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是黄土高原高质量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2021-01-15赵东晓

中国水土保持 2021年1期
关键词: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

赵东晓

(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北京 100038)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振聋发聩,高屋建瓴,还时刻萦绕在脑海中。习总书记指出,“水土保持不是简单挖几个坑种几棵树,黄土高原降雨量少,能不能种树,种什么树合适,要搞清楚再干。”习总书记强调,“要支持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我确信,习总书记在此处所说的“树”就是指“乔木”[1]。事实上,在黄土高原地区,确实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种植乔木,反而是灌木、草本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更加适合这一地区半干旱气候环境条件的要求。同时,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既是生态治理和保护的需要,更是构建生态产业化体系,促进黄土高原高质量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这条路子值得探索。

1 黄土高原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的战略地位

1.1 黄土高原是降水、土壤、地形、植被等因素综合叠加造就的我国水土流失强度最大的地区

降水是发生水蚀的动力。黄土高原距海洋较远,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普遍不高,由南部的650 mm降至西北部的150 mm左右。本区不仅降水量少,而且季节分布极其不均,夏季6—9月降水量就占全年的70%~80%,并且愈向西北占比愈大,因此夏季土壤侵蚀量占全年总侵蚀量的80%以上,如遇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则次降雨造成的土壤侵蚀量往往占到全年土壤侵蚀量的95%以上。

土壤或母质是降水冲蚀的对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多发地区分布的土壤主要为黄绵土,以粉砂为主,结构疏松,张力节理和应力节理都很发育,遇水1~2 min即全部崩解,极易被侵蚀。

地形或坡度是形成地表径流的条件。丘陵沟壑区在黄土高原各地貌类型中所占面积最大,同时也是坡度最大、最易形成水土流失的地区。据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资料[2],全区有坡度15°~25°的斜坡地1 334.182万hm2,其中61.2%位于黄土丘陵区;>25°的陡坡地1 093.924万hm2,其中52.8%分布于黄土丘陵区。黄土高原大部分区域的沟壑密度达3~6 km/km2,最大的区域为晋陕黄河峡谷两侧,亦即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条件导致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度低、生产力不高的现状,而地面植被覆盖较少又为水土流失的发生提供了基本条件。

据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结果[3],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5 000 t/(km2·a)的强烈以上水蚀面积达19.1万km2,>8 000 t/(km2·a)的极强烈以上水蚀面积达8.51万km2,>15 000 t/(km2·a)的剧烈水蚀面积达3.67万km2,局部地区的土壤侵蚀模数甚至超过30 000 t/(km2·a),各项数据均为全球之最。

1.2 严酷的自然条件和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

如前所述,黄土高原地区降水不多,但个别场次降水强度很大;土壤贫瘠,抗蚀抗冲性能差;坡度陡易产流;植被分布少或不均等。种种因素的叠加,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发生创造了所有可能的条件,从而使黄土高原地区成为全球水土流失强度最大的地区。

事实上,降水、土壤、地貌和植被等自然条件,也是生产条件,是影响农林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自然因素,特别是在叠加了水土流失这一“加速器”后,土壤更加贫瘠,地形更加破碎,植被更加稀少,整个自然条件就愈发严酷,这也是造成当地农林牧各业生产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所在。越贫困,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严重,水土流失就越发剧烈,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1.3 以开展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为先导,拉动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性

不可否认,多年来的生态建设对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促进当地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区内的生态建设工程多是纯生态型的,如营造的油松、刺槐、柠条、紫穗槐等树种,生态功能很好,但经济效益不突出,建成了青山,摸不着银子。即使像沙棘这种经济效益较好的树种,以生态林方式建设,也导致成林后高度郁闭,无法采果,因此也基本上无经济效益可言。加上对生态建设后续的经济开发重视不够,致使多层次深加工利用举步维艰,严重影响产业发展。

黄土高原地区引起水土流失的诸多自然条件中,就目前的科技水平来看,降水无法人为控制,改土改坡度的能力还较为有限,因此选择植被这一因子入手,开展植被建设,就地拦截径流泥沙,可能是控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突破口。

黄土高原地区长期的农耕历史,使天然植被遭到了巨大破坏,代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受人工干扰制约的栽培植被。以乔木为主要建群种的天然林或天然次生林主要残存在区内土石山区,黄土区仅在陕甘交界的子午岭有次生林存在。人工乔木林多位于水分条件较好的“四旁”和沟壑地区。灌丛在区内十分发达,类型很多,有高寒中生落叶灌丛、温性山地中生落叶灌丛、温性旱生落叶灌丛、温性沙生落叶灌丛等,在山地、丘陵、沙区均有大面积分布,成为这些地区的建群树种。在西北部地区草原植被分布较多,按水分条件由多到少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植被、典型草原植被、荒漠草原植被和荒漠植被等。

植被的自然分布和人工种植成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有适于种植乔木的地区,更有大片地区适宜种植灌木和草本植物。因此,应该因地制宜,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不能一刀切。同时,应重视种植开发利用价值高的高效水土保持植物。

在黄土高原地区配置高效水土保持植物,分析其经济利用价值和开发方向,配套最佳工艺技术,形成生态建设与国民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虽然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但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期,特别是土层深厚是其主要优势所在,因此植物资源产品以质量上乘为主要特征。苹果、桃、杏、核桃、枣、山杏、山桃、樱桃等,一直是这一区域的当家经济树种。总体来看,目前这一区域可用于开发的植物资源规模较小。这一区域植物资源产业发展需要有一个科学的配置方案来加以指导,解决好了,会有效促进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

