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歌剧《伤逝》中子君咏叹调的赏析

2021-01-15唐楚薇

参花(下) 2021年12期
关键词:伤逝咏叹调赏析

摘要:歌剧是世界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歌剧传入我国之后,许多结合了我国文化特色的歌剧被创作出来。歌剧《伤逝》以鲁迅的同名小说为创作基础,充分结合了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艺术歌曲的特点,在歌剧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歌剧《伤逝》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对《伤逝》中的《风萧瑟》《不幸的人生》《一抹夕阳》三首咏叹调进行分析。

关键词:《伤逝》 咏叹调 赏析

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不仅能够呈现出优美的旋律,还承载着某一特定社会阶段的文化要素和内涵。歌剧作为音乐作品的一部分,在发展的过程中诞生了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旋律和作品。咏叹调是歌剧人物形象的主要表现方式,歌剧《伤逝》中的三首咏叹调,是建立女主角子君人物形象的重要途径。对歌剧《伤逝》中子君咏叹调进行赏析,能够通过更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来提高演唱技巧和能力。

一、咏叹调与歌剧《伤逝》

(一)咏叹调

詠叹调是声乐艺术领域发展到现在,最具艺术表现张力,最能够体现作品情感的声乐体裁。将声乐艺术中的咏叹调与歌剧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展现歌剧所拥有的独特魅力,歌剧所选择的大多数题材也能够通过咏叹调进行更好地诠释。在世界歌剧的发展历史中,许多经典的歌剧作品中都融合了咏叹调的声乐元素。[1]歌剧《卡门》中的《斗牛士之歌》,《茶花女》中的《饮酒歌》都是咏叹调的主要代表作品和旋律。咏叹调也被称为抒情调,主要是通过单声部或多声部来实现对优美旋律的演唱,在赏析一首咏叹调时,需要重点注意咏叹调的音乐词汇与演唱处理。

(二)歌剧《伤逝》

《伤逝》是我国歌剧发展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该作品的创作初衷是纪念我国近代文学家鲁迅一百周年诞辰。该作品以鲁迅的同名小说《伤逝》为创作基础,通过对《伤逝》小说原著的改编,加入一定的音乐和歌剧元素,将《伤逝》中的思想内容展现出来,在促进歌剧内容戏剧化的同时,也能够凸显出独特的音乐艺术魅力。[2]歌剧《伤逝》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作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该作品的剧情和音乐创作者在充分保留原著写作风格的同时,更加注重体现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变化,让歌剧作品在演唱的过程中能够呈现出更高的艺术效果和价值。

与传统的歌剧作品不同,《伤逝》在整体的创作中并没有沿用以往歌剧的结构划分方式,而是将传统的“幕”“场”转变为以“春、夏、秋、冬”四个篇章主题为主的结构。与传统的歌剧结构相比,这种歌剧结构能够更好地划分歌剧剧情的变化和核心情感的递进表达。[3]除此之外,歌剧《伤逝》与传统歌剧存在的不同还主要体现在人物的数量上,四个演员贯穿整部歌剧的始终,而女主角子君的咏叹调更是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诠释。在该歌剧作品表演之后,三首咏叹调也成为能够代表《伤逝》的经典声乐作品。

二、歌剧《伤逝》中子君咏叹调的具体赏析

歌剧《伤逝》不仅是我国歌剧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在剧情的创作和舞台演唱中呈现出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也能够为现阶段我国歌剧作品的创作提供更有效的经验借鉴。与此同时,歌剧《伤逝》中设计的三首最具代表性的咏叹调,也成为人们赏析女主角子君这一人物形象、研究歌剧声乐演唱技巧、赏析整部歌剧作品的重要载体。《伤逝》中描写女主角子君的咏叹调以《风萧瑟》《不幸的人生》《一抹夕阳》三首为主,在对咏叹调进行赏析时,主要可以从以上三首声乐作品入手。

(一)《一抹夕阳》

《伤逝》的原著主要体现了主人公与封建礼教斗争的精神,在故事的创作背景下,《伤逝》不仅仅描绘了一幅情节精彩、人物形象深刻的文学作品,更是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现状、具有丰富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经典作品。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得知,歌剧《伤逝》在创作中主要是依据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实现作品整体结构设计的,《一抹夕阳》出现在“夏”章节中,剧中的男女主角涓生和子君同属于觉醒的知识分子,这首旋律优美的咏叹调的出现背景,以涓生和子君勇于突破世俗的眼光,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理想的爱情为主。因而这首咏叹调的主题风格以优美动听的抒情旋律为主。

在对歌剧中的咏叹调进行赏析时,最主要的就是要联系歌剧前后的剧情来体会旋律的变化。《一抹夕阳》是典型的咏叹调,是在歌剧《伤逝》的第6曲,在这一阶段,无论是故事背景的铺垫还是男女主角的心理都处于变化较为平缓的阶段,因而《一抹夕阳》的旋律和曲调主要应用传统的“ABA”曲式结构,就可以实现对女主角子君人物形象的刻画。在这一时期,子君的内心是喜悦的,在歌词的演绎中,观众能够清晰地体会到一幅优美的画面。

