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互动*

2021-01-15刘振强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美育政治生态

刘振强

(天津商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134)

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课题之一。当前,关于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观点认为“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1],并提出将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者围绕美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2]及价值[3]等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针对性地提出美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制[4]。研究发现,不少学者偏重于讨论美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功能,认为美育从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从属论”。偏重于讨论美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没有注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美育的影响,在理论上是比较片面的。本文把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看作高等教育中两个既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影响的教育形态,并引入生态思维范式来认识、理解和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两者之间生态互动的意义及实现措施。

一、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的争论及现实困境

在高等教育中,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两个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影响的教育形态。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言,在理论上长期存在着“自律论”与“从属论”的争论,导致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困境。

(一)“自律论”与“从属论”之间的争论

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自律论”与“从属论”的争论,实质上是美学理论与教育理论“自律论”与“工具论”论争在美育领域讨论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上的反映。“自律论”是研究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理论形态之一。德国音乐学家伽茨在《音乐美学的主要流派》中阐述“自律论”美学并界定了“自律论”的概念,认为“音乐的逻各斯在音乐的本身,音乐不涉及外来的东西,音乐由自身所决定。专指这种事实的词汇就是‘自律论’”[5]。为进一步论述“自律论”,他认为“比起他律美学,音乐中的音响因素在这里发挥着大得多的作用”[5]。由此可知,音乐美学“自律论”与“他律论”之间的区别在于制约音乐发展本身的规律是来自音乐本身还是外部。前者认为源自音乐本身,而后者认为来源于音乐外部。“自律论”美学在美育理论中运用并认为“美育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或类型”[6]3。这种观点明确主张美育在性质、特征、功能、规律和方法等方面具有独特性,而且其指向的目的也是独立的——培养完善的人。由此可知,美育“自律论”实际上坚持“美育”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实际上,美育“自律论”与“他律论”反映了事物之间联系、发展、运动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所以,无论是以“自律论”否定“他律论”,还是以“他律论”否定“自律论”,都会陷入割裂“内容与形式”的联系,呈现出某种片面性。

“从属论”也是研究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理论形态之一。“从属论”认为,美育是德育或智育的一种手段或途径,是为德育或智育服务的,美育以德育或智育的目的为目的[6]3。“从属论”看到了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但是忽视了两者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联。高等教育育人的核心要义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所以,高等教育不只是局限于某种潜能的提升,而在于各种潜能应获得全面提高并协调发展。这里必然包括了审美与德育等潜能。就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而言,它们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而美育的某些形式、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可以被运用。但是,美育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作为工具被运用。因为在完整的教育中,美育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将美育当成从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的观点,没有发现美育具有的独特价值,也没有承认美育的相对独立性地位,这是相当片面的。

(二)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在实践中,美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协调甚至相互抵牾的现象,使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陷入发展困境。

第一,美育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很多负面影响。首先,美育的“缺场”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缺乏有效的衔接。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按照“05方案”的要求开设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深度;但是,在广度方面,它还有所欠缺,尤其是没能涵盖新时代大学生更高且更全面的精神生活需求,主要表现为缺少美育的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缺少了美育的支撑,将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性教育”缺少直观性及可体验的“感性教育”,使理论教育不能够做到深入浅出,不能获得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其次,审美的“异化”导致学生审美力的培养受阻,很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正向力量。在电子化、数字化及网络化时代,海量信息传播迅速,以网络媒介为传播载体的大众化审美侵袭和干扰审美的知识传播和推广。网络中充斥着较低层次被称为“垃圾”的影视作品,毫无底线的综艺节目在网络中被反复炒作,“网红”事件被不断翻新与炒作,这些问题严重干扰了学生正向的审美,使学生的审美产生“异化”,继而使学生对“美”与“丑”的认识产生混淆。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影响美育正向作用的发挥。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美育的排斥。在观念上,一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及艺术教育工作者认为“艺术课程的开设是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7]。这种观念可能推导出的结果是认为美育是艺术教育的事情,思想政治教育不需要涉及美育的内容。这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某种程度上片面强调内容的理论性与思想性,忽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直观、感性的呈现。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过度”美育,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娱乐化”“低俗化”困境,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引领力。一些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度使用“美育”。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以播放动画式的小品阐述某个知识点,以博得哄堂大笑吸引学生,“娱乐化”色彩较浓。这种现象的实质是美育僭越了思想政治教育,冲淡了理论性与思想性,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

