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地籍调查与测量的教学实践创新
2021-01-15蒙恬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蒙恬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虽然如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地籍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支持,但是地籍工作的开展,还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工作。例如,在土地权属确认上,如果相关文件不详,各方认识不一致时,如何做好地籍确认工作,就变得非常重要。此时,需要在土地管理部门的主持下进行各方协商,实现土地权属的确认。通过思政理念的介入,通过包容忍让、平等交流来完成土地权属的确认,能够在确保地籍调查与测量公正公平的前提下,发扬谦让有礼的传统文化。
一、融入课程思政的土地权属的确认方式教学
(一)土地权属确认的方式
在土地权属的确认中,需要确认的内容较多,部分确认依据随着时间的推移缺失,导致权属确认难度非常大。通常情况下,土地权属确认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1.利用相关土地权属文件确认
这种方法是最为公平公正的土地权属确认方法。土地权属文件是根据法律形成的能够证明土地权属的文件,被现行法律所认可,能够证明土地的归属权。由于土地权属文件内容详实,所以确认过程较为简单,是目前城镇土地确权的主要方法[1]。
2.惯用土地边界确认
惯用土地边界进行土地权属的确认,充分考虑了土地权属确认过程中,相关证明文件不全或者缺失所造成的权属确认问题。在进行土地权属确认过程中,利用若干年以来,土地使用没有争议的惯用土地边界作为其权属确认的依据,进行土地范围的划分和权属确认,能够防止造成土地权属的争议,避免发生错误。
3.协商确认土地权属
如果在土地权属确认过程中,土地权属相关文件不齐全,而且相关人员之间的对土地权属认识不统一时,就需要采用协商的方法进行权属的确认。协商过程中需要本身相互谦让、体谅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精神文明建设下人们的高素质高道德,通过优化协商完成土地权属的确认,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4.仲裁确认土地权属
仲裁确认土地权属是在相关文件不齐全,当事人认识不一致,且通过协商无法有效解决的情况下,通过仲裁的方式进行解决。仲裁时需要听取各方对土地权属的申述,然后根据掌握的数据和信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土地权属裁决。
(二)土地权属确认融合思政的教学
土地权属的确认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思政理念在土地权属确认中融入,不仅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同时也是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在古代土地权属确认中,“六尺巷”典故不仅是一段佳话,同时也为现阶段土地权属思政理念的融合提供了参考。土地权属产生纠纷时,双方并没有据理力争,也没有仗势欺人,反而主动让出一部分土地,为双方出入提供便利,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谦和礼让的处世态度,也完美的解决了土地的权属问题。将“六尺巷”典故引入到教学课堂中,在阐明土地权属的同时,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这种谦和礼让的传统就更需要发扬光大。“六尺巷”典故,已远远超出其本意,成为彰显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教学,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土地权属的确认方式,并将“德治礼序、谦恭礼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并让学生对其有深刻的理解。
二、课程教学过程中思政改革教学的实践分析
(一)修订课程标准,融入思政教育
在地籍调查与测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教学工作的开展。将专业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将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和思政政治素养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看待,实现对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2]。
(二)设计合理的思政教学课程
在地籍调查与测量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并非是简单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而是需要寻求二者的存在的联系,找到融合点,将二者结合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避免思政教育融合生硬,与地基调查与测量教学脱节,导致教学中心偏离,教学内容散乱。为此,在教学开展前需要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与节奏的控制。
(三)提升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教师是思政融合课堂教学的实施主体,为了保障能够顺利将思政教育内容与地籍调查测量融合,就需要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推动二者的融合。通过组织教学研讨会,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新和改变,解决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学质量[3]。通过对教师积极性的激发,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师对思政融合的认识,同时还能寻求教学模式创新的新途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地籍调查与测量教学过程中,在充分掌握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将思政内容通过教学融合到地籍调查与测量中,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土地权属确认的方式,认识到其中存在的人文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将“德治礼序、谦恭礼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给学生。通过在增加以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