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守”两“创”:论初中历史党史教育的“正”与“新”

2021-01-15吴金梅

关键词:守正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党史教育

吴金梅

摘    要:党史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党史教育重在对党的认同,要立足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从认同出发,守住党史的核心价值。教师应对核心概念进行解构、延伸和补充,搭建思维桥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其主要概念和特征;应渗透唯物史观,使学生理解和接纳唯物史观,学会用唯物史观来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还应创造新的情境和实践内化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和践行责任的意识。

关键词:党史教育;新民主主义革命;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并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对党史教育,我们要“立足实际、守正创新”,完成学习教育的各项任务。

初中阶段的“实际”是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而初中历史教材中,党史内容主要分布在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以下简称“教材”)八年级。下面,笔者以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的教学为例,尝试在“立足实际”的前提下,通过两“守”两“创”,论述党史教育的“正”与“新”,为初中历史的党史教育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

一、党史教育与守正创新

党史教育重在对党的认同,要让学生认识到党在推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以及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精神财富。由此,党史教育中的守正创新应从认同出发,守住党史的核心价值,为现实生活服务。

(一)从国家认同看党史教育

浙教研室〔2020〕25号文件中的附件《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新教材教学指导意见》指出:“国家认同,指对自己国家的政治、历史、文化等的认可和赞同。”国家认同包含着公民个体对国家群体所具有的独特情感、归属感和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而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因此,对党的认同是实现国家认同的必要途径。要认同我们的党,首先就要了解党的历史,真正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以史为鉴、以史明志。

本单元就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问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于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场域——国家来说,关系尤为密切。因此,这一阶段的党史历程,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深深铭记。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认同党的历史,就是认同党创建和领导的新中国,认同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教师应从认同的视角,引导学生在理清党建历史脉络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二)从守正创新悟党史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變中国、改变世界的,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因此,教师在开展党史教育时,要善用历史课,用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成功实例,守护真理,传递真理。

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主体正是中国共产党。因此,党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通过党史教育,引导学生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这就要求教师在党史教育中必须始终贯彻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守正即守护真理,守护正能量。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应在关注历史观念的同时,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探求史实的本质。创新即开辟途径,以新的形式呈现党史本质,使其在学习和传承中深入人心。

二、两“守”以“正”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通过党史学习,我们可以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党史教育中的守正,就是指让学生通过党史中的客观史实来认识真理的力量,并在对党史规律的认识过程中,坚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一)守党史概念,正客观史实

党史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成长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因此,教师在开展党史教育时,应把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相关概念讲清楚,让学生明了概念的史学内涵。历史具有不可重复性,近现代中国与当下的中国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性质和特征。学习历史不是简单记忆,而是要让学生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解决问题来理解历史,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提升历史素养。因此,教师应讲好、讲透党史的关键概念、核心概念。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不太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概念。教材中给出的释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笔者发现人民网上发表的刘建美的《什么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文中也有相关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该文还对此概念中的“新”展开了进一步的阐述。但在教学中,若直接呈现这两条释义,学生显然不能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对此概念进行解构和补充,以适应学生的认知需求。

教学中,笔者先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解构,呈现观点“这是一场革命”,再往这个“革命”中补充相关内容,搭建学生与这场“革命”之间的思维桥梁。笔者提出三个问题:“这场革命主张什么?它反对什么?它是由谁领导的?”通过对“主张”“反对”“领导”这三个关键词的追问,让学生理解“新”的特征以及“新”与“旧”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对核心概念的解构、延伸和补充,笔者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整个历史阶段的主要概念和特征,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让学生对党的诞生和成长背景有了明确的认识,为后续开展党史专题性学习搭建了平台。

(二)守党史规律,正唯物史观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因此,开展党史教育也要渗透唯物史观,使学生理解和接纳唯物史观,学会用唯物史观来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

例如,对“党的诞生”,教材中是这样论述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对该论述做减法,学生就得出结论:党的诞生不是偶然,是必然,这是一种客观需要。笔者追问:“什么是客观需要?是谁的客观需要?”因为初中階段的学生更适合在直观对比中理解词句的内涵,所以笔者引导学生寻找“客观”的反义词——主观。在学生理解了客观需要后,笔者再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阐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思考后一个问题,然后提出新的问题“近代直到1921年,中国社会已经产生了哪些进步,革命已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并出示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相关图片(略)。学生很快就调动已有的知识结构,迅速理解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情况,进而得出结论:中国需要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人民群众继续革命,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强盛。