(三)超越“自律论”与“从属论”之间的争论与现实困境的向度

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之所以会产生“自律论”与“从属论”的争论,原因在于它们都坚持自身的合理性而其所坚持的合理性又是片面的。这种争论影响了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并使它们陷入了现实困境。如何超越它们之间的争论与现实困境呢?这需要重新审视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本文拟借助生态思维范式,审视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阐释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互动的意蕴,以促进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互动的实现,形成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动态和谐关系。

二、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互动及其意义

生态思维范式由自然科学向人文社会科学的拓展,为重新审视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范式,也为两者之间的生态互动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然而,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互动的逻辑前提是两者之间存在关联,并基于此形成了生态互动的新型关系。

(一)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互动的逻辑前提

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互动的逻辑前提是它们之间存在关联,它们在教育任务、目标及教育认识论上存在关联。

第一,在教育任务上,两者都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服务。美育通过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途径,对高校学生进行情感的陶冶、健康审美力的培养及健全人格的塑造,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通过引导学生形成符合国家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党和国家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两者都服务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大任务。

第二,在教育目标上,两者共同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美育在育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美育工作者与研究者都普遍认为,没有经过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经过美育教育的人,也是不完整的人。这也表明美育的目标就是塑造人的完整性以及完美性人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于引导学生的观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从而努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因此,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

第三,在教育认识论上,两者相互关联。在教育过程中,美育侧重于感性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将美的意向、美的感悟融入个人的情感中,从而达到教化人的目的。在载体的选择上,美育往往选择形象性、艺术性以及直观性较强的形式,诸如音乐、绘画、话剧和建筑等。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侧重于理性与科学性的教导,更强调理性认识。在辩证唯物认识论中,既包括感性认识,也包括理性认识,并共同构成完整的认识过程。所以,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认识的不同层面,并构成认识论的完整过程。

(二)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互动的意蕴

以生态思维范式审视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它们之间关系的现代选择。生态思维源于生态学并以生态价值观为基础。随着生态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联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引入生态学范式并运用生态思维范式,形成了很多跨学科的理论形态。例如,美学、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吸收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而形成生态美学、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等形态。运用生态思维范式审视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以生态价值观为基础,以生态合理性为原则,以生态对话与生态发展为机制,反思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并赋予它们新的意蕴。以生态价值观、生态思维分析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主要具有以下意蕴:

第一,以生态价值观为基础,把高等教育看作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这个有机生命体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质、潜质的培养。而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这个有机生命体中两个彼此独立而又统摄于有机生命体的两个重要的教育形态。为此,既要看到美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意义,也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优势,不能以非此即彼的思维将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开来,而是应在高等教育有机生命体中把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意义。

第二,强调将生态合理性原则贯穿于理解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的始终,超越“自律论”的缺陷,合理界定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位置。具体原则表现为:有机性和内在关联性原则,即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它们处于广泛而深刻的内在联系之中;整体性原则,将由各种教育形态构成的高等教育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将各种教育形态割裂开来,尤其不能割裂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共生互动与自我生长原则,构成高等教育有机体的各种教育形态是和谐共生的,也就是说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生态整体中能够相容且不断地自我发展;具体性原则,在高等教育中的各种教育形态,有其各自的实现条件、方式及过程,不能将其抽象化。

(三)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互动的现实意义

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互动强调两者的生态对话与发展,超越“从属论”,使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有机生态中开展对话,取长补短,共同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促成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补,有助于增强意识形态安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如果不恰当地运用低俗、媚俗的艺术作品,或者带有资产阶级色彩并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作品,将会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美育中,如果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仅仅用艺术或者美学的形象化方式展现各种社会生活,借此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生活,就会走偏并迷失正确的政治方向。所以,强调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生态互动,其现实意义具体表现为:既发挥了美育的优势,又发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既弥补了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足,也在生态互动中实现了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补,使作为意识形态重要形式的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强化。

