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创融合发展的制约问题分析

2021-01-15王芳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师资队伍

王芳

摘 要:本文根据专创融合的实际经验,总结分析出在普通本科院校中实施专创融合遇到的突出问题,如目标不明确、师资队伍匮乏、课程内容重合、环境制约等,并提出要充分重视、培養师资、优化课程、塑造环境等建议。

关键词:专创融合;师资队伍;短期效应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3.036

专创融合是应用型高校的重要发展思路,是推动高等教育面向社会、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手段,然而就现状来看,有不少制约专创融合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1 专创融合发展存在的制约问题

1.1 专创融合的目标不明确

专创融合发展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和创业,这既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普通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是,双创学院单独设立,创业

课程单独设置,创业导师单独聘请,专业课程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创新创业培训,专业课程内容没有融入创新创业技能,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专业和创新创业“两张皮”,专创融合所强调的在专业的基础上创新创业并没有实现。特别是理工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有创新创业这样的素质培养目标,但在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中缺少相应的支撑,凡是和实际应用联系密切的就列为专创融合的课程,凡是和“互联网”挂钩的比赛都列为创新创业的竞赛,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创新创业类的学分途径,专创融合的目标并没有渗透到每一门课、每一名教师。

1.2 师资队伍的匮乏

一方面是创业课程教师缺少相应的专业背景,不如专业教师了解学情,无法做到与本专业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进行创业教育,无论是在案例的选取上还是在市场的分析中,都很难切中学生的痛点;不少高校的创业课程教师还是外聘的,是在各种平台或机构接受过创业师资培训之后上岗的,既没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也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学训练,诸如体验式教学、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使用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授课模式多是三十人以上的大班,因为时间有限、人数太多而导致效果不佳,所以目前创业课程的训练多停留在设计和路演阶段,很难真正落地,因此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

另一方面,专业教师的双创教育意识淡薄。高校教师在自己的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的新内容。如医学、法学、中文、数学、物理、化工等专业的教师,擅长于钻研本学科的技术问题或理论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就某一领域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却很少引导学生将其与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并形成服务社会的创业项目。而且,专业教师大多没有过创业经历,有创业项目的教师又不愿从事创业教育或不愿意付出太多精力来介入到双创教育中,因而在高校中经常形成这种矛盾的现象,讲创业课的教师没有创过业,只在学校争做好老师;在外创业的教师不上创业课,专心致志做好生意。所以学生对这些上创业课的教师,没有信服感和追随感,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1.3 课程内容的重合

不少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有些高校还把GYB作为学生的通识必修课来设置,然而这类基础性的创业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市场机会的识别,对市场机会的识别主要就是进行宏观环境的分析和微观环境的比较,这些内容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商科基础课程中都有详细的讲解和阐释。国内几乎所有普通本科院校都非常注重实践教学,新版国标对各个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时学分也都有明确的要求,因此,不少院校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实践能力,还开设有各种各样的仿真实训、模拟实操等课程,让学生全流程的演练从环境识别到项目建立和运营的各个环节。这些专业课程在深度、广度和模拟度等方面要明显优于创新创业课程。大多数普通本院校会要求学生在第一和第二学年修完创新创业课程的学分,然而实际上,大一和大二学生的专业储备并不够撑起创新创业的梦想,课程设置的学期也是有问题的。

同时,创业课程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在进行案例选取的时候,大多也都会以贴近学生、贴近社会为基础;在教学实施中,专业教师也都采用了团队合作、小组讨论等手段,以学生自主选题、自主分析并解决问题为导向。由于内容重复、方法类似,导致先上了基础课程的学生再接触到创业基础课程时,完全没有了投入的兴趣和热情。

1.4 学校环境的制约

高校的院系专业设置都是以学科性质作为依据的,文史哲、数理化,分别归属于不同的院系,二级学院都是自成一体,在师资配备、学科发展、专业建设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做法和模式,因而每个院系都有各自的特点、各成一体。商科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往往会较高的创新创业意识,但限于对技术的不了解,很可能在判断项目价值时出现偏差,导致项目选择不恰当;而类似化工、机械等院系的教师和学生善于搞科研,专利技术成果很多,却缺少相应的转化为创业项目的意识和能力,对其市场价值的判断不准确,无法形成可行的创业机会。这种学科、院系间的分立,由于缺少足够的沟通和交流,导致很多科技成果无法转化,降低了高校专创融合的效率。

同时,高校的体制性问题也造成了不少中层以上的领导干部急于出成果见成效,往往要求树立典型、扶持亮点,对于那些已经成型的创业项目非常关注,或者是对那些“高大上”的项目给予各种支持,而对于那些小微项目、小本生意,基本上不管不问不宣传;还有些高校大力度鼓励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给予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各种奖励,为参赛而创业、为获奖而创新,赛后项目就无人问津了;还有些高校大张旗鼓地搞“创业实验班”“创业先锋教育”等,在短期内看起来创新创业教育搞得热火朝天,但学生实际的创业情况却不受关注。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短期工程,要在短期内评个优良中差,本身就是误区。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其他因素制约了专创融合的推进,比如,长期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思维定式非常严重,学生缺少创新创业的激情,是很难在短期内改变的。

