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自动化系统应用模块课程联动改革研究

2021-01-15晏永红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3期

晏永红

摘 要:课程改革一直是单一课程的改革研究较多,随着应用型教学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武昌工学院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深入,势必要进行模块内以及模块之间相关课程的联动改革,通过分析研究现有课程存在问题,确定联动改革拟解决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结合现有的保障改革实施条件,制定改革目标,以体现武昌工学院专业特色。

关键词:模块课程;联动改革;自动化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3.074

1 联动改革拟解决的问题

(1)注重能力培养,使其导向性更明确。一直以来倡导能力培养,怎样将能力培养落到实处,例如培养方案中具有计算机应用及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的开发与设计工作能力,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如何实施软硬件开发与设计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模块将能力培养具体化。

(2)加强课程模块的时代感。以电机与拖动课程为例,一贯以讲解交直流电机为主,目前的课程改革多数是以如何讲好交直流电机为主,而现代智能制造的发展使得步进和伺服电机的应用逐步增多,大有超越交直流电机的趋势,因此课程模块应该根据时代需求同步跟进教学内容。

(3)增强课程模块的针对性。以传感器技术为例,电子、通信、电气专业同时开设,讲解内容是以工作原理分类,而在实际应用中是针对生产过程中不同物理量类型进行检测进行分类,因此在传感器的授课当中应当使用新的分类方法进行授课。

(4)改善课程模块的连贯性。目前课程模块的构成是相对完整地,但是缺乏的是课程之间的联系,尤其是以项目为导向的连贯性,因此要改變“各自为政,单打独斗”传统课程改革模式,需要实施以PLC控制为核心的课程联动改革。

2 改革的措施

2.1 课程内容改革

2.2 实践教学改革

(1)模块化项目平台,将预设2-3项目案例(机械手、物料分拣等),每个案例按照工作流程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都将会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多门课程的理论知识,采用针对项目对所用知识进行讲解的方式可以将5门联动课程内容深度融合,打破了课程隔阂,使学生能够真正明确课程所学如何运用在生产实践当中;(2)综合实训平台是模块化平台的升级平台,将真实的完整的流水线引入实践课堂,令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加深对项目应用化的理解,更具整体观。

2.3 教材建设改革

编写针对课程模块联动改革的教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机与拖动基础,特种电机、PLC技术及应用、变频技术及应用教材。

3 目前课程联动改革的保障措施

(1)针对联动改革的教学内容改革已在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中进行修改,2019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自动化系统应用模块联动改革教学内容改革的依据;(2)2019年8月与三向教学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工业自动化综合实训室安装调试完成,9月正式投入教学应用。工业自动化综合实训室由模块化教学平台和自动化生产线两部分组成,模块化教学平台共12套,每套由雕刻机模块、机械手模块、物料分拣模块等组成,每个模块都是真实的工业自动化生产案例,为联动改革提供了实践教学改革的硬件保障;(3)课程联动改革教学团队由1位教授,2位副教授和1位高级工程师组成,教学团队教师以1门为主其他4门课程轮流讲授,然后相互听课,相互交流,不断改进,最后形成课程模块教学方法和形式,为改革的实施提供较强的师资保障。

4 改革目标

4.1 进度安排

2019年10月-2020年1月,完成模块大纲和课程大纲修订,消除课程之间简单重复内容。完成课程模块的大纲。

2020年2月-2021年1月,完成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并运用到实践教学,组织开展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2月-2022年10月,完成1门课程教材编写,完成1份课程模块综合改革报告,发表1~2篇教研论文。

4.2 预期成果

编写自动化系统应用课程模块教学大纲;建成并完善涵盖课程模块所有课程的综合性实践平台,设计一套真实自动化系统应用项目;编写联动改革模块相关教材1~2本;总结成果,发表论文,提高影响力。

通过课程联动改革,加强模块课程融合,消除课程交叉重复内容;建设一个涵盖课程模块所有课程的综合性实验平台,并设计贯穿课程模块所有课程的实践项目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彰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能力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申祥.基于模块式教学法的机械制造自动化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19,(14).

[2]张曼.教育改革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