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下科普传播的文化反思
——基于中国知网与万方数据文献的分析
2021-01-15杨睿博
杨睿博,陈 力
(1.广东金融学院金融与投资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2.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2003年广东爆发非典疫情,2020年伊始湖北武汉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两次疫情爆发,给民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如何防控疫情,成为全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需要整个社会提升科学素养,即持续保持科学大众化的实践活动[1],因此,提高整个社会科学文明素养成为当务之急,需要通过各种传媒,用通俗易懂的宣传形式,让公众接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倡导科学防范方法,保持科学理性的生活方式。疫情防控需要科普,科普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本质是社会公益性的全社会的事业。[2]在科普工作中,除宣传科学知识外,更要宣传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形成全社会科普文化氛围。在今天的重大疫情面前,深刻反思社会整体的科学素养,开展科普教育工作刻不容缓。要以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普及扩散为核心,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介进行科技传播活动。[3]要在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普及中,不断批判剔除恶性、恶习、恶行,不断反思建设善性、善习、善行,不断提升民族的文明素质。
1 疫情防控科普研究的文献量化统计
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影响整个中国,之后科学界广泛开展疫情防控研究,形成大量文献成果,这些成果成为科普研究文献量化分析的前提。如何认识科普研究文献情况,需要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索引结果分析,建立逻辑指数体系,找出相关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以“非典”为主题,选择时间范围为2003年—2020年,统计检索条件,通过对检索结果文献筛选,建立密切相关“高频词”为参数系列指标,进而形成逻辑演进的“系列指标”,形成关键词“非典+疫情防控+科普”的逻辑链,以量化形式表达科普文献的影响因素。
1.1 基于中国知网的疫情防控科普研究文献走向
通过中国知网搜索主题词“非典”,文章列表结果中检索到文献总数12513篇。以主题词“非典”文章列表统计的总体趋势分析表明:2003-2004年文献量最多,形成研究文献高峰;2005年以来文献走向值趋向正常,如图1。
图1 主题词“非典”文献检索总体趋势分析
通过中国知网搜索主题词“非典”,文章列表结果中检索主题词“疫情防控”索引文章有20篇,2011-2020索引文章有10篇。以主题词“非典”文章列表统计的总体趋势分析表明:2003-2004年文献量最多,形成研究文献高峰,2011年以来平均每年发表的文章只有1-2篇,如图2。
图2 主题词“非典”列表结果中“疫情防控”索引文章总体趋势分析
通过中国知网搜索主题词“疫情防控”,文章列表结果中检索有文献总数5254篇。通过计量可视化分析,检索结果以主题词“疫情防控”文章列表统计的总体趋势分析,2003年以来文献研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剔除2020年的文章,研究文献处于平衡增强的态势,如图3。
图3 主题词“疫情防控”索引文章总体趋势分析
通过中国知网搜索主题词“疫情防控”,文章列表结果中检索主题词“科普”索引文章有7篇,全部为2011年以来的研究文献,其中2020年有3篇,除了2篇学位论文,学术期刊较少发表此类论文。
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统计分析,2003年以来“非典”研究文献中的科普研究占总体文献比重过小,中国知网搜索主题词“非典”,在12513 篇文章列表结果中,检索主题词“科普”索引文章只有30篇。搜索主题词“疫情防控”,文章列表结果中检索主题词“科普”索引文章也只有7篇。病情防控的科学普及研究文献倾向社会科学政策、活动、宣传等内容。
1.2 基于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的疫情防控科普研究文献走向
