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合型人才翻译能力培养的跨专业启示

2021-01-15冷海连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英语能力课程

冷海连,高 远

(福州工商学院 文法学院,福建 福州 350715)

在当前“一带一路”迅猛发展的浪潮下,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的交流日渐密切,单凭英语专业的学生肯定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我国现阶段亟需大量既熟悉各种行业知识又能胜任中西方翻译工作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充当中西方沟通的桥梁。最近几年毕业生的需求市场也呈现出相应变化,很多用人单位更希望招聘既具备深厚专业功底、又有良好英语交际能力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大学英语是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翻译教学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受到许多翻译研究者的关注。 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既习得基本的语言知识,又掌握听说读写译五个技能的综合运用,特别是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 不过,如今许多高校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翻译水平远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标准,所以,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提升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各高校应该在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中不断摸索,大力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一、高校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排在五种技能末尾的翻译能力在课堂上最容易被遗忘。很多教师把翻译视为英语学习的一种辅助方式,忽略了其作为学生一项必备基本技能的地位。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专门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翻译课程,也没有提供相应的翻译与专业相结合的拓展课程,在系统传授翻译理论知识、锻炼翻译技能等方面基本为零。 即使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几乎没有教师会详细介绍翻译理论知识,他们认为这些知识和技能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范畴。同时,本科院校为大学英语课程选取的教材涉及翻译部分内容相对较少,仅在课后习题中提供有少量翻译练习,主要是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单词、短语的造句,句子翻译或者段落翻译的形式较为单一。

(二)教学模式单调

常规大学英语课堂翻译教学基本采用从技巧到练习的模式,即教师授课时先简单介绍包括意译和增译在内的基本翻译技巧,接着安排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课后习题,然后检查学生做题情况。 有时指定学生把答案写在黑板上,教师边核对学生译文边讲评里面出现的词汇及语法问题。这种练习方式采用的评价模式侧重结果,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碰到的难题。教师单方面讲授翻译技巧,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很难通过反复练习得到消化。 此外,教师在讲评练习时基本只关注词汇与语法等语言层面的知识点,较少提及文本相关的文化背景。 师生之间、同伴之间交流及合作较少,很难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 对学生翻译文本的借鉴意义不大,很难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三)翻译实践有限

许多大学生除教师布置的课后练习, 很少有机会或不敢主动参与社会机构的各种翻译实践。同时,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制约,大部分教师课后不要求或仅仅布置课本上提供的练习,基本不涉及专业知识范围内的翻译实践练习,因此导致学生碰到与专业相关的翻译实践时往往束手无策。

二、翻译能力内涵界定

翻译能力应当如何界定? 苗菊将翻译能力总结为一个翻译工作者“有资格从事翻译工作”所具备的内在条件[1](P132-135)。 在 Pym 看来,翻译能力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内含一连串相辅相成的分能力。 译者习得该能力的过程是在原有知识体系根基上不断建构新知识体系的动态的、螺旋式的过程[2]。 杨晓荣将翻译能力界定为三方面,即翻译技巧、翻译策略和翻译文体三项能力[3](P76-83)。穆雷认同国内翻译界主流观点,即翻译能力可以细分为三方面: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能力、翻译知识及实践技能和文化常识[4]。

接近20 世纪尾声时, 来自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专家学者对翻译能力的习得过程及评估进行了细致研究,构建了一种呈现翻译能力螺旋式上升动态过程的相对完整的模型, 即PACTE (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该翻译模式在翻译界得到不少共鸣。 研究成员将翻译能力归纳为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具备的各方面知识及实践技能。这一体系包含六种密不可分的子能力: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专业知识能力、工具能力、策略能力与心理生理要素。其中第一种双语能力指的是汉英两种语言在翻译过程中需调用的各种过程性知识 (procedural knowledge),覆盖语言的各基本层面;第二种语言外能力指的是各种专业知识及常识之外的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如主题知识、文化知识和百科知识等;第三种翻译专业知识能力涉及翻译行业的各个角落,如翻译时面对的客户群体等;第四种工具能力指的是译者在翻译时运用各种工具书, 如字典、语法书、百科全书、文本、语料库和网络搜索引擎等查阅文献资料和计算机技术的能力;第五种策略能力最为关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顺利解决问题及保证文本的有效性,需从宏观上统筹规划、具体实施和评估总结该项目;第六种心理生理要素是涵盖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体系,包含认知、态度和心理三方面[5]。 这一模型较为直观、全面地分解了翻译能力,可作为翻译教学的指明灯。 译者在训练过程中可以根据训练对象、目标及资源,循序渐进地培养翻译能力。

