

答:

文本阅读二

我所见的叶圣陶

◎朱自清

①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

②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

③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刊,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发现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娇揉造作而成。

④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⑤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却是片刻的感兴。如《稻草人》中《大喉咙》一篇便是。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呵。”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的稿子极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他往往称述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说月报》;照例用平信寄。我总劝他挂号;但他说:“我老是这样的。”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写得真不少,教人羡慕不已。

⑥十六年一月,我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那晚快夜半了,走过爱多亚路,他向我诵周美成的词,“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我没有说什么;那时的心情,大约也不能说什么的。我们到一品香又消磨了半夜,这一回特别对不起圣陶;他是不能少睡觉的人。他家虽住在上海,而起居还依着乡居的日子;早七点起,晚九点睡。有一回我九点十分去,他家已熄了灯,关好了门。这种自然的、有秩序的生活是对的。那晚上伯祥说:“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想起来真是不知要怎样感谢才好。

⑦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有删改)

训练

1.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

答:

2.说说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

3.文章第⑤⑥段详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两部分内容?

答:

4.为什么本文的标题是“我所见的叶圣陶”,而不是“我所知道的叶圣陶”?

答:

【姚夏/供稿】

猜你喜欢

臧克家名家诗人
臧克家致刘征书信
默静在晚林中
怀臧克家老先生(外七章)
老马
名家之约
名家之约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