通过万方数据搜索主题词“非典”,检索结果论文数49822篇(学术论文数47255篇),选择时间范围为2003年—2020年。通过计量可视化分析,检索结果以主题词“非典”文章列表统计的总体趋势分析表明:2003-2004年呈现高峰研究值,2003年刊登文献为16182篇,2005年出版逐年下降趋势,2019年为921篇文章,如图4。
图4 检索主题词“非典SARS”计量可视化分析
通过万方数据搜索主题词“非典”,文章列表结果中检索主题词“疫情防控”索引文章发现,2003-2020年索引文章有28篇,2011-2020索引文章有10篇。通过计量可视化分析,检索结果以主题词“疫情防控”文章列表统计的总体趋势分析表明:2003-2004年呈现高峰研究值,2003年刊登文献为10篇, 2019年为1篇文章,如图5。
图5 检索主题词“疫情防控”计量可视化分析
通过万方数据搜索主题词“非典”,文章列表结果中检索主题词“科普”2003-2020年索引文章有26篇,2011-2020索引文章有2篇。通过计量可视化分析,检索结果以主题词“科普”文章列表统计的总体趋势分析表明:2003-2004年呈现高峰研究值,2003年刊登文献为18篇,2016年为1篇文章,如图6。
图6 主题词“非典”列表结果中检索“科普”计量可视化分析
基于万方数据搜索文献统计分析,2003年以来“非典”研究文献中的科普研究占总体文献比重过小,万方数据搜索主题词“非典”论文数49822篇(学术论文数47255篇)文章列表结果中,检索主题词“科普”索引文章只有26篇。搜索主题词“疫情防控”37614篇文章列表结果中,检索主题词“科普”索引文章也只有2篇,疫情防控的科学普及研究文献倾向自然科学机理、方法、产品等内容。
2 疫情防控科普研究的文献内涵述评
2.1 疫情需要文献科普研究
在中国知网通过搜索主题词“非典”获得文献总数为12491篇,通过检索结果分析高频词逻辑顺序为:非典型肺炎(1511篇);抗击非典(1244篇);SARS(948篇);中华人民共和国(496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460篇);企业管理(403篇);北京市(298篇);医务人员(271篇);冠状病毒(254篇)。这些高频词基本概括2003年以来疫情防控的主要文献,能够呈现2003年以来疫情防控科普文献的基本研究范围。通过主题词“非典”获得文献总数12491篇结果列表中,搜索主题词“科普”得到文献总数30篇。
万方数据主题词“非典”检索结果论文数为49822篇,学术论文数为47255篇,选择时间范围为2003年—2020年。关键词出现频次百分比为:非典512617.15%;非典型肺炎323910.84%;传染性非典型肺炎18146.07%;非典型17355.80%;中国16025.36%;疫情10613.55%;SARS9643.22%;诊断9583.20%;非典疫情8912.98%;抗击非典8392.81%。
这些高频词基本囊括2003年以来疫情防控科普研究的主要文献,能够呈现2003年以来疫情防控科普文献的基本研究范围。在主题词“非典”获得文献总数结果列表中,搜索主题词“科普”得到数据来源,以此考察二者的相关性。通过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以主题词“非典”为统计检索条件,运用大数据统计高频词前几位分别是“非典、SARS、抗击非典、非典型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这与“新冠疫情”科普研究的相近性表现为同根同源,这符合疫情防控科普研究的应用性方向。
2.2 文献研究高度关注疫情科普发挥的功能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主题词“非典疫情防控”2003-2020年文章列表结果索引找到67条结果,2003年以来有12篇,其中2019年有2篇,文献研究呈现下降趋势,如图7。
图7 主题词“非典疫情防控”索引文章总体趋势分析
通过万方数据检索主题词“非典疫情防控”2003-2020年文章列表结果索引1030篇,2003年有381篇,2019年有7篇,从2005年以来,文献研究呈下降趋势,如图8。
图8 检索主题词“非典疫情防控”计量可视化分析
这些文章主要论述如下一些科普观点:从SARS看科普的重要性、紧迫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急科普作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依法开展科普宣传;加强农村疫情的科普教育工作;加强科普场馆的功能;提高疫情期间科普方式效果等。在这30篇文章中只有5篇为学术论文。进入21世纪以来,接连发生的炭疽生物恐怖事件以及禽流感疫情、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使得公共卫生事件,特别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日益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问题。
2.3 文献研究聚焦民众科学素养的提升