黄土高原地区的核心地段为原陕甘宁边区,是我国十分重要的“老少边贫”地区。这里是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战争年代的老区是模范边区,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老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相对东部地区来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吃水不忘挖井人,在这一区域溯源分析贫困原因,实施以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为抓手的综合治理,是完全必要且可行的。

2 黄土高原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的战略布局

2.1 黄土高原地区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的配置重点

根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4],黄土高原地区总土地面积为56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3.5万km2,占本区总土地面积的42.0%;水土流失形式以水蚀为主,局部有风蚀存在,强烈以上水蚀面积占到区内总水蚀面积的37.31%。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t,平均含沙量为37.4 kg/m3,其中支流窟野河最大含沙量高达1 700 kg/m3。据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成果[3],本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后期,土壤侵蚀面积略有增加,主要是区内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大,点多面广,对土地扰动强烈,加之防治措施不到位等所致。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区域水土流失状况有所改善,土壤侵蚀面积有所减少,局部治理成效突出。但是,本区水土流失总体状况依然非常严重,虽然土壤侵蚀加速的总趋势得到一定缓解,但侵蚀恶化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因此,本区的根本任务是:基于降水量空间变异较大的自然情况,分区开展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适地适乔适灌适草适法,保护和恢复植被,拦沙减沙,保障黄河下游安全;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生态环境,构建黄土高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林牧业协同推进,形成林果飘香、水草丰美的景象。

黄土高原地区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配置重点是:大力推动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山杏、花红、山桃等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基地建设,有效配置具有区域特色的植物资源加工产业;高度重视陕甘宁老区核桃、枣、苹果、杏等特色经济林建设,治山治水治穷;大力开展东北部沙地、盖沙地的长梗扁桃生态产业基地建设和东南部高塬沟壑区翅果油树生态产业基地建设;加强北部风沙区植被恢复与草场管理,开展紫花苜蓿、沙打旺和红豆草等优良牧草种植,促进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狠抓能源重化工基地以中国沙棘为主体的植被恢复工作,在地下化石能源逐渐枯竭地之上,再造一个地上绿色植物资源能源基地,逐步形成完善的林草植被体系。

2.2 黄土高原地区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的分区对位配置

黄土高原地区(Ⅳ)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按二级类型区对位配置见表1,共计在5个二级类型区(含6个省区)初步安排配置了55种(或亚种、变种)高效水土保持植物。

本区配置植物中,中国沙棘以布设在沟道、梁峁阴坡和梁峁顶为宜,长梗扁桃主要布设在覆沙或黄土梁顶,核桃、柿、枣等应安排在沟滩地,苹果、杏、桃、樱桃等重点布设在坡改梯后的阳向窄式田面上,紫花苜蓿、沙打旺等草本植物主要布设在坡度25°以上的陡坡耕地,黄花菜主要作为地埂植物以带状方式沿埂带栽培,其余大部分植物布设在梁峁顶、梁峁坡等立地上。

表1 黄土高原地区(Ⅳ)适宜配置的高效水土保持植物

3 黄土高原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的战略措施

在黄土高原地区,技术上要坚持因地制宜,按不同区域、不同立地条件配置高效水土保持植物;同时,要加强领导,全面部署,将水土保持植物资源综合开发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让企业、社会团体参与进来,吸引社会资金开拓市场,从而真正为农民种植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解除后顾之忧,全面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有效保障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3.1 建议黄委和有关省区做好部署,有序推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的全面实施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已于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作为规划的重要附件,《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也应得到同步实施。作为这一规划的编制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有责任与黄委、有关省区水土保持部门一起,在水利部统一部署和领导下,共商大计,同促治理,将规划细化并落到实处,共同致力于黄土高原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服务。

3.2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以社会力量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黄土高原地区各省区要积极申请国家专项资金,同时统筹各类水保、林草建设投资,加大资源建设扶持力度,带动地方投资,鼓励各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投资。支持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加大对高效水土保持植物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针对高效水土保持植物产业周期较长、投入较大等特点,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加大信贷投入。积极支持保险机构开展高效水土保持植物产业保险业务,鼓励和引导农民投保,以减少风险,同时也让农民吃下“定心丸”。

3.3 整合、升级或新建加工龙头企业,构建黄土高原生态产业化体系

通过开发来拉动植物资源建设和可持续利用,进而有效推动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布设工作。黄土高原地区已建有许多饮料食品类、保健品类加工企业,随着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面积的不断扩大,所需提取设备、技术和要求会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对有关企业进行整合、升级。配合资源建设需要,每一省区至少应有1~3个大型加工龙头企业,每一地级市内至少应有3~5个中型加工企业,并应加强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资源建设与企业开发间形成互动,以开发促种植,以种植保开发,种植开发协同发展,逐步形成具有自组织功能的黄土高原生态产业化体系。

3.4 强化科技支撑力度,推动黄土高原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早出成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首先要从良种壮苗入手,开展种植技术与模式的试验示范。同时,坚持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只利用地上部分的原则,研发无害采收技术,以确保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不因采收而影响其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特别是加紧资源采收与贮运、初加工及深度开发等方面的研发示范,拓宽销售渠道,从而推动建成国家级试点示范基地,促成黄土高原地区良种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科学种植开发示范体系早日建成。

猜你喜欢

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黄土高原地区水工保护设计总结
黄土高原地区苹果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瑞阳苹果在豫西黄土高原地区栽培表现
水土保持
选举 沸腾了黄土高原(下)
选举沸腾了黄土高原(上)
洒向黄土高原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