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挖掘与融入策略

2021-01-15张明进

河池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张明进

(河池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河池 546300)

课程思政就是要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价值和功能,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有效挖掘,并有机融入到课程教育体系中,这是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和效果有效实现的关键一环。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当前,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还存在着认知、能力、机制等方面的障碍,存在着不深、不广、不透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拓深、拓宽和拓展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发挥课程思政元素的育人效能。

一、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存在的障碍

(一)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的思想认知障碍

一是共同育人思想理念有待转变。虽然学校自上而下在不同的场合和层面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精神、内容和要求进行了传达、教育和培训,但离真正具体落实还有一定的差距。部分专业课教师在传统观念的思维定势下对“三全育人”的理念尚未认识到位,对课程思政育人的战略意义思想认识不足,理解不透,重视不够。二是育人角色身份有待认同。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课堂上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把育人的责任转嫁给辅导员、班主任等学工队伍,“而对自身的‘德育’角色认识不足,把育人‘本职’当‘兼职’”[2],不能自觉将“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三全”着力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行,而由于职责分工和利益博弈,在落实落地的实际中却出现交叉相撞、相互推诿,各自为战,同向不同力,甚至背向而驰。三是责任担当不够。部分教师出于对课堂有纪律的要求,担心处理不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把握不准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说,怕涉及意识形态问题,抱着“鸵鸟”心态、“太平”思想,保守上课,照本宣科,影响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和质量提升,难以践行教书育人的初心和实现“立德树人”的使命。

(二)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的知识能力障碍

由于学科背景、课程特点不一样,非思政课程(专业课)要实现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与融入面临不少障碍,这对专业课教师的挖掘、提炼和转化能力形成挑战。一是缺乏相应的思政学科背景知识支撑。虽然教师们多少都接受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等基本原理的知识学习和思想熏陶,但如何从思政的角度和高度去挖掘和融入则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升。有的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是对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复制和粘贴,对思政课程教学资源的搬运和挪用,缺乏与具体专业、课程和教学实际的剖析、挖掘和运用。二是对课程思政元素的理解把握不够。部分学科专任教师更多地停留在知识层面的传授,沉淀于学科的“一亩三分地”,局限于自身感兴趣的学术小圈子,对于国家、社会及时事政治缺乏应有的关注,难以将学科资源和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有的教师将“思政元素”简单等同于国家大政方针的“传声筒”,思政元素的使用过于随意,植入过于生搬硬套,“缺乏深入调查和系统构思,碎片化地植入既使学生感到生硬杂乱,不利于良好认知行为的养成,也弱化了课程思政的学理内涵,难以形成价值引领体系”[3]。三是挖掘与融入能力有待加强。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教育的有机衔接、融合,实现“术”与“道”的和谐共赢,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来驾驭。但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各异,教师的思想认识、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有别,其话语方式、讲授方式、接受途径等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相关能力的培养和养成并非一蹴而就。

(三)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的机制障碍

当前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效果尚未有效凸显,这与机制障碍有着密切的关联。一是课程思政协同机制有待加强。当前,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更多地停留在政策和理论层面,不同学科之间、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协同配合不够,政策联动体现不足,学科联动不强,课程分类指导缺乏针对性和精准性。二是课程思政资源共享机制有待完善。不同学科、课程的育人资源仅限于本院系、学科、专业,缺乏相互间的借鉴、融合,分享、共享,处于分散、独立甚至闲置、休眠状态,资源利用率不高,效能不充分。三是课程思政教师评价机制有待明晰。近年来相关部门虽然出台了破“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政策文件,但在实际中仍是以科研业绩为主要评价指标。而在教书育人成效的高下、师德师风的高低的评判方面比较模糊笼统,缺乏具体的量化衡量标准,教师只要完成教学任务、不出现课堂教学事故及师德师风问题都不会影响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和评优评奖。因此,教师更愿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科研和职称评定上,这使得教师对教书育人的投入、关注不足,削弱了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的内生动力。

二、思政元素的挖掘策略

(一)思政元素的内涵

思政元素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高校课程也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高校课程门类众多,知识体系庞大,内容涉及面广。根据《纲要》中有关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要求,只要“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1],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思政教育素材都属于思政元素的范畴,“包括每门课程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着的思政理念、思政内容、思政载体、思政功能、思政资源等思想政治教育要素”[4]。

(二)思政元素的有效挖掘策略

1.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思想认识,提高思政元素挖掘的高度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加强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是要从“为谁培养人”的战略高度,把握育人的正确方向。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要靠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师在具体的教育中实现。教师要从广阔的课程中找到思政的“富矿”,消除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确保育人方向不改变、育人性质不变样。二是要从“培养什么人”的目标指向,确保育人目标实现。“全国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将价值引导、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有机融为一体”[5]。课程思政的建设就是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挖掘好课程中思政的“盐”,融入专业教育的“汤”,帮助学生更好地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要从“怎样培养人”的责任高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育人不只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也是每一位教师的使命。课程思政建设让不同专业的教师、不同课程都充分肩负起育人的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使各类课程形成育人“聚合效应”,实现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实现育人功效。

