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研究述评

2021-01-15李亚兰戴家芳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研究

李亚兰,戴家芳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场合提及要讲好中国故事,学界因此掀起了“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热潮,出现许多学术成果。文章旨在对当前研究成果的状况进行述评与展望,以期推动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研究的热点问题

当前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价值、内涵和结构、现状、途径等几个层面,其中途径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学界所涉及到的重要主题及其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研究。 学者们对此问题研究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对于国家的意义。学者们的核心观点是有利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如,张铤认为一个国家的故事中蕴含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因此讲好中国故事既可以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又可以很好的展示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1]。 刘烨认为中国在发展进程中有许多的文化传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可以将这些文化传统展现出来。 并且,这种方式也是宣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最好的方式之一,提倡在今后的发展中大力弘扬[2]。 杨凤、杨倩等学者认为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在强起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环节,中国在国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实际上是为了让世界更加了解和认同中国[3];其二,对于思政课本身的意义。 学者们的讨论焦点在于如何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如,陈兰芝、仇永民认为故事本身就具有完整性和感染力,中国故事也一样,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增加思政课的感召力,让这门课程真正的走进大学生的心目中[4]。 罗斯静认为讲好中国故事可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5]。 胡波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灌输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理论性教学,教育效果可能不太理想,换种方式,让学生在故事中领悟知识,能不知不觉地提高教育内容的亲和力[6];其三,对于大学生的意义。 学者们认为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四个自信”。 如,林建辉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对青年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7]。 陈兰芝与仇永民在文献[4]中认为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既要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又要将理论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 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潜移默化的,可以让他们树立四个自信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另外,刘钊与冯军成认为大学生的自信心十分重要, 高校通过讲中国故事的方式,能够让大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8]。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内涵和结构研究。学者们对于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内涵和结构阐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词源学解读, 学者们大多从故事的概念推及中国故事的概念。如,武静认为从字面上看,中国故事就是与别的国家不同的、中国自己的故事[9]。 李丽、李艳与刘迪认为中国的发展有昨天、今天和明天三个进程,这些都给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富的来源, 中国近40 年来的民族振兴与和平发展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故事集[10];其二,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学理内涵。 学者们看法略有争议,但总体来说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如,樊永杰认为大众所熟知的中国故事,其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二是讲好中国梦的故事。如,罗志勇认为中国故事的内容丰富,中国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表达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也让中国梦与世界各个国家的美好梦想产生共鸣,从而最大程度地争取各个国家对中国梦的理解与支持[12];三是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如,周洁认为美育教育在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所缺乏,要想弥补这个缺陷,培养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是关键。通过教师的讲述,在中国故事中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活之美是解决方式之一[13];四是讲好传统文化的故事。如,倪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蕴含中华美德、人文精神与传统核心思想,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也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源泉[14];五是讲好红色经典的故事。 胡波在文献[6]中红色故事是党领导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过程中英勇奋斗的故事,可以以这些故事去引导学生爱党爱国;六是讲好革命、改革、建设的故事。如,罗斯静在文献[5]中认为,在思政课上要重点讲好革命故事,这一故事是对革命先辈的纪念;同时,也要讲好改革故事, 这是对中华民族成长轨迹的记载;更要讲好建设故事,这是对经验的总结概括。以上故事包含的内容能使大学生更好的了解我们所生活着的这个中国。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现状研究。 中国故事的讲述本身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想要讲好中国故事则实属不易。讲好中国故事要让听众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故事本身的生动精彩,还要让听众在听完故事以后能够自觉思考并得到启发。当前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讲授者自身的问题。如,陈兰芝与仇永民在文献[4]中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重任,不仅要帮助大学生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以及鼓励大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不喜欢在课堂上讲中国故事,这可能会减弱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而祝猛昌认为在弘扬主旋律的过程之中,有话语过于官方和简单化的现象,许多人只是将这种宣传当做简单的思想政治价值观灌输[15];二是讲授方式面临的问题。 祝猛昌在文献[15]中认为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为讲述中国故事而讲述的问题,忽视了中国故事听众的整体需求和现实状况,不重视中国故事听众在思想道德观念和政治价值观上的引导。而马仁峰认为如今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的话语体系尤其吸引大学生, 思政课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互联网的话语, 但是要注意坚定政治话语的主导地位,同时以大众话语为辅导,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16]。 另外,李新萍认为思政课课堂应该是一个规范、有序的课堂,教师在思政课课堂中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当然,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很重要,在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需要强调[17];三是讲授内容面临的问题。 肖韵与廖宇认为高校思政课的课时不多,课程的内容也有详有略,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选取中国故事就显得特别重要[18]。 刘烨在文献[2]中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选好话题。根据一定的标准选取出适合思政课教学的中国故事, 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是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所在。

