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博物馆展览的逻辑展示顺序及展线布局原则
2021-01-15冯嘉龄广东华侨博物馆
冯嘉龄 广东华侨博物馆
博物馆内部展线设计的逻辑顺序能够直接影响博物馆展览的整体风格,展品的陈列形式也会影响参观者的感受。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发展趋势的变化,博物馆需要在展品陈列问题上作出调整和完善,对展品进行灵活配置,以创新性思维转变传统单一化的展览形式,为博物馆展品布局增添新的形式和风格。灵活多变的展览顺序不仅能够提升博物馆发展的科学性和多元性,加快其现代化发展建设的进程,还能够保证不同需求的参观者获得相应的游览经历,满足参观者的精神需求。
一、博物馆展线及展览顺序的布局原则
(一)凸显展厅的主题
参观者进入博物馆之后会直接受到博物馆环境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变化,设计人员需要重视参观者的“第一印象”,创建身临其境的展览氛围,使之沉浸在博物馆的主题中。一些博物馆在入口处会设置一些体积较大的模型、雕塑等,展现出博物馆的整体风格。在陈设布局上需要具备逻辑性,保证参观者的游览顺序呈现出清晰的流线型,使之自然而然地产生联想和想象。
例如,一些历史博物馆会将呈现的阶段性历史以时间顺序排列,将文物、展板、解说内容等按照历史进程排序,参观者能够直观认识到展览内容,也有遨游历史的精神体验。文物陈列还需要具备关联性,可以由一件文物进行“发散式”讲解,周围摆放与之相关的文物,并且进行详细解说。并且增设配套的展板,详细介绍与文物相关的历史事迹、文化背景等因素,提升文物展览的详细度。
(二)注重展厅的功能性
博物馆的建设目的是服务于参观者,将参观者的需求和感受作为设计出发点,重视博物馆的展览、文化功能。在博物馆的空间布局方面,需要划分出展览区、休息区,将休息室和室外连接,设置走廊、绿化植物等,便于参观者休息。
在空间较小的展厅设计中,尽量将展板、墙面上的字体放大,避免对参观者视觉造成影响,在活动范围较大或者是半圆形的展板附近,字体可以适当缩小,能够便于参观者阅读。不可在参观线路上设置大量、密集的展板,参观者阅读会产生疲劳感和视觉障碍,针对这类情况可以借助文物作为隔断,增加观众的阅读舒适度,避免影响游览的整体心情。休息区域要结合展线进行设计,调整休息区域的间隔[1]。与此同时,还可以间隔设置多媒体展板,通过视频、图像、文字的形式提升展览的综合性。
(三)多样化展示
在进入博物馆之后,参观者会受到一些新鲜事物的吸引,而设计者在文物陈列、展板布局中也需要保持这种新鲜感“不降温”,借助多元化、现代化的展示技术,对展览整体进行提升。例如,在历史博物馆中会对某些特定的文物、历史事件进行详细介绍,以单一化的文物作为展示内容会显得相对单一,则需要借助现代化的展览形式,呈现出文物制作的过程、来历、出土过程等,这样一来能够呈现出生动、形象的博物馆氛围,观众也能够得到更多的知识积累。展厅设计需要满足参观者的视觉需求、审美需求。还可以借助三维建模、多媒体成像技术展示丰富的展览内容,在灯光使用上需要重点利用暖色灯光,给予观众舒适感受。
二、博物馆展线的类型
(一)理性思维推动的主题展示
概念设计指的是在宏观角度上对博物馆总体设计理念、风格“下定义”,根据展示的文物、素材,博物馆建设的基本目的,对参观者的影响等角度分析,精准定位展览的需求。在此期间,需要发挥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艺术思维、逻辑思维等,在理解既定目标的基础上呈现出不同形式的主体分析。将展示的素材进行详细分析,分门别类的呈现出展示流程,演绎出一个或者多个主题,呈现出理性思维指导下的设计形式。
在设计师发挥自身抽象思维的过程中,需要对展品“贴标签”,利用精简化的符号元素分析展品的内在价值,总结不同展品的需求和意义,在语义和形象上升华展品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对以上相关因素进行全面联想与想象。最后的设计效果能够调动观众的情感共鸣,形成不同价值观念背景下的相对统一的心理波动。
例如,在国内外行业博物馆的设计中,展览内容的专业性、学科性十分明显,为了保证非专业的参观者能够获得信息和知识,需要适当将专业化的知识“简化”成为生活中常见的形式,既能够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又能够降低专业信息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在通讯行业博物馆展览中,设计师将通讯演绎为沟通,进而与古代中国的“文房四宝”建立关联[2],设计出“互联网时代的文房四宝”环节,以传统的“笔墨纸砚”为基础,呈现出新时期的崭新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提升参观者的好奇心、求知欲。