2.提升课程思政师资队伍能力,拓展思政元素挖掘的深度

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取决于各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思政能力和思政水平。首先,要强化专业师资队伍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根据各学科的专业特点和课程知识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培训,特别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到真信真学真用。通过专题培训、讲座报告等系列学习,使专业师资队伍系统学习、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高思想认识,提升政治素养,增强思政敏锐性,提高思政元素挖掘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其次,要提高专业师资队伍辨别、收集和处理思政元素的能力。要积极引导专业师资队伍关注和学习国家形势政策、时事政治,深入开展“四史”教育,提高其对党史国史、党情国情的了解和认知及善于发现、捕捉思政素材的政治嗅觉,坚定其站稳人民立场,明辨是非,找准正能量、好故事、好声音的思政素材。最后,要提高专业师资队伍运用思政元素的能力。要提高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即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增强解疑答惑能力,讲深讲透思政元素背后的逻辑关联、本质特征、价值指向,拓展教书育人的深度。

3.构建课程思政协同挖掘机制,扩展思政元素挖掘的广度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是思政课程专任教师的专属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协同配合。一是要加强顶层科学设计,发挥“最先一公里”的引领作用。要发挥全国和省级以及各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中的指导作用。选聘和组建各学科专业课程的专家、学者积极开展有关思政元素的挖掘研究工作,尽快创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精品项目,发挥领头雁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建立校内外的协同挖掘机制,构建思政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要加强校校、校企、校地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育人资源和力量激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提升协同挖掘的系统性、整体性。通过课堂内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协同和融合,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校内社团、第二课堂等有效载体和资源,寻找更多更好的课程思政的“富矿”。三是落实落细挖掘举措,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挖掘“堵点”。要加强校内各院系、职能部门的协同配合,明确各自的责任分工,强化各自的育人担当,落实落细挖掘举措。要加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协作,通过座谈交流、集体备课、课题合作等方式,组建挖掘团队,做到相互学习、借鉴和融通,提升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成色”。

4.发挥课程思政评估引导作用,提升思政元素挖掘的效度

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如何,需要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和体制,发挥课程思政评估引导作用,激励专任课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推动课程思政的落地见效。首先,构建和完善教师的科学评价体制。要充分利用高校职称评审的自主权限,结合校本实际,修改和完善教师的职称评审办法,增强教师育人的权重比例,真正克服“五唯”顽瘴痼疾的影响,引导教师回归到课程思政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其次,发挥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要把“课程思政”建设列入学校重点工作统筹协同推进,明确参与主体的职责,将参与“课程思政”工作纳入院系、教师的绩效考核,与院系绩效分配、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审、职务晋升、课题申报、工资待遇等事项挂钩,设立相应的“课程思政”项目、奖项,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内生动力。最后,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机制。通过建章立制,设立相应的课程思政机构或委员会,组建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团队和日常监督落实人员,配套相应的设备、场地和专项经费,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力度,有力促进课程思政深入开展。

三、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策略

要贯彻落实《纲要》要求,结合师生实际,找准融入点、切入点,提高思政元素的融入质量,充分发挥思政元素的育人功效,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一)对标国家课程思政建设要求,落实课程建设任务

要对标《纲要》中的建设要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寻找差距与不足,梳理存在的困境,直面问题根源,做到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着力破解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难题,补齐课程思政建设的短板和弱项;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汲取养分,擦亮思政元素的底色,积极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中去,将课程思政目标和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学科,细化具体到每一门课程;要立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中心,在融入中紧扣《纲要》中有关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要求,“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因素,优化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资源供给”[6]开展教育,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对照教师自身实际能力水平,选好有效融入方式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实现思政元素有效融入,需要各专业课教师的共同努力,发挥各自的育人力量,贡献每一个教师的智慧。各专业教师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各有千秋,各有所长,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根据教学实际选择适合且自身擅长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融入,既不能把思政课程的知识和理论生搬硬套到专业课程教育里面,为思政而思政,也不能脱离现实、脱离课程来空谈思政,更不能只教书不育人。这就要求各专业教师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识,遵循教学规律和要求,把握课程思政元素内涵,加强对课程与思政元素的关系研究,掌握两者之间的联系,找准切入点,选好融入方式,提高融合度。要“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认真梳理各门专业课教学内容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到课程教学,达到育人效果”[7]。

(三)对比学科体系课程知识内容,建构有效衔接体系

每一门课程都归属一定的学科体系,有完整的知识内容和构架体系支撑。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是课程思政元素有效融入的重要保障。高校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凸显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落实好国家关于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强化其在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教师教案等方面的落实并贯穿于教育教学各环节。要结合课程教学的知识、技能、思想等要素,以课程的基本观念、方法论原理为基础,融入赋予学生“价值生命”的思政元素,组织和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和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衔接,把教学从浅表的知识教学和技巧的训练层面,推进到深入学科核心与本质的思想教学和方法教学层面,有效地促进学生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与发展,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提升,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深入学科的核心,领悟并掌握相应的学科方法和能力,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实现课程思政的铸魂育人。

(四)对准学生思想实际兴趣爱好,提高融入育人实效

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兴趣爱好,找准学生兴趣点,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课堂吸引力。一是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结合学生的思想、学习和行为等特点,运用学生熟悉和喜欢的话语方式、接受形式,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融合,使课程思政教育做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二是善于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增强融入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无网络不生活”是当今不少大学生的真实写照。在信息技术背景下,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活和用好课程思政元素,通过雨课堂、慕课等新型智慧教学工具,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使思政元素“活”起来,“动”起来,使思政元素富于新鲜感、时代感和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深入思考问题。三是运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和方式,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精心挑选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文体活动相关的思政元素,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提升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结语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是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课题,是发挥学科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关键。发挥好各课程的育人功效,需要实现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挖掘与融入。由于各专业学科背景、课程知识体系、师资能力水平以及学生接受方式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考虑到多方面因素,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课程的特点,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让“立德树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总之,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课程实际,遵循育人规律,做到因课而挖,因课而融,挖融结合,互为促进,共同发挥好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