接着,笔者又引导学生理解:党的诞生是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是满足一定条件后应运而生的。例如,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纷纷成立,为党的诞生奠定了组织基础。此外,还有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懂得了历史发展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党的诞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学生也学会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历史,认识我们的生活。

三、两“创”谋“新”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党史教育也需要创新。这里的“创”指的是创造新的情境和实践内化的空间,使学生在党史学习中能跳出历史看本质,为现实生活服务。比如,激发学生的情感联结点,创造党史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走近历史,真切感受党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精神财富。又如,党在不同时期带领人民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这份责任和担当需要后来者不断传承,将责任接力传递,使国家不断走向强盛。

(一)创育人情境,新精神传承

作为初中历史课教学,党史教育不能等同于历史知识和政治思想的填鸭,而是要将党的发展史以历史人物的具体事迹来呈现,并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展开。视频在情境创设中往往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以视听方式呈现的信息,立体感较强,氛围营造的效果也比较好,学生更容易接受。

例如,在学习“党的奋斗目标”时,播放电视剧《觉醒年代》第40集中李大钊与陈独秀的对话:

为什么要抛妻弃子,我们究竟想要什么……我们呢,是这个国家为数不多的文化人,文化人就是文明人,文明人就应该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负责,我们有责任带领人民进行抗争。我们要用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我们要建立不被外国人欺负,不受统治者压迫,没有贪官污吏,人人能够当家做主,人人都能生活在幸福平等生活的美好社会……我觉得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担当,我们谁都不能把它辜负了。

在这番对话之后,李大钊和陈独秀遇到了一批来自祖国各地的难民。通过对难民的了解,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那个时代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也更能理解这番对话了。背景音乐的情感渗透,语言的直接描述,视觉的直观冲击,营造出了相对真实的历史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摸到了那段历史。

此时,再让学生理解共产党人的责任,沉重、担当、勇敢、伟大等词汇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于是,学生对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就理解得更深刻了。此时,无须更多的语言表述,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已然深深镌刻在学生的心里。

(二)创践行内化,新责任导向

党史学习不是简单的浅层知识的掌握,更主要的是深层思维的激发和责任意识的践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化认识、内化思想。在党史学习中,学生需要在不断践行中形成主人翁意识,内化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载体,以独特的视角解读史实,以创新的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地开展实践探究,逐渐激发和培育学生的责任感。《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要“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而增强责任感,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依靠实践加以实现。

在学习“中共一大召开”的知识时,笔者对教材中的“相关史事”部分进行了补充呈现,引入了王会悟和红船的故事,体现了家乡名人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在对红船卫士王会悟的学习中,笔者先让学生通过演绎历史剧的形式,真切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的设计,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人物的时空距离,让他们更能感悟人物身上蕴含的“红船精神”。然后设计实践作业:在生活中,我们如何传承“红船精神”?并通过定期分享的形式进行后续跟踪,在班级内展示成果并交流,营造了学习和践行的浓厚氛围。

因此,在认识到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感以及为承担国家责任而展现的大无畏精神之后,教师应让学生思考:假如当时没有这样的共产党人,中国会怎样?如果没有这种敢于牺牲和奉献的革命精神,中国会怎样?在当下的生活中,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方式来传承和践行红色精神?

这样的追问,让学生在汹涌澎湃的情感刺激后,回归理性思考和现实生活。只有“思辨—实践—再思辨—再实践”这样螺旋上升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综上,虽然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并不完全是党史教育,但党史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教师只要合理把握和运用,就能使学生悟得真理、习得精神、担得责任。实践证明,我们党是有能力应对风云变幻的时代和未知困境的。总结党的先进理论和精神,在初中生中开展党史教育,理应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使命,也理应成为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

党史教育的“正”与“新”是辩证统一的有机体,体现了党史教育的方向和重心。当前的教育,面对的是新时代的学生,守什么“正”以及如何“守”是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而适应时代特点和学生心理,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创”和“新”,则决定了党史教育的效果和影响。因此,守正创新是进行初中历史党史教育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教师应在“守”和“创”两个方面下功夫,与学科教学、初中阶段学生特点等相结合,逐步推进,顺势引导。

猜你喜欢

守正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党史教育
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新时代国内广播剧发展路径
改革压茬推进广播事业守正创新、全面拓展
温儒敏: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高校党史教育的必要性及做法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网络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群沟通机制有效运行的结构分析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