(二)叙事情节引导的内容构建
1.内容结构关系
在博物馆展示内容设计阶段,需要对展品进行分类和重组,全面了解不同展品之间的关系。众多素材分门别类的过程需要秉承科学性、逻辑性等原则,或者是利用某种特定的概念界定,将一个或者多个展品呈现出的事物、文化、特点加以甄别。素材的分类遵循一定的逻辑,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等。在具体分类工作中,需要重点分析一个主要展品的内涵和价值,衍生出保管、使用、介绍、布置等多个方向的内容。在此期间,可以借助“从多到一”的抽象归纳法、“从一到多”的逻辑推理法、“自上而下”的层层递进法、“由下而上”的螺旋迭代法等[3]。利用不同的分类方式能够呈现出不同的陈列效果,对参观者的影响也是具有明显差异的。
例如,在台湾博物馆中设置了一个“碳”主题的展馆。设计师在规划中使用了“由点概面”的思维方式,先提出“碳”自身的特点,而后延伸到生活、科学、工业、制造业等多个领域,呈现发散性的展示特点。参观者也能够按照设计师的思路进行游览,能够将单一化的“碳”知识转化成为逻辑思维框架,全面了解“碳”在生活中的发展趋势。这样一来,能够有效提升知识内容的传递效率,增强博物馆的教育意义。
2.内容情节叙事
博物馆展览中叙事逻辑的呈现较为复杂,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类比,在博物馆布局和展示中利用一条逻辑思维线路,将不同的素材内容串联起来,展示出一个或者几个生动形象的故事,并且能够在一条思路上展现不同篇章和场景。基于人的认知和理解角度来讲,以上的逻辑线路确定是十分重要的,直接影响到参与者的感知效果。看似没有紧密关联的事物在逻辑线路的营造中似乎有着内在线路联系,而这个逻辑线,我们称之为“情节叙事”。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情节是观众由一个展示主题到另一个展示主题的线索[4]。博物馆文物展览设计需要呈现出“讲故事”的特点,故事情节需要由逻辑思维推动。时间是叙事的要素之一,能够呈现出历史事件发展的基本过程,在时间的推动作用的影响下,事件的前因后果、始末原委也会娓娓道来,展现出特定历史阶段的风霜。
例如,在上海纺织博物馆展览中,将纺织这一技术作为代表上海文化的一分子,呈现出历史性、陈列性的特点,设计师将上海纺织事业的雏形、兴起、发展各个方面以时间线的形式呈现出来,既能够展现出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特征,也能够在整体角度上展现出历史发展的脉络。根据时间顺序,参观者可以了解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进程,以叙事性原理彰显出博物馆陈列的优势,帮助参观者获取更多知识。
(三)空间框架营造的逻辑结构
博物馆文物陈列设计是在参观者、展览品、展览环境之间寻找较为平衡的状态,确保参观者能够在博物馆中有所收获,设计者需要明确博物馆展览的叙事性,保证各个结构设计的情节特点,合理规划不同区域的功能和内容。既能够引导参观者按照既定顺序游览,还能够呈现出叙事结构。可见,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需要极强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实现文物展览可视化、空间化、逻辑化。
在博物馆空间布局和设计工作中,需要形成互相关联、互相引导的逻辑思维关系,强调场景的转换和对比,展现出场景之间的空间反差,提升博物馆整体设计的跳跃性、灵活性。通过空间对比能够呈现出不同场景的特点,参观者在每一个场景游览的过程中都能够带着探索、期待的情绪,降低游览的疲劳感。
例如,在巴塞罗那展览会中德国馆设计上,设计师将空间的通透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形成了多个半包围的空间,既能够增强整体布局的节奏感和通透感,还能够帮助参观者形成对整体空间的认知,在参观的过程中获得更多信息。可见,博物馆空间叙事形式的营造能够给予参观过程更多情感色彩。
在博物馆叙事空间营造工作中,需要展现出特定的情节、故事、历史背景,将生活与展览相联系,引导参观者基于生活环境基础,感受空间布局艺术特征。空间结构展示不仅能够增强参观者与博物馆的深层交流,也能够提升人们参与游览的兴致,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交互关系。
三、结语
在博物馆展览设计中,需要保证信息传递高效、直接,观众在参观和游览博物馆中能够直观、有效地感受到信息逻辑传递。如果在游览中大量冗杂、零散的信息充斥在博物馆展品设计中,难以给观众留下详细的记忆,也制约了博物馆展品陈列的有效实施。鉴于此,需要明确空间框架的作用,利用叙事情节引导产品排列,借助理性思维展现出鲜明的展览主题,进而促进博物馆展览工作顺利开展。