三、提高非英语专业人才翻译能力措施

在PACTE 模型的指导下, 高校可以从下列五个方面着手改善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质量。

(一)完善英语课程设置

评价课程设立是否合理, 重点在于其内容及结构能否满足专业及就业市场要求, 是否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就培养跨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这一远大目标而言, 各高校应变革滞后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重视翻译能力的培养,设置更为科学和合理的课程,争取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具体而言, 在进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时,高校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专业特点增设翻译课程和相关课程。例如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分级别和分阶段展开,分为初级、提高和高阶三个阶段。各阶段课程体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两种课程:基础教育必修课及选修课。初级阶段可以为学生开设巩固语言基础知识的必修课,如第一学年设置读写和听说这些常规课程; 第二学年学生打牢了根基,高校可以增设常规的英译汉和汉译英两方面课程,同时提供中英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通用百科等拓展性的选修课。学生在接触基本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之余,还可以拓展文化视野,提高英语思维和双语互译能力。另外,结合学生就业的需求,高校可在第三学年这个高阶阶段适当增设一些ESP 英语等选修课程,以提高翻译教学的匹配性。

(二)改革教学模式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近年来成为英语教学和二语习得的研究热点,逐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推广和认可。项目式学习的特征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支撑,以具体真实项目为主干,以学生为主力、以教师为助手,聚焦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参与度[6]。 这一学习法倡导学生在进行项目的过程中熟悉、分析、反省后最终根据要求自主或集体圆满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上世纪末开始,国内很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陆续将项目式学习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在具体实施该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做好规划,一般可按以下四环节推进。

1.寻找和明确项目。 在进行具体教学时,教师需先明确课程的各项事宜, 如采取的教学形式、要分配的教学任务和预估的时间等,建构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用宏观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找到真实的翻译项目。 例如,在进行公司法律合同的专题翻译教学时, 教师应先跟学生探讨法律合同的特殊性,如其用词准确、逻辑缜密、文体严谨等,在学生头脑中构建一个大致概念。 接着引导学生探讨翻译这种合同时可能碰到的各种难题, 将这些难点分门别类归纳为几个大的方向, 然后落实为具体项目。 最后就是考虑去哪些公司寻找真实的法律合同文本,此时教师则可以帮学生牵线。由于法律合同的隐密性,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与公司签订保密协议等,避免在后期项目的进行过程中出现纷争。

2.制定项目计划。 在确定项目任务后,教师应协助学生草拟出可行的流程。整个翻译过程中教师需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邀请具体项目方面的专家为学生举办讲座,学生通过咨询专家能进一步了解该翻译项目;另一方面在商议既定方案时,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尽量按照学习能力强弱不同的学生搭配的方式确定组别,力争每组学生都能够踊跃参与且圆满完成项目。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制定有小组特色的翻译计划,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以翻译国内各省著名旅游景点的宣传手册为例,在制定计划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理组队,如有领导能力的学生跟执行力强的学生搭配,有旅游经验的学生跟刻苦读书的学生分为一组等。 组队完毕后由各组长分配任务,各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分别去实地考察、 查阅资料、决定翻译策略等,最后全体成员着手整合文本的翻译,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力量。

3.执行项目。 各组学生在深谙本队任务及方案后应全力以赴去执行。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视项目的难易程度给学生提供不同程度的指导,引导学生收集与项目相关的背景资料,动用多方资源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解决项目中的难题。 例如,在进行翻译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这一较难任务时,教师可以适当提供建议。 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图书馆查阅电子或纸质资料,然后列出完成任务所需书单, 熟悉莎翁的作品及国内著名翻译家(如朱生豪)的译文等;引导学生上网搜索莎翁戏剧的视频,排练莎翁的作品;召集学生开展研讨会,分享各自对作品的理解和不同译者译文的优缺点等,赋予这些文本鲜活的生命力,使学生在翻译时更能抓住其精髓。