第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途径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途径是学者们讨论的重点, 学者们主要从主体即教师、媒介即传播途径、客体即学生三个角度来分析研究的途径。 其一,提升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这些基本的素质和能力包括:一是以中国为主体讲中国故事。如,罗斯静在文献[5]中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要避免套用西方故事中的人物符号,虽然这种方法确实有利于中国故事在西方的传播,但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的还是文化不自信的事实。 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我们需要将中国故事本身置于主体地位, 才能展现真正的中华文化,才能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二是客观地讲中国故事,只有真实的故事才能打动人,因此讲好中国故事要保持故事的真实性、客观性,不随意地歪曲和篡改历史,让学生在真实中有所感悟;三是一例多境地讲中国故事。徐杨认为所谓一例多境地讲好中国故事是指教师利用一个典型案例,创设多个教学情境,设置具有内在联系的若干问题,串联学科任务与学科内容,通过学生的关键行为表现,最终达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教学方法[19];四是结合历史地讲中国故事。樊英杰在文献[11]中认为思政课教师在讲中国故事的过程中避免不了需要引用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他们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应基于可靠的历史资料。教师在选取合适的历史资料时, 应当学习历史学中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叙述历史;五是注重细节地讲中国故事。 马仁峰在文献[16]中认为想使故事生动、形象、充满感情和灵性,就应该对故事细节进行叙述。能够打动学生的往往是故事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取舍。

其二, 应创新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 陈兰芝与仇永民在文献[4]中认为在传统的思政课讲中国故事的过程中, 教师是唯一的传播者,这样不免单调。若学校能够将经历过历史事件的人物,例如老红军战士请到学校为学生讲述其亲身经历,可能具有更好的教育意义。李丽、李艳与刘迪在文献[10]中认为中国故事同样需要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在当地所拥有的文化资源基础上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校园聆听中国故事。张铤在文献[1]中认为互联网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各有各的优势,要想在国际上更好地传播中国故事,二者的相互结合很重要。

其三,凸显思政课学生的主体地位。 李新萍在文献[17]中认为一方面是师生互动,这会使得老师更加深刻地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老师与学生在此过程中共同进步。 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肖韵与廖宇在文献[18]中认为思政课过去一直给人以说教为主的直观感受,因此许多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不大,将中国故事融入思政课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地让学生在故事中思考、感悟与启发。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思政课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对我们深入开展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但与此同时,也不难看出既有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研究理论性有待提升。 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要想深入推进, 首先要解决理论问题的研究。目前学界关于理论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内涵和结构、现状、途径这四个方面,某些方面尚未达成共识。具体来说,在意义研究方面, 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稍显分散且部分重复;内涵和结构方面,理论抽象不够,有些学者借用故事的内涵来界定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内涵,还有的学者把讲好中国故事的内涵与思政领域讲好中国故事的内涵等同,究竟讲好故事与讲好中国故事、思政领域讲好中国故事与其他学科讲好中国故事存在怎样的不同? 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现状方面,理论辩证性不强,学者们大多是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很少对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不能给后来的研究者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且对于该问题的研究进程也较为不利。途径方面,学者们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性不够,与高校的现实情况不太符合, 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即使可以运用到实际中, 其起到的效果也不太理想。 总之,基础性的理论问题有待进一步澄清。