2 建议和对策

2.1 重视专创融合发展的价值

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绝大部分是要直接就业的,能否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进行适当地就业,是至關重要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准自己的方向,更适应社会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匹配。因此,专创融合应当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专创融合发展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在专业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根基,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打开思路、挖掘市场,实现利用职业技能解决问题、自谋生路、服务社会的目的。我国普通本科院校每年有数千万的大学毕业生,全部就业或升学是不可能的,通过专创融合发展促进学生自谋职业,必须也应当成为普通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引。创新创业要结合专业特长来开展,这正是专创融合发展的核心所在。因此,普通本院校要从顶层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开始,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视专创融合发展的价值,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充分挖掘潜在市场,将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2.2 培养专创双师型教师

专创融合发展下的创新创业导师,不能是领着学生做游戏、课堂打鸡血课下泼冷水的局外人;专创融合发展下的专业课程教师,也不能是领着学生搞科研、课堂做实验课下写报告的局外人,两者必须密切配合,才能构建有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特别是要挖掘专业教师的潜力,专创融合的基础在“专”,因此专业教师在专创融合中扮演着首要角色。专业教师必须要首先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培训,从思想上认识到专创融合的意义,从方法上掌握引导学生进行专业性创新创业的能力,要让学生对专业的潜在市场和机会具备识别和分辨能力,才能产生好的想法和好的项目。只有当专业教师能够突破自己的“学术圈”,能够关注社会所需、满足社会需求,才能指导学生去挖掘市场机会、创造社会需求。创业基础课程的老师更多的是培育和管理创新创业的意向,提供具体项目运作的经验,要让学生对潜在的风险和困难具备把握和应对能力,才能促成好的建设和好的运营。因此,对于专创融合发展下的师资队伍建设而言,必须经常沟通、相互合作,形成以专业教师为主、创业导师为辅的师资体系。

2.3 双向优化课程内容

要做到专创融合,必须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创新创业课程,改变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标准化”的做法。无论是GYB、SYB,还是《创新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对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新媒体传播等专业来说完全是可以简化的,这些与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的东西,留给专业课教师从专业的角度去更好地讲解和指引;而对于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等专业而言,这部分内容则应该加大课程力度,并且要匹配相应的实训教学内容,弥补专业教学中创新创业内容的不足。而且,要让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具有针对性,即针对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来选择授课内容,包括所选案例、模拟训练等;专业课程中也要切实融入创新创业的素材,由授课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创业的可能性。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实践以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侧重点,通过设计一些游戏、开展一些团建项目,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以岗位创新为主,通过岗位技能的训练,让学生熟悉职业活动并思考职业困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求更优地解决方案;专业实训实习、第二课堂、学科竞赛等以综合创新创业能力主要训练内容,把有共同关注点的学生聚集起来,通过竞赛或对抗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和检验中形成更优的方案。这样既避免了教学内容重复,也实现了实践教学内容的重点突出,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也会明显提高。

同时,在开设的学期上也要改变,创新创业课程应该设置为弹性选修制,可以在任何一个学期修这些课程,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在产生创新创业想法之后再去有针对性的学习。并且,创新创业课程要允许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置换,设定合理的置换条件,鼓励学生亲自去尝试。

2.4 健全培育机制

专创融合发展一定要避开“短期效应”和“光环效应”。只要是切实可行的新观点、新想法都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不是只有那些“高大上”的项目才值得我们关注,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能够主动出击、自食其力的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标杆和榜样。只有我们给予足够的、持续的关注和支持,这些项目才有可能逐渐发展壮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地摊”到“公司”。因此,学校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要建立更长久的培育周期和更切实的培育办法,改变“以赛论英雄”的做法,真正为学生着想,真实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才能逐步培育起整个学校的创新创业氛围。

同时,普本院校在改革发展中,要进一步打通学科边界划分,鼓励学生文理兼修,创造机会推动院系交流,改变“主持人”院系占成果的评比制度,让商科和理工科的师生能够更广泛地合作。只有各个专业的学生能够相互交流和合作,才有可能促成理化实验从数据到产品的转化,也让那些语言商务创意得到技术支持。跨学科兼修和沟通交流,还能让学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启发思维,产生好的想法。实际上,不少产品的诞生,就是跨界技术融合的结果;也有不少高端人才的出现,也是跨界发展的结果。所以,弹性学制、学分银行等方式,必须成为专创融合的前提条件。让学生自己选择所喜爱的课程和方向,能够通过实践活动争取学分,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3 结论

综上所述,专创融合发展要想真正取得成效,需要自上而下的设计和配合,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回归教育的初心,本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理念,放眼未来,培育创新创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军.专创融合课程创新创业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以芬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为视角[J].河南教育(高教),2020,(6):44-47.

[2]刘喻,朱强,卢晓春.专业群视角下高职院校专创融合的实然困境与发展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20,(6):57-62.

[3]李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J].大学教育,2020,(4):32-34.

[4]李散散.专创融合背景下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3):131-132.

[5]陈守辉,章伟,李霞,等.“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与考核方法改革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0):30-31.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师资队伍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独立学院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初探
三元互动办学模式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
高职机械类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