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线上普惠小微服务提质增效

2021-01-15韦亚北京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环球市场 2021年2期
关键词:普惠小微金融

韦亚 北京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指明未来前进方向。刚刚结束的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支持北京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贸试验区。在经济结构向科技化、高端化、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也要求金融服务与时俱进、加快创新。

当前,小微企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相关数据显示,小微企业约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并提供了85%的城乡就业岗位。然而,融资难、融资贵却一直是制约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的严重羁绊。从信贷业务模式的角度来看,受限于小微企业数量大、规模小、信息不透明的特点,依托于物理网点的传统线下服务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交易成本高昂,阻碍了小微普惠服务的开展。与之相比,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为依托的线上金融模式在客户筛选、风险评估和控制、差异化定价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能够更好满足小微企业金额小、期限短、频度高、用款急的资金需求特点。提升数字普惠金融覆盖面和渗透率,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为新发展格局注入新动能,正成为加快推进线上小微普惠服务发展成为当前银行业务模式转型的重要方向。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线上小微惠普服务的发展仍面临多方面的问题。

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面临三大“痛点”

1.小微普惠服务的线上化进程受阻,难以有效满足当前小微企业线上“非接触服务”的需求。受限于技术水平以及安全方位的考虑,依托于物理网点的面对面交易一直以来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业务模式。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涌现和发展,为银行业务模式的线上化转型创造了重要的历史机遇。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线下业务模式早已在银行的经营中根深蒂固,业务模式的转型在经营理念、组织架构以及人员结构等方面正面临诸多障碍。一是线下业务保守的经营理念难以与线上灵活的业务模式相适应。传统线下业务以稳健、安全为原则,经营理念较为保守。而线上业务则强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要求对市场变化做出灵活的反应。传统业务模式的思维惯性会阻碍经营理念的转变。二是组织架构难以对业务模式的线上化转型提供有效支撑。商业银行往往内部组织层级多、部门数量多、条线分割情况普遍,特别在缺乏自上而下统一战略部署、战略认同的情况下,短时间内难以通过突破现有组织框架,加快推进业务模式的线上化转型。三是传统的人才队伍结构难以与线上业务发展的要求相匹配。当前,银行在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上仍显不足,“科技+金融”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从业人员素质能力的不足成为制约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因素。未来,随着我国经济加速复苏,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也将大幅攀升,线上普惠小微服务将成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手段。

2.小微企业信用数据相对割裂、获取难度大,难以对银行线上小微贷款投放形成有效支撑。从理论上看,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根源所在。而大数据为破解信息难题找到了突破口,合理运用大数据分析小微企业的经营情况,将有助于打破束缚小微企业融资的信息枷锁,一定程度上扭转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局面。然而,虽然当前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但是仍存在着数据相对割裂、获取难度大等问题。数据的相对割裂降低了大数据的可利用性。大数据产生于不同机构的经营管理中,基于法律、商业等方面的考虑,各机构往往并不愿意将掌握的数据公之于众,使得现实中的大数据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对于银行来说,只有依靠整合后的关系型数据才能对小微企业的经营情况作出全面、准确的判断。因此,数据的割裂使得大数据的可利用性受到极大的限制。数据较高的获取难度制约着大数据经济价值的充分发挥。商业购买和依赖政府打造的信息平台是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获取数据的主要途径。然而,纯粹的商业购买将使银行面临过高的数据成本,政府信息平台的建设仍不完善,开放程度不足。有关数据显示,纳入征信系统的企业接近2600万户,其中一多半是小微企业,但仅371万户获得信贷支持。由此可见,数据获取难度大严重阻碍了大数据经济价值的充分发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未得到实质性解决。

3.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管基础仍然薄弱,难以为线上小微贷款的旺盛需求相适应、相匹配。普惠数字金融作为重要的金融创新容易引发金融风险,对现有监管框架带来了重大挑战。如几年前P2P的野蛮生长,由于监管的缺失,造成金融乱象丛生,P2P“跑路潮”“e租宝”等不良事件对普惠数字金融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冲击。目前来看,现行监管框架和制度体系并不能完全满足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需求,比如在远程开立账户、线上贷款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限制,需要监管制度适时调整,在严守风险底线的前提下,包容、鼓励金融机构探索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服务模式,为广大小微企业提供充沛且适配的金融服务供给。