第二,研究衔接度有待完善。目前,学者们讨论在思政课中讲好中国故事时,没有针对二者的衔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如,思政课教材如何与中国故事进行衔接才能让课堂更添光彩?教师上课以课本为主,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课本展开,因此中国故事与课本的衔接问题是其他一切工作开展的基础。 当前思政课上面临的诸如抬头率不高、对老师的信任度不高、 对课本的赞成度不高等问题,原因在于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 众所周知,故事是唤醒兴趣的一剂强心针,如果我们能够将思政课课本与讲好中国故事结合好,那么课本有趣,教师讲起来趣味性高,抬头率自然可以得到提升。 一方面, 二者的深入衔接可以增强思政课课堂效果;另一方面,二者的深入衔接可以丰富学术研究。 如果学术领域对于二者的研究有所深入,将学术成果正确地转化为实践就可以推动思政课实现更好的课堂效果。当前对于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大都是一线的教师和学生,给他们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课堂上的实践成果。教师可以针对相关的选题先进行课堂实践,再根据实践的成果进行总结归纳成学术文章。这样,学术研究和课堂实践相辅相成,有助于一起推动该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

第三,研究视角有待拓展。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学者们对于高职院校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高校不仅包括大学,高职院校同样从属于高校的范畴。 当前讲好中国故事研究聚焦于本科大学的思政课,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高职院校的研究视角。由于培养目标不同, 两类学校面临的问题及相关解决方法都不同,但是学者们并未将二者明显地加以区分。 学者们对于高职院校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如果能够进一步推进该研究,不仅能让高职院校优化自身的课程内容,还能让其与高校思政课在相互取长补短中促进课堂的有效性。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现有的研究更多侧重于教师讲故事的角度,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角度。 即便站在学生层面思考问题进行研究,学者们多数也是集中于在思政课中讲好中国故事对于大学生的价值,对如何提升学生的接受度方面研究的则较少。 课堂之中,教师传递的知识说到底还是要学生能够接受才行, 对于教师的关注度过高,难免忽视对于学生主体性的重视,而学生以何种方式听,听的效果如何才是当前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 总之,当前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研究的视角很局限,今后的研究需要拓展视角。

第四,研究成果有待反馈。对于理论研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将其付诸实践。思政领域对中国故事的研究始于习总书记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之后,到现在已有几年的时间。 但是,尚未有学者对这几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调查研究和反馈,因此我们无法将研究的理论成果在思政课上进行具体的运用,但课堂面临的问题一直在发生着改变。 一方面,教育者在发生变化,大学生们由“95 后”变成了“00 后”,每一代大学生都是特殊的群体, 他们的个性、习惯、喜好、成长的环境等等都与上一代不同,这便导致两代大学生对于故事的观点不同。 对于“95后”的大学生来说,讲好中国故事刚刚融入思政课不久,教师对于这一方法的运用也处于尝试阶段,所以一旦加入故事的元素就能很快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但是,对于“00 后”大学生来说,这一元素在课堂中的运用已较为普遍, 一般的故事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 这时候故事的选取和讲述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对学生充分了解以后才能及时就发生的变化做出调整。 另一方面,教育方式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融入讲中国故事的方式只适用于初期, 等学生适应这种方式后,讲故事就需要进一步与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不断地通过新的形式吸引学生。 这时, 各种教学方式之间如何取舍、 故事如何具体与不同的教学方式相结合, 这就需要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总之, 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对研究成果进行经验性的反馈。