第二,协调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助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审美力是一个健全发展的人的心理结构的必要部分,也是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的不可或缺的情感动力,更是构成美好性格的必要条件。审美力的培养也是为了适应青年一代逐步发展的审美需要,并促进其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此,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互动的价值指向是两者的协调发展并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们之间的生态对话,要求美育发挥自身功能,不僭越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发力,同向同行。

第三,消除高校学生精神追求中的“不美”现象,助力学生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高校学生在精神追求方面还存在一些“不美”现象。例如,高校学生更多地关注自我,局限于自我的小天地;比较少关心他人,包括情感、需要及感受等,尤其是过度对家庭、社会、他人进行索取;人际关系紧张、冷漠,个性自私、偏执与孤独等。同时,社会竞争压力的激烈态势也传导给在校学生,导致学生在高校生活学习中重竞争轻合作,并且变得非常焦虑。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它们之间的生态互动,应当注重“美育的生活化”,其意义在于: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引导并帮助学生认知美、发现美、创造美,积极向上、向善,消除“不美”现象,助力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

三、实现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互动的主要措施

在生态价值观指导下,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统摄于高等教育有机生命体中,共同服务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实现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生态互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思维的运用

实现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生态互动,应当在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恰当地运用生态思维,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充分认识到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两个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教育形态,它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要摒弃“从属论”的错误认识,在高等教育中,美育不能僭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取代美育。同时,两者在各自领域中运用彼此的方式要保持适度,应当加以限制与节制,即以不损害高校立德树人的整体特性及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原则。其次,充分认识到在立德树人的育人体系中各种教育形态的多样性,应当努力协调各种教育形态的关系。就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两者是高校育人体系中的有机构成因子,应当保持协调性,在发展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甚至产生失衡与冲突的状况。再次,充分认识到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共生始终处于动态平衡趋势之中。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互动,必将推进美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美育化”。前者的核心要义在于提高美育的理论性与思想性,使美育既喜闻乐见,又具有思想深度,保障意识形态安全;后者的核心要义在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美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浅出,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入脑入心。

(二)保持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适度张力

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应当保持适度张力,即要保持它们之间的相互牵引力。首先,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保持各自的本性并发挥自身的优势,促进两者之间的生态对话。在生态价值观看来,它们是高等教育中两个相互独立的因子。美育是运用美的规律来教育人、塑造人,通过知美教育、爱美教育、审美教育和创美教育等,使学生获得情感陶冶,提升审美修养,使学生成为完整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引导人、培养人和造就时代新人。它们扮演的角色和肩负的责任不同,应在各自领域内发挥自身的优势,保持各自应有的本性与特色。其次,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保持动态平衡并加强两者之间的相互牵引,形成育人合力。一方面,通过美育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美育获得升华。两者之间合理恰当的牵引,有助于克服教育过程中审美的“缺场”与“异化”,也有助于防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美育的“排斥”与过度使用。

(三)建构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机制

实现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互动,还应建构两者之间的育人协调机制。首先,落实政策的协调机制。党和国家制定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19)、《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9)等政策。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个高校在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政策过程中,应当相互协调,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出现相互抵牾的情况。在总体规划、师资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统筹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做到不偏废。其次,落实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协调机制。艺术课程的开设是美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两者之间的教学改革协调机制表现为:一是教材体系的协调。美育教材要注重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尤其在相关案例的选择上,应当增加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政治认同、提升道德修养、提高法治意识等元素。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注重融入美育元素,尤其是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注重体现美感,在表达思想政治理论观点时多运用一些艺术形式,也可以编写一些以艺术形式为载体的辅助教材。二是教学体系的协调,应在高校广泛开设蕴含丰富思想政治理论的美育课程,使美育潜移默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注重运用形象化的艺术形式,将理论性、思想性与时代性潜移默化地植入高校学生头脑。再次,建构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协调机制。一是设置高校党委领导下推进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组织机构,对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及实践拓展等作出顶层设计,协调美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开展。二是设置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的咨询机构,为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提供咨询和决策建议。三是建构并完善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调的制度,如日常议事制度、教学反馈制度及教学监督制度等。

四、结语

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两个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影响的教育形态。以生态思维范式审视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构建两者生态互动的新型关系,既可以超越“自律论”与“从属论”的对立,又可解决两者在实践中凸显的问题,有助于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

猜你喜欢

美育政治生态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生态养生”娱晚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