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联合综合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分析
2021-01-15张维新王佳琦沈吉荣
张维新,王佳琦,刘 瑛,谢 浩,沈吉荣,李 伟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常用的术式之一,因其创伤小、术程短、疼痛缓解快等优势成为治疗的首选[1]。然而,经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随访中,仍发现患者存在残余痛、再次骨折、骨质疏松加重等问题,如何在PKP治疗后有效药物预防上述问题为临床所重视。传统常规药物治疗采用手术联合钙剂、维生素D(Vit D)治疗[2]。但观察发现其疗程长,效果缓慢。临床发现PKP治疗前后采用钙剂、Vit D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磷酸盐、降钙素、中成药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6],但缺乏临床研究依据。本研究观察了采用PKP联合综合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评价综合药物治疗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采用PKP联合综合药物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性压缩骨折病例为研究组,共53例。选取同期采用PKP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例为对照组,共57例。所有纳入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痛、局部叩击痛,无神经症状,术前影像学检查诊断明确。研究组53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34例;年龄61~84岁,平均年龄(65.54±2.74)岁;术前疼痛VAS评分为(7.377 4±0.138 0)分,股骨颈骨密度(SD)为-2.868 2±0.037 4,日常情况活动评分(ODI)为(39.473 7±1.063 8)分。对照组57例中男性26例,女性31例;年龄62~82岁,平均年龄(64.5±2.17) 岁;术前疼痛VAS评分为(7.386 0±0.159 8)分,SD为-2.943 6±0.037 0,ODI为(39.283 0±1.429 6)分。2组患者性别、年龄、SD、疼痛评分、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方法:110例患者均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具体手术方式:患者取俯卧位,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定位伤椎椎弓根。按椎弓根入路,逐步建立工作通道,置入球囊,球囊扩张撑开,将球囊扩张复位椎体至理想效果;调配骨水泥,待骨水泥成形至拉丝后期,向伤椎内球囊扩张形成的空腔注入适量的骨水泥,透视见骨水泥在椎体内充盈良好、无渗漏,无菌敷料包扎。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下肢感觉情况。
1.2.2 给药方式:对照组患者从入院始口服钙剂(碳酸钙D3片,1片/次,2次/d)、Vit D(维生素D2,15 mg/次,1次/周)、中成药(骨疏康胶囊,1.28 g/次,2次/d)。研究组患者从入院始口服钙剂、Vit D、骨疏康胶囊同对照组,术后3个月肌注降钙素(依降钙素,20 IU/次,1次/周,连续4周后1次/2周,持续8周),术后2 d 静滴双磷酸类药物(密固达5 mg/次,1次/年),输注前静滴500 mL生理盐水,输注后静滴1 000 ml液体,水疗3 d。
1.3 评价指标:比较2组患者术后1、3、6、12、18、24个月疼痛、骨密度及功能障碍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情况,分值越小,疼痛缓解越好;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定股骨颈骨密度,分值越高,疗效越好;采用ODI评分评价功能障碍情况,分值越小,功能障碍越少。
2 结果
2.1 2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患者腰背疼痛均明显改善,1例出现骨水泥侧漏,但未出现不适症状。研究组患者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后出现发热6例、鼻塞等流感样症状,全身肌肉酸痛4例,恶心呕吐2例,经适度补液及对症治疗后,在1~5 d 内自行缓解。110例均获至少24个月随访,随访期间未出现严重肝肾功能损伤、心率失常、骨坏死、骨溶解等并发症。研究组患者随访期间出现其他椎体新发骨折2例,桡骨远端骨折1例,再次椎体骨折发生率为3.77%,再次骨折发生率为5.66%。对照组患者随访期间发现其他椎体新发骨折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例,桡骨远端骨折3例,股骨颈骨折1例,再次椎体骨折发生率为8.77%,再次骨折发生率为19.30%。研究组再次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9,P<0.05)。
2.2 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比较: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疼痛明显改善,术后各时间点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18、24个月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18、24个月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VAS疼痛评分比较(分,
2.3 2组患者ODI评分比较:研究组术后1、3、6、12个月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ODI评分18、24个月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ODI评分比较(分,
2.4 2组患者骨密度比较:研究组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6、12、18、24个月骨密度(SD)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骨密度值比较
3 讨论
随着老年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骨质疏松型椎体骨折发生数随之增加[3]。有报道采用非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死亡率可达20%, 50%的患者出现后遗症[4]。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创伤小、疼痛缓解快,极大改善了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的预后[5]。但骨质疏松症作为全身疾患,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十分重要。目前临床多采用钙剂、Vit D及中药骨疏康治疗,但治疗后再骨折时有发生[6]。抑制破骨细胞破骨的药物被临床所重视,雷宁波等[7]研究表明依降钙素在PKP术后抗骨质疏松早期有较好疗效。唑来膦酸具有全身抗骨质疏松的疗效,毒副作用少且患者耐受性好[7]。
本研究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在PKP手术前提下,在采用常规治疗骨质疏松症药物钙剂、Vit D、中成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磷酸盐、降钙素进行综合药物治疗,随访观察综合药物治疗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综合药物治疗相比较常规药物治疗,其对改善骨痛、骨密度及患者功能障碍方面效果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PKP术后综合药物治疗较单一使用钙剂、维生素D及疏骨康能显著提高中长期骨密度,并在短期降低骨质疏松性疼痛,提升了患者短中期的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