《一抹夕阳》的曲段分为A段和B段,A段的曲调以平缓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为主,歌词的演唱音域以中低声区为主。这种音乐节奏和旋律要求演唱者保证气息的连续性,在保证旋律线条平稳流畅的同时,为观众提供一场优美的听觉盛宴。而《一抹夕阳》在进入B段之后,首先以一个八度的曲调进入中声区,这种变化能够有效调动演员自身和观众的情绪。而在乐曲高潮部分之后,高音区和三连音的节奏变化则是子君心情变化的真实反映。在高潮结束之后,《一抹夕阳》乐曲的最后一段虽然与A段的旋律和演唱方式类似,但子君的心情状态是不同的,与A段的演唱情绪不同,最后一段以表达子君心情澎湃之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因而在演唱中要更加注重把握人物形象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二)《风萧瑟》

《风萧瑟》主要出现在歌剧《伤逝》中的“秋”章节,而随着歌剧整体剧情的变化,在《风萧瑟》这一咏叹调出现之前,女主人公子君与涓生的爱情因外界的嘲讽和生活的压力而动摇,《风萧瑟》主要是抒发女主人公对生活的思索和困惑,因而能够呈现出比较戏剧性的音乐旋律和演唱变化。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得知,音乐词汇与演唱处理是分析咏叹调最主要的两部分内容。在对《风萧瑟》这一咏叹调进行赏析时,也主要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与《一抹夕阳》不同的是,《风萧瑟》出现的时间刚好是女主人公子君心理产生动摇和困惑的阶段,因而《风萧瑟》曲调和旋律的呈现更加自由。在降G调的总体声调基础上,通过复三部曲式来实现子君对生活产生的迷茫和困惑情绪。《风萧瑟》开头的“风萧瑟,叶飘落,人生是这样的令人迷惑”一句,为全首曲调奠定了紧张、迷茫、惶恐的情感基调。在演唱这一小节时,演唱者不仅要控制好演唱的气息和声音,还要能够表现出子君内省的心理和情绪变化。为了表现人物心理的戏剧性变化和戏剧本身的张力,在这一小节结束之后,与短暂的休止相连的是连续的震音和三连音的旋律曲调表现形式。而在演唱的歌词中,秋风和落叶的反复出现也更能够渲染苦闷和消极的情绪。

在进入《风萧瑟》的高潮部分之后,音乐的曲调呈现出跌宕起伏的特点,节奏也在频繁转换,这样不仅是为了体现剧情内容的戏剧性和结构张力,也能够充分调动演员自身和观众的情绪,将子君内心愤恨、激动的情绪在演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演唱《风萧瑟》的高潮部分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现丰满的人物形象,演唱者需要适当增加声音的宽度和厚度。

(三)《不幸的人生》

《不幸的人生》出现在歌剧《伤逝》的“冬”篇章中,是整部歌剧的第39曲。在整个“冬”篇章中,子君在经过生活的磨难打击之后,选择了离开与涓生曾经生活了多年的家。《不幸的人生》这一咏叹调的出现,主要是为刻画子君内心绝望、迷茫的心理情绪变化。《不幸的人生》从整体上来说,也是以较为自由的音乐词汇为主,利用f小调、F大调、c小调和f小调的曲调变化来展现女主人公子君此时较为复杂、层层递进的情绪变化。

《不幸的人生》的开始阶段以小调接入,通过低沉的延长来展现女主人公低沉、悲伤而又压抑的情绪。三拍子与四拍子节奏的转换,使得音乐曲调逐渐进入紧张的状态,在转入F大调之后,曲调与四句“别了”歌词的融合,充分体现了女主人公此时内心的痛苦挣扎,因而在演唱时,要更加注重渐强和减弱情绪的表达,用以诠释人物形象的内心矛盾冲突。而在曲调进行高潮部分之前,仍有一段较为压抑、沉闷的情绪变化,由低沉转向激动的音乐旋律的变化,将整部歌剧在表演中的张力推向了高潮,而女主人公在这一阶段的绝望情绪,也终于随着曲调情绪的变化得到释放。无论是从演唱者还是观众的角度来看,此时的曲调能够体现出较好的视听效果。在《不幸的人生》结尾处,演唱者需要控制好演唱的力度和速度,以便能够更好地表现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基于《伤逝》原著的情感基调,在演唱歌剧《伤逝》中子君的三首咏叹调时,不仅要注重情节和人物形象情绪的变化,还要更加注重对戏剧张力的表达。在实际的声乐表演中,这种情绪的递进变化和层次感,不仅能够帮助演唱者提高自身的演唱技巧和能力,还能够提高声乐的实践效果,在充分发挥歌剧作品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同时,促进声乐实践水平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咏叹调的研究,是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赏析各种歌剧作品的重要前提。为了体现人物形象的立体性,歌剧《伤逝》在融合了原著中人物形象的同时,通过三首咏叹调来完善子君的人物形象。这种编写歌剧的方式,不仅能够更好地尊重原著的内容,还能够将人物的心理与情感变化融合进音乐中,在升华歌剧主题的同时,提高歌剧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艺婷.探析歌剧《伤逝》中子君的咏叹调[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1(01):24-25.

[2]刘琳.歌剧《伤逝》中子君的咏叹调《不幸的人生》音乐分析与演唱探究[D].青岛大学,2020.

[3]毛晓彦.探析歌剧《伤逝》中子君两首最具代表性的咏叹调[D].西北民族大学,2019.

(作者简介:唐楚薇,女,本科,华南理工大学,研究方向:音乐)

(責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伤逝咏叹调赏析
亨德尔《弥赛亚》中咏叹调的音乐分析与演唱研究
浅析夏之咏叹——《一抹夕阳》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小说《伤逝》中男主人公“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步辇图赏析
清唱剧《以利亚》中两首男高音咏叹调演唱研究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
音乐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