第五,研究创新度有待提高。 在现有的相关研究内容上,出现重复研究问题。 尽管阐述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是表达的观点大体一致,这不利于在该问题研究上的推进。当前研究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具有针对性的解决路径都需要创新。在现状研究上,要想从纷繁复杂的理论之中一针见血地挖掘出存在的问题并非易事,需要在对文献进行充分的了解基础上再进一步梳理理论的形成逻辑,对其它领域中理论体系形成的一般过程有充分的了解,比较本研究领域的进程与一般进程的差异,并结合自己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见解,才能有所创新。 在途径研究上,有建设性方法的提出,创新必不可少。这需要对思政课课堂十分熟悉,而课堂又是由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组成的, 这两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灵活性,两者应按照学者们提出的研究途径做出相应的调整。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创新中需要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创新度。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研究亟待拓展和深入的问题

目前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研究取得的成绩毋庸置疑,但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 今后的研究主要应向以下领域拓展和深入:

一是,中国故事的内涵、结构研究。思政领域讲好中国故事产生之初,学术界关于该研究主要是从课堂教学出发,特别是从教师的角度论证如何去讲好中国故事,这个思路未免过于狭隘。目前,讲中国故事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手段, 需要综合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和哲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并进一步发挥这些学科的功能和作用,以加强对中国故事的内涵、结构的理论研究。比如,从教育学角度出发对中国故事应该包含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从心理学出发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的学生心理进行研究,从管理学出发对如何在课堂上与学生积极互动从而更好达到讲中国故事的效果进行研究等。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学者们要将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发挥各学科的理论优势。

二是,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研究。 思政课教材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有理解和认同的困难,讲故事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升教育教学效果,这也是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性之一。 但是,除此以外必要性还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语言、理解和时空的距离可以进一步拉近吗?故事的语言如何与思政课相结合才能既让学生学到理论知识又减少课堂的枯燥感,二者之间如何平衡?如何才能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老师与学生之间能够相互理解? 时空的距离如何拉近,故事发生的年代和现代大学生生活的时代之间隔着漫长的时光,所处的时间地点环境更是不相同,如何让他们感同身受? 讲好中国故事何以提升高校思政课效果, 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在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这些问题都是今后的研究种需要厘清的相关问题。

三是,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现状研究。只有认清现状,才能更好地开展下一步的研究。 那么高校思政课运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到底现状如何?我们一直采用的方法是否有效?该如何评价?在当前面临的学情变化情况之下教育者和教育方式是否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如何及时调整研究方向以便于更好地促进课堂的有效性,具体的措施应该是什么? 当前研究之中可取的经验是什么,不足之处为何,各自对今后的研究有哪些可以借鉴和规避的部分?上述问题都需要进行具体调查之后才能了解。 今后的研究应在实际研究的基础上,总结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经验。

四是,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呈现方式研究。 当前学界的研究成果在此处研究不够。 可以从故事本身和叙述方式两个方面来考虑。从故事本身来说,我们知道故事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那么,具体来说,三要素该如何呈现?人物形象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如何更好地结合?故事的情节结构如何设置? 环境描写如何对故事起到渲染作用?对这些基本问题的了解均对最终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故事有影响。 就方式来说,叙述的要素包括话语和视角,两个角度又该如何分别呈现? 故事话语和理论话语是思政课课堂讲故事话语体系主要的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的主次关系是怎样的? 不同的主次关系带来的影响如何? 视角不同,故事所展示出的意义则完全不同,对叙述视角如何准确的把握等等问题同样值得深入研究。

五是,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化策略研究。未来的研究还可以着力于如何更好优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方法。故事的讲述方式可以是多种方式之间的组合,运用一种方式略显单薄,组合可以发挥不同方式之间“1+1>2”的效果。 例如,可以考虑思政课中将通俗化与学理化相结合,过于通俗化会导致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无法按时完成,过于理论化则会让课堂过于枯燥, 二者应相结合以引导学生在故事中学习到相关理论; 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宏观叙事会让学生产生故事不够生动的感觉,微观叙事则会让学生觉得繁琐复杂不知所云, 二者相结合能够使得学生感受到故事的完整性与鲜活性;故事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根据自身的特点从故事中学到属于自己的知识;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互述共生等等, 让学生参与到讲故事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并且相互学习。上述问题具体如何落实,都是亟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