二、推进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机构数字普惠金融能力应聚焦三大突破口

1.明确数字化转型方向,依靠科技赋能,坚持人才引领,加快推进小微普惠服务线上化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放在商业银行清晰且坚定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框架下才能得以实现。商业银行应当坚持科技引领,成立专门的金融科技部门,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生物识别等前沿科技与业务场景相融合,以此创新业务模式、升级传统业务、促进智慧管理、提升队伍产能,强化风险管理。同时,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持续加大信息科技预算投入,广泛吸纳和培养“金融+科技”的复合型人才,打造高素质的金融科技人才队伍,通过提升数字化基础能力,赋能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做大做强。

2.提高数据管理水平,加强数据应用能力,满足线上小微普惠业务顺利开展的数据需求。一方面建立大数据技术规范,完善大数据技术平台,提高底层数据的标准化、标签化、颗粒化。另一方面打通各管理系统间的数据壁垒,建立系统间同步机制,促进数据互联互通。与此同时,要坚持挖掘数据价值,深化数据应用,加强数据应用的智慧化能力,推进数据赋能。依托大数据技术搭建结算、税务、商户等各类融资场景;推进在线贷款服务升级,实现客户线上自助办理、在线押品评估、系统自动审批,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有效提升业务办理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不断完善数字供应链融资产品体系,创新新型业务模式,将信贷服务向产业链末端的小微企业渗透。

3.以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为导向,加快业务模式创新,提升线上小微普惠服务的专业化、多元化水平。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一是要积极开发“金融科技+”的创新型业务模式。充分整合利用行内外数据信息,通过优化模型动态监测机制,将数据模型嵌入贷前客户准入甄别、贷中分析决策和贷后监督预警等风险管理全流程,进而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沿着核心企业上下游,借助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为小微企业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线上申请、线上审批”的融资服务,实现融资效率提升、融资成本下降。二是要积极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模式。持续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渠道建设,依托金融科技加快产品迭代更新,不断健全普惠金融产品体系,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利性。在线下推出“轻型化、智能化、多元化”的新型智能网点,在线上不断迭代优化客户终端APP,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智能服务体系,将客户端APP与新型智能网点无缝对接,最终实现多种服务场景的线上线下融合。

三、加快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政策建议

1.多手段、全方位加强政府引导,为银行加快推进线上小微普惠服务提供政策保障。一是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建议通过贷款贴息、银行贷款利息加记扣除或抵税等方式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补偿中小微企业信贷损失,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激发银行开展普惠小微服务的内生动力,进而提高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和可行性。二是引导银行与电商企业展开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中各经济主体间的纽带作用,搭建银行与电商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发掘和利用双方在各自领域的优势资源,在线下体验店、企业采购、物流供应链、云计算业务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度业务合作。

2.加强银企合作,搭建信息平台,加快征信体系建设,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金融风险。一是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议政府主导金融机构与税务、工商等政府部门的合作,整合现有资源,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征信数据平台,将符合要求的第三方征信企业接入系统,力争实现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同时要完善与数据所有权、信息使用授权、采集数据范围以及数据泄露的法律责任认定等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而提高数据及其使用的安全性。二是完善小微企业征信体系。建议立足于现行的征信系统,整合工商、税务、社保、海关、司法等部门的数据信息,把小微企业的信息纳入统一的系统之中,并准许商业银行在保证科技安全、信息保密的前提下,将信贷管理系统直接与征信系统对接,为未来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线上小微普惠服务模式创新创造有利条件。

3.建立有效的金融科技监管体系,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是立足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混业经营特点,开启综合监管与功能监管的双重监管模式,成立综合性、专业性的数字普惠金融监管部门,对不同金融业务实施统一监管,避免金融业务中交叉地带的监管空白。二是监管部门需要制定科学、规范的行业标准,设立有效的市场准入机制、实时监测机制、退出机制,引导金融科技企业良性竞争和发展。三是通过监管沙盒,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之间的关系平衡,既要避免创新过度又要避免监管过度,确保数字普惠金融的平稳、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普惠小微金融
帮扶小微企业 山西成绩优异
小微课大应用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小微企业借款人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