一是疫情防控科普文献研究存在的问题。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普呈现行政主导特点,科普主体仍以政府部门为主。科普内容科学性、真实性的缺失是当前应急科普工作中存在的一个难题。事件预防措施、事件危害性是受众最为希望能够在事件应急科普中获取的科普内容,心理疏导以及事件相关法律法规也在受众关注范围内。另外,还存在科普形式单一、不新颖、公众参与度低、科普主体职责不明确、辟谣和传播科学信息不及时;医学科普的理解和接受度差异较大,医学科普覆盖面相对狭窄,应急科普知识教育大多局限在灾后、缺乏时效性等问题。[4]
二是大众对科普研究的不同态度。在这次新冠疫情面前,一些专家学者杰出的学术能力、科学精神、公众认可的表达勇气,对于安抚社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构建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传播队伍,成为迫切需要。
三是全民化的科普研究与实践路径。以往从上到下的科普路径已经不适应新时期要求,需要多维度进行全民化科普活动。疫情防控科普在不同阶段的传播内容、形式有不同,根据疫情防控科普工作开展情况,社会大众在疫情发生中的态度、行为,探析适合我国疫情防控科普研究的路径。找出疫情防控科普实践中存在问题,梳理我国疫情防控科普实践中存在不足。明确政府部门、大众传媒、新媒体、民间科普组织等科普责任主体责任,注重开展疫情防控的科普效果,在防控治理中分析、总结疫情防控中的科普作用。
3 疫情防控下科普传播的文化反思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需要理性反思,反思生活存在的方式,反思行为的文明提升,反思社会机能的健康协调。通过科普文化传播,提升科学常识的普及,把疫情防控常态化,保持健康文明的生活卫生习惯,把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科学健康的环境中。
3.1 强化疫情防控科普在生活中的教育功能
要加强疫情防控中的科普文献研究,提升科普在疫情防控中的教育、宣传作用。不仅在城市更要在乡村开展疫情防控科普教育宣传工作,因为农村的科学认知水平相对较低,一旦疫情传播蔓延到农村,后果不堪设想,必须重点加强对广大农村地区的疫情防控科普宣传。[5]例如改变吃野生动物的陋习,不仅科普还要普法,否则疫情防控就难以发挥效果。疫情防控科普形式可以采用纸质媒介(报纸、图书、期刊等)、电子媒介(电视、广播)、网络媒介(新闻网站专题、通讯工具、论坛等)、科普场馆活动等,也可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公众对疫情防控科普需求,为疫情防控开展科普活动提供理论支撑。
3.2 提升疫情防控科普的研究和传播能力
加强疫情防控科普内涵的研究与传播,积极推广宣传科学常识,提倡科学健康生活,保持文明卫生习惯。疫情防控科普研究需要在疫情预警阶段、反映处置阶段、缓和平息阶段都能体现科普研究内容,特别地在疫情下意识观念、知识、行为等层面对科普内涵进行深入探究,分析总结科普研究内容的科学化、通俗化以及针对性。用科普多样化、多元化内容形式,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使公众能对科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关注,科学共同体或者科学家只要用科学知识持续地“轰炸”受众,那么受众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对科学的兴趣。[6]传播科学信息,缓解公众紧张情绪,实现全社会共防,这是疫情防控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务和职责。对于传染性极强的疫情,没有全民的配合和支持,再有力的防疫措施,再好的医疗救助,也发挥不了有效作用。目前,国外疫情泛滥,确诊死亡病例越来越多,给全球带来深重灾难。而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疫情防控措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下科普研究和传播,把科学知识和卫生常识带给广大群众。
3.3 建立疫情防控下多维科普服务机制
要建设疫情防控下多维视角的科普服务机制,为全社会健康服务。在疫情防控中,特别需要加强科学认识,学习防控疫情的大众知识,提高科学防范疫情的自觉性。目前无论在政策咨询层面还是在实践指导层面都远不能满足需求。[7]需要建立立体化全方位的科普服务机制,从科普政策法律制定、应急科普内容、应急科普渠道等方面来进一步完善。要在制度建设以及完善疫情防控科普传播渠道方面,对现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普研究传播制度建设进行完善。让科学知识、科学常识走入每个人的生活,从而形成人们自觉的生活理念、文明习惯和制度遵守。瘟疫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提高防控疫情科普工作,是整个社会的重大责任。要站在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提高防疫领域科技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