4.总结评估项目。 任务结束后,教师要及时采用综合评价方式对项目进行深刻总结。针对项目中碰到的棘手问题,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后口头总结和整理成书面文字。教师听完学生发言后可适时补充相应的翻译理论,将技巧与问题相结合,师生讨论后再考虑如何修改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翻译理论知识。如在进行医学用语翻译时,学生最棘手的可能是看不懂长篇大论的医学文章, 不清楚医学术语该怎么表达,不会分析长难句等。这时教师可适当对学生讲解文体学知识, 安排学生学习医学论文等材料。 学生从项目中可以大致窥探医学类文章的某些共同特征,并能触类旁通,在翻译其他学科文本时能够有清晰的思路,充分消化课堂的理论知识。

以PBL 为理论指导的翻译教学对教师及学生都有积极影响。学生在做足充分课前准备的前提下,在课堂上更为主动活跃, 能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指引下积极主动参与翻译项目的实施,将翻译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融会贯通,积极探索,从而实现意义建构,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策略意识,有助于提高师生互动,有效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

(三)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合格的翻译教师应具备扎实的职业翻译能力, 但目前我国许多英语教师翻译能力不足,翻译课效果不佳。 因此,高校应调动各种力量,有计划地提高教师的翻译素养。

一方面,加强教师的理论修养。 翻译教学的水平跟教师的知识储备与文化修养息息相关。大学英语教师应积极参加权威翻译协会组织的讲座、讲课、培训、论坛、研讨会等学术活动,紧跟翻译前沿。同时,教师要增强学术钻研意识,通过参与、申报各类课题和加入教材撰写任务等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准和教学能力。

另一方面,增强教师的实践技能。 高校可以定期在校内或者与兄弟院校联合举办高难度的教师翻译能力比赛,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取长补短。 同时, 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或者政府机构的合作,选派教师去这些单位实习,促进教师了解翻译行业的最新动态。

总之,教师自身的学术视野、科研能力需要不断提升,以研促教、以教促学,以期更好地为社会、国家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

(四)增强翻译氛围

各高校间应加强合作,为学生打造浓厚的翻译氛围, 创设校内校外和线上线上各种翻译实战机会,培养学生对翻译的热情,以促进其翻译水平产生质的飞跃。

第一,各高校可以鼓励英语协会等机构组织英语角、翻译系列讲座、翻译大赛、作品赏析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借助英语自主学习中心、英语第二课堂及英语语言实训中心等鼓励学生锻炼翻译实践能力。

第二,各高校可以开展校企合作,定期选派学生到校外翻译公司和机构实习,翻译公司也可以选派专业翻译人员到学校上课和开展专题讲座,结合就业市场的动向对高校翻译教学提出宏观的指导意见。这种校企合作方式有利于学生将翻译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为高校培养合格的翻译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当代便捷丰富的线上资源为学生课后进行翻译学习提供了便利。 大学英语或者专业课的教师可以结合翻转课堂与微课等实现资源共享,以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与学生创建群聊,与学生进行线上实时互动,探讨并解决翻译难题。 教师可以采用线上练习及线下随堂测验相结合的模式,进一步巩固非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五)增强学生文化素养

翻译教学的其中一个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认知水平, 因而教师应重视学生的通识教育。 翻译过程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是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语言层面的体现,是各民族和多元文化间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在中英文互译过程中一定会大量涉及汉英两种语言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与社会价值理念等。 比起字面意思,翻译更为棘手的是在吃透源语言的基础上在译语中原汁原味地再现源语言的文化内涵。 因此,应增强学生中英文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帮助学生在两种语言间顺利切换, 确保在翻译文本时能够做到“信、达、雅”。

中国近年来的“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方针迫切需要各高校培养出大量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英汉互译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所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满足国家和就业市场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需求。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 而且要涉猎政治、经济、医学、历史、地理等多种相关专业的学科知识,不断增长阅读视野,加深文化底蕴,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全才型”的高素质人才。

四、结语

我国的国际交流日益加强,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加大,当前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无法达到相关要求。 高校应紧跟时代需求,努力为提高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翻译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创造条件。高校要明确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方向, 在PACTE 模型的指导下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加大翻译教学的比重,尝试运用PBL增强学生应用能力,注重教师学术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加强校企结合,建立实践基地,增加学生通识教育,线上与线下教学双管齐下,帮助学生加强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的结合, 激发学生翻译学习的动力。各高校及其英语教师应努力结合大学英语与各种ESP 课程全面系统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强学生的翻译能力, 培养更